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相约在微博——罗素的幸福之路
14946200000027

第27章 幸福是一种爱的信仰(4)

母亲没等他把话说完,已经大吃一惊了,紧紧抓住儿子的手,带着惊慌说:

“我们都掉水里了,孩子你不是也掉进水里吗?我要救你!”

老实的丈夫顿时泣不成声。

母爱是一生相伴的盈盈笑语,母爱是漂泊天涯的缕缕思念,母爱是儿女成长的殷殷期盼。在人生的征途中,在风雨中,在受伤时,在所有艰难困苦的岁月,总有母爱支撵着我们,保护着我们,与我们一路同行。

有一个性情孤僻的小姑娘,在她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母亲在一家清洁公司工作,靠微薄的薪金把小女孩一手抚养大。因为家境的贫困,小女孩常常受到别人的歧视和欺侮,这些都给她幼小的心灵投下了浓重的阴影。久而久之,姚对母亲开始心生怨恨,认为正是母亲的卑微才使她遭受如此多的苦难。

冬季的一天,母亲由于工作出色而被允许休假一周。为了缓和母女之间的关系,母亲决定带女儿去阿尔卑斯山滑雪。但不幸降临了,她们在雪地里迷了路,对雪地环境缺乏经验的母女俩惊慌失措。她们一边滑雪一边大声呼救,不想,呼喊声引起了一连串的雪崩,大雪把母女俩埋了起来。出于求生的本能,母女俩不停地刨着雪,历经艰辛终于爬出了厚厚的雪堆。母女俩挽着手在雪地里漫无目的地寻找着回去的路。

突然,母亲看见了救援的直升机,但由于母女俩穿的都是与雪的颜色相近的银灰色羽绒服,救援人员并没有发现她们。母亲含着泪看了看冻昏在雪地上的女儿,脱下外套裹紧孩子,毅然地向前走去……当小女孩醒来时,发现自己正躺在医院的床上,而母亲却不幸去世了。医生告诉小女孩,真正救她的是她的母亲。母亲用岩石片割断了自已的动脉,然后在血迹中爬出了十几米的距离,目的是想让救援的直升机能从空中发现她们的位置,也正是雪地上那道鲜红的长长的血迹引起了救援人员的注意。

在每个人的人生路上,都有一片天空,那里总是阳光明媚,晴空万里,这就是母亲用生命为我们撑起来的爱的天空。

丽达觉得爸爸不懂得怎样表达爱,而使他们一家人融洽相处的是妈妈。爸爸只是每天上班下班,而妈妈把丽达做过的错事开列清单,然后由他来责骂她。

有一次,丽达偷了一块糖果,爸爸要她送回去,并向卖糖的叔叔道歉,但妈妈却明白她只是个孩子。

丽达在运动场荡秋千跌断了腿,抱着她前往医院的是妈妈。

爸爸把汽车停在急诊室门口,他们叫他驶开,说那空位是留给紧急车辆停放的。爸爸听了便叫嚷道:“你以为这是什么车?旅游车?”

在丽达的生日会上,爸爸总是显得有点不大相称。他只是忙于吹气球,布置餐桌,做杂务。把插着蜡烛的蛋糕推过来让她吹的,是妈妈。

丽达翻阅相册时,同学总是问:“你爸爸是什么样子的?”天晓得!他老是忙着替别人拍照。她和妈妈笑容可掬地一起拍的照片,多得不可胜数。

丽达还记得有一次妈妈叫爸爸教她骑自行车。她叫爸爸别放手,但他却说是应该放手的时候了。她摔倒之后,妈妈跑过来扶她,爸爸却挥手要妈妈走开。丽达当时生气极了,决心要给他点颜色看。于是,她马上再爬上自行车,而且自己骑给他看。他只是微笑。

丽达念大学时,所有的家信都是妈妈写的。每次她打电话回家,爸爸似乎都想跟她说话,但结果总是说:“我叫你妈来听。”

丽达结婚时,掉眼泪的是妈妈。爸爸只是大声擤了一下鼻子,便走出房间。

她从小到大都听爸爸说:“你到哪里去?什么时候回家?自行车有没有气……不,不准去。”爸爸好像完全不知道怎样表达爱。

丽达生下第一个孩子以后,忽然想到:会不会是爸爸已经表达了爱,而我却未能察觉?

