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名中医治病绝招
14899100000052

第52章 妇科(4)

3.滋阴平肝法适用于性急易怒,肝阴内耗,肝阳偏亢,症见头昏,目眩,耳鸣,腰背酸痛,火升面红,视力模糊,舌红,脉弦数者。屠氏常用自制方滋肾平肝汤(桑椹子、枸杞子、明天麻、地骨皮、牡丹皮、玄参、蝉蜕、制首乌);如虚阳上浮,面红,两足冷,腰背有寒感者,加补骨脂,怀牛膝;如血压偏高,须加重牡丹皮、地骨皮之用量。

4.理气解郁法适用于因工作不顺利,情绪抑郁,胸闷,脘胀,胁痛,嗳气,食后胃部不适,四肢发麻,舌苔腻,脉弦者。屠氏用自制解郁汤(川芎、制香附、黑山栀、制苍术、甘松、夏枯草)。此方系越鞠丸方加减而成,屠氏经验认为本方舒肝解郁之功胜于越鞠丸。对于有严重失眠,药物不能控制的患者,可用琥珀2克,莲子心2克,共研细粉,夜间睡前服,用葡萄酒送下,服后即上床安卧,可收良效。

裘笑梅:二齿安神汤治更年期综合征

更年期综合征是妇科常见疾病之一。多见有月经周期紊乱,色量改变,情绪容易波动,失眠,烦躁,心悸,胸闷,眩晕,面部阵发性烘热,血压短暂性升高等症状,多发于七七之年,有的不治自愈,有的则严重影响生产、工作。裘笑梅主任医师临证多年,悉心研讨,对本病的治疗颇为娴熟,并自拟“二齿安神汤”,左右逢源,疗效颇佳,治愈颇多。

方药组成:紫贝齿15克,青龙齿15克,灵磁石30克,辰砂、琥珀末各1.2克,紫丹参15克,九节菖蒲24克,姜半夏6克。方中紫贝齿、青龙齿入心肝二经,镇惊安神,辅灵磁石咸能润下,重可镇潜,性禀冲和,且无猛悍之嫌,更能补肾益精,潜阳纳气;琥珀、辰砂镇惊安神;石菖蒲开心窍,舒心气;半夏降痰浊。全方共奏镇惊安神,涤痰开窍之功。

病例:甄某,女,50岁,干部。主诉:每经前7~10天即感头痛,眩晕,心烦急躁,寐少惊惕,面时烘热。伴有自汗,晨起痰多,经期正常,量少色黯,病已延2年余。近月来头痛剧增,心悸,病热趋向加重,测血压150/84mmHg(20/11.3kPa),脉弦滑,舌红绛。西医诊断为“更年期综合征”,中医辨证为“阴虚火旺”。方用二齿安神汤合甘麦大枣汤加何首乌、生牡蛎,服药7剂后,此次月经色量正常,头痛显减,烦躁亦瘥,夜寐安然,病遂趋安,前方得法,再守原意,续服10剂,以资巩固。患者七七有余,肾气衰,冲任虚,阴阳失调,女子以肝为先天,阴血虚,则肝阳旺而见头晕,心烦急躁;阴虚内热则面时烘热、自汗,加之痰蒙心窍,则寐少惊悸等,治以平肝安神,潜阳滋阴,涤痰开窍之法,方用二齿安神汤为主,合甘麦大枣汤,旨在养心神,开心窍,除痰浊,镇惊而守其神,合何首乌、生牡蛎滋阴平肝,标本兼顾,对更年期综合征偏于阴虚阳旺者甚为合拍,故能效若桴鼓。

王大增:清心平肝汤治疗更年期综合征

更年期综合征是妇科常见病,主要是由于性腺功能衰退引起生理上和心理上的改变而出现的一系列症状。王氏临床运用清心平肝法治疗本病,取得了显著疗效。本病的发生既有生理因素,又与精神心理因素密切相关。患者之临床症状常因情志不快、情绪激动、紧张等因素引起或加重。祖国医学认为,心主神志,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主要归属于心的生理功能,但亦与肝的疏泄功能有关。正常的情志活动依赖于气血的正常运行,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气机调畅,气血和调,心情就易于开朗。故心、肝两脏在调节精神情志中起着主要作用。心属火,肝属木,火木之性皆易升发,若心火内灼,肝火上炎,神明被扰,则见心烦易怒,失眠心悸等症,汗为心液,热迫汗出,则见轰热,且以上半身为主。可见本病的病因病理是心肝火旺,故治疗应以清心平肝为主,方用清心平肝汤:黄连3克,麦冬9克,白芍9克,白薇9克,丹参9克,龙骨15克,酸枣仁9克。一般认为更年期综合征是由肾气渐衰,天癸渐竭,冲任失养,阴阳二气不平衡,脏腑气血不协调所致。治疗多以温肾扶阳或滋补肾阴为法。王氏认为本病肾虚虽然是本,但这是生理现象,自然规律不可逆转,只能推迟;心肝火旺虽然是标,但为病理现象,可以治疗。因此,本病不从肾治而以心肝为重,意在调整机体阴阳,使其在新的基础上达到平衡。

