书城黄土丘陵区抗旱造林技术
14889000000005

第5章 整地(蓄水保墒)技术

集流整地是提高造林质量的最基本措施之一。在干旱山区整地是解决干旱和抗旱造林这对矛盾的有效措施,造林前整地质量好坏往往成为造林成败的决定性因素。在半干旱黄土丘陵沟壑区进行造林应预先整地,最大限度的截蓄降雨径流,提高土壤的含水率,做到雨时蓄水旱时用。满足树木成活、生长对水分的需求。在整地方式方法及规格运用上,必须因害设防、因势利导、因地制宜,严格按照国家及自治区有关技术标准执行,避免过多破坏原生植被甚至坡地全面整地。整地时间根据造林时间来确定,春季造林于上一年夏季或秋季进行整地。夏季造林于当年春季进行整地。秋季造林于当年夏季进行整地。新修农田地埂和川水地可随整地随造林。

第一节整地应遵循的原则

造林整地应遵循以下原则:

坚持先整地,后造林的原则;

坚持合理规划,集中连片,先易后难,分布实施的原则;

坚持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原则;

坚持质量第一的原则;

坚持生态优先,尽可能不破坏地表原生植被的原则;

第二节整地方法的选用

一、鱼鳞坑整地

用于地形复杂,坡面破碎坡,坡度较陡,水土流失严重的侵蚀沟、陡坡地和土层较薄的土石质山地、农田大地埂造林时采用。按照造林密度设计要求,按“品字”形排列,开挖长150~200cm、宽80~100cm、深50cm的半月形植树坑,在鱼鳞坑外沿用挖出的生土培筑高30~50cm、顶宽30cm的弧形埂,坑内回填表层熟土20~30cm。

二、漏斗式集水坑整地

在黄土层较厚,坡度1—5度的平坡地和植被稀少的河谷川道地。多在道路、沟渠两侧营造护路、护岸林或经济林时采用。按照造林密度设计要求,先测设出300×300cm方格线,在方格中心开挖100×100×100cm的植树坑,用挖出的土沿方格线培筑高30~50cm、顶宽30cm的实埂,然后沿埂基坡面铲修坑周围表土回填至坑内,使正方形畦内呈外高内低“漏斗”状坑。

三、带状整地(包括反坡带子田、水平接等)

用于坡度在15—25度之间,坡形较为平直的坡地和土层较厚的墚峁部造林时采用。反坡带子田整地,沿等高线开挖田面宽150~200cm、反坡10~15°的带子田,培实外边埂,每隔5~10m长留筑高30~50cm、顶宽30cm的阻水埂。将田面深翻30cm。带间水平距离(行距)3~4m。

四、隔坡水平沟整地(包括88542、66431、16541—3等水平沟整地)

多用于坡面较为完整、坡形平直,坡度小于25度,土层深厚的山坡地造林时采用。“88542”整地,先用水准仪以不大于6m为间距测设等高线,再沿等高线开挖宽80cm、深80cm的水平沟,用沟内挖出的湿土修筑高50cm、顶宽40cm的坚实拦水埂,用水平沟上侧方表土回填到沟内至拦水更基部,再将田面整修成宽2m,外高内低的反坡状,在横向开挖时,每隔10m再留置一纵向拦水埂(埂高0.4m、顶宽0.3m),沟长视地形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