父爱如山,高大而巍峨,让我们望而生怯不敢攀登;父爱如天,宽广而深远,让我们仰而心怜不敢长啸;父爱如河,源远流长,让我们不敢涉足。父爱是威严的、沉默的、含蓄的、深远的。那凝重的爱渗入我们的肌肤,震撼我们的心灵。

他本在一家外企供职,然而,一次意外使他的左眼突然失明。为此,他失去了工作,到处求职却因“形象问题”连连碰壁。“挣钱养家”的担子落在了他那“白领”妻子的肩上,天长日久,妻子开始鄙夷他的“无能”,像功臣一样对他颐指气使、居高临下。

妻子日渐感到他的老父亲是个负担,拖鼻涕淌眼泪让人看着恶心。为此,她不止一次跟他商量把老人送到老年公寓去,他总是不同意。有一天,他们为这件事在卧室吵了起来,妻子嚷道:“那你就跟你爹过,咱们离婚!”他一把捂住妻子的嘴说:“你小声点儿,当心让爸听见!”

第二天早饭时,父亲说:“有件事我想跟你们商量一下,你们每天上班,孩子又上学,我一个人在家太冷清了,所以,我想到老年公寓去住,那里都是老人……”

他一惊,父亲昨晚果真听到他们争吵的内容了!“可是,爸——”他刚要说些挽留的话,妻子瞪着眼在餐桌下踩了他一脚。他只好又把话咽了回去。

第二天,父亲就住进了老年公寓。

星期天,他带着孩子去看父亲,进门便看见父亲正和他的室友聊天。父亲一见孙子,就心肝肉地又抱又亲,还抬头问儿子工作怎么样,身体好不好……他好像被人打了一记耳光,脸上发起烧来。“你别过意不去。我在这里挺好,有吃有住还有的玩……”父亲看上去很满足,可他的眼睛却渐渐涌起一层雾来。为了让他过得安宁,父亲情愿压制自己的需要——那种被儿女关爱的需要。

几天来,他因父亲的事寝食难安。挨到星期天,他又去看父亲,刚好碰到市卫生局的同志在向老人宣传无偿捐献遗体器官的意义,问他们有谁愿意捐。

很多老人都在摇头,说他们这辈子最苦,要是死都不能保个全尸,太对不起自己了。这时,父亲站了起来,他问了两个问题:一是捐给自己的儿子行不行?二是趁活着捐可不可以——“我不怕疼!我也老了,捐出一个角膜生活还能自理,可我儿子还年轻呀,他因为这只失明的眼睛失去了多少求职的机会!要是能将我儿子的眼睛治好,我就是死在手术台上,心里都是甜的……”所有人都结束了谈笑风生,把震惊的目光投向老泪纵横的父亲。屋子里静静的,只看见父亲的嘴唇在抖。他已说不出话来,一股看不见的潮水瞬间将他围裹住。他满脸泪水,迈着庄重的步伐,一步步走到父亲身边,和父亲紧紧地抱在一起。

当天,他就不顾父亲的反对,为父亲办好有关手续,接他回家。至于妻子,他已做好最坏的打算。临走时,父亲一脸欣慰地与室友告别。室友一把眼泪一把鼻涕地埋怨自己的儿子不孝,赞叹他父亲的福气。父亲说:“别这样讲!俗话说,庄稼是别人的好,儿女是自己的亲,打断骨头连着筋。自己的儿女,再怎么都是好的。你对小辈宽宏些,孩子们终究会想过来的……”说话间,父亲还用手给他捋捋衬衣上的皱褶,疼爱的目光像一张网,向他兜头罩下。他再次哽咽,感受如灯的父爱,在他有限的视力里放射出无限神圣的亮光。

生我者父母,养我者父母,疼我者父母,念我者父母。父母对我们的爱是无私的,印使他们一心付出,不求回报,作为儿女也应该清楚,这份爱的重量。应该明白尽孝的重要性,正所谓:人不孝其亲,不如禽与兽。

在《圣经》中有一则约瑟接纳他哥哥的故事。

约瑟是雅各的第十一子,遭兄长嫉妒,在年少时被卖往埃及为奴,后来做了宰相。

有一年因为饥荒,他的哥哥们到埃及来寻求食物,约瑟见到了兄长。当约瑟发现自己的哥哥们时,他吩咐仆人:“所有的人都走吧!”