病例:张某,女,57岁。绝经9年,病起8年。轰热汗出每日10余次,以上半身为主,伴有心烦易怒、急躁、口苦、口干、心悸,舌淡脉弦。曾在外院服中药2月无效,于1987年9月来我院专科门诊,治以清心平肝法。处方:黄连3克,麦冬9克,白芍9克,白薇9克,牡丹皮9克,山栀9克,生甘草9克。服药7剂,心烦好转,轰热汗出由每日10余次减少到5次。原方续进14剂,轰热汗出白天已除,夜里尚有3~4次,再以原方更进7剂,轰热汗出偶见于晨间,余症悉除。

祝谌予:产后身痛治疗三法

产后身痛是妇科常见病证。其疼痛可累及全身多个关节,常在经期或疲劳之后加重,多难治疗。祝谌予教授在长期诊疗中,积累了丰富经验。祝老认为产后身痛是以肝肾亏损、气血两虚、营卫失调为本的病证,风邪外侵是病之标。临床上大致可分为三个类型,治疗以补为主,随证施治,取得明显效果。

1.气血两虚,风寒入络型此型临床较为多见,其症见全身多个关节疼痛,遇风寒加重,乏力,自汗,时头晕,大便干,眠差,舌质淡,脉沉细等,治以补气血,健脾胃,和营卫及散风活络为法,药选归芪健中汤合四藤一仙汤(钩藤、海风藤、络石藤、鸡血藤、威灵仙)加减治疗。

2.肝肾亏损,气血两虚型症见腰膝及四肢关节疼痛,腰脊乏力,足跟痛,头目昏花,面色苍白,舌质淡,脉弱等,治以益肝肾,补气血,祛风湿,除痹痛为法,用独活寄生汤加减治疗。

3.肾虚型此型多病程缠绵,以腰痛、乏力为主,兼见怕冷,眠差,记忆力减退,四肢关节疼痛等,治以滋补肾阴为法,用六味地黄丸(或金匮肾气丸)配合祛风湿药加减治疗。

此外,祝老还强调,在用药物调治的同时,还必须注意自身保养,生产后避免过早过重劳动,以免劳伤筋骨;产后切忌过早同房,以免重伤肾气;产后要注意避孕,以免身痛未愈再做人流,加重病情等。

邓铁涛:枳实芍药散治产后腹痛

邓氏亲眼见过一个产后腹痛患者,非常剧烈,必须注射吗啡才能短时间止痛,邓氏的父亲,用《金匮》枳实芍药散原方,几服即愈,其效如神。

于鹄忱:药物外敷治疗产后交骨痛

产后交骨痛是指妇女生产后,耻骨或尾骶骨处疼痛,甚至影响到髋骨及下肢。对该病大多采用活血祛风、通络止痛或抗风湿药物进行治疗,但取效甚微。于老认为,产后交骨痛是由于妇女在分娩时交骨开启太过,筋脉松弛、损伤,血行不畅所致。因此,采用温通经脉,活血化瘀的丹参、桃仁、红花、白芍、桂枝、乳香、没药、干姜、苏木、延胡索等局部外用,并用醋酒各半将药物调湿,因醋可活血散瘀止痛,收缩松弛之筋骨;酒能温经活络,使药效直达病所,于老用上述方法治疗产后交骨痛均获得满意的疗效。

病例:王某,女,25岁。1个月前在本院产科足月顺产1男婴,住院3天。自产后两髋骨及耻骨联合处疼痛,行走时连及双下肢屈伸牵掣痛,下肢伸直平卧可缓解。经中西医以抗风湿、活血祛风、活络止痛药治疗近1个月,两髋骨痛除,耻骨联合处痛不减,行走艰难,生活不能自理。查:耻骨联合处无红肿而拒按,屈伸下肢剧痛,其他无不适。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细。乃筋骨受伤,血行不畅之证。处方:丹参50克,桃仁20克,红花20克,白芍30克,桂枝20克,乳香15克,没药15克,干姜12克,苏木20克,五灵脂20克,延胡索30克,共为粗末,分4次醋酒各半拌湿,炒热布包外敷患处,凉后再换。用1次后疼痛明显减轻,用3次后疼痛消失,活动自如。

李鼎铭:治先兆流产三原则

李氏治先兆流产用药方面有三条原则:

