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相约在微博——罗素的幸福之路
14946200000032

第32章 幸福是一项成长能力(3)

虚荣心是指人追求表面的、虚幻的荣耀的心理动机和欲望。如果给虚荣心定位的话,它肯定高于嫉妒,更高于自私贪婪,但低于自尊心。由于虚荣心处于较低层次的精神品位,因而精神境界和修养水平越高的人虚荣心就越少,修养和境界水平越低的人虚荣心就越重。

千万不要以为虚荣心就是邪恶的精神垃圾。无论在过去、现在还是在可以预见的将来,虚荣心都是人类正常的精神心理活动,和其他事物一样,虚荣心也有自己的两面性。有虚荣心的人也不必为此而感到耻辱,因为你仍然是一个正常的人,如果有人因为自己没有虚荣心而感到庆幸,那说明你的悟道还差得远呢,你那种庆幸的感觉其实就是虚荣心的翻版,说明你仍然没有脱俗。

人的虚荣心是没有上限的,而人的能力和客观条件却是有限的。因此,虚荣心会常常得不到满足,这就难免使人陷入遗憾、失望、焦躁和忧愁的痛苦折磨之中。且人的虚荣心是无止境的,而条件能力却总是赶不上无休止提升的虚荣心的要求,这就使人总是处于痛苦之中。如果一个人羡慕别人有了私家轿车、私人别墅、华贵服饰、高档化妆品,而自己却没有能力得到,就会时时处于渴望、焦虑的痛苦状态。这种痛苦就是虚菜心带来的。

虚荣心严重的人特别看重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一切以别人的评价为取舍标准,结果使自己的生活纳入别人筛选引导的轨道,为别人而活着,活在别人的评价里,这就必然丧失自己的个性独立和自主自由。因为虚荣这种表面、虚幻的荣耀虽然是自己的主观追求,但却不是由自己认定的,它必须依赖于别人的评价,别人评价好才算好,别人评价不好就是不好。做什么事首先要考虑别人会怎么看,自己的命运和荣辱完全落入别人的掌控之中。这种战战兢兢、毫无个性光辉的人生是悲哀的。

由于虚荣心重的人过分看重面子、脸面,千方百计扩充自己的面子,结果把面子绷得大大的、紧紧的、薄薄的,这就使他的面子变得很脆弱,稍有触碰就会破碎。然而,实际生活中又不可能不发生丢面子的事,一旦发生,就会强烈刺激他那脆弱的神经,使他严重受伤。为了保住面子,他必须忍受种种委屈和自责。

他必须不断地加重自己的精神心理负荷而又不能表露,他必须违心地做自己并不愿意做的事以取悦舆论。如此这般,保住了面子,殊不知身心已受到严重损伤。

谁都知道,凡是能够给人装潢门面的东西都比较贵重,从首饰、化妆品到服装、手袋,大家不惜重金包装自己。(有人说女人的虚荣心重于男人,这倒不见得,只是表现形式有所不同罢了。女人就很少请客,也不像男人那么追求名车豪宅。)很多商品由于其具有虚荣功能而成了商家竞相追逐的目标。人们在购买礼品时一般要选择好于自家使用的同类商品,宁可自己节衣缩食,也要咬着牙给人家送重礼,因而出现了一些贵重物品“买的不用,用的不买”的怪现象。更有甚者,有人为了装门面,买来多部名着摆在书柜里附庸风雅,自己却从来都没翻过。在虚荣心的激励下拼命赚钱,再为了满足虚荣心把钱花出去,这就是一些人的生活逻辑。

虚荣心是人身上一种比较容易被人察觉的弱点,也是最容易被人利用的弱点。父母想达到让孩子做一件事情的目的,最有效的办法是先夸奖孩子几句,说他如何能办事,如何勤快、有办法,等等,然后孩子就像一只小鹿一样跑着跳着去了。(其实这种办法对孩子的以后成长是很不利的,这会使他滋长虚荣心。)想从一个人那里得到些什么,只要起劲地夸奖他或给他点甜头,就能达到目的;想让一个人多干活,多表扬他几句就可以了;尤其手里握有财权、物权和人权的人最易受到“软炮弹”的攻击,想得到那些东西的人,只要投其所好,不吝惜奉承溢美之词就能如愿以偿;一个高傲自负的漂亮女人往往被花言巧语和钱财攻破防线,为虚荣心葬送了青春。

