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晋中精神
14949200000004

第4章 从驼铃悠远到大道通衢——晋中精神“明礼诚信”浅析(上篇)

阐释

田文杰 梁艳

200多座院落,2000多间房屋,总占地面积25万平方米。从明万历年间至清末,整个王家以“半座城”的气势聚居一起,不仅留下了有“中国民居艺术馆”美誉的建筑群,更留下了晋商精神的不朽演绎。

从今天“短、平、快”的生活方式看,当时王家的气派,以及凝聚在这种气派后面的力量支撑,不得不令人折服。

透过此一例,是晋商群体性特征的阐述。以“礼”治家,以“信”治业,穿越时空隧道回溯500年,祖先用他们最单纯、最质朴的信念,完成了今时今日看来不可思议的家族管理,更铸就了纵横欧亚九千里的辉煌,创造了让世界侧目的成就。为这块土地塑造了深入骨髓的“明礼诚信”品牌。

找寻到一条捷径,才能更快更好地到达目标。晋商成功背后的庞大支撑体系,“万两银子一句话”的诚信作为资本价值中的核心成本,体现了强大的增值能力和追求利润能力。

2010年,市工商联主办了“重走晋商万里茶路”活动,新晋商们踊跃参与,追寻祖先们明礼诚信的足迹。

驼铃悠远,响过几百年。

“民多而田少”的无奈,“逼”着晋商相互扶持,踏出一条蜿蜒的商路,唱出一首高昂的“走西口”。

黄河腹地,晋中平原,“竭丰年之谷,不足供两月”的潦倒,把一批又一批农民变成了商人。

朔风,黄沙,右玉县杀虎口村,凄凉的《走西口》响起,衬托着男子汉渐渐模糊的高大背影。

这一走,走出了土地的困局,走向了或许他们最初也未可知的全新天地。

从祁县乔家堡村出发,从口外一家小当铺出发的伙计,青年农民乔贵发和他的后代们用一个家族的接力传承,树起了“复盛公”的名号,奠定了包头市的商业基础,当地人评价“先有复盛公,后有包头城”。

因为乔家到这个曾经叫包克图的小村子做生意,才一点点辐散而成的包头城,成为今天内蒙古草原上最大的城市。

几百年,几辈辈,走出晋中平原,由走西口到东南西北无所不至,漫漫长途、宿风眠沙的困苦没能锁住晋商的步伐;脱离土地后,已经赚到手里、足够家人用度的银两亦未能锁住晋商的步伐。一步步,他们起屋置业,留下了“家是一个院,院是半座城”的王家大院,被誉为“北方民居中璀璨明珠”的乔家大院,“渠半城”的渠家……留下了“海内最富”的传奇。

如同祁隽藻所书,“立德立言居之以敬;友直友谅尊其所闻。”晋商的成功,源于纯粹地做人,明礼;纯粹地经商,诚信。

对经商的热爱与尊重,对“明礼诚信”的认同与坚守,让“晋商”雄踞中华,享誉欧亚。

晋商兴起于明,繁盛于清。在晋商发展到清代时,已成为国内势力最雄厚的商帮,这一时期晋商雄踞中华,享誉欧亚,辉煌业绩中外瞩目。其称雄过程中打造的驼帮、船帮和票号成为三座丰碑。其中,票号又最令晋商后人骄傲称道。

把沉重的银两从驼背、马背上卸下来,不去计较平帮、祁帮、谷帮谁捷足先登,当时的“东家们”为已经完成原始积蓄的商业资本打开了又一个突破口,以既有的商业网点为依托,特别是以“信”为本,在金融业历史上立起一座意义深远的里程碑。

日升昌票号,具备着中国现代银行业鼻祖的地位。当今天从事金融工作的旅行者以朝圣的心态来膜拜时,以专业的眼光细细地品咂其一整套运行模式,仍然会深深着迷。

在全国51家大的票号中,晋商开设有43家,其中,晋中人开设的有41家。当时,金融信托事业缺乏管理约束、惩处机制,信誉是唯一的依仗。无一例外,以日升昌为代表,41家晋中商人秉承诚信笃义的经营原则、科学完善的管理机制、举贤任能的用人之道,堆积起强大的、弥足珍贵的可靠感。祁县的第一家票号“合盛元”,于1907年时,远涉重洋,在日本的东京、大阪、横滨、神户以及朝鲜的新义州等地,设立了票号分庄,从事国际汇兑业务,开设了我国金融机构向海外设庄的******。

塞外荒漠上,驼铃载着的梦想,祖祖辈辈延续,终于走出了一条汇通天下的通衢大道。

经商虽以营利为目的,但凡事又以道德信义为标准,“利是商家之血,信为商家之命”,对于这样深刻的认知,余秋雨先生在《抱愧山西》中定义为:“给中国商业文明增添了不少人格意义上的光彩,也为中国思想史上历时千年的‘义利之辩’增加了新的思考方位。”

诚信以明礼为前提,明礼以诚信为标准。每一次对晋商历史的回溯,都是一次荡气回肠的激励。重走晋商路,市工商联副会长白选奎从那些伟岸的身影中汲取睿智、大义的营养,找寻着今天企业长久不衰的支点。“诚以致远,兴达天下。回忆是为了唤醒,商有商道,企业有自己的社会责任,沿着老祖先的路走过,我们更应该珍惜这块土地上的道德资源。”

是的,和深埋地下几万年的煤炭一样,这样的道德资源经过晋商几百年淬炼,经过后人们的代代传承、扬弃,已经成为晋中大地的又一种丰厚资产和经济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