1.除针对不同病因采取不同措施外,治疗的关键是清热养阴,健脾益肾。

2.采取标本兼治原则,因为先兆流产如能及时治疗,一般疗效是较满意的。但因本病之病情较急,所以止血、缓急、止痛和补脾益肾、养阴清热药物同时应用,收效明显。

3.过去有些医家对胎前用药总结有“三宜”,即清热、养阴及理脾疏气,再根据不同情况佐以其他药物,合理配伍是很重要的。黄芩是保胎中药首选的一味药,它具有清胎热、平肝阳而保胎的作用,朱丹溪曾誉为“安胎圣药”。据现代药物分析认为,黄芩对大脑皮质中枢神经系统有兴奋功能,有镇静作用,从而达到保胎目的。临床上曾遇到有些患者自服保胎丸或胎前偏方保胎,结果事与愿违,阴道出血不止,腰腹痛不除而来院诊治,经服用黄芩等养阴清热佐以舒气健脾、缓急止痛止血等药物,而起保胎作用;山药、白术、橘皮、扁豆等药理脾疏气,使脾得健运,脾健则气血易生;舒气使气机调达则气血和顺,所以理脾疏气也是安胎大法之一。尤其白术能健脾消痰,与黄芩同为安胎要药。脾虚用白术,血热用黄芩,脾不太虚用生山药代替白术。因为生山药其味甘平,既能健脾又能益肾,且较平妥,功如白术而无温燥之弊。除上述常用保胎药外,缓急止痛及止血药的应用也是必要的,因为出血持续增多或腹痛日趋剧烈,随时都可影响胎儿而流产。所以止血药、止痛药,及时应用是很重要的。根据急则治其标的原则,阿胶、苎麻根、地榆炭、侧柏炭、棕榈炭等止血药及白芍等缓急止痛药是必须用的。阿胶可滋肾养阴、止血安胎;苎麻根清前阴之热而止血,这两味药亦为止血安胎首选药。

侯锡五:善用大黄治滑胎

侯老从事妇科临床多年,对调治坠胎、小产、滑胎等证,治法独特。对于滑胎一证,常于保胎方中加入大黄,从而获得满意的疗效。在滑胎患者中,侯老认为属血热阴虚者居多。临床表现为:少腹疼痛下坠,阴道淋沥不断出血,量少色鲜,面赤,口渴咽干,喜冷饮,心烦热少寐,舌质红,苔薄黄少津,小便短赤,腹胀,大便燥结,精神萎靡,脉象滑数或虚弦。治以滋阴清热,凉血安胎为大法。选用泰山盘石散加大黄,随症加减。

方药:党参15克,黄芪25克,生地黄25克,玄参15克,当归10克,川芎10克,白芍15克,续断15克,白术10克,黄芩15克,甘草10克,阿胶15克,糯米1捻,大黄5~10克,为1日剂量,加水适量,慢水煎煮30分钟,去渣,得浓汁100毫升,1日2次分服。方中党参、黄芪大补元气;当归、川芎养血补血;白芍敛阴佐甘草以缓腹痛;黄芩善清大肠之火,佐白术为安胎之要药;续断补肝肾而固冲任;生地黄配合玄参凉血滋阴增液,阿胶生血止血,滑润胃肠。大黄清热通便,除燥存阴,使胎不被热灼;糯米健脾润肠。诸药合用,功用安胎保产。

病例;孙某,女,28岁。1981年4月6日入院。既往曾3次流产,均发生于停经后2~3个月。末次月经为1981年2月21日,现停经48天,因腹痛伴阴道出血3天入院。妇检:阴道有少量出血,宫口未开,宫体鸭卵大、软,双附件正常,尿妊娠试验阳性,B型超声显像已见胎心反射。入院诊断:滑胎(习惯性流产)。结合四诊,患者腹痛、坠胀,阴道流血色红,心烦少眠,口渴咽干喜冷饮,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红少津,脉滑数。证属血热阴伤,热损胎元。治以清热凉血安胎,用泰山磐石散增减。处方:黄芪25克,党参15克,生地黄25克,玄参15克,当归15克,白芍20克,续断15克,白术15克,黄芩15克,甘草10克,大黄8克。服药1剂,自觉腹中窜气,矢气频频,2剂后,腹痛止,阴道出血停,大便通利,腹胀完全消失,食增。于方中去大黄。不料,2天后腹胀下坠症状复发,又于方中加大黄5克,使上症缓解。后续服药6周,停药前1周开始大黄减量,停药后未再复发。后期妊娠经过良好,已于1981年11月25日分娩足月活婴,母婴均安。

郑长松:活血化瘀汤治堕胎

堕胎下血是指自然堕胎或人工堕胎后下血不止的病证。郑老自拟“活血化瘀汤”治疗该病,经数载的临床验证,疗效卓著。堕胎下血以有瘀者为多,但临证又有虚实之别。因此,运用上方时临证加减也是至关重要的。本方具有温经行气,养血活血,祛瘀生新的功效。适用于堕胎下血,时有血块,少腹作痛及瘀滞蓄留等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