一个人的精力、体力、智力、技能和知识是有限的,而虚荣心对人的要求是全方位、多角度、无止境、无限的,在纵向上是由低到高的无休止升级,在横向上要面面俱到,处处不落人后。这就难免使人时时处在四面出击,疲于奔命的紧张、烦琐、疲劳状态中。

虚荣心强的人特别看重自己得到的辉煌荣耀。他们小心翼翼地躲在荣耀的光环里,依赖着光环的庇护,不敢离开光环半步。这种危险的依赖必然带来荣耀后遗症,也就是失去荣耀光环的巨大打击、心理压力和精神折磨。然而荣耀的光环是不能永不褪色的,就算你自己没有什么闪失,客观的变故也在所难免;就算你能顺应变故,力保光环不失,可你却无法留住时间,你将退休和变老,有的人这退休这么正常的事都接受不了,每天都被巨大的失落笼罩在心头,总觉得自己没用了,其实是怕被人瞧不起,不再被别人尊敬了;有的人遭遇到并非自己主观原因的变故失去地位、身份、光环,也感到痛不欲生、羞于见人;有的人沉迷于以往曾经有过的荣耀光环中,不肯放下架子,不肯屈就,结果使自己陷入精神和物质生活双重窘迫之中。过分看重面子的人很难面对失败和挫折,脆弱的虚荣心很容易使他们一蹶不振,半途而废,从而难成大事。

可见,虚荣心对于人生来说是弊多于利。古往今来,虚荣心给人们带来了多少痛苦和灾难,多少人毁于虚荣心:有上当受骗的,有大起大落的,有自投陷阱的。至今仍然有很多人迷于其中而不知所以,他们或自我感觉良好、耽迷于一孔之见,一功之得,自醉自赏;或强饮自酿的苦酒,却宣称酒甜。可以说,虚荣心是一场自欺欺人的自我骗局,它带给人们的乐趣和动力也是短暂的、不稳定的、不可靠的,有时甚至是危险的。

其实,以现代人的智慧,一个具有较高文化水推的人是不难识别虚荣心的低俗品质的,他们也并不真的就那么爱慕虚荣,他们的某些“虚荣”行为实出不得已而为之,他们也很反感、很无奈,因为那样做耗费他们很多精神成本、时间成本和物质成本。这与社会环境尤其是社会风气有关,现实社会中确存在以貌取人、以官取人、以势取人的不良风气,你自己洁身自好,就会被人视为异类而陷入孤立。以送礼随礼为例,虽然没有一个人是真心诚意乐而为之,私下里都在深忍痛绝,可那里确实有着只可意会的需要,人家都送,只有你自己不送,这不近乎向人家宣战吗?可见,有些虚荣之举并非当事者之本意,看来多元化、个性化、简单化的新生活方式成为社会时尚是值得期待的。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对一些有益无害的虚荣心,我们完全可以给予理解和宽容。如果你是一个领导者,对下属做出的希望你知道的工作业绩,特别是分外工作,你应当尽可能知道,并让他知道你已经知道了;对子女经过努力所取得的进步和成绩,父母应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但要切忌只赞扬不激励。

虚荣心也许能为我们带来一时的满足,暂时填补内心的空虚,但同时却使我们因此而背上沉重的包袱。

——腾讯网友仅此而已

寂寞

忍受一种或多或少单调生活的能力,是一种应在童年时代就培养起来的能力。现代的父母在这方面是有相当责任的,他们给孩子们提供了过多的消极的娱乐活动,如电影、精美的食品等。他们丝毫没有认识到,除了一些很少的例外,过一种日复一日的单调生活对于孩子的重要性。

