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世界上最伟大的教子经典
14914300000052

第52章 外国名人家教智慧实例(1)

1.做德才兼备的有用之人

居里夫人,作为一位杰出的女科学家,曾在仅隔8年的时间内就分别摘取了两次不同学科的最高科学桂冠——诺贝尔物理学奖与诺贝尔化学奖,并且一生中获得了难以计数的其他科学殊荣,可谓是智慧超群、硕果累累。她的长女伊伦娜,核物理学家,与丈夫约里奥因发现人工放射性物质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次女艾芙,音乐家、传记作家,其丈夫曾以联合国儿童基金组织总干事的身份接受瑞典国王于1965年授予该组织的诺贝尔******。作为普通的母亲,居里夫人又是怎样培养和教育自己的子女的呢?

(1)早期教育中的“幼儿智力体操”

居里夫人一生科研工作十分繁忙,然而她很善于抓紧时间对子女进行早期教育,并善于把握孩子智力发展的年龄优势。譬如,居里夫人在女儿不足1岁时,就让她们开始所谓的“幼儿智力体操”训练,让她们广泛接触生人,到动物园看动物,让她们与猫玩;让她们到公园去看绿草、蓝天、白云,看色彩绚丽的各种植物和人群,让她们到水中拍水,使她们感受大自然的美景。孩子大点后,居里夫人又开始了一种带艺术色彩的“智力体操”,教孩子唱儿歌和讲童活。再大些,就开始智力训练和手工制作,如数的训练,字画的识别,弹琴、作画、泥塑,让她们自己在庭园种植植物、栽花、种菜等,并抽出时间与她们散步,在散步时给她们讲许多关于植物和动物的趣事,如种子是怎样在花里长成的,小老鼠和鼹鼠是怎样打洞的,哪里能找到兔子窝等等。她的教育都力求从实物开始,且每天更新,以提高孩子兴趣。她还教孩子骑车、烹调等。全方位幼儿早期“智力体操”训练,不仅使孩子增长了智力;同时也培养了孩子的各种能力,增强了孩子的自信心,锤炼了性格。

(2)德育教育与品格培养

居里夫人从整个科学生涯和人生道路上体会出一个道理:人之智力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品格之高尚。因此,她把自己一生追求事业和高尚品德的精神,影响和延伸到自己的子女和学生身上,利用各种机会培养孩子形成良好的道德品格。

在丈夫皮埃尔去世以后,居里夫人开始一人担负起抚养孩子的重担。当时她经济上拮据,还得补贴一部分给科研。有人建议她卖掉与皮埃尔在实验室里分离出的那1分克镭,这在当时价值100万法郎。居里夫人则认为,不管今后的生活如何困难,决不能卖掉科研成果。她让女儿从小养成勤俭朴素、不贪图荣华富贵的思想。居里夫人毅然将镭献给了实验室,把它用于研究工作。后来她带着两个女儿赴美国接受总统赠送给她的1克镭时,也同样告诫女儿:“镭必须属于科学,不属于个人。”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居里夫人再次做出一项重大的决定:将诺贝尔奖金献给法国政府,用于战时动员。居里夫人还亲自带着X光机上前线服务,并带着伊伦娜随同前往帮助检查伤病员。战争结束时,法国政府向伊伦娜颁发了一枚勋章,这对年轻的姑娘来说真是极大的荣誉。这使居里夫人得以宽慰。孩子们成长起来了,尤其是伊伦娜在战时的经历使她变得更为成熟。

居里夫人的品德教育包括四个方面:1培养她们节俭朴实、轻财的品德。她对女儿的爱,表现为一种有节制的爱,一种有理智的爱,她对女儿生活上严加管束,要求她们“俭以养志”,她教育女儿说:“贫困固然不方便,但过富也不一定是好事。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谋求生活。”2培养她们不空想、重实际的作风。她告诫两个女儿:“我们应该不虚度一生”3培养她们勇敢、坚强、乐观、克服困难的品格。她常与子女共勉道:“我们必须有恒心,尤其要有自信心。”4教育她们必须热爱祖国。除了教她们波兰语,居里夫人还以自己致力于帮助祖国科学发展和波兰留学生的行动感染伊伦娜和艾芙。尤使她们念念不忘的是:母亲以祖国波兰来命名首次发现的新元素“钋”所表现出的赤子之情。后来,她的孩子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尤其是伊伦娜夫妇,不仅继承了居里夫妇的科学事业,也继承了他们的崇高品德。1940年他们把建造原子反应堆的专利权捐赠给了国家科学研究中心。

