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酒医生
14890000000001

第1章 喝酒能养生(1)

众所周知,适量饮酒有益健康。可是,还有一种鲜为人知的酒,它不仅具有祛病养生的功效,还兼有美容养颜、滋阴补阳的神奇功效。那么,什么样的酒竟有如此神奇的功效呢?这种酒又是如何制作的?怎样正确地使用和保存这种酒?另外,哪些人群饮用这种酒时需格外谨慎……这正是本节所要介绍的内容。

我国最早的医书《黄帝内经》中就有“汤液醪醴论篇”。“醪醴”,就是用五谷制成的酒类,“醪”为浊酒,“醴”为甜酒。药酒,在中医方剂学上又称为酒剂,所谓药酒,一般是把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和动物的全体或内脏以及某些矿物质成分按一定比例浸泡在低浓度食用酒精、白酒、黄酒、米酒或葡萄酒中,使药物的有效成分溶解于酒中,经过一定时间后去除渣滓而制成的,也有一些药酒是通过发酵等方法制得的。因为酒有它的自身作用,所以酒与中药材配伍,可以增强药力,既能防治疾病,又可用于病后辅助治疗。因为酒本身素有“通血脉,行药势,温肠胃,御风寒”等作用,所以,酒和药配制可以增强药力,经常饮用滋补药酒还可以药之功,借酒之力,起到补虚强壮和抗衰益寿的作用。在古代,药酒就已成为我国独特的一个重要剂型,至今在我国医疗保健事业中,仍享有较高的声誉。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药酒作为一种有效的防病祛病、养生健身的可口饮料已开始走进千家万户。如今品一杯气味醇正、芳香浓郁的药酒,既不用担心古人所谓“良药苦口”的烦恼,又没有现代打针输液的痛苦,给人们带来的是一种佳酿美酒的享受,所以人们乐意接受。目前在国内久负盛名的药酒诸如人参酒、鹿茸酒、五加皮酒、虎骨酒、国公酒、十全大补酒、龟龄集酒、首乌酒等,以其独到的保健功效深受大众的喜爱。

药酒之所以越来越受到大众的重视和欢迎,并乐于接受,是缘于它的独到优点。

1.适用范围广 药酒既可治病防病(凡临床各科常见多发病和部分疑难病症均可疗之);又可养生保健、美容润肤;还可作病后调养和日常饮酒使用而延年益寿,真可谓神通广大。故此有人称药酒为神酒,是中国医学宝库中的一朵奇葩。

2.便于服用 饮用药酒,不同于中药其他剂型,可以缩小剂量,较便于服用。有些药酒方中,虽然药味庞杂繁多,但制成药酒后,其药物中有效成分均溶于酒中,剂量较之汤剂、丸剂明显缩小,服用起来也很方便。

又因药酒多一次购进或自己配制而成,可较长时间服用,免去了经常购药、煎药之苦,减少了不必要的重复麻烦,且省时省力。

3.收效快捷 饮用药酒后,吸收迅速,见效快捷。因为人体对酒的吸收较快,药物之性(药力)通过酒的吸收而进入血液循环,周流全身,能较快地发挥治疗作用。临床观察,一般比汤剂的治疗作用快4~5倍,比丸剂作用更快。

4.能有效掌握剂量 服汤剂时,一次服用时多时少,浓度不一,而药酒是均匀的溶液,单位体积中的有效成分固定不变,按量(规定饮用量)服用,能有效掌握治疗剂量,一般可放心饮用。

5.人们乐于接受 服用药酒,既没有饮用酒的辛辣呛口,又没有汤剂之药味苦涩,较为平和适口。因为大多数药酒中掺有糖和蜜,作为方剂的一个组成部分,糖和蜜具有一定的矫味和矫臭作用,因而服用起来甘甜爽口。这样,不但习惯饮酒的人喜欢饮用,即使不习惯饮酒的人,因为避免了药物的苦涩气味,故也乐于接受。

6.易于保存 药酒较其他剂型的药物比较容易保存。这是因为酒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杀菌防腐作用,药酒只要配制适当,遮光密封保存,便可经久存放,不易发生腐败变质现象。

为什么说酒能养生祛病

药酒疗法是中医的独特疗法,而药酒就是将一些药合理配伍,按一定的比例和方法与酒配制成一种可用于保健、治疗的酒剂。药酒中的药一般指无不良反应的天然中草药,包括动物药、植物药、矿物药。药酒所用的酒一般指谷物与曲酿制而成的醇酒。在中医学中酒作为一种辅料,可以对药的多种作用加以引导、改变,使之更好地按用药目的而发挥疗效。酒有这样的作用在于它本身味甘苦辛,中医认为味甘能补、能缓、能和;味苦能燥、能泄;味辛能散、能行。药和酒相互配合,酒助药行,药增酒性,具有消积化瘀、温经散寒、疏通血脉、滋补强身等药理作用。

