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名中医治病绝招
14899100000033

第33章 外科(1)

岳美中:人参败毒散治惯生疮疖

《和剂局方》人参败毒散是主治风寒湿热不正之气发为时疫之剂,并治发于皮肤致生瘾疹疮疖者。方中羌活入太阳而散游风;独活入少阴而理伏风,兼能除痛;柴胡解热升清,协川芎以和血祛湿;前胡、枳壳降气,协桔梗、茯苓以除湿消肿;甘草和里安中;人参辅正攘邪;引用薄荷、生姜达表透邪。方意中疏导经络,表散邪滞,故名之曰“败毒”,治瘾疹加入蝉蜕更妙。

前人谓此方之妙,全在一味人参,其力能致开阖,始则鼓舞羌、独、柴、前各走其经,而与热毒以分解之门;继而协调精津血气,各守其乡,以断邪气复入之路,与桂枝汤中芍药护营之意相同,能启协济表药之作用。喻昌说:“虚弱之体,必用人参三五七分入表药中少助元气,以为驱邪之主,使邪气一涌而出,全非补养衰弱之意也。即和解药中,有人参之大力者居间,外邪遇正气自不降而退舍,否则邪气之纵悍,安肯听命和解耶?……”

病例:李某,39岁,男性,干部。患皮肤病,遍体生疮疖,终年此愈彼起,并患顽癣。于1970年春季就诊。视其疮疖,顶部为多;顽癣则腰、腹部及大腿部丛生,粘连成片如掌大,时出黄水,奇痒难熬,久治不愈。曾用过内服、外擦的多种方药,迄无效果。诊其脉虽稍数而中露虚象,舌边有齿痕,予人参败毒散作汤用:党参9克,茯苓9克,甘草4克,枳壳9克,桔梗4.5克,柴胡9克,羌活9克,独活9克,川芎6克,薄荷1.5克,生姜6克。嘱服数剂,半月后复诊,察顽癣有收敛现象。嘱再服半月后,察大腿部顽癣痂皮脱落,露出鲜细嫩肉,腰腹部者脓汁亦减少。令其长期服用,3个月后,只有腰部之癣疾未愈,而频年惯发之疮疖再未发生。1972年冬季追问,腰部顽癣仍存在,而疮疖则终未再发。

房芝萱:祖传舒解软坚丸治慢性淋巴结核

房氏祖传秘方舒解软坚丸,临床运用,颇有成效,不但适用于未成脓之淋巴结核者,对其他流注、瘿瘤等疾患也甚为有效。方剂组成:夏枯草15克,知母10克,黄芩12克,连翘15克,木香10克,陈皮10克,白芍15克,黄柏10克,桔梗15克,三棱10克,莪术10克,葛根6克,香附15克,升麻10克,炒山甲20克,乳香9克,黄连6克,龙胆草10克,当归15克,红花10克,防风10克,海藻12克,昆布12克,煅决明15克,花粉12克,玄参15克,牡蛎12克,麝香3克,没药9克。以上各药,研成细面,水泛为丸。

慢性瘰疬最为常见,房氏根据病程将其分为四期:硬结期、脓肿期、破溃期、愈合期,治疗上相应采用消、托、补、防四法。多年运用,验案极多,可供临床进一步使用。

史济柱:扶正败毒治脓胸瘘管

脓胸,多为结核性。其结核性脓胸形成瘘管是全身性疾患在局部的表现。全身症状表现为羸瘦、低热、盗汗、纳呆等;局部则瘘口脓液淋漓,久不收敛。

内治法:瘘管者形之于外,必根于内,治疗应以内外相辅,以内治为主,整体治疗须贯穿始终。自拟扶正败毒汤随证应用:生黄芪30克,全当归15克,云茯苓10克,制黄精30克,川断、连翘各15克,生甘草10克,葎草、泽漆各30克。水煎,日服1剂,若遇感冒发热则暂时停服。方中重用黄芪,因其为疡科要药,善治疮痈正气不足,久溃不敛,有较强的扶正生肌作用;当归养血活血;茯苓健脾淡渗利湿;黄精、川断滋养肝肾、补虚益精;连翘、甘草清热解毒;葎草、泽漆解毒化痰,共奏扶正败毒之功。现代医学证明,葎草、泽漆有抑制结核杆菌作用。

外治法:①化管条插入瘘管内,表面以消毒纱布覆盖,每日更换1次(化管条药物组成:白降丹、红升丹等份,面糊成条,如火柴梗粗细,风干备用)。②若经以上方法治疗,全身情况改善,瘘管脓液减少,则注入闭管膏,促使瘘管闭合。(闭管膏:乳香、没药、僵蚕、蝉蜕各10克,白及30克,儿茶15克,煅龙骨30克,象皮1克,象牙屑10克,蜂房15克,血竭30克,刺猬皮15克,黄蜡10克,麻油1000克,煎熬成稠厚液状,过滤去渣置于消毒盛器内备用。具有活血化瘀,解毒收敛,促使瘘管分泌物吸收,加速新肉生长之功效)使用时嘱患者平卧,用50毫升注射器将闭管膏徐徐注入瘘管内,以满溢为度,表面以消毒纱布覆盖,隔日1次,注前以生理盐水冲洗瘘管。

