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名中医治病绝招
14899100000043

第43章 外科(11)

胡建华:益肾熄风治震颤麻痹

震颤麻痹是神经系统难治性疾病,胡教授经数十年临床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震颤麻痹多与肝肾亏虚、气血不足有关,因肝藏血主筋,肾藏精主骨,老年体力渐衰,养生乏术,肝肾精血亏虚,肝木得不到肾水的涵润,筋骨失养,风阳扰动,导致肢体震颤,关节僵直;或因劳倦思虑过度,饮食调理失当,气血不足,不能滋养四肢经络,导致筋脉拘挛,行动迟缓。治疗当以益肾养肝,熄风和络法为主。常用处方为熟地黄、山萸肉、仙灵脾、杜仲、天麻、僵蚕、木瓜、丹参、黄芪、蜈蚣等,如见面色不华、精神疲惫,可加党参、当归,调补气血;如见大便干燥,可加入肉苁蓉、生首乌,补养肝肾,润肠通便;如伴耳鸣、眩晕,可加入枸杞子、石决明,平肝潜阳;如见烦躁、心悸、失眠,可加入酸枣仁、百合以安神除烦。合理的生活调摄,对震颤麻痹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精神调摄。进入中老年期后,应保持心情愉快,胸怀宽畅,丰富业余生活,培养高尚情趣,避免忧思恼怒等不良刺激;既要避免过于劳累,又要克服日常生活过分依赖他人。饮食注意营养,但应以清淡为主,忌吸烟、酗酒等不良嗜好,适当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及体育锻炼。

胡建华:多发性脑神经炎

多发性脑神经炎系因病变侵犯脑干,累及三叉、展、面、舌咽、迷走、舌下等神经而产生的病证。多有头痛、呕吐、复视、发音困难等脑神经损害及共济失调多种临床症状,中医辨证多属肝火偏盛,炼津成痰,风阳夹痰热上扰清空,流窜经络所致。因病情难治,且又易反复,故属顽症。

病例:李某,男,29岁,工人。初诊于1987年12月。患者于1978年出现头痛、视物成双,口眼斜,外院诊为“多发性脑神经炎”。经用激素、维生素类药物治疗,症情缓解,仅留有轻度复视之后遗症。至1987年7月又复发,曾作脑血管造影、头颅摄片、鼻咽部组织活检等检查,均未发现异常,仍用上药未效而来我院求治。初诊:头痛剧烈而似闪电,呕吐频繁,颜面板滞不仁,口眼斜,两目胀痛,视物成双,步履蹒跚,两足胀麻无力,言语含糊不清,时而低热,舌强而右偏,苔根黄腻,脉滑数。神经系统检查:颈软,瞳孔右0.35厘米、左0.3厘米,两眼球外展露白0.3厘米,左侧角膜反射消失,双侧眼底检查正常,双目不能闭合,两侧额纹消失,左侧鼻唇沟浅,双唇不能上提,悬壅垂偏右,左侧咽反射迟钝,伸舌右偏,腱反射两侧对等活跃,无明显感觉障碍及病理反射可引出。证属肝火偏盛,炼津成痰,风阳夹痰热上扰清空,流窜经络所致。治宜平肝潜阳,清热化痰。处方:珍珠母30克,杭菊、钩藤、黄芩、旋覆梗各12克,陈胆南星、姜竹茹、川芎、郁金、蔓荆子、木香、半夏各9克。仅服上药14剂,患者头痛、呕吐骤减,纳食渐增。1个月后头痛、呕吐均除,面部麻木、板滞感见减,略有复视,脉弦细,苔薄黄腻,酌加桑寄生15克,桑枝30克,另吞服星蜈片5片,每日2次。两月后复诊:头痛未再复发,肢体及面部麻木感消除,复视极微。处方:珍珠母30克,钩藤、旱莲草、赤芍各15克,生胆南星12克,木瓜、炙地龙、白蒺藜各9克,另星蜈片5片,每日2次,门诊随访6个月,自觉症状明显好转。双眼睑能闭合,右侧鼻唇沟略浅,鼓腮漏气,伸舌略偏左,四肢无殊。停药3年后随访,症情始终稳定,无反复发作。

本患者1978年、1987年两次发病,均以脑神经损害症状为主,并涉及三叉、外展、面、舌咽、迷走、舌下等神经。其中外展、面神经为双侧损害。追问病史,患者首次发病前后,曾多次出现眼结膜充血、口腔溃烂、皮肤紫斑、四肢末梢关节酸痛等症状,与贝赫切特综合征(白塞综合征)之临床症状相符。因其病变主要侵犯脑桥、中脑、内囊等部位,故常出现头痛、呕吐、脑神经损害、发音困难、肢体瘫痪、共济失调等多种临床症状,应用激素治疗,疗效尚难肯定。本例中医辨证属于肝火亢盛,痰热交阻,风阳夹痰浊上扰清空,则头痛如闪电,颜面板滞,视物成双;横窜经腧,则步履蹒跚,两足胀麻无力;犯胃则和降失司,呕吐频作,故用珍珠母之甘寒以清肝潜阳;钩藤、杭菊、地龙之甘苦咸寒以平肝熄风通络;胆南星、竹茹、半夏以解痉化痰和胃;川芎、郁金以行气活血止痛。并用星蜈片熄风定痉止痛,始获良效。

