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五千年中外名人之谜全集(中国卷)
14917700000036

第36章 运筹帷幄、铁马金戈——谋臣勇将之谜(12)

谜团一:深山岩画所画曹国公是何人?

从1985年开始便潜心研究大顺王朝历史的丘陵在22年间走遍了湘粤交界处的千山万水。经过多年的深山实地考察,他有了惊人的发现:在二省交界的险峻之处,镌刻着许多石刻、岩画、造像,其主要的神像都包括一男一女的“曹国公”夫妇画像。他认为:“打着南明勋爵‘曹国公’旗号长期活跃于粤湘边境地区的抗清将领,便是清军在中原苦苦搜寻而不得的大顺帝李自成!”

他解释说:“众多‘建像、藏像’都是头戴通天冠或多宝式皇冠,非皇帝不能为之。曹国公头像在一些画像中标有‘天子’二字,冠冕与袍服都有龙的标志,在万古金城的四方寨(曹国公部队指挥部)刻有‘天子石’字样,这些都示意主人为‘天子’”。岩画上的曹国公像有的标有“李”字,与当地民间记载“曹国公姓李而非曹”一致。而在明末清初,李姓之真龙天子,只有李自成。

闯王李自成在1645年南撤后终归何处?史书上并没有大顺军溃败后的记录。丘陵认为,这些镌刻于峭壁、悬崖之上的大量石刻、岩画、塑像,是精通“奇门遁甲”的大顺军师宋献策的杰作。为保存实力,避免清军大举围剿,宋献策采取了“以大地记载历史”的隐晦方式来记录闯王残部的活动踪迹。

谜团二:湘粤交界处为何密布奇特庙宇?

丘陵发现,广东乐昌、湖南宜章等地散布着数量相当密集的小庙宇,“几乎每隔几个村落便有一座小庙小庵”,其中供奉的又几乎都是雷同的男女二神像,乡民们或称“千古之大英雄”,或称之曹国公、娘娘。部分塑像中的男性显示出已瞎一目的显著特征,这与李自成的体貌特征完全一致。这些庵庙散落于穷乡僻岭或深山老林中,其神像前或竖有金龙盘踞的石柱,或神像背面铺以神龙、金凤、麒麟等皇家图案作背景,风格迥异于一般的佛教建筑。

丘陵解释说,在明末清初,起义大军中叱咤风云的只有大顺军的李自成和高桂英夫妻这唯一一对。而1645年秋后,李自成退居幕后,其妻高桂英主持军政,实现了大顺军残部与南明政权的联合抗清阵线,高桂英受到南明封赏,一时誉满江南。夫妻英雄画像中的高贵女子指的是高夫人是毋庸置疑的,以妻子推及其丈夫,也可以推断“曹国公”是李自成。

谜团三:周边深埋宝藏的“怪庙”何用途?

为什么闯王残部要在崇山峻岭中修建那么多的庙宇呢?丘陵说,李自成从桂北、湘南一路溃退至湘粤交界处暂避清军追击,此时除一些卫戍部队与文职人员外,大部分的战斗部队都已走散。大量风格相似的庙宇,便是大顺军藉以联络散失的部队,同时也试图以宗教的色彩来感召地方民众而建立的“联络站”。此外,李自成年少时也曾经有出家的经历。

据史料记载,大顺军从中原溃败过程中携带了大量的金银财宝。这些有专人看守的庙宇的周围便成了藏匿财宝的选择之一。2001年,坪石镇遭遇暴雨袭击。肆虐山洪竟从一座深山中的凑云仙庙附近冲出了大量的银锭、银元等物,“足有数十斤之多”。附近村落大量民众家中至今仍保存着当年找到的银物。

丘陵透露,有村民从李自成屯兵处的万古金城掘出了一座金冠顶、一只底部有“真龙”字样的瓷杯和一块铜镜。而在密集的庙宇周围的村落中,村民们家中保存着许多可能是大顺军使用过的兵器、生活用具等文物。

谜团四:李自成牺牲于乐昌万古金城?

在拥有“十里岩画”、谐音为“京城”的乐昌万古金城有一道清末民初的碑刻:“曹国公……以国破家亡,犹欲以一旅偏师静观时变,光复旧物,故结寨蜷伏于此……然天不祚明,赍志以殁……”丘陵解释说:“‘天不祚明,赍志以殁’是说上天不保与李自成结盟的南明,抗清的曹国公‘出师未捷身先死’之意。也就是说,曹国公‘殁’于乐昌万古金城已无疑是史实。”丘陵补充道:“在乐昌市庆云凑云山有两道碑刻为曹国公余部与传人所立,也印证了曹国公牺牲于‘乳源双桥’,亦今乐昌梅花境内的史实。”

而《乐昌古文化遗存》一书还出人意料地提供了闯王的另外一种结局:李自成在岭南活动几年后,因部属兵力渐弱、供需不足、清兵围剿日盛而抗争渐弱。顺治九年,传说李自成因遭雷击死于乐昌沙坪与宜章交界的莽山皇藏岩内。

谜团五:大顺皇陵就在乐昌凑云山一带?

