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一法师曾说:“既已学矣,即须常常自己省察,所有一言一动,为善欤,为恶欤?若为恶者,即当痛改。除时时注意改过之外,又于每日临睡时,再将一日所行之事,详细思之。能每日写录日记,尤善。”你我的心灵便如同一间房屋,久不打扫就会沾染尘埃,为了保持它的洁净,需要以自省为帚,经常打扫。
人的心灵变化是无限的,从肮脏的心灵产生出肮脏的世界,从纯洁的心灵中产生清净世界。
对于普通人来说,扫地是一件枯燥劳累之事,但对有心人来说,扫地也是一种修行的方式。
人生绝不仅仅是一种作为生物的存活,它是一些莫测的变幻,也是一股不息的奔流。如果我们追求物质,那么我们所造就的东西将不会在世间留下任何痕迹,而用心造就的美,却并不会随我们的消亡而毁灭。我们的双手会枯萎,我们的肉体会消亡,然而,我们所创造的真、善、美则将与时俱在,永存而不朽。脚步放慢,听那松间的风声,感觉那海洋起伏的呼吸,回答宇宙中所有美丽生命的呼唤。
一座县城里,有一位智者,每天天蒙蒙亮的时候,就开始扫地,从院子里扫到院子外,从大街扫到城外,一直扫出离城十几里。天天如此,月月如此,年年如此。小城里的年轻人,从小就看见这个智者在扫地。那些做了爷爷的,从小也看见这个智者在扫地。智者虽然很老很老了,就像一棵古老的松树,不见其再抽枝发芽,可也不见其衰老。
有一天,智者在冥想时,安然仙逝了,小城里的人谁也不知道他活了多少岁。过了若干年,一位长者路过城外的一座小桥,见桥石上镌着字,字迹大都磨损,老者仔细辨认,才知道石上镌着的正是那位智者的传记。根据智者遗留的度牒记载推算,他享年137岁。
据说,曾有一位久经沙场的将军在这小城扎营时,突然要放下屠刀,恳求智者收他为徒。这位将军拿着扫把,跟在智者的身后扫地。智者心中自是了然,向他唱了一首偈:
扫地扫地扫心地,
心地不扫空扫地。
人人都把心地扫,
世上无处不净地。
也许那些物欲太盛的人会讥笑这位智者除了扫地,扫地,还是扫地,生活太平淡、太清苦、太寂寞、太没劲。其实这位智者就是在这与世无争的生活中,给小城扫出了一片净土,为自己扫出了心中的清净,扫出了137岁高寿,扫出了一生的平淡美。
世人心中之所以有诸多痛苦和烦恼,都是因为自己的心不净,如果不能去除淫心、贪心、怒心,人就会陷入尘世的各种诱惑、迷惘中不能自拔,从而难以享受到生命中最本真的快乐。
人行走于世,心灵难免在红尘俗世中遭尘埃污浊,一旦心惹尘埃,人生之路也坎坷不平,此时,不妨扫一扫你的心底,还你一颗纯净的初心,也就还你一个平坦宽广的人生大道。
人得时刻反省自己,并时刻用良知与处世标准进行自我约束和管理,只有这样,才能减少过失,无愧于心。自我约束是减少犯错最有力的道德力量,因为一个人做了违背道德信义的事,首先会受到来自内心的惩罚。而正直和诚实就是一个人的良知,是一个人心中的审判官。
做一件违背道德的事时,别人是否看到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的良心会因此而受到煎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份良知,它是约束我们错误行为的道德力量。
一个人做了违背道德的事情,必然会受到内心的惩罚。
良心的惩罚是最痛苦的煎熬,是人生痛苦的根源之一。背负着良心的惩罚会让你苦恼得寝食不安。要做到坦荡荡,唯有让自己的心充满正直、诚实。当正直和诚实的阳光普照着你的心灵时,阴霾就会远离你的世界。
你还记得自己的最后一面镜子吗?别忘了,要常常擦拭它,否则它将蒙满灰尘。贪婪、自私、阴险、毒辣、卑鄙……这些东西都是令人厌恶的,其实,做一个好人很简单,记住自己的最后一面镜子,不要让你的良心沾上灰尘。
活在当下,为人处世莫要做那些让自己良心遭受折磨之事,往往一个对别人造成伤害的人自己内心的愧疚往往远远大于别人的苦痛。背后说别人的坏话,或是做一些有损别人利益的事情终将被自己的良心所折磨。