钱伯文:化痰软坚、益气养阴治疗肺癌

肺癌属中医学“肺积”范畴。《素问·玉机真脏论》所描述的“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气满,喘息不便,内痛引肩项,身热脱肉破困”和肺癌晚期症状相似。《素问·奇病论》提出了“息积”的病名:“病胁下满气逆二三岁小已……病名息积。”《难经·五十六难》首次提出“肺积”之名:“肺之积名目息贲,在右胁下,覆大如杯,久不己,令人洒淅寒热喘咳发肺痈。”《杂病源流犀烛》进一步阐明了肺积的病机变化,认为“邪积胸中,阻塞气道,气不宣通,为痰为食为血,皆得与正相搏,邪即胜,正不得制之,遂结成形而有块”。说明在正气虚损以后,邪气乘虚袭肺,郁结胸中,肺气贲郁,宣降失司,积聚成痰,痰凝气滞,瘀阻络脉,久而成块,即是在人体正气虚的基础上,邪气与痰湿瘀血互结而成。根据肺癌的临床表现,辨证分为痰热壅盛、肺阴亏损、气滞血瘀、肺肾两虚等型,以清热解毒、消肿软坚、益气养阴、化痰止咳、凉血止血等为主要治则。

钱氏经过多年临床实践,认为肺癌是虚实互见的疾病,虚为病之本,实为病之标,治疗擅用化痰软坚、益气养阴两大主法。由于肺为娇脏,毒邪入侵,肺失宣肃,气机不利,血行受阻,水津不布,聚集而成瘀,郁久化热,耗气伤阴,而表现为气阴两虚,故治疗肺癌,祛邪不宜多用峻猛的攻逐之品,而应以化痰软坚的药物为主。化痰使肺得以清肃,软坚则瘤得以消削,肺癌本身易阻遏肺气而生化热毒,故运用化痰软坚法时,不取温化痰饮之药,而选用清化痰热之品,常用象贝母、前胡、瓜蒌皮、海浮石、昆布、海藻、佛耳草、石韦、百部、紫菀、蒲公英、山海螺、白花蛇舌草等。补气益肺阴常用扶正之法,旨在调整人体失调的功能,使病情得以改善。用益气养阴之南、北沙参,太子参,黄芪,天、麦冬,淮山药,清炙草,石斛,百合,黄精,玉竹等。临床实践证实,治疗肺癌以化痰软坚、益气养阴为两法可获良效。

病例:陈某,男,78岁。患者因发现痰中带有血丝而经CT确诊为右上肺前段癌,右上叶支气管旁淋巴结及隆突下淋巴结肿大。因糖尿病史,且肺癌伴淋巴结转移,故未能手术。又因年老体弱,不宜采取放疗与化疗。初诊时症见咳嗽,有时痰中带血丝,胸不痛,乏力,口干,苔薄舌质嫩红,脉弦大。拟方益气养阴、化痰软坚:南、北沙参各24克,天、麦冬各12克,天花粉24克,瓜蒌皮12克,象贝母15克,生薏苡仁24克,昆布24克,海藻15克,白花蛇舌草30克,山海螺30克,仙鹤草30克,白茅根15克等。以后随症加减,有发热加用淡豆豉、荆芥、防风;见脓痰用蒲公英、鱼腥草、百部;曾出现少量胸腔积液,用葶苈子、石韦、半边莲等。治疗两年半,CT复查示肿大之淋巴结已消失,肺癌病灶稳定。

王之术:白芍木瓜汤治疗骨质增生

高某,男,47岁,科技人员,初诊日期:1976年12月8日。主诉:腰痛27年,严重时卧床不起,病情反复,曾经按摩、针灸、西药等各种治疗,始终未愈。检查:腰僵如板,活动全限,骶棘肌两旁相当于腰椎4、5处均有明显压痛点,右侧腰椎5有放射性压痛点,直腿抬高右30°、左45°,克氏征右(+)左(-),背伸力等强,腰椎X线片:腰第4、5椎体前后缘均有增生性改变,腰椎5右缘较著,生理曲线消失。印象:腰椎增生性脊椎炎。证系肝肾亏虚,督脉拘急,治宜培补肝肾,益督荣筋。处方:白芍30克,木瓜15克,鸡血藤15克,杜仲12克,威灵仙15克,怀牛膝12克,甘草12克。共服20剂痊愈,随访2年未复发。王老以白芍木瓜汤治疗骨质增生,全方具有补肝肾、柔筋脉、活血化瘀、软坚、缓急止痛作用。其中主用白芍,据有关记载,白芍具有镇痛、散瘀血、滋阴补肾及软坚作用,是为主药,重用30克;且佐杜仲、牛膝滋补肝肾,以顾其本;鸡血藤补血活血祛瘀;威灵仙舒筋活络,软化骨刺,诸药合参而奏效。