——罗素《幸福之路》

西方有位哲人在总结自己一生时说过这样的话:“在我整整75年的生命中,我没有过过四个星期真正的安宁。这一生只是一块必须时常推上去又不断滚下来的崖石。”由此看来,寂寞并不是每个人都能享受的,追求宁静,或者是追求寂寞对许多人来说成了一个梦想。

可是,生活在现代社会的许多人却害怕寂寞,时时借热闹来躲避寂寞,麻痹自己。滚滚红尘中,已经很少有人能够固守一方清静,独享一份寂寞了,更多的人脚步匆匆,奔向人声鼎沸的地方。殊不知,热闹之后的寂寞更加寂寞。我辈如能在热闹中独饮那杯寂寞的清茶,也不失为人生的另类选择与生存。但是,寂寞并不是每个人都会享受的!

对未来进行抗争的人,才有面对寂寞的勇气;在昔日拥有辉煌的人,才有不甘寂寞的感受。为了收获而不惜辛勤耕耘、流血流汗的人,才有资格和能力享受寂寞。

寂寞是一种难得的感觉,只有在拥有寂寞时,你才能静下心来悉心梳理自己烦乱的思绪,只有在拥有寂寞时,你才能让自己成熟。不在寂寞中升华,就在寂寞中死去。

当小静垂头丧气地从外面回来的时候,大山很惊讶,问她为什么不高兴,小静说别的小朋友都玩得很起劲,只有她一个人待在那儿,心里很难受。

大山知道了小静为什么不高兴,本想安慰她几句,但当时以致现在他都不知说什么好。如果告诉她,那很正常,最好的往往是最孤独的,她才10岁能理解吗?

大山也曾有过相似的经历。几年前,大山与几个朋友在乡下路过一个小水塘,几位朋友提议要下水去摸鱼。大山说,你看这是死水,全是积的雨水,水又清澈见底,根本就没有鱼。可是他们不听劝阻,纷纷卷起衣袖、挽起裤腿下了水,唯有大山默默地坐在岸上看着他们。不一会儿,他们鱼没有摸到一条,衣服上倒沾了不少泥水,可是他们在水里摸来摸去,欢声笑语不断,而大山感到越来越孤寂。两三个小时过去了,他们才两手空空地上来,嘴里不停地调侃着、笑骂着,但大山感到他们在这段时间过得很快活。

此后,尽管在生活中大山又经历了不少类似的事,但固执的他仍然一如既往地独守着这份寂寞,因为他深知,最优秀的往往是最孤独的,一个人要想成功,必须能够忍受孤独。

有人曾经这样说过:“所有人类的不幸,都是起始于无法一个人安静地坐在房间里。”在人生的漫漫长路中,寂寞常不请自来地出现在我们面前。在广阔的田野里,在幽静的校园里,在深夜黑暗的房间中,你都能隐约感受到孤独的灵魂。

为生存而挣扎的人总会有一种身在异国他乡之感:冷漠、陌生,好像“站在森林里迟疑不定,未知走向何方”,“感到在众人中比在动物中更加危险”,又好像“独坐在醉醺醺的世人之中”,“哀诉”人间的不公正。总之,互相猜忌,彼此欺诈,黑暗笼罩着去路,危险隐藏在背后,这些就是现实人生的写照。许多人把失意、伤感、无为、消极等与寂寞联系在一起,认为将自己封闭起来就是寂寞,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倘使这样去超越生活,不仅限制生命的成长,还会与现实产生隔阂,这样的人只是逃避生活。

洗尽尘俗,褪去铅华,在这喧嚣的尘世之中,要保持心灵的清静,必须学会享受寂寞。寂寞就像个沉默少言的朋友,在清静淡雅的房间里陪你静坐,虽然不会给你谆谆教导,但却会引领你反思生活的本质及生命的真谛。寂寞时你可以回味一下过去的事情,以明得失;也可以计划一下未来,以未雨绸缪;你也可以静下心来读点书,让书籍来滋养一下干枯的心田;也可以和朋友一起去散散步,弥补一下失落的情感;还可以和朋友聊聊天,畅谈一番,不是神仙,胜似神仙。