在确定曹国公是李自成的基础上,丘陵在粤北湘南大地上广泛搜寻史料实物,同时辅以国家图书馆的丰富古籍记载论证,终于先后找到此前被史学家们一直认为被杀的军师宋献策、史上一直未有记载的李太子等人的墓葬,并在此基础上扩展范围进行搜索,确认了李自成与高桂英合葬的大顺皇陵所在地。

出于保护的目的,丘陵目前仍未公布大顺皇陵具体位置。但他透露,包括李自成夫妇墓、宋献策墓、李太子墓、天子七庙在内的大顺皇陵就在乐昌北部凑云山一带,他已向上级有关部门进行了报告,希望能对这些墓葬群进行科学拯救发掘,从而令中国历史一大谜团得以破解。

郑成功击败荷兰人之谜

郑成功(1624-1662年),原名福松、森,字明俨,号大木,福建南安县石井村人。其父郑芝龙,是南明隆武朝“建安伯”,曾组织向台湾移民,积极开发台湾岛。我国明末清初著名的民族英雄。

崇祯十七年(1644),李自成农民起义军推翻了明朝统治。满族统治者和汉族地主官僚相勾结,篡夺了农民起义的胜利成果,建立清朝政权。顺治三年(1646),清军占领福建。这时,郑成功退守金门、厦门一带,在东南沿海坚持抗清斗争。为了驱逐荷兰殖民者,建立稳固的抗清基地,郑成功决意收复台湾。永历十三年(1659)十二月,郑成功召集诸将,研究收复台湾和留兵防守金门、厦门事宜。正在此时,一个名叫何廷斌(一称何斌)的人,从台湾来厦门求见郑成功,控诉了荷兰殖民者的种种暴行,希望郑成功把台湾同胞从荷兰压迫下解救出来。他还把荷兰殖民者的情况透露给郑成功,并把台湾水道及要塞设防情况绘成地图,表示愿为向导。永历十五年(1661)正月,李定国联明抗清战败,大陆各省基本被清军占领。郑成功感到形势紧迫,只有收复台湾,连接金门、厦门,然后进则可战而复中原,退则可守而无内顾之忧。于是作出了进军收复台湾的决策。为了顺利收复台湾,郑成功进行了充分、周密的准备。不断侦察台湾情况,秘密搜集情报,勘测航路,了解荷军兵力配备、设防等情况。筹备粮饷,扩充军队,使陆师达到72镇,每镇1000人,水师20镇,总兵力10余万人。修造战船,加紧训练。等待时机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祖国的神圣领土。

永历十五年(1661)三月初一,郑成功在金门举行隆重的誓师仪式。二十三日中午,郑成功亲率第一梯队自金门料罗湾出发,浩浩荡荡向东南挺进。次日清晨,舟师抵达澎湖,因荷军兵力薄弱,很快予以占领。三日后,郑军继续东征,进至翠兰屿海面时,遭风雨所阻,被迫折回。三十日,郑成功留下3000兵力驻守澎湖,率领舰队,冒着暴风雨横渡海峡,于四月初一日拂晓航抵鹿耳门港外。由鹿耳门外海进港有两条航路:一条是南航道,口宽水深,但有敌舰防守,陆上台湾城又置重炮瞰制航道,不易通过。另一条是北航道即鹿耳门航道,门阔仅里许,水中沙石淤浅,舰船触之立碎,仅一线可容三舟并进,水路长数十里,横渡可至赤嵌楼。由于航道水浅,荷兰侵略者事先又用破船堵塞,因而只有涨潮时才能通过。郑成功决定由北航道突入。四月初一中午,海潮大涨,郑成功乘机率队进发,大小战舰顺利通过鹿耳门,进入内海,将舰船分布在台江之中。台湾城上的荷军以为中国船队一定会从正面进攻,所以只在南航道岸上准备了大炮。郑成功偏偏从鹿耳门开进台江,避开了敌人的火力。荷兰军队对郑军这种出乎意料的行动惊慌失措,来不及调整大炮,只好仓促出动夹板船到海面阻击,郑军水师冲过荷军防线,先在赤嵌楼以北的禾寮港登陆,接着在鹿耳门方向登陆成功。台湾人民争先恐后前来迎接,提水担饭,协助运输。郑成功的部队在台湾人民大力支持下,很快站稳脚跟,士气非常高涨。

1662年2月,荷兰殖民者被迫在投降书上签了字。荷兰在台湾的所谓“总督”科业特和他的残兵败将狼狈地从台湾撤走。被荷兰殖民者侵占了38年的台湾,终于又回到了祖国的怀抱。郑成功驱逐荷兰侵略者的伟大斗争,终于取得了胜利。

在郑成功去世之后,清政府怕明朝遗民拿郑成功的招牌起来造反,于是在闽南收集郑成功的有关资料集中在漳州销毁,导致郑成功留给后人的研究史料相当少,后人对郑成功的研究多数是来自于猜测,目前缺乏实物证据。再者,当时荷兰殖民者拥有坚船利炮,却对郑成功相当畏惧,这其中是什么原因?目前还没有肯定而具有说破力的证据,但是通过对水下古战船地考古,通过这些战座及出水文物,也许有一天谜团会被解开。

洪秀全死因之谜

洪秀全(1814-1864),原名仁坤,广东花县人,太平天国的创始人和思想指导者。出身农家,曾受聘为塾师。三次考秀才未取,绝望于科举功名。后受基督教徒梁发编写的《劝世良言》的启发,于1843年创立拜上帝会,组织群众起义。

清同治三年四月二十七日(1864年6月1日),正值太平天国首都天京(今南京)在清军围攻下岌岌可危之际,大平天国首领洪秀全死于城内天王府,时年51岁。关于其死因,史学界有不同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