从根本上讲,药酒的医疗保健作用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对人体有滋补作用的补性药酒,它可以增强机体的免疫力,使人精力充沛;另一类是针对某些疾病起预防作用的治疗性药酒。

1.益气补血 中医认为,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具有推动、固摄、防御、温煦、气化、营养的作用。气可以分为元气、宗气、营气、卫气、脏腑之气和经络之气。血是运行于脉中而循环流注全身的富有营养和滋润作用的红色液体,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血具有濡养滋润全身脏腑组织的作用,同时它也是神志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无论何种原因造成的血虚或运行失常,均可表现出不同程度神志方面的症状。气和血二者之间的关系为“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具体表现为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血能生气,血能载气。气血双亏表现为精神疲乏,短气懒言,食欲不振,面色萎黄,心悸怔忡,目眩耳鸣,爪甲枯萎等症状。此外血虚则肝阴不足,虚阳上扰,肝阳偏亢,风自内生,故出现拘挛、麻木、抽搐、脚弓反张等症状。

2.滋阴壮阳 中医认为,阴阳是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或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阴阳相互交感、对立制约、消长平衡、互相互用、相互转化。

阴虚则热,阳虚则寒。阴阳的偏盛或偏衰都可以产生一定的病症。肾阳虚则表现为面色苍白、畏寒、肢冷,同时肾藏精、主骨生髓,还表现腰膝酸软、齿摇稀疏、发堕枯瘁、耳聋耳鸣、阳痿、遗精、不育等。由于肾阳通达全身的脏腑、经络、形体、官窍,所以肾阳是全身之阳,对人的生命至关重要,一般称肾阳为“真阳”、“元阳”,肾阴为“真阴”、“元阴”。常用的药酒多通过壮肾阳、滋肾阴而达到治病目的。又由于“肝肾同源”,故一般为肝肾同补。

3.强筋壮骨 当你感到腰膝酸软,筋骨不利时,往往伴有头晕目眩、视物昏花、眼睛干涩、手足麻木、关节屈伸不利等症状。中医讲“骨者髓之府”,肾主骨生髓,骨骼的生长发育及修复全赖精的滋养。如果肾精充足,则骨髓充盈,骨骼充实健壮。而肝主筋,肝之气血可以养筋,肝病及筋引起诸筋病变。故强筋壮骨应从补肝肾开始。此外肢体为风寒湿热之邪所闭塞,导致气血不通,引起关节、筋骨发生疼痛。西医的风湿病、风湿性关节炎等皆属于此类,治疗应以祛风除湿、活血通络为原则。

4.补脾和胃 中医认为,脾主运化,主升清,主统血,脾和胃相表里;胃主受纳、腐熟水谷,主通降,以降为和;“脾为胃行其津液”,共同完成饮食的消化吸收及其精微的输布,从而滋养全身,故称脾胃为“后天之本。”此类药酒有健脾燥湿、疏肝和胃、温中散寒、降逆止呕、化滞消导、增进食欲等功效。此外,脾与肺在病理上相互影响,脾失健运,津液代谢障碍,水液停滞,则聚而生痰,成饮,多影响肺的宣发肃降。肺病日久可影响到脾,使脾功能失调或脾气虚,出现纳食不化、腹胀等症,可根据不同症状选择合适的药酒。

5.养肝明目 中医认为,肝开窍于目,肝又藏血。而眼必须依赖于血濡养才能发挥视觉功能。在病理状态下,肝病往往反映于目,如肝阴不足,则两目干涩;肝血不足,则夜盲或视物不清;肝经风热,则目赤痒痛;肝阳上亢,则头晕目眩;肝风内动,则两眼斜视。故有“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

6.安神益智 在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现代社会中,人们由于工作和生活的双重压力,身体往往出现诸多不适,从而导致神志损伤,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失眠、多梦、心悸、倦怠、精神恍惚等症状。有人称之为第三状态或“亚健康”,尤其是失眠常使人的精神和体力得不到有效的恢复,第二天再坚持下去则更加身心疲惫,从而恶性循环。中医上讲,心主血脉,心藏神。如果心血不足,心神失养,则会出现日间精神恍惚、注意力难以集中、记忆力减退、夜间难以入睡,即使入睡亦梦绕不安,心神不宁。故应养血,补心气,使心的气血充盈,有力推动血行,精神旺盛。服用安神益智类药酒,应在晚上睡前,宜小量。此外在服用期间,应配合情志调节,喜为心之志。喜有利于心主血脉等生理功能,但喜乐若过度,则可使心神涣散不收。而惊对心神不利,惊则气乱。故应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