2.盖茨和他的父母

比尔·盖茨出生于律师和教师之家,这个家庭非常注意小盖茨的智力开发和培养。

盖茨三四岁时,母亲外出总是把盖茨带在身边,当他在学校里向学生讲解西亚图的历史和博物馆的情况时,盖茨总是坐在全班最前面,尽管盖茨是个好动的孩子,但在教室里他表现得比其他学生还要专注、认真。

盖茨从小酷爱读书,尽管他是个儿童,但他喜爱读成人的书。在自己家里,他可以随意翻阅父母的藏书。

他7岁的时候,最喜欢读的书是《世界图书百科全书》,他经常几个小时地连续阅读这本大全,一字一词地从头读到尾。

小盖茨的父母还尽可能鼓励和提供他各种机会,待他逐渐长大时,父母鼓励他参加童子军的野营活动,小盖茨从与其他孩子的相处中得到了友情的满足。

自从盖茨进湖滨中学那间小计算机房的那一天起,计算机对他就产生了一种无法抗拒的魅力。15岁时,他就为信息公司编写过异常复杂的工资程序。

1973年春,他被哈佛大学接受为学生,他更一发不可收,经常在计算机房通宵达旦地工作。

有好几次,盖茨告诉父母,他想从哈佛退学与他人一道干计算机事业。但父母极力反对儿子开公司,尤其是毕业以前。父母还请了受人尊敬、白手起家的一个著名企业家——斯托姆来说服盖茨打消开公司的念头。斯托姆不但没有劝阻他,反而倾听了这位十几岁孩子的演说后,鼓励他好好干。

1977年盖茨正式退学。他不是厌倦哈佛,而是希望另有远大前程。20世纪80年年代后,IBM开始寻求合作伙伴,在和盖茨交谈了5分钟后,IBM的人认为这是与他们打交道的最出色的人物之一。此后,盖茨为自己写下了更引人注目及有趣的故事。

3.好奇的儿子与耐心的母亲

爱迪生(1847~1931),举世闻名的美国电学家和发明家,他除了在留声机、电灯、电话、电报、电影等方面的发明和贡献以外,在矿业、建筑业、化工等领域也有不少著名的创造和真知灼见。爱迪生一生共有约两千项创造发明,为人类的文明和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爱迪生1847年生于美国中西部的俄亥俄州的米兰小市镇。父亲是荷兰人的后裔,母亲曾当过小学教师,是苏格兰人的后裔。

爱迪生从小就特别爱问“为什么”,喜欢对一个问题追根究底问个明白。有一次老师讲一位数的加法,同学们都认真听讲,爱迪生突然举手问老师:“二加二为什么等于四?”老师被问得张口结舌,一时难以回答他的问题。父亲也常常被他问得无言以对,只好拍拍儿子的脑袋瓜说:“去,问你妈去!”只有妈妈能够回答他那些奇怪的问题。

有一天,妈妈正在厨房忙着,爱迪生好像有了个惊人发现似的跑来,睁大眼睛问:“妈妈,咱们家的那只母鸡真奇怪,它把鸡蛋放在屁股底下坐着,为什么?”妈妈呵呵笑了,她放下手里的活,认真地对爱迪生说:“鸡妈妈那是在孵小宝贝呢!她把那些蛋暖热后,就会有小鸡从里面爬出来。你看咱家那些毛茸茸的小鸡,它们都是被鸡妈妈这样暖出来的。”小爱迪生听了,觉得真神奇。他认真想了一会儿,抬头问道:“难道把蛋放在屁股底下暖和暖和小鸡就能出来?”“对啊,就是这么回事!”妈妈微笑着点头。等到饭做好了,妈妈忽然发现小爱迪生不见了,哪儿都找不到,妈妈急了,大声喊儿子的名字。这时,听到从库房里传来他的答应声。妈妈觉得很奇怪,过去一看,原来爱迪生在那儿做了个“窝”,里面放了好多鸡蛋,他正一本正经地蹲在上面。妈妈更奇怪了,问道:“你在干什么啊?”爱迪生说:“妈妈,你不知道吗?我在孵小鸡啊!”