周鸣歧:生发饮治脱发

脱发的发生,中医认为与肝肾亏虚、气血不和、气滞血瘀、风热血燥等因素有关。周氏自拟“生发饮”治疗此病,效果颇佳。其方药组成为:生地黄、熟地黄各15克,当归20克,侧柏叶15克,黑芝麻20克,首乌25克,每日1剂,分2次服。风盛血燥者去熟地黄,生地黄改用30克,加牡丹皮10克,蛇床子15克,蝉蜕10克,苦参20克,川芎10克,白鲜皮20克;肝肾亏虚严重者加枸杞子、菟丝子各20克;气滞血瘀者加红花10克,赤芍15克,桃仁、川芎各10克,鸡血藤20克。无论属于哪一种类型,凡皮肤瘙痒且落屑者均加苦参、白鲜皮、地肤子。临床上周氏遇到脂溢性脱发的患者,油脂分泌极其旺盛,瘙痒剧烈,用滋阴养血之剂治之不效,反而加重,后改用苦参、防风、芥穗、藁本、全蝎、僵蚕、蜈蚣、白芷、白鲜皮、地肤子或加女贞子、旱莲草略顾阴分,往往3至5剂即可脂减痒轻,然后继以滋补养荣等法,每收良效。

岳美中:一味茯苓饮治秃发

秃发的形成,多因水上泛巅顶,侵蚀发根,使发根腐而枯落。茯苓能上行渗水湿,并导饮下降,湿去则发生,虽不是直接生发,但亦合乎“先期所因,伏其所主”的治疗法则。张石顽说:“茯苓得松之余气而成,甘淡而平,能守五脏真气。其性先升后降。”

《内经》言:“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则可知淡渗之味性,必先上升而后降,膀胱气化,则小便利。

病例:徐某,男性,21岁,于1974年7月6日初诊。患者系秃发症,头顶上如胡桃大圆圈,连结成片,渐成光秃,见者多说此症难愈,患者心情忧郁得很。切其脉濡,舌稍白,无其他痛苦。岳氏处一味茯苓饮:茯苓500~1000克,为细末,每服6克,白开水冲服,1日2次,坚持服一个时期,以发根生出为度。服药两月余,来复诊,发已丛生,基本痊愈。另治一十余岁少儿,亦患发秃,脱去三五片,即曾投以一味茯苓饮,3月后头发渐生。

朱仁康:外疡用托法

“托法”为治疗疮疡外症,消、托、补三大法之一。前贤王洪绪虽有“以消为贵,以托为畏”之诫,但个人体会是同意前者而不同意后者。疮疡初期,以消为贵,无可非议,能消则消,如消之不应,则可佐之以托,亦就是“消托兼施”的方法,一则可使疮疡移深居浅,顶透高突,早日脓泄而愈;二则可“寓消于托”,或有自消之机。托法不仅广用于阴疽大症,亦可施用于疔疮、瘰疬、肠痈等症,现举病例数则以证之。

病例1:对口。邱某,女,85岁。后颈部长疮发热已1周。曾注射青霉素3日,未见动静,肿疮日剧,彻夜不眠。检查项后正中,有杯口大肿块,上有疮头无数,形如蜂窝,脓头堵塞,脓流不畅,脉细数,舌红。诊断:对口,证属郁火内结,热聚成痈。治以补正托毒,和营清热,方用:生黄芪、当归尾、赤芍各9克,防风、陈皮各6克,远志9克,白芷6克,炙甲片9克,皂角刺、金银花各9克,生甘草4.5克,3剂。药后疮突高耸,脓泄而畅,肿痛俱轻,20天后腐去肌生而愈。

病例2:疔疮。朱某,女,27岁。面颧长疮六天,近日右颧部红肿扩大,疮头坚硬,痛而不溃,眼睑浮肿合缝,口苦纳减,脉滑数,舌红、苔薄黄。证属火毒结聚,毒不外泄,有走黄风险。治以清热解毒,佐以消托。方用:紫花地丁、菊花、赤芍、草河车、丝瓜络各9克,炙甲片4.5克,皂角刺9克,陈皮6克,生甘草3克。2剂后即见疮溃脓泄,肿痛减轻,前方加减,四剂后脓尽肿消而愈。

病例3:肠痈。李某,女,65岁。1周前开始脐周作痛,并有恶心呕吐、不思食,认为胃痛,未予治疗。痛渐移至右下腹,有压痛及反跳痛,中医诊断:肠痈,证属湿热夹瘀,阻滞肠腑,营卫不和,热胜肉腐。治拟和营化瘀,排毒消肿,佐以消托,方用:桃仁、瓜蒌仁、冬瓜子仁各9克,牡丹皮6克,归尾、赤芍、金银花、连翘各9克,山甲片6克,皂角刺9克,2剂。药后右少腹痛缓解,腹壁紧张松解,热势已挫。前方加败酱草9克,生薏苡仁10克,3剂。药后包块小,痛不甚,1周后肿块消失而愈。

