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滴哲理
自欺是狡猾的人性格上最常见的特点。渴望荣誉之心从生活的各个方面表现出来,不过,无论怎样过分地装饰自己,也终究得不到任何好处。到头来隐藏在身后的仍是空虚。
关于贫困
这是两个人写的。
一个人写道:一位富甲一方的企业家到西南某省的一个贫困地区考察。当他目睹当地一户贫困人家吃饭的情景时,禁不住为之落泪。原来,这户人家全家老小吃饭装饭的碗,竟是几只破的不能再破的陶罐,更让他吃惊是全家连一双筷子也没有,吃饭时都是直接用手抓。菩萨心肠的企业家无比同情,便许诺给这户人家物质的帮助。可是当他走出他们的家门后,又马上改变了主意:因为他看到这户人家房前屋后都长着极适合做筷子的竹子。
另一个人写道:一位记者到一位生活的贫困线以下的女工家里“送温暖”。这位女工的丈夫早几年病逝,欠下了好多钱,她有两个孩子,其中一个还有残疾。女工用微薄的薪水养三个人,还要还债。但记者在见到这位女工时,却发现她脸上的笑容就像她的房间一样明朗:漂亮的门帘是自己用纸做的,灶间的调味品尽管只有油盐两种,但油瓶和盐罐擦得干干净净。记者进门时女工递给她的拖鞋,鞋底竟是用旧解放鞋的鞋底做的,再用旧毛线织出带有美丽图案的鞋帮,穿着好看又暖和。女工说,家里的冰箱洗衣机都是邻居淘汰下来送给她的,用用蛮好;孩子很懂事,做完功课还帮她干活……
这是两个人看到的。一个人看到:在一个美丽的乡村,一天来了一个乞丐,这个乞丐看上去药有30来岁,长得很结实。乞丐每天端着一个破碗到村民家中讨饭,他的要求不高,无论是稀饭还是馒头,他从不嫌弃。
日子稍稍长了,便有人看中他的身材和力气,想让他帮着打打零工,并许之以若干工钱。岂料此等好事,该乞丐却一口回绝,说:“给人打工挣钱多苦,远不如讨饭来得省力省心。”另一个人看到:每天傍晚,某居民新村都会有一个老人到垃圾箱里捡垃圾。老人是个驼背,这使得他原本就矮小的身材愈发显得矮小。老人每次从垃圾箱里捡垃圾都仿佛是在进行一场战斗。为了捡到垃圾,他必须将脸紧紧地靠在垃圾箱的口儿上,否则他的手就不足以够到里面的“宝贝”,而那个口儿正是整个垃圾箱最脏的地方。
每次老人捡完垃圾都像打了一场胜仗,他完全不会顾及别人脸上的那种鄙夷。看着那些可以换钱的“战利品”,走在新村的小路上,他总是显得格外高兴。
点滴哲理
这是两个人说的。
一个人说:同样是贫穷,一种是不思进取的懒惰,一种是直面生活的勤勉;一种是人格的湮灭,一种是不屈的抗争。两种境遇确实让人唏嘘。
另一个人说:是呀,同样是贫穷,有的人会贫困潦倒,有的人确是心在梦在。难怪有人断言,物质上的贫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精神上的贫穷。
礼仪的重要性
一家合资华侨饭店招聘各类服务人员350名,700多名男女青年怀着对这家合资企业的向往,很早便排起“长龙”等候应聘。7点30分,第一关目测在众多人的期待中开始了,一位应聘的女郎,环佩丁当,浓妆艳抹,满脸自信,昂然而入,来到了目测人面前。话不过三句,目测人眉心轻皱,却彬彬有礼,连声谢谢!女青年心下明白,这就是被pass(淘汰)了……一位20出头的男青年,气宇轩昂,据说会两门外语,目测人以礼相待,连声“请坐”!这位男青年可能是才高气傲,只见他如入无人之境,屁股落座,二郎腿一跷,浑身悠然自得地颠将起来……目测人见状,忙说“谢谢”!也有的应聘青年进屋不讲文明用语,人家连声“请坐”,他连理也不理,扬脸朝天,旁若无人,有的把证件往桌子上一扔;有的留着八字胡;有的叼着个烟卷……这天,700多应聘的男女,仅目测这一关,就被“刷掉”80%,而其中不讲文明礼貌者竟占十之六七!目测人满脸的忧虑:“目测过程中我们可能也遗漏了不少人才。可有些人连起码的文明礼貌都不懂,站没站相,坐没坐相,说话粗俗,什么‘哥们儿’等称谓竟登堂入室,甚至还有‘******’声音出口,有的青年身份是‘待业’,可衣着是高档名牌,装饰品、化妆品是名牌高档,与其身份大不相称。我们‘养不起’这样的人!我们是做买卖,服务人员如果不懂起码的文明礼貌,是会把顾客吓跑的。”
点滴哲理