在学校,爱问问题的爱迪生经常让老师很恼火,因此老师有时候训他,甚至打他。爱迪生心里不高兴,成绩总是没有提高。老师把爱迪生的妈妈找来,当面数落她的儿子:“他脑子太笨了,成绩差得一塌糊涂,总是爱问一些不着边际的问题。我们真教不好你这样的儿子。”爱迪生的妈妈听了,觉得是老师不理解儿子,问题多是因为孩子爱思考,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她相信儿子的智力没有问题,而且比别人的孩子还要聪明很多。于是,她毅然对老师说:“既然这样,我就把我儿子带回家吧,我自己来教他。”老师听得愣住了,他实在不能理解这个“奇怪”的孩子,还有他的“奇怪”的母亲。

从此,爱迪生的母亲就当起儿子的家庭教师。对于儿子的稀奇古怪的问题,只要她知道的,她就努力回答;不知道的,她就让儿子去看书。当她发现儿子对物理化学很感兴趣后,就给儿子买了本《派克科学读本》,她还劝丈夫把家里的小阁楼改造成儿子的小小实验室。

就这样,在这个不怕被问“为什么”的母亲的教育下,爱迪生虽然没有在学校读过几年书,却搞出许多伟大的发明,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爱迪生的文化程度极低,对人类的贡献却这么巨大,因为他有一颗好奇的心,一种亲自试验的本能,和超乎常人的艰苦工作的无穷精力和果敢精神。

4.罗盘的启示

提起爱因斯坦,就会知道那个著名的公式:A=X+Y+Z;A代表成功,X代表天才,Y代表勤奋,而Z却是代表少讲空话。而这个公式的真正“发明者”却应该归功于爱因斯坦的父母亲。

1879年,爱因斯坦出生在德国。1940年,入美国籍,是著名的物理学家。

爱因斯坦小时候,并非神童。3岁时,还不会说话,五岁时仍不大会说话。父母亲心里着急:“难道小爱因斯坦是低能儿,是傻子?”他们请来了医生。医生说孩子没有病,不善于说话和不喜欢说话,那不是病。于是,聪明的父母亲就为孩子制订出一种特殊的教育方法。

父亲海尔曼开了一家小工厂,经营电器修理和制造。他喜欢晚上给心爱的妻子和3岁的儿子读席勒和海涅的浪漫诗篇:“我革命的儿子/递给我琴/让我唱一首战歌/语言是燃烧的星晨/从高处射下/它们烧毁宫殿/照明了茅舍……”海尔曼高声地朗读,到精彩的段落,就摘下夹鼻眼镜,露出孩子般的笑容,对自己儿子说:

“听,孩子,多美!”

孩子不回答,他只有3岁。

母亲泡琳是个贤妻良母,文化修养很高,爱文学,更爱音乐。小爱因斯坦听完父亲朗诵的诗,就听妈妈弹钢琴。妈妈坐在钢琴前,轻轻地抚弄琴键,优美动听的旋律像潺潺流水,从她的手下流出。琴声悠扬,是贝多芬的奏鸣曲,爱因斯坦被带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中,那里只有美丽、和谐和崇高。海尔曼夫妇还常带着孩子到郊外去玩,在饱赏了湖光山色后,还有美味的香肠和醇郁的啤酒等待大家享用。爱因斯坦很喜欢这种郊游,田野和森林给他一种新的感受。

有一天,海尔曼拿来一个小罗盘给他玩。孩子的小手捧着罗盘,只见中间那根针在轻轻地抖动,指着北边。他把盘子转过去,那根针不听他的话,照样指北边。他把罗盘捧在胸前,扭转身子,再猛扭过去,可是那根针又回来了,还是指着北边。不管他怎样转,那根细细的红色磁针一直指着北边。小爱因斯坦惊讶了,他睁大眼睛,盯着玻璃下面那根红色的小针:“是什么东西使它总是指向北边呢?这根针四周什么也没有,是什么力量推着它指向北边呢?”爱因斯坦惊讶得目瞪口呆。这时,海尔曼笑着向孩子做了地磁规律的解释,末了,拍拍孩子的后脑勺说:“世界太大了,让你惊奇的事情多着呢?”

小小的罗盘,里面那根按照一定规律行动的磁针,唤起了这位未来科学家的好奇心——探索事物原委的好奇心。这种神圣的好奇心,正是萌生科学的幼苗。

爱因斯坦6岁时,母亲开始教他学钢琴和小提琴。他的心灵在乐声的旋律中,进入了一个美丽和谐的世界,就像他看到日月运行和四季交替时感受到的美丽和谐一样。

“记住,孩子。要想做好一件事,第一是天才,第二是勤奋,第三是不说空话,而天才出自于勤奋啊!”海尔曼常常这样对儿子说。

幼时的教育,使爱因斯坦养成了探求真理和勤奋思考的习惯。在学校里,他还是那样善良、虔诚。同学们给他起了个绰号,叫“老实头”。“老实头”博得了老师的喜欢,学习成绩非常人可比,竟成为“神童”。

爱因斯坦10岁的时候,进入中学学习,他最感兴趣的是数学、物理和哲学。但是,老师的讲授不能满足他强烈的求知欲,他喜欢一个人自学,海尔曼对儿子是有信心的,就请来了自己的弟弟雅各布做爱因斯坦的家庭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