众仆人都离开了,这时约瑟对哥哥们说:“我是约瑟,我们的父亲还好吗?”

他的哥哥们无法回答,一个个都目瞪口呆了。

接着,约瑟又对哥哥们说:“走近些。”

他们走近了,约瑟说:“我是你们的兄弟约瑟,你们曾经把我卖到埃及。”

兄长们还是不敢相信。但是,当他们明白一切都是真的时候,看着眼前的弟弟如此威风,如此荣耀,更是吓得说不出话来。

这时,他们听到约瑟说:“现在,你们不要因为把我卖到这里而感到难过或谴责自己,那是上帝为了救你们的命把我派到这里来的,也就是说我是上帝派来救你们的。老家发生饥荒已经两年了,接下来还有五年时间所有的土地将颗粒无收。上帝把我早些送来,是为了让你们继续存活,以特殊的方式搭救你们的性命,所以是上帝而不是你们把我送到这儿来的。”

兄弟姐妹有如一朵花上的花瓣,就算辗落成泥,这份亲情也不会随之消散。

为亲情而爱,为亲情而感动就是今生最美丽的信仰。

有两姐妹,父母早逝,从小相依为伴。后来妹妹嫁到城里,姐姐留在乡下,两地相隔虽不算很远,但因那时乡下的道路不能通车,开始,一年之中姐俩还相聚几次,后来,便只是各自的孩子在相互间走动走动,传递一些彼此间的消息和问候。

突然有一天,姐姐患了一种病,瘫痪在床上。在病榻前,她嘱咐身边的儿女:“这事千万不能让你们的小姨知道。”

也许是年老的寂寞,妹妹也越发想念乡下的姐姐,有几次,想让儿女送自己到乡下去看看,可望着儿女们忙碌的身影,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

6年后,妹妹因绝症即将走到生命的边缘。临终前,她平静地说道:“感谢你们,我的孩子,此刻妈最想做的事是看一眼我那可怜的姐姐。虽然几年来,你们一直在隐瞒着真相,其实,早在4年前,我就知道姐姐得病了,那天柱子来县里开会,临走前的那天晚上,我偷偷地把一百块钱塞进柱子的包里,我看到里面放着很多药,还有一本病历。从那时我就明白,姐姐那些天里就躺在咱家旁边的医院里。

那一刻,我很想跑进医院去看看,可走到门外,却收住了脚步。我想,既然她不想让我知道,我就装着不知道吧。几年来,我和你们一样,在保守着这个秘密。这一次我要走了,请你们千万注意,不要在你大姨面前有半句的流露。”

就这样,8年过去了,姐姐长年卧床,还不知道她的妹妹早已离她而去……但却守候着姐妹之情,幸福之情。

姐妹之间的一个善意的谎言,承载着彼此那难以割舍的浓浓亲情与感人的爱,而这份爱与亲情同样守护了两人一生的幸福,这就是亲情的力量,可以穿越时空,让彼此的心灵相互扶持,坚强前行。

父母之爱的力量胜过自然界所有的法则,它是本能的,它的产生没有任何原因和理由,也正是因为这种无条件的本能才使它显得更加伟大。

——腾讯网友内心深处

仁爱

东方人信仰佛陀,西方人信仰基督,两者都教示我们智慧的奥秘在于仁爱。

——罗素《爱及坚毅》

仁爱是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也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最本质的规定。人与人之间相爱是人际和谐、团结、协作的前提,也是社会、团体、组织和谐的前提。如果人类丧失了仁爱之心,人性发生了异化,人变得邪恶了,那整个社会将充满暴力。人与人相爱是人类文明的一种标志,是进行文明自律管理不可缺少的条件。