酒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酒与医药的结合,是我国医药发展史上的重要创举。古时“酒”写作“酉”,《说文解字》中是这么解释的:“酉,就也,八月黍成,可为耐酒。”

这里的“就”意为“成熟”,“黍成”就可做酒(酉),黍,性味甘平,益气补中,不也是中药吗?古时候“医”字从酉(酒),即说明酒与医药的密切关系,所以后世又有“酒为百药之长”的说法。

药酒应用于防治疾病,在我国医药史上已处于重要地位,成为历史悠久的传统剂型之一,至今在国内外医疗保健事业中享有较高的声誉。作为我国医药学宝库中的一朵奇葩,药酒的出现,首先得益于人类对酒的发现,而它的发展,则是借助于酿酒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完善。现代医学证实,适当饮酒,可通络祛风,舒筋活血,驱寒暖身,消积健脾和安神镇静,具有一定的治病保健的功效。

关于殷商的酒类,除了“酒”、“醴”之外,还有“鬯”。殷商甲骨文有“鬯其酒”,据汉班固解:“鬯者,以百草之香郁金合而酿之为鬯。”说明当时即有与中药郁金合酿而成的郁金药酒。这是有文字记载的最早药酒。鬯常用于祭祀和占卜。鬯还具有驱恶防腐的作用。《周礼》中还记载:“王崩,大肆,以鬯。”这句的意思是说帝王驾崩之后,用鬯酒洗浴其尸身,可较长时间地保持不腐烂。所以说药酒的起源与酒的产生是分不开的。

我国现存最早的药酒方见于1973年发掘的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一部医方专书,后来被称为《五十二病方》,被认为是公元前3世纪末,秦汉之际的抄本,其中用到酒的药方不下于35个,其中至少有5个药方可认为是酒剂配方,用以治疗蛇伤、疽、疥疮等疾病。其中有内服药酒,也有供外用的。《养生方》、《杂疗方》是马王堆西汉墓中出土帛书,可辨识的药酒方共有6个,其中大多数资料已不齐全。比较完整的是《养生方》“醪利中”的第2方。该方包括了整个药酒工艺的最早的完整记载。此方共包括10道工序,也是我国药学史上的重要史料。其中记载了浸取药汁和米饭,使之发酵,再加药和药汁,沃以美酒,放置一定时间的酿制过程,服用方法及主治功效。由此可见,我国的药酒在先秦时期就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值得强调的是远古时代的药酒大多数是将药物加入到酿酒原料中一块发酵,而不是像后世常用的浸渍法。其主要原因可能是远古时代的酒不易保藏,而浸渍法容易导致酒的酸败,药物成分尚未溶解充分,酒可能就变质了。

在秦汉之际,我国现存最早的中医经典着作《黄帝内经》也对酒在医学上的贡献作了专门论述。《黄帝内经》中的《素问汤液醪醴论》专篇曾指出:“自古圣人之作汤液醪醴,以为备耳。”这说明古人之所以酿造醪酒,是专为药而备用的。醪醴,就是用五谷制成的酒类。醪为浊滔,醴为甜酒,并论述了醪醴与防病治病的关系。在其他篇章中还提及了治臌胀的“鸡矢醴”,治经络不通;病生不仁的“醪药”,主治色大深的“醒酒”;治尸厥的“左角发酒”等,均系较早的药酒记载。

到了汉代,随着中药方剂的发展,药酒逐渐成为中药方剂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针对性和疗效也有了很大提高。在《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中有“其在肠胃,酒醪之所及也”的记载,表明扁鹊认为用酒醪治疗肠胃疾病的看法。这篇着作中还收载了西汉名医淳于意的25个医案,如用药酒治愈济北王病“风蹶胸满”和甾川王美人患“难产症”的验案。约在汉代成书的《神农本草经》中有如下一段论述:“药性有宜丸者,宣散者,宜水煮者,宜酒渍者”。用酒浸渍,一方面可使药材中的一些药用成分的溶解度提高;另一方面,酒行药势,疗效也可提高。东汉时期“医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中载“妇人六十二种风,腹中血气刺痛,红蓝花酒主之”,书中除有红蓝花酒、麻黄醇酒汤、栝楼薤白酒汤外,尚有很多方药均是以酒煎煮,或以酒和水混煎,借酒以加强药效。《金匮要略》中还记载了一些有关饮酒宜忌事项,如“龟肉不可合酒果子食之”;“饮白酒,食生韭,令人病增”;“夏月大醉,汗流,不得冷水洗着身及使扇,即成病。”

“醉后勿饱食,发寒冷。”这些实用知识对于保障人们的身体健康起了重要的作用。可见时至汉代,药酒和将酒用于医疗方面已非常丰富和普遍。故班固在《前汉书食货志》中称酒“为百药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