中国是个礼仪之邦,中国人是重礼仪的。讲文明礼貌、懂礼仪是做人的起码常识。仪表、礼貌、态度是面试者十分重要的因素。它不仅反映出你的人品、性格、教养、文化等,而且直接影响到面试者对你的印象的好坏,从而最终决定是否录取你。
当这些被视为“生活小节”的行为作为饭店招聘硬性条件的时候,人们不大不小地震动了一下,尤其是那些自认为才大志高的应聘者更是没想到,还没到大江大河中去施展呢,竟先在这小沟里翻了船。其实,讲文明懂礼貌是一种良好的品格,人人都应努力具备。这不仅是社会对其成员、国家对其公民的一种合理要求,也是择业者应具备的起码条件。
自知之明
1952年11月8日,正在美国某大学执教的爱因斯坦接到邀请,让他就任以色列共和国的总统。对这个多少人为之垂涎的总统宝座,爱因斯坦却婉言谢绝了。他说:“我对自然界了解不多,对人就更一无所知了”,“我整个一生都在同客观物质打交道,因而,既缺乏天生的才智,也缺乏经验来处理行政事务以及如何公正待人,为此,本人是不适合如此高官重任,且不谈高龄的衰老已经在减少我的精力了。”这些由衷之言,体现了爱因斯坦高贵的自知之明。
点滴哲理
一个人的真正伟大之处就在于他能够认识到自己的渺小。做人一定得知道自己的价值,并以此决定自己的行动。
自警自律
明代有个叫高汝白的人,他中了进士以后,培养他的叔父写信督促他说:“你尽管考中了进士,我并不为此高兴,反而因此担忧。此后你可能会逐渐放松对自己的要求,所以我希望你每天将自己的行为举止用笔记在本子上,然后寄给我。”高汝白叹息着给叔父回信说:“我一直在您老身边长大,难道还不了解我,而担心我会放纵自己?”过后他试着问了一个伴随在他身边的老家人,自己有没有改变。老家人说:“比起往日是逐渐有所不同。”他这才开始警觉起来,于是,用一个本子把自己每天的言行记录下来,进行检查,发现自己的缺点多得写不完。他很害怕,从此激励自己努力学习,修养品德,逐渐地改掉记录的缺点,后来他终于成为一个品行高尚的人,官至提学。
清朝有一位叫徐文靖的人,也是用类似的方法督促自己每天朝好的方面努力。徐文靖仿效古人用了两个瓶子,分别用来放置黄豆和黑豆。每当做了一件好事时,他便念道:“说了一句好话,做了一件好事。”于是投进一粒黄豆。要是办坏了一件事,便投进一粒黑豆。开始是黄豆少,黑豆多,渐渐地日积月累,豆子已黄黑各半,久而久之,黄的就多于黑的了。
用上面这两种方法来约束自己,自觉地达到仁的标准,也是一种一步一个脚印、步步有检查的方法,我们持之以恒地照这样做,也是能收到预期效果的。
现在我们有些人,连周围人的批评都听不进,认为别人是在侮辱自己,或者瞧不起自己,更甭说进行自我批评和自我监督了。因此,在这里奉劝大家多向古人学习学习,经常开展自我批评,自警自律,完善自己的人生和人格。
点滴哲理
自我批评比别人批评更能督促人进步。
人生贵在自制
人生是不完满的,所以我们对于日常工作、生活中种种吃亏、不如人意的事不必介意!要使我们的世界变成美好的人间,除了感受幸福以外,还需要大家自制。
人生在世,贵在自制。
什么叫自制呢?就是自己克制自己。我国古代圣贤早就说过“克己”,也就是自制的意思。我们的老祖宗虽然早就提出了“克己”,但是我们在“克己”方面还有许多事情要做。相比较而言,我们在“克己”方面与老外在“自制”方面尚有不少本来不应该有的差距。
南京大学有一个美国学留学生叫苏珊娜。寒假里,苏珊娜随她的女同学张某到张的老家河南农村过年。大年初一,张家准备了一桌丰盛的酒席招待苏珊娜。席上,张父特意以当地名酒款待嘉宾。张父给苏珊娜斟了满满一杯酒,可是苏珊娜只是礼貌地举杯,却滴酒不沾。
张家问其故,苏珊娜说,她的家乡在美国西雅图州。当地的法律规定,公民年满21岁才能饮酒,她今年才19岁,还未到饮酒的年龄。
张家人劝她,这里是中国,不是美国,入乡随俗嘛。再说,没有一个美国人会知道你在中国饮过酒。苏珊娜却说,虽然自己身在海外,也应该遵守美国法律。名酒的味道很香,但自己学会克制自己,不到法定年龄,决不饮酒。
苏珊娜虽然始终没有饮酒,但张家人对这个19岁的美国姑娘十分敬佩。
寒假结束,苏珊娜要回南京的时候,当地政府有关部门特意设宴款待苏珊娜,苏珊娜却婉言谢绝了。问其故,苏珊娜说,美国的法律规定,凡属官方的宴请,只能由政府官员出席。她是一个普通的美国人,不是政府官员,因此不能接受官方的宴请。当地政府一再做工作,苏珊娜还是没有出席。