黄一峰:一升一降治癃闭

一峰先生是苏州名医,饱学之士。其治杂病,尤是胃肠疾病,颇有特色。癃闭的治疗,黄氏认为应该根据“腑以通为补”的原则,着重于通。故常以萆薢、土茯苓、猪苓、瞿麦、萹蓄分利水湿肺气;升麻升清降浊,一升一降,气化得行,提壶揭盖,小便自通。一般再配合外用方,上窍开则下窍自通,见效更速。临床实践证明,对老年性癃闭症,包括近代所称之前列腺肥大、前列腺炎等,屡治获效。

病例:陈某,男,58岁。小溲闭而不通,已逾半月,虽经某医院治疗并作保留导尿,仍未见效。舌淡黄腻,脉来濡软。湿热蕴阻下焦,膀胱气化失司,治拟清热散结,通利水湿为法。升麻1.5克,川萆薢15克,老苏梗9克,桔梗5克,猪苓9克,土茯苓15克,萹蓄15克,瞿麦12克,细木通3克,泽泻5克,车前子15克,蟋蟀干7只,又血珀末1.8克,早晚各服0.9克。另外用方:食盐60克、青葱管60克,煎汤热敷小腹。用上药2天后,小便畅通,致导管滑下,从此小便正常。

柳学洙:外敷脐上治癃闭

小便癃闭原因不一,然大致可概括为湿热与虚寒两端。柳先生制“济阴汤”,治阴分虚损血亏不能濡润,小便不利甚效。1974年东吕村范某,工人,30岁。小便癃闭已1周,曾导尿1次,积尿排出,旋又不通。面色无华,不尿而小腹膨胀,时时皱眉,舌淡红,脉沉细,此阴分虚损而阳亦不足。遂与麝香3厘,葱半斤,切碎,纱布包,放麝香于脐上,葱包放麝香上,再取暖水袋装热水置葱包上。约1小时,尿逐渐排出,腹胀顿消。更与济阴汤加威灵仙、党参内服。处方:大熟地30克,生白芍15克,生龟甲15克,地肤子3克,威灵仙3克,台党参15克,水煎服。另告家属采鲜茅根煮水常饮。共用3剂,尿遂畅通无阻,不复癃闭,后未再发。

刘树农:治肿瘤,一正辟三邪

明代医学家吴又可在论治温疫时曾感慨地说:“杂气为病,莫知何物之能制矣。惟其不知何物之能制,故勉用汗、吐、下三法以决之”。目前,中医药对肿瘤的治疗,也正存在着“不知何物之能制”的问题。然而中医临床学的特点,不仅在于识病,而且在于辨识患病的人,更重要的在于识别病人体内的正气、邪气。中医认为任何疾病的过程中,都存在邪正斗争的矛盾,只有正气战胜了邪气,疾病就会好。常言道,一正辟三邪。尽管目前中医对肿瘤的证和治的认识还不太清楚,但把肿瘤看作是气种强烈的邪气,依据《内经》“邪气胜者,精气衰也”的论点,采用“扶正以祛邪”的治疗法则,针对疾病不同的性质,分别予以补阴、补阳、补气、补血、补益五脏的理气活血等方药,总可以加强正气的力量,控制邪气的滋蔓,从而延长病人的生命,甚至完全痊愈。至于中西医结合的综合治疗,当然是在所必需。特别是消灭肿瘤于萌芽时期的早期手术,尤足珍贵。令人遗憾的是,病人往往坐失良机于不知不觉之中,但即使如此,倘病人愿意用中医药来治疗,并持之以恒,仍不失为“亡羊补牢,犹未迟也”。

潘澄濂:补中气以抗癌

脾胃是后天元气之根本,人体营养,惟赖脾胃的健运来腐熟水谷,化生精微,营养周身百骸。就以药物战胜病邪来说,亦需胃气以敷布药力,才能发挥它的应有作用。所以有“安谷则昌,绝谷则危”的说法。拿恶性肿瘤来看,也是一样的。例如张某,肝癌,经剖腹探查,曾一度出现黄疸,经中西医结合治疗,患者消化功能良好,每隔二三天能啖甲鱼1只,至今已2年余,腹壁肿块虽未消失,但已能参加全天工作。又如郑某,胃癌,8个月中先后2次手术,并还接受大剂量化疗,而其可喜者,就是胃口始终良好,得以缓解。所以患者消化功能是否良好,与预后有密切关系。因此,对扶正法的应用,特别是有些滋阴或补血的药物,虽有补益作用,但药性黏滞,长期服用,腻膈碍胃,而胃气受损的患者,往往有“虚不受补”的缺陷,故更需要保护胃气。因此,在应用时应注意“养阴不碍胃”、“补气不壅中”,否则,就会影响继续服药,不利于整个治疗。

颜德馨:重用水蛭粉吞服治静脉性血管瘤(巨肢症)颜先生乃沪上名医,多年来就职于上海铁路中心医院,其亲手创办了医院中医科,并建成中医科门诊、住院、科研大楼,甚有气派,余曾两次拜访,交谈至深,彼此相见恨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