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王极不情愿地重新选料,并赶在交工前重新装修好了那面玻璃墙。交工那天,精美的装修赢得了客户的高度评价,而且还为他们推荐了几个新的客户。公司由此渡过了困难时期,业务量开始大幅攀升。
在公司举行的庆功酒会上,老板对小王说:“1万元是能看得到的,而100万元、1000万元则是看不到的。看得到的永远是那么一点点,看不到的才是一大片。年轻人,不被眼前的利益所诱惑,你的脚步才会走得更远。”
能够看到别人所看不到的,这是成功者最大的特征。不要单纯为眼前看得见、摸得着的利益心动,控制自己的欲望,抵制一时的诱惑,要有“舍卒保车”
的变通意识,能够透过诱惑看到长远利益的人,才是成功的人。
社会中的许多人在面对来自红尘之中的种种诱惑迷失了自己,跌入了欲望的深渊,把自己装入了一个个打造精致的所谓“功名利禄”的金丝笼里。更为悲哀的是,鸟被囚禁于笼中,被人玩弄于股掌之上,仍欢呼雀跃,放声高歌,甚至于呢喃学语,博人欢心;而人类置身于功名利禄的包围中,仍自鸣得意,唯我独尊。这应该说是一种更深层次的悲哀。
懂得放弃才有快乐,背着包袱走路总是很辛苦。能够放弃是一种超越,当你能够放弃一切,做到简单从容地活着的时候,你生命的低谷就过去了。我们总是只关注放弃时眼下的痛苦,殊不知如果我们不放弃,就会遭遇更大的痛苦。放弃,是一种格局,是我们发展的必由之路,大弃大得,小弃小得。漫漫人生路,放弃让人能轻装前进,不断有所收获。
和其他字体相比,中国的行书具有大小相兼、疏密得体、浓淡相融、收放结合的特点。放则凸显草书风骨,收则尽显楷书风范,堪称收放自如的智慧融合体,笔锋之间是人生的重现。幸福的人生也当如这行书一般,可纵情狂放,也可内敛端正,面对世间万事万物,收放自如,怡然自得地享受着生活。
李白的狂放在整个中国诗歌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人们皆以为是狂放成就了诗人李白,其实不然。在狂放的心灵之下,李白也懂得克制隐忍,面对红尘俗世收放自如,从容以对,放能潇洒遨游天下,挥洒出众多的名篇佳句。
当年李白到京城赶考,尽管才学过人,却因不愿给主考官杨国忠和宦官高力士等贪财之辈送礼,最终无缘功名。面对李白的才学,杨国忠不无讽刺地批道:
“这样的书生只能给我磨墨。”高力士甚至说:“磨墨算抬举他了,他只配给我脱靴。”随之把李白推出考场。面对官场如此的黑暗,李白心生气愤,却隐忍克制不发。
一年后的一天,有个番使来唐朝递交国书,上面全是鸟兽图形。唐玄宗命杨国忠读,杨国忠如见天书,哪里认得?满朝文武亦无一人能辨认。唐玄宗大怒:
“三日之内若无人认得,文武官员一律停发俸禄;六日无人认得,一概免官;九日无人认得,统统问罪。”
后有人推荐李白,李白接过番书,不仅一目十行,且应代玄宗写诏书。其时,李白见杨国忠、高力士站在两班文武之首,便对唐玄宗说:“臣去年应考,被杨太师批落,被高太尉赶出,今见二人在班,臣神气不旺。请万岁吩咐杨国忠给臣磨墨,高力士为臣脱靴,臣方能口代天言,不辱君命。”唐玄宗用人心急,就依言传旨。杨国忠只得忍气磨墨,高力士只得跪着脱靴。
李白受辱时不怒,受宠时亦不惊。他被拜为翰林学士后主动上书,要求离去。他在《梦游天姥吟留别》诗中这样写道:“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李白不为一时一事的宠辱而惊恐,表现了贤人君子超凡脱俗的思想境界。该狂时狂,该敛时敛,收放自如,从容以对天下。进可入世,融入俗世红尘却不觉烦恼牵绊;退可出世,不问红尘俗世,精修其心,乐得逍遥自在。
苏东坡赞美西湖有诗云:“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西湖如此,西子如此,每个人的人生也应如此,该浓则浓,该淡则淡,浓淡相宜。该浓时,就浓他个轰轰烈烈,全身心地去干事业、闯天下,报效祖国,奉献社会,“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该淡时,就淡他个心如止水,沉稳恬静,“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名、利、权、势,都是身外之物、过眼云烟,得意淡然,失意泰然。