东方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中国、印度、埃及以及巴比伦等国家所创造的灿烂文化,至今仍然放射出光芒,其中的仁爱思想为现代的人本管理提供了极为丰富思想养料。特别是中国的儒家、墨家、道家以及印度佛家,为了能够对社会、对组织、对人的行为实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都提倡爱的思想。儒家提倡“仁爱”,墨家提倡“兼爱”、道家讲“慈爱”、佛家讲“慈悲”。儒、墨两家曾经是中国历史上最着名、最有影响的两大学派,他们的仁爱思想对人类管理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仁爱、兼爱、慈爱是具有东方文化典型代表意义的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已故着名历史学家、四川大学教授蒙文通指出:“兼爱是东方地区的共同思想。人与人相爱,又是慎到、田骈‘公而无党,易而无私’的基础。庄周一派的思想,总是以不屑之意待人,轻视绝俗,而自视甚高,使人与人相轻。商、韩一派总是以权术对人,使人与人相贼。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反对仁义。东方的儒墨讲仁义,主张人与人相爱。田、慎的‘还与众人同道’,必然要以兼爱为本。杨朱、墨翟都主张仁义,与老、庄、韩、商都不同。百家盛于战国,但后来却是黄老独盛,压倒百家,兼爱可能是其重要的因素。”根据蒙文通教授的分析,在中国历史上有主张人与人相爱的和主张人与人相贼的两种文化倾向,但是,占主导地位、影响深远的是“仁爱”的思想。根据《庄子·天下》篇的记载:“泛爱万物,天地一体也。”此为惠施历物十事之一。可见,庄子也是讲仁爱的。

“仁爱”思想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仁”,是孔子思想的主线。有人说,人最需要的是人。没有人与人之间的合作与交往简直是不可想象的。儒家的创始人孔子,早就看到了人际关系的极端重要性,把学术研究的重点放在对“人”的研究上,提出了“仁”这个概念,把人从天命神学中解放出来,为东方文化的人文精神奠定了基础。

西方伦理思想的基本范畴是智慧、公正、勇敢、利己、幸福,他们虽然也讲爱、仁爱,但不是爱人或爱别人,是爱神或爱自己。他们的幸福是指感官上的快感。到了资本主义社会以后,利己主义是资产阶级伦理学的核心,不论它把人和本性假定为利己的也好,还是假定人对人是狼也好,抑或假定为人是能接受刺激的生物也好,都是为利己主义的伦理思想作论证的。不论利己主义采取何种形式,其实质是利己的。它们所谓的美德、幸福、快乐以及自爱,都贯穿着利己的原则。资产阶级的功利主义宣传个人与社会利益的一致,同样是企图用普遍的社会利益掩盖个人的私利。以后法国的启蒙思想家宣传的普遍的道德律和人类普遍的爱,或者其他形形色色的伦理学说,仍然没有离开利己这个核心。

在新奥尔良的一个大广场上伫立着一座漂亮的大理石雕像,上面刻有这样几个字:“玛格丽特雕像,新奥尔良。”

在黄热病疯狂蔓延的情况下,玛格丽特活了下来,成为一个孤儿。后来她就嫁人了,但不久她的丈夫就死去了,还有她唯一的孩子也死了。她非常贫穷,也没有文化,除了会写自己的名字外几乎完全不会写字。于是,她就去了女子孤儿的收容所工作。她从早到晚地忙碌,将整个生命都投入到为了这些孤儿的工作中去。当一家新的漂亮的收容所建造起来后,玛格丽特和这些修女从原先艰苦的条件下摆脱了出来。后来,玛格丽特在这个城市开了一家自己的乳品面包店。每个人都认识她,并且资助她购买运奶的小车和烤面包炉。玛格丽特非常努力地工作着,节省下每一分钱来帮助那些孤儿,其实她已经把这些孤儿当成自己的亲生孩子了。她从来就没有一件丝绸衣服,也没有戴过一双羊皮手套,她长得也不漂亮,但当她离开人世后,这座城市却为这位孤儿的朋友和保护者建造了一座美丽的纪念雕像,作为对一个美丽的、有益的、无私的人的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