骨质增生症是以骨质病理性增生导致局部关节、肌肉、韧带活动障碍,伴发疼痛为主要症状的疾病。可发生在颈椎、腰椎、关节及跟骨等处,包括肥大性脊柱炎、肥大性骨关节病及跟骨骨刺等。本病好发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及从事承重、久站、久坐的工作人员,以活动范围较大的关节、脊椎的病变多见。骨质增生的病因迄今未明,多归属于老年性退行性病变的范畴,关于其病因病机假说甚多,如机械说、功能说、血管障碍、新陈代谢障碍、内分泌障碍等。基本认识是在内因基础上,由外因的诱发而导致发病。目前西医采用非激素类消炎止痛药物、理疗及手术治疗,对缓解症状有一定效果,但迄今尚无特殊有效疗法。在中医中无骨质增生的病名,从其病理而论可归属于中医“骨痹”范畴。在《黄帝内经》中已有“骨痹”的病名,指出其临床以“骨重不可举,骨髓酸痛”为主症,病机则有“肾不生则髓不能满”及“寒气至”的内因及诱因,嗣后在《中藏经》、《景岳全书》、《医碥》中都有相关的病因病机论述。现代中医治疗,以往均未以“骨质增生”立题,于1961年有关于治疗颈项强痛的报道,实际上包含了颈椎肥大症。直至1973年才有“骨质增生”的专题报道,随着社会步入老龄化,中老年人之骨质增生已逐年增多,临床宜尤重视也。

陆德铭:调摄冲任法治疗乳腺增生病

乳腺增生病属中医“乳癖”范畴,早在宋代《圣济总录》中就认为“妇人以冲任为本,若失于将理,冲任不和,或风邪所客,则邪壅不散,结聚乳间,或硬或核,痛病有核。”指出本病的发生与冲任失调有关。明代陈实功在《外科正宗》中指出,本病多因“思虑伤脾,恼怒伤肝,郁结而成也。”可见,冲任失调和肝气郁结是乳腺增生病的两个重要因素。乳腺增生病患者若先天肾气不足或者后天劳损伤肾,肾气虚衰,不能充盈冲任二脉,则冲任无以上滋乳房,乳络凝滞闭阻,气血壅滞结聚成核,而经络阻滞又影响肝气疏泄条达,导致肝气郁结,若忧思恼怒,抑郁寡欢,肝气不舒,疏泄失常,不仅可因气滞而致血瘀,瘀阻乳腺而成肿块,而且肝之疏泄失常也可影响冲任气血的调达,因此,冲任失调和肝气郁结在乳腺增生病的发病过程中可认为是两个互为因果的方面。冲任失调,肝气郁结两者最终皆可影响以肾为中心的肾-天癸-冲任性轴的功能。根据调摄冲任的法则,选用仙茅10克、仙灵脾30克、肉苁蓉12克、巴戟肉10克、鹿角片10克等药,温煦肾阳,调补精血,充盈冲任;香附10克、郁金10克、延胡索12克、八月札10克等疏肝解郁;更配合三棱15克、莪术15克、桃仁15克、泽兰9克、丹参30克等活血化瘀,共奏疏肝活血之效。各药物配伍,可使冲任、血海充盈,气血调顺,肝气疏畅条达,血行畅通,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典型病例:某女,34岁。1996年7月12日初诊。两乳房胀痛8年,两乳房胀痛,经前尤甚,经后减轻,曾服逍遥丸、小金丹等无效。目前,乳房疼痛较剧,与月经无明显关系。月经前期检查,见两乳房各象限扪及结节状肿块百余个,质中,部分偏硬,推之活动,触痛明显,肿块与皮肤均无粘连,两腋下未触及肿大淋巴结,舌黯红,边有瘀滞,苔薄白,脉濡。证属:冲任失调,肝郁气滞。治拟:调摄冲任,疏肝活血,化痰软坚。处方:仙茅9克,仙灵脾30克,肉苁蓉12克,鹿角片12克(先),山慈菇15克,海藻30克,三棱15克,莪术30克,穿山甲片15克,制香附9克,益母草30克,当归12克,泽兰9克,延胡索12克。投药2周,乳房疼痛明显减轻,肿块变软,苔薄质偏红,脉濡,治守愿意,前法踵进。又服药3个月,增加八月札、柴胡、桃仁、红花、丹参,乳房疼痛消失,两乳肿块消之七八,惟两乳房外上象限尚可扪及颗粒状肿块,质软。月经正常,但口干,大便干结,3日一行,舌偏红,苔薄,脉濡,治宗原意,稍有出入,减辛热之仙茅,加生地黄、玄参、天冬、知母、火麻仁、郁李仁,再服药2个月,诸症俱消,乳房肿块消失,临床治愈。1年后随访,述停药后至今,经前乳房无胀痛,月经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