而保留一点寂寞的感觉则可以使你“远看”事物,即“与事物远离”,对事物进行“远景的透视”,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万物合一、生命永恒的境界。在这种境界中,你可以倾诉一切,可以诚实坦率地向万物说话。这也是一种艺术审美的境界,它能“使事物美丽、诱人、令人渴慕”,使人成为自己的主人,使人生获得意义和价值。

孤独是一个好东西,在所有的人生享受中,不可缺少的是对孤独的“享受”。能“享受孤独”的人必然是有极强的“精神力”的人,是一个活得神经坚强、精神世界丰富的人,是一个自由而充分地活着的人。在孤独中,我们对宇宙自然、对社会人生才能有真正细致深刻的思索与体味。在孤独的时候,是我们与世俗,甚至那些物质性的存在拉开距离的时候,这种距离使感觉沉静而敏锐、使精神自由而纯粹。因而孤独的“时空”最有可能使精神升华、最有条件产生创造性的精神财富。作家陈世旭有一篇散文《何妨孤独》把这个道理讲得很淋漓尽致:

这里所说的“孤独”,不是指那种深刻的内心情感,而是一种行为方式。

最早清醒地领略到孤独的美好,是很多年前。小学要毕业了,我去离家不远的南昌市人民公园温习功课。当时的人民公园刚刚开始建设,还很荒凉,少有游人,但树和草已长起。那天中午,我打算回家的时候,下起了雨。雨很细,却密。我在一棵大树下的长椅上坐下来避雨。公园的高音喇叭忽然响起,开始午间的小说播送,似乎是一位非洲作家写的关于一个非洲人命运的故事。这只是一种依稀的感觉。我并没有听清主人公的名字,甚至并没有把故事的内容弄得很清楚。深深地打动了我的是当时的气氛:独自一人,面对着一片无声的迷蒙的雨,一片无声的闪亮的浓绿,听着一个动听的声音讲述着一个悲凉的故事,心里面涌起一种莫名的淡淡的却是幽深的忧伤。我的嘴角感到了咸涩,我知道了在脸上流淌着的并不只是雨水,还有泪。那是没来由的泪,就像一股不知从什么地方冒出来的泉水,汩汩的,颤颤的,仿佛在洗我的心灵。我多么希望那一刻成为永恒。

我觉得在那一刻里,我已完全长大成人,我明白在那种早熟的美丽的忧伤中间,我告别了少年。我相信是那阵雨最早地滋润了我的文学情愫的田园。

从那以后,因孤独而“长大成人”的陈世旭对生活里的许多孤独开始有了一个自觉的体验,而那是许多人都有过的类似经历,但只有艺术家、哲学家们才会“自觉”地细细品味它,并将它们作精神升华:

我常常一个人在黑夜里,坐在大堤的外坡上,脚下是开阔的草滩和密密的柳树林,林子外面是静静涌流的长江,江上有标灯闪闪烁烁,江对岸是灰蒙蒙的山影。山脊上孤悬着一轮明月,我常常在下大暴雨的时候,一个人跳进浪涛起伏的长江,在波峰浪谷间听任颠簸,也听任铜钱粗的急雨,敲打赤裸的身子(我在我的长篇小说《梦洲》里专门写过这雨和这游泳);我也常常一个人爬上新堆起的麦垛,仰面朝着满天的繁星,横一根麦秸在嘴上,咀嚼渴望着却毫无指望的爱情;我也常常一个人摇一条船在远离开沙洲的江面泊下,安安静静地、痛痛快快地去流一回泪,去编一个梦,去想一首诗,去舔一回自己的什么地方的伤口。

青春就那样躁动着也抛掷光了。但我并不为此追悔,它留下了弥足珍贵的记忆,那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陈世旭《何妨孤独》)上帝是公平的,它事实上为每个人都准备了这笔“巨大的精神财富”,只是太多的人忽略了。

在追求成功和幸福的路上,忍受寂寞是一种宝贵的经验,它能够让我们以积少成多投入换取更为丰厚的回报。

——新浪网友最终幻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