心中有原则,做事就不会为得失所迷,心情就不会为得失所累。为人处世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不要让自己的良心受到审判。
泰戈尔写过一段话,意思是说:一个富翁并不表现在他的堆满货物的仓库和一本万利的经营上,而是表现在他能够买下广大空间来布置庭院和花园,能够给自己留下大量时间来休闲。同样,心灵拥有开阔的空间也是很重要的,如此才会有思想的自由。接着,泰戈尔举例说,穷人和悲惨的人的心灵空间完全被日常生活的忧虑和身体的痛苦占据了,所以不可能有思想的自由。我想补充指出的是,除此之外,还有另一类例证,就是忙人。
凡心灵空间的被占据,往往是出于逼迫。如果说穷人和悲惨的人是受了贫穷和苦难的逼迫,那么,忙人则是受了名利和责任的逼迫。名利也是一种贫穷,欲壑难填的痛苦同样具有匮乏的特征,而名利场上的角逐同样充满生存斗争式的焦虑。至于说到责任,可分为三种情形:一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另当别论;二是为了名利而承担的,可以归结为名利;三是既非内心自觉,又非贪图名利,完全是职务或客观情势所强加的,那就与苦难相差无几了。所以,一个忙人很可能是一个心灵上的穷人和悲惨人。
这里我还要说一说那种出自内在责任的忙碌,因为我常常认为我的忙碌属于这一种。一个人真正喜欢一种事业,他的身心完全被这种事业占据了,能不能说他也没有了心灵的自由呢?这首先要看在从事这种事业的时候,他是否真正感觉到了创造的快乐。譬如说写作,写作诚然是一种艰苦的劳动,但必定伴随着创造的快乐。如果没有,就有理由怀疑它是否蜕变成了一种强迫性的事务,乃至一种功利性的劳作。当一个人以写作为职业的时候,这样的蜕变是很容易发生的。
心灵的自由空间是一个快乐的领域,其中包括创造的快乐,阅读的快乐,欣赏大自然和艺术的快乐,情感体验的快乐,无所事事地闲适和遐想的快乐,等等。所有这些快乐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共生互通的。所以,如果一个人永远只是埋头于写作,不再有工夫和心思享受别的快乐,那么他的创造的快乐和心灵的自由也是大可怀疑的。
我的这番思考是对我自己的一个警告,同时也是对所有自愿的忙人的一个提醒。我想说的是,无论你多么热爱自己的事业,也无论你的事业是什么,你都要为自己保留一个开阔的心灵空间,一种内在的从容和悠闲。唯有在这个心灵空间中,你才能把你的事业作为你的生命果实来品尝。如果没有这个空间,你永远忙碌,你的心灵永远被与事业相关的各种事务所充塞,那么,不管你在事业上取得了怎样的外在成功,你都只是损耗了你的生命而没有品尝到它的果实。
人人心中都有一汪清泉,洗濯你的灵魂,滋润着你的生命。但是日常的琐碎、生活的纷杂往往会掩盖她的环佩妙音,朦胧她的清碧透明。
守护心灵的空间,你不需效仿屈平引吭高呼“举世浑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只需漫步原野,投身自然;守护心灵的空间,你不必跟随周敦颐吟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只要沭浴清泉,拥抱阳光;守护心灵的空间,你何苦承继刘禹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不妨独坐窗前,顺着绿茶的缕缕幽香与文人墨客筑建起沟通心灵的桥梁。
现代社会追求效率和速度,我们作为一个人的优雅则在其中逐渐丧失,恬静如诗般的岁月对现代人而言已成为最大的奢侈。内心的声音,在这种繁忙与喧嚣中被淹没了。特质欲望在慢慢吞噬人的性灵和光彩,我们留给自己的内心空间被压榨到最小,我们狭隘到已没有“风物长宜放眼量”的胸怀和眼光,开始患上种种千奇百怪的心理疾病……其实生活大可不必多费周折,保持一份淡泊,人生就多了一分宁静。