苏轼的友人王定国有一名歌女,名叫柔奴,眉目娟丽,善于应对,其家世代居住京师,后王定国迁官岭南,柔奴随之,多年后,复随王定国还京。
苏轼拜访王定国时见到柔奴,问她:“岭南的风土应该不好吧?”不料,柔奴却答道:“此心安处,便是吾乡。”苏轼闻之,心有所感,遂填词一首,这首词的后半阙是:“万里归来年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
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在苏轼看来,偏远荒凉的岭南不是一个好地方,但柔奴能像生活在故乡京城一样处之安然。从岭南归来的柔奴,看上去似乎比以前更加年轻,笑容仿佛带着岭南梅花的馨香,这便是随遇而安,并且是心灵之安的结果了。
这则小故事传递给我们的是人生的另一种境界——随遇而安。那柔奴便是因为深谙了“随遇而安”的内涵与要义,因而能做到“此心安处是故乡”,并使自己:“万里归来更年少”,“此心安处是吾乡”。在我们生存的这个社会里,多少“身在异乡为异客”的人,因能随遇而安,故而不论在什么样的环境里均能安之若素。能安之若素,方可心无烦忧,一心做自己应做或爱做之事,最后自然多多少少取得了成功。
“随遇”者,顺随境遇也,“安”者,一可理解为听天由命,安于现状;二可理解为心灵不为不如意之境遇所扰,无论于何种处境,均能保持一种平和安然的心态,并继续坚持自己的追求。前者之“安”,或许可以称为“消极处世”,而后者之“安”,则需要一种良好的心理调节能力,甚至需要一种超脱、豁达的胸襟,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庄子有言:“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真人者,有心灵之安,不仅可以使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而且可以使人乐观处世,永葆青春。
我们经常习惯说:我的钱、我的面子、我的家、我的儿子、我的财产、我的父母、我的妻子、我的丈夫、我的名誉、我的身体……“我的”这两个字让人们处处计较,耿耿于怀。
过于执着于自我,就会常让人被外物牵着鼻子走。
宋代苏东坡到金山寺和佛印禅师打坐参禅,苏东坡觉得身心通畅,于是问禅师道:“禅师!你看我坐的样子怎么样?”
“好庄严,像一尊佛!”
苏东坡听了非常高兴。
佛印禅师接着问苏东坡道:“学士!你看我坐的姿势怎么样?”
苏东坡从来不放过嘲弄禅师的机会,马上回答说:“像一堆牛粪!”
佛印禅师听了也很高兴!
佛印禅师被人喻为牛粪,竟无以为答,苏东坡心中以为赢了佛印禅师,于是逢人便说:“我今天赢了!”
消息传到他妹妹苏小妹的耳中,妹妹就问道:“哥哥!你究竟是怎么赢了禅师的?”苏东坡眉飞色舞、神采飞扬地如实叙述了一遍他与佛印的对话。
苏小妹天资聪颖,才华出众,她听了苏东坡得意的叙述之后,说道:“哥哥,你输了!佛印禅师的心中如佛,所以他看你如佛;而你心中像牛粪,所以你看禅师才像牛粪!”
苏东坡哑然,方知自己禅功不及佛印禅师。
苏东坡为什么会输给佛印禅师?原因就在于他心中还有一个执着于我的羞耻心,说自己是佛就喜笑颜开;苏小妹指明了他看佛印禅师像牛粪是因心中像牛粪时,就自然失笑。
星云大师说:“人类社会发展到当今,给我们的启示是:要用智慧去庄严一切,不要用我执我见去分裂。”
那么如何放弃“我执”心呢?星云大师曾经讲过一个禅宗的故事:
一次,药山禅师在山上散步,看到了两棵树,一棵很茂盛,另一棵却已枯萎。
这时,药山禅师的两位徒弟道吾禅师和云岩禅师恰巧走过来,药山禅师就问他们:“你们看哪一棵树好看?”