再说一个美国商人,他经常到中国来做生意。有一次,一笔生意成交以后,中方宴请他。中方听说这个美国商人十分喜欢吃虹鳟鱼,席上,主人特意请著名厨师做了一道名菜:清炖虹鳟鱼。
这道菜上来以后,美国商人眼睛一亮,看得出,商人真得很喜爱这道菜。奇怪的是,商人夹了一块鱼肉以后,还没有送到嘴里就又送了回去,放下筷子不吃了。
主人忙问其故,商人说,这是一条有籽的虹鳟鱼,美国法律规定,要保护生态环境,不能吃有籽的母鱼。主人连忙说,这是在中国,不是美国。中国并没有这样的法律,美国商人说,我是美国人,走到哪儿,都要遵守美国的法律。
主人很尴尬,再次劝美国商人说,即使是这样,这条虹鳟鱼已经烧熟了,不吃浪费了岂不可惜!美国商人却说,即使浪费了,我也不能吃,美国商人自始至终,没有碰这条虹鳟鱼。
上面说的这两个故事令人由衷敬佩。
苏珊娜和美国商人是在没有任何外界压力下的一种自我限制行为,是在自觉地履行道德上的某种义务。
所谓道德义务,意味着行为者要牺牲某些个人的既得利益,作出对社会、对个人有利有益的行为,而行为者本人则自觉地将自己的行为视作一种责无旁贷的职责和使命。
美酒的味道很香,苏珊娜却不为之心动;虹鳟鱼的味道很美,美国商人却不为之下箸。如果一个人有比较强的自制能力,那么这个人一定能够战胜自我,远离祸害。如果不幸遇到祸害,他也一定能够泰然处之,化祸为福。老外在“自制”方面比我们在“克己”方面做得好,对于我们这个礼仪之邦来说,我们不应该反省吗?
点滴哲理
自己克制自己,即“克己”,难能可贵。
以己度人以解人
战国时,梁国与楚国相界,两国在边境上各设界亭,亭卒们也都在各自的地界里种了西瓜。梁亭的亭卒勤劳,锄草浇水,瓜秧长势极好,而楚亭的亭卒懒惰,不事瓜事,瓜秧又瘦又弱,与对面瓜田的长势简直不能相比。楚亭的人觉得失了面子,有一天乘夜无月色,偷跑过去把梁亭的瓜身全给扯断了。梁亭的人第二天发现后,气愤难平,报告给边县的县令宋就,说我们也过去把他们的瓜秧扯断好了!宋就说:“这样做当然是很卑鄙的,可是,我们明明不愿他们扯断我们的瓜身,那么为什么再去扯断人家的瓜秧?别人不对,我们再跟着学,那就太狭隘了。你们听我的话,从今天起,每天晚上去给他们的瓜秧浇水,让他们的瓜秧长得好,而且,你们这样做,一定不可以让他们知道。”梁亭的人听了宋就的话后觉得有道理,于是就照办了。楚亭的人发现自己的瓜秧长势一天好似一天,仔细观察,发现每天早上地都被人浇过了,而且是梁亭的人在黑夜里悄悄为他们浇的,楚国的边县县令听到亭卒们的报告,感到十分惭愧又十分的敬佩,于是把这件事报告了楚王,楚王听说后,也感于梁国人修睦边邻的诚心,特备重礼送梁王,既以示自责,亦以示酬谢,结果这一对敌国成了友好的邻邦。
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恕”的核心是用以己度人、推己及人的方式处理问题。这样可以造成一种重大局、尚信义、不计前嫌、不报私仇的氛围,以及双方宽广而又仁爱的胸怀。其实日常生活的处理,又何尝不是这样?尤其是对初涉世事的青年来说,由于一切茫然无知,总是时时处处小心翼翼,左顾右盼地想找出人事上的参照物来规范自己,约束自己,这种反应当然是正常的,但殊不知有时以此处世,反而会导致初衷与结果的南辕北辙。因为在各人的眼中,自己的位置是各不相同的,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可以提供给你。所以,不妨就按照“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反求诸己,推己得人,则往往会有皆大欢喜的结果。反求诸己,易入情,由情入理,自然会生羞恶之心而知义,辞让之心而知礼,是非之心而知耻。自私自利之人,往往不懂得推己得人的道理,往往毫无顾忌地损害他人的利益,把苦恼转嫁到旁人身上。以这种方式处世,走到哪里,被人骂到哪里,真正是既损人又损己。
点滴哲理
重大局,尚信义,不计前嫌,不报私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