有人说:
心灵脆弱,像早春三月绽放枝头的桃花,经不起狂风暴雨的吹打;心灵纯洁,像隆冬腊月大雪弥漫的原野,经不起污泥浊水的冲刷;心灵善良,像青青草原嗷嗷待哺的羔羊,经不起野蛮仇恨的倾轧;心灵宽广,像浩浩大海,如朗朗青天,包容万物、吞吐八荒……
又有人说:
心灵残忍,如恩将仇报的毒蛇,常常落井下石、见死不救;心灵污秽,如藏污纳垢的酱缸,常常良莠不分、男盗女娼;心灵阴暗,如乌烟瘴气的酒吧,常常黑白颠倒、暗无天日;心灵狭隘,如绣女手中的针鼻,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其实,心灵的原色调不过是张“白纸”,一方面“好写最新最美的文字,好画最新最美的图画”;另一方面,又可能被信笔涂鸦,弄得一塌糊涂。
人之初,心更像是一株稚嫩的花苗,关键看我们怎样养护,养分充足、修剪得当,它便开出美丽、洁白的花朵;养分不足、发育不全、管理不当,它便只能开毒花、结恶果,甚至枯萎。
古人云:哀莫大于心死。心灵健全的程度,与生活幸福与否有着直接的联系。随着生产力的飞速发展,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现代人的心智在不断提高,可是心灵健康程度的提升却没能与之成正比。不管是在城市,还是在农村,人们早已失去了田园诗般的栖息境界,在铺天盖地、汹涌咆哮的物质大潮的压力面前,众多的心灵正日益变得浮躁不堪、惶惑迷惘、无所适从,对自然界的风起云涌、草长莺飞、雁去燕回变得麻木不仁,对生活中的道德沦丧、腐朽没落、世风日下变得熟视无睹,心思全花在了对名和利的追逐上,却又一个个大喊:“活得真累!”累是心累,一颗疲惫的心,即使拥有再多的物质,也很难有幸福的感觉。相反,保有年轻的心态,即使物质再贫乏、生活再困苦,也会活得别有滋味。
如何保持良好的心态有种种说法,六祖慧能与高僧神秀的两句着名的偈语其实也与心灵修养有关。神秀说:“身似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叫惹尘埃。”慧能却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慧能所言在参禅悟道方面,固然显得比神秀更加大彻大悟,但就生活层面而言,我更倾向于神秀的态度。生活的真谛也许是从无到无,生命不过是白驹过隙,在时空的历史长河中一闪而过,但生活的过程是实实在在的,活着就得面对衣、食、住、行,玄想与空谈只能导致虚无,认真对待每一天、每一事、每一人,才可能活出真正的意义,而一颗面对纷繁世事能做到“时时勤拂拭,莫叫惹尘埃”的心灵,我想是平常心,是健康的心。
评论家摩罗有句名言:心灵常常因为细腻而伟大。让我们细心呵护心灵的每一根神经、每一条触角,细腻、敏感地对待生活,欣然享受生活赐予的每一点幸福和快乐,坦然承受生活中不可避免的忧伤和痛苦,也许此生我们与伟人无缘,我们却完全可以拥有伟大的心灵。
我们的心灵也如同善变的大自然,有时阳光普照,有时暴雨来袭,有时纯净剔透,有时复杂阴暗,需要我们悉心地去呵护照顾它。当它滋生杂草时,我们要时时勤拂拭,莫叫惹尘埃;当它欢快幸福时,我们便好好珍惜,好好享受,保持心灵的纯净。
呵护我们敏感的心灵,以一颗善心发现生活的美好,让生活的每一天都过得充实而精彩。
一壶清茶,足以净心;一曲民调,足以怡情;一盘残局,足以明智。停下疲惫的脚步,舒缓急促的呼吸,不要让自己在忙碌中迷失了方向。
——搜狐网友反派角色
思考
在对大脑的思维进行系统的训练以后,人就能获得更多的幸福,又能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而不是不适当地、无间歇地去思考。
——罗素《幸福是可能的吗》
一枚硬币有两面,人生也有正面和背面。光明、希望、愉快、幸福……这是人生的正面;黑暗、绝望、忧愁、不幸……这是人生的背面。你选择哪一面?