道吾禅师首先说道:“茂盛的这棵好看!”药山禅师听后,点点头。
云岩禅师接着便说:“我倒是觉得枯的那棵好!”药山禅师听后也点点头。
侍者则不解地问药山禅师:“师父,您都点头,到底哪一棵好看啊?”
药山禅师于是反问侍者说:“那么,你认为哪一棵好看呢?”
侍者想了想,回答道:“枝叶茂盛的那棵固然生气勃勃,枝叶稀疏的那棵也不失古意盎然。”
药山禅师听后微笑不语。
确实,真正的禅者不会以“我”的标准和偏见去要求万物,因此在他们的心中,存在就是合理的。
而世间事,常常因求不得而心生烦恼,进而生痛苦、生贪婪;贪婪不灭,人就起罪恶心,如此循环,恶果便接踵而来。
庸人自扰,自寻烦恼;愚人自缚,自绑天足。这是人世间不断上演的悲剧。
我们常常像蚕蛹一样,忙碌地为自己编织一个精致难破的茧。用一个成语来形容,就是作茧自缚。
究其根底,那就是一切都是为了一个“我”,最放不下的也是这个“我”。
于是所有人都拼尽一生,去赚取这个“我”所需要的物质享受和精神享受,最终衍生出无穷无尽的痛苦。
事物总是在平衡中发展前进的,希望活得轻松,就应该学会放弃——放弃一些名利,放弃一些烦忧,放弃一些不该属于你的东西。放弃是智者面对生活的明智选择,只有懂得放弃的人才会时常如鱼得水。
放弃,也指忘记过去,每天迎接新的征程。大多数人总是习惯于过去的事情,无论成功或喜悦,无论失败或烦恼,统统挤占在脑海里不忍抛弃,结果使身心负载过重,浪费了精力,影响了自身的发展。如果我们在当下的生活中每天为自己设立一个新的起点,因为是崭新的开始,就需要付出全部的努力,需要认真地对待,需要一丝不苟地去应对每一个环节和细节,这样往往更能把事情做好。
放弃今天的舒适,努力“充电”学习,是为了明天更好地生活。若是一味留恋今天的悠闲生活,换来的或许是明日的以泪洗面。懂得放弃,会让一个人轻装前行,去攀登人生更高的山峰。其实放弃并不是一件难事。牢记钱穆先生“要得的便要,要不得的便不要”的告诫,我们的生活将多些快乐,多些自如。
拉斐尔11岁那年,一有机会便去湖心岛钓鱼。在鲈鱼钓猎开禁前的一天傍晚,他和妈妈早早又来钓鱼。安好诱饵后,他将渔线一次次甩向湖心,湖水在落日余晖下泛起一圈圈的涟漪。
忽然,钓竿的另一头沉重起来。他知道一定有大家伙上钩,急忙收起渔线。终于,孩子小心翼翼地把一条竭力挣扎的鱼拉出水面。好大的鱼啊!它是一条鲈鱼。
月光下,鱼鳃一吐一纳地翕动着。妈妈打亮小电筒看看表,已是晚上10点——但距允许钓猎鲈鱼的时间还差两个小时。
“你得把它放回去,儿子。”母亲说。
“妈妈!”孩子哭了。
“还会有别的鱼的。”母亲安慰他。
“再没有这么大的鱼了。”孩子伤感不已。
他环视了四周,已看不到一个鱼艇或钓鱼的人,但他从母亲坚决的脸上知道无可更改。暗夜中,那鲈鱼抖动笨大的身躯慢慢游向湖水深处,渐渐消失了。
这是很多年前的事了,后来拉斐尔成为纽约市着名的建筑师了。他确实没再钓到过那么大的鱼,但他为此终生感谢母亲。因为他通过自己的诚实、勤奋、守法,猎取到生活中的大鱼——事业上成绩斐然。
禅宗有个公案,有一个龙湖普闻禅师,普闻是他的名字,他是唐朝僖宗太子,看破了人生,出了家到石霜庆诸禅师那里问佛法。
他说,师父啊,你告诉我一个简单的方法,怎么能够悟道?
