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世界上最伟大的教子经典
14914300000045

第45章 青春期教育——正确引导孩子成人(1)

1.男孩、女孩的交往

一次家庭教育报告会之后,一位年轻母亲说:“我的儿子上小学二年级,有一天晚上认真地对我说:‘妈妈,我有女朋友了。’我问是谁,他回答:‘是芳芳,我们俩可好了。’‘你们好到什么程度?’‘都亲过嘴啦!’”这位母亲述说这件事时,态度平静。显然,她认为这是孩子天真地模仿大人的表现,假如是一个小学高年级或初中学生对母亲说了同样的话,家长肯定会非常生气、紧张、焦虑。事实上,小学高年级或中学的孩子是不会对家长说这些话的,即使他有过“交朋友”的经历。这就给我们提出了一系列问题:男孩、女孩该不该交往?家长应该怎样进行教育指导?会不会发生早恋现象?会不会影响学习?

我们首先应该明确:交往是人的基本需要之一,没有交往,人不能发展;而交往能力是人的重要能力,交往能力高低决定人的交往水平与质量。同性交往和异性交往对人都是重要的。交往能力应该从小培养,否则可能造成交往能力低下、交往萎缩,那样,有百害而无一利。

一般的家长都知道交往和交往能力的重要,所担心的是,孩子与异性交往可能出现早恋,甚至学坏,影响学业,影响成人成才。家长们的担心有一定道理,因为确实有一些小学高年级和中学的孩子过早地“谈朋友”,带来不良影响。

为了既能正确引导孩子与异性交往,又避免早恋,有必要把孩子们青春期异性交往发展特点做些说明。据专家研究,孩子们青春期异性交往发展特点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朦胧期”:女孩子从9~11岁,男孩子从10~12岁,是性意识和性爱的朦胧期。此时男女孩子性机能尚未成熟,但已确认了自己的性别角色,对性别差异敏感。男女孩子在一起感到拘束、害羞,往往采取疏远和躲避的态度。而对成年的异性,又往往表现出过分的亲昵和依恋。

第二个阶段是“爱慕期”:女孩子在11~13岁,男孩子在12~14岁。此阶段,男女孩子在一起觉得有意思,异性之间互相观察、欣赏的兴趣增加,注意异性的谈话、表情、动作。而且开始注意自己的服饰、举止,想给异性留下好印象。对于异性之间的接触,往往自觉不自觉地在性爱上浮想联翩。然而,此时异性之间的好感是泛泛的,没有具体对象。

第三个阶段是“初恋期”:女孩子从13~15岁,男孩子从14~16岁。这时,男女孩子的性机能都已成熟,对性的体验明显增加,内心开始萌发初恋的“幼芽”,在年龄相近的异性中,发现较喜爱的对象,给予特别的注意与关心,寄予特有的期待。感情上希望多接触、多交往,而理智上又有种种顾虑。有的孩子,此时的注意力可能在几个异性身上徘徊。这一阶段,孩子更注意自己的外貌和打扮。

第四个阶段是“钟情期”:钟情,就是很专一地倾慕、爱恋某个异性。这个阶段一般在初中时,男孩子比女孩子晚些。此时,往往出现“痴情男女”,一旦倾心相爱,便不顾一切。由于涉世未深,对人生还没有充分认识,往往陷入庸俗低级的趣味之中而难以自拔。一旦受挫,会意志消沉,产生厌世心理。有的还可能走上放纵自己的道路或者轻生。

以上是孩子们青春期异性交往的普遍性发展特点,而每个孩子会有自己的特殊性。家长应该随时观察了解孩子的表现,给以及时正确的引导。这里,我们给家长提出几点建议。

(1)根据不同年龄段特点,超前教育引导,防患于未然

对于处在朦胧期的孩子,要引导他们正视自己的性别角色,在与异性同龄孩子的交往中要大方、诚恳,克服拘束、害羞心理。而与成年异性交往,不宜过分亲昵。父亲对于女儿,母亲对于儿子要特别注意,适度亲近,不要过分。

对于处在爱慕期的孩子,要教育孩子尊重异性和自我尊重,注意自身的仪表和文明礼貌,多关心班集体的事情,为集体出力,男女同学坦诚合作。不随便盯看异性同学。这时期正是性渐渐成熟的时候,要配合学校进行科学的性生理教育,正确对待性生理现象,避免因生理现象而出现盲目紧张和盲目好奇。家长要认认真真、大大方方地给孩子讲有关知识和正确对待的方法。