你背对着整个世界,整个世界也会背对着你。你要想赢得人生,就不能把目光停留在那些消极的东西上,那只会使你沮丧、自卑、徒增烦恼,还会影响你的身心健康。
着名国画家俞仲林擅长画牡丹。有一次,某人慕名要了一幅他亲手所绘的牡丹,回去以后高兴地挂在客厅里。这个人的一位朋友看到了,大呼不吉利:“这朵牡丹没有画完全,缺了一部分,而牡丹代表富贵,缺了一角,岂不是富贵不全吗?”
这个人一看也大为吃惊,认为牡丹缺了一边总是不妥,忙拿回去恳请俞仲林重画一幅全的。俞仲林听了他的理由,他说:“既然牡丹代表富贵,那么缺了一边,不就是富贵无边吗?”那人听了他的解释,觉得有理,高高兴兴地捧着画回去了。
同一幅画,因为心态不同,便产生了不同的看法。所以,凡事都应持一种积极的心态,往好处想,不要看什么都不顺眼,这样就会少一些烦恼、苦痛、牢骚,多一些欢乐、平安。
现实就是如此,我们必须坦然面对,不能只知发牢骚。如果在牢骚中错过了人生正点的班车,那又将会在抱怨中错过下一次坐正点班车的机会。当你失意时,千万不要只看到负面的,有时候失败与挫折只是一种人生的试验,唯有通过这一层层的试验,一你才能看见成功的果实。
人生的意义在于它正面的内容,快乐在于选择人生的正面。明人陆绍衍说:
“敢于世上放开眼,不向人间浪皱眉。”放开眼和浪皱眉就是面对人生的两种不同心态,你选择正面,你就会乐观自信地舒展眉头,迎对一切;你选择背面,你就只能眉头紧锁,郁郁寡欢,最终成为人生的失败者。
快乐与不快乐,有时往往在一念之间。正面思考,你会发现原来快乐很简单。要想成为一个快乐的人,你就应该去审视自己的念头,看清楚在你心中升起的这个念头是正面思考还是负面思考。
一个人悲伤或快乐、成功或失败的根源是自己的心灵。心灵对身体的影响通常是微妙而强大的,心灵可以影响身体,反之亦然。我们的内心包涵很多情绪而影响身体的每一方向与层面。惧怕、焦虑、忧郁、愤怒、仇恨都会产生某种生化反应而破坏身体健康。要维持身体每一层面及每一系统的正常运作,我们需要一些基本程序像爱、单纯、洁净、信心、正确抉择等,以让我们的生命不断向前进步。
正面思考的人,身体会比较健康,会比较容易快乐成功,也会心想事成。因为正面思考会带来好运,负面思考会带来灾难。我们要学会做正面的思考、说正面的话、做正面的事。
我们对事情的反应决定了我们的心情,也许我们察觉不到,但是我们内心都有更强的力量帮助我们度过灾难与悲剧并且战胜它。只要你的心中有天堂,你到哪里,路便延伸到哪里。在这个挫折丛生的年代,你必须拥有阳光的心态、学会正面思考,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学会正面思考对我们的成功也是很有帮助的。我们碰到难题不应该止步不前,而是在每个困难发生时都有继续面对难题的勇气、智慧和意志力,把危机当做转机,没有难题就没有卓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