禅师说,好啊!
他就立刻跪了下来,师父啊,你赶快告诉我。
禅师用手指一下庙前面的山,那叫案山。依照风水的说法,前面有个很好的案山,风水就对了;像坐在办公椅上,前面桌子很好,就是案山好。这个庙前面有个案山非常好。案山也有许多种,有的案山像笔架,是笔架山,这里一定出文人的;有些是箱子一样,这里一定会发财的。
石霜禅师说:“等前面案山点头的时候,再向你讲。”他听了这一句话,当时开悟了。
说一声回头是岸,不必回头,岸就在这里,等你回头已经不是岸了。
同样的道理,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拿屠刀的人是真有杀人的心思,但只要他意念向善、一心向善,放下屠刀,当然立地成佛!悟佛,不要抓住禅师所讲的字眼中不放,应该从一个更高的层次上去理解这个问题。其实,当下的人何尝不是如此,任何时候,只要你心中的念头一转,岸就在你的面前了,根本无需回头。
有一位女施主,家境非常富裕,不论其财富、地位、能力、权力,以及漂亮的外表,都没有人能够比得上,但她却郁郁寡欢,连个谈心的人也没有。于是她就去请教无德禅师,如何才能具有魅力,赢得别人的欢喜。
无德禅师告诉她:“你能随时随地和各种人合作,并具有慈悲的胸怀,讲些禅话,听些禅音,做些禅事,用些禅心,那你就能成为有魅力的人。”
女施主听后,问道:“禅话怎么讲呢?”
无德禅师道:“禅话,就是说欢喜的话,说真实的话,说谦虚的话,说利人的话。”
女施主又问道:“禅音怎么听呢?”
无德禅师道:“禅音就是化一切声音为微妙的声音,把辱骂的声音转为慈悲的声音,把毁谤音、哭声闹声、粗声丑声转为称赞的声音,那就是禅音了。”
女施主再问道:“禅事怎么做呢?”
无德禅师道:“禅事就是布施的事,慈善的事,服务的事,合乎佛法的事。”
女施主更进一步问道:“禅心怎么用呢?”
无德禅师道:“禅心就是你我一如的心,圣凡一致的心,包容一切的心,普利一切的心。”
女施主听后,一改从前的骄气,在人前不再夸耀自己的财富,不再自恃美丽,对人总谦恭有礼,对眷属尤能体恤关怀,不久就被夸为“最具魅力的施主”了!
这位女施主在听过禅师的劝导之后,心念一转,魅力就在她的身上呈现出来了。她就成功地登上了幸福的彼岸。
其实,所谓的“放下”不过只是一种象征,从一个更高的层次上去理解这个问题,就会明白。苦海虽然看似无边,但如果真心寻求彼岸,便会发现处处是岸;如果仅仅是为自己的不良之行找一个无法停止的借口,你倒是可以在苦海中慢慢漂泊,不过要记住,找不到岸只是你自己设置的障眼法而已。
一个人为什么不能够得到逍遥,他的精神为什么不能获得自由呢?徐复观先生通过对《庄子》一书分析认为,庄子找到的原因是:一个人之所以不能获得自由,就是因为我们自己不能支配自己,而须受外力的牵连。受外力的牵连,即会受到外力的限制甚至支配。这种牵连,庄子称之为“待”。
我们每天都渴望获得自由,一个人要想获得人生的自由,必须超越“待”
字,摆脱外力的牵连,才能真正达到逍遥游的境界。
人们常常执着一些东西来过日子,可是一旦持有执着的心情,就无法真正自由地生活,也无法用禅性想法来谋求自我实现。
《庄子·田子方》中记载了这样一则寓言:
列御寇为伯昏无人表演射箭的本领,他拉满弓弦,又放置一杯水在手肘上,发出第一支箭,箭还未至靶心,紧接着又搭上了一支箭,刚射出第二支箭而另一支又搭上了弓弦。在这个时候,列御寇的神情真像是一动也不动的木偶人似的。
伯昏无人看后说:“这只是有心射箭的射法,还不是无心射箭的射法。我想跟你登上高山,脚踏危石,面对百丈的深渊,那时你还能射箭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