对于处在初恋期的孩子,家长要教育引导他们多参与群体活动,尽量减少与异性同学单独接触的机会,特别是不要跟某一位异性同学过多地单独接触,避免萌发初恋之情,牵扯精力,影响学业和全面发展。教育孩子与异性交往注意自己言行,不随便逗闹,不动手动脚。

对于处在钟情期的孩子,要教育他们全身心投入学习和集体生活,用意志力克服自己与异性交往的感情需要,树立高尚的人生目标,做有远大抱负的青年人。让孩子懂得“战胜自己,超越自己”是成人成才的关键。要正面地严肃地对孩子进行婚恋观的教育,排除不正确思想意识的干扰。

(2)父母要规范自己的言行,给孩子以积极的良性的影响

夫妻之间感情和谐又不失互相尊重,不说带有性别歧视的话。诸如“女人头发长见识短”、“男人都特别坏,没有好东西”之类。而且在实际行动中,表现对对方的真诚关心与人格的尊重。在孩子面前,不做过分的亲昵动作,不穿过于暴露的衣服。

在与家庭以外的人接触中,作风正派,注意道德规范。

(3)正确对待孩子与异性同学的交往,既不听其自然,也不捕风捉影

有的家长对孩子与异性的交往不闻不问,顺其自然;也有的家长严密监视,捕风捉影,随意训斥。这两种极端都是不对的,很难使孩子形成正常的与异性交往的能力。

家庭应把孩子与异性交往的问题纳入自己的家庭教育计划,认真学习一些东西,思考教育引导的具体方法和措施。坚持以教育为主。有时候,可以把自己少年、青年时期的经验教训讲给孩子听,引导孩子走好人生之路。

(4)对于确实出现早恋苗头的孩子,不应盲目苛责,强制压服,避免不良后果

有的中学生确有早恋苗头,单独约会,卿卿我我。家长知道了,往往怒火中烧,采取强迫措施,严厉对待,棒打鸳鸯。这样做往往适得其反,导致不良后果。正确的做法是,克制、调整自己的情绪,与孩子谈心,了解情况,以真诚帮助之心使孩子说出心里话。然后给孩子分析利弊,以长远的目光来调整自己的认识和行为。教育孩子认识到:春天有春天的事情,夏天有夏天的事情,不要把夏天的事情提前到春天来做,那样害处太多。同时把解决问题的主动权交给孩子。之后,要经常了解情况,及时帮助、指导。家长要始终保持坦诚、关切、严肃、认真的态度。

2.女子青春期幻想多

青春期少女爱好幻想是一种正常的而且较普遍的心理现象,这与她们的心理发育和心理成长状况密切相关。

青春期少女最典型的幻想是性幻想。性幻想是少女性成熟之际在特殊的性行为倾向的基础上逐渐萌生的。它的特殊在于鲜明的性爱色彩:对性知识有兴趣,对异性生理结构好奇,对生育原因感到神秘,继而对异性产生好感、爱慕和向往,在社交场合因异性的出现而紧张、兴奋,并关注自己对异性的魅力,很想在异性面前特别出色地扮演性别角色,并以娇媚羞怯或执拗的神情对待异性的挑逗。性心理学家把这些心理活动概括为“性吸引”,把对这些行为的联想称之为性幻想。

青春期少女自我意识在逐渐加强。由于自我意识的增强,她们开始注意通过衣着打扮等来设计和表现自己的形象,以吸引异性的注意和同性的羡慕,但是,当她们的种种努力并未引起他人的注意之后,她们往往便通过幻想来达到心理上的满足。实际上,性幻想乃是一种心理补偿。青春期少女正处于发育期,由于体内雌激素分泌增多,出现乳房隆起、月经来潮、音调变高等第二性征,这些生理现象,使她们开始产生了性意识,加上影视剧的影响,丰富的社交活动,使她们的青春觉醒超前出现,开始捕捉性的知识,产生性幻想。影视中多情的镜头、小说中性的语言及公园里恋人们的亲昵动作等等,都会引起她们莫名的性幻想。

少女之所以产生性幻想,即是自身性心理朦胧的萌发,又是对性知识的一知半解,对性冲动缺乏自控能力的表现。适当的性幻想是可以理解的,它是青春期心理需求的合理宣泄,是没有什么副作用和负效应的。但如果终日沉湎于性幻想,想入非非,是会令人神思恍惚,影响学习、工作和生活的,也有害身体健康,还可能导致病态的结果。对此,父母应引起足够重视,并注意加以正确引导;作为青春年华、朝气蓬勃的少女本身,必须正确地学习性知识,懂得性道德、性文明,做到自重、自爱、自控,多集中精力于学习上和工作上。

3.长辈们该客观地看待“早恋”

家长禁止“早恋”,孩子偷偷摸摸“早恋”。孩子的阅历和经验是很匮乏的,他们不知道什么人可以交往和不应该交往什么人(这也是家长用来禁止孩子“早恋”的说辞)。

而与异性交往是每个人都不可避免的,长辈的明令禁止,除非孩子自己没有想法,是根本不起作用的。与其让孩子自己去被动搜集交往经验,家长为何不解除禁令,甚至让孩子将交往对象带给你们看看,你们亲自帮助孩子把关验收呢?

为什么家长总是只一味担心焦虑孩子在性方面的畸形探索和对异性的过度好奇,难道长辈就不能从自身检讨吗?试问一个个好奇心旺盛的孩子怎么禁得住好奇心?这就好比一个原始部落的附近有一个深不见底的山洞,族长越是禁止人们去看,那些晚辈,就会越想去看看。所以在这里笔者希望长辈们可以客观地看待“早恋”。

4.爱情教育面对“早恋”

在我们的现实社会中误读爱情的悲剧屡屡发生,在我们的校园里摧残学生情感萌芽的现象亦屡见不鲜,还有不懂爱情的男女学生面对青春期心理变化的不知所措,以及充斥各种媒体的对爱情的五花八门的诠释,更有当前社会上有伤风化的畸形的男女之情……面对这样的现实,我们的教育还能继续观望吗?

爱情并不是简单的男女私情,而是一种“按照和谐规律把自然的冲动和意识的金线、把机体的生理规律和精神准则交织在一起”的复杂情感,没有这种复杂,就不能称其为爱情,更不能和人类文明联系在一起。所以,我们的教育本该负起自己的职能,在孩子们世界观形成的重要阶段,给予他们应有的指导。但事实是,我们的教育忽略了爱情教育,而忽略的后果,不仅仅使孩子们失去了对爱情的正确向往,而且导致了道德教育的残缺。而这种残缺的道德教育无论对个人还是对社会都是一种无法弥补的损失。

面对青春期孩子的心理变化,我们的教育一直处于被动的状态。当越来越多的所谓“早恋”出现在我们的教育视野中,我们就开始以种种理由去制止这种现象的发生;当一些孩子不满足于精神上的恋情而去追求生理满足时,我们又以性教育来试图阻止这种危害性行为的蔓延。我们恰恰忘记了一个最简单的道理:“在对性成熟的男女青年谈话时,需要讲的已不是幼稚的生物利己主义的道理(注意,别损害自己的健康!),而是讲成年人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责任感,要呼吁他们仔细考虑自己感情的严肃性(‘我爱’还是‘我喜欢’),考虑自己社会成熟的程度。”

所以,我们必须认识到,爱情教育远比性教育重要,道德教育的力量也远超过生物利己主义的约束力。当一个人仅仅因为怕得艾滋病而不敢偷吃禁果时,他可能还会因存侥幸心理而放纵自己的欲望;但当一个人意识到爱情的神圣和责任时,他就会以审慎的态度去对待自己的欲望,用理性去护卫心中的那份美好。

也许有人会不以为然,那么,联合国派遣纽约医学院博士达瓦奇到乌干达进行的历时15年的儿童教育实验的成果则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了这个道理。乌干达15~19岁年龄段艾滋病感染率,1991年为38%,1998年下降到7.3%。乌干达这个几乎是艾滋病的代名词的国家何以在短短的十几年中控制了局面?答案是对儿童进行了道德教育。正如达瓦奇博士所说:“对儿童的道德教育不仅仅是性道德教育,而是一个全方位的教育。”而爱情教育正是一个多方位教育,因为“人的全部道德观念集中地表现在爱的情感里”。我想,这一历时15年的道德教育的成果不是足以说明爱情教育远比性教育重要吗?

而爱情教育更重要的还不是这些。费尔巴哈说过:“爱就是成为一个人。”爱情作为人类精神的一种最深沉的冲动,她有别于其他生物类的浅层生理冲动,其“深沉”正是由于人的道德、伦理、审美等诸多意识因素给予生理冲动的一种感受,所以,爱情才成为人类独享的一种情感,而人类以外的任何生物都不具备这种情感。爱不是随着人的生理成熟而自然可以具备的,作为一种崇高的情感形式,她是必须在后天的教育中才能形成,而且,她的意义不仅仅局限于男女之情,而是可以作为度量一个人是否成为真正意义的人的标尺。现在,我常看到有些学校将“做人”奉为校训,那么,爱情教育不正应该名正言顺地纳入“做人”的教育范畴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