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晋中精神
14949200000043

第43章 雕塑里的“晋中精神”

张卫

晋中市,在共和国的版图上还算是一个年轻的市级单位;然而晋中,在许多人心中却是一个古老而充满活力的字眼。因为厚重的历史,它古老而令人尊敬;更因为世世代代晋中儿女的精气神,它是如此的生机盎然。晋中精神在哪里,何为晋中精神?喜欢四处游玩的我在晋中各地的街头巷尾、青山绿水间寻觅到了一尊尊或新或旧的雕塑……

昭馀到绵山——明德守节就是晋中精神

祁县,昭馀古城的广场上,一尊尊看似寻常的石雕有一个让当地人自豪的名字:出将入相。那目光坚毅深邃的老者叫做祁黄羊。在他的双眸中,道德和气节,就是公而忘私国而忘家,凡事一视同仁: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那佩剑凝望的人,是东汉司徒王允,这位“一日千里”的王佐之才,因巧施连环计铲除董卓而闻名,更因以身殉节而令人动容。在他的心目中,道德和气节就是尽心竭力,虽死不渝。在绵山上,曾经割股奉食的介子推舍弃了荣华富贵,在崇山曲流之间坚守着自己对君子之道的坚守。他用自己的生命诠释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骨气,更让天下为之寒食……巍巍太行,滚滚汾漳,一代代晋中人都把“明德守节”奉为做人之根本。即便是重利言利的商人,也会把“以德制利”的牌匾高悬堂上,把诚实守信奉为圭臬。

远行的驼队——开拓创新就是晋中精神

榆次,迎宾西街,一组被人无数次瞩目、被无数次印上城市名片的群雕,不知不觉间成为文化图腾。那一列健壮的驼队,背负着晋中商人发家致富的梦想,昂首阔步地朝着心中的“货通天下”目标而前进。有数不清的同伴倒在了前进的路上,但他们却依然执著地开拓探索着……慢慢地,路越走越远,眼界越来越宽,商队也越来越壮大。归来的商队少年,见着了阔别的爹娘,修起来一座座大院……然而,这并非是终点,深宅大院里的东家掌柜们并没有因为富足而丧失开拓进取的雄心,他们再次怀揣起“汇通天下”的崭新梦想,扯起队伍远行四方,把自己的生意做到了所有麻雀能够飞到的地方,执天下商民之牛耳。他们是无畏的开拓者,是不知疲倦的求索创新者,正是他们的开拓创新,铸就了晋商的辉煌。今日晋中欲求“四化”率先发展,亦应倡导前辈们“开拓创新”的精神。

太行十字岭——团结奉献就是晋中精神

左权,太行山深处的十字岭上,烈士陵园里矗立着名将左权的雕塑。这片他牺牲的地方,以他的名字命名。站在他身后的,是无数的不甘为奴的太行儿女,为了独立与自由,捐弃前嫌,选择了为国家民族而牺牲奉献。唱起一首慷慨激昂的《太行山上》:“母亲教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他们拿起了土枪洋枪,挥舞着大刀长矛,怀着必死的决心和奉献的信念,手挽手肩并肩,与入侵者展开了殊死的斗争,将入侵者无知的狂妄和血腥的旗帜,统统化为灰烬。也正是他们不畏牺牲、团结奉献的精神,让太行山成为这个民族不屈的脊梁。

大寨虎头山——艰苦奋斗就是晋中精神

昔阳,虎头山上,有一尊高大的胸像。它的主人是共和国职务最高的农民陈永贵,更是一个激情燃烧的时代的精神写照。在环境非常恶劣、被石山包围的大寨村,陈永贵带领农民凭借着扁担、箩筐、锄头、铁镐,在土石山上开沟造地、平整田地、蓄水保粮、抗旱防涝,用秸秆还田、增施农家肥,改良了土壤,使粮食产量逐年上升。面对天灾,陈永贵不怨天不忧人不气馁,响亮地喊出了“三不要三不少”的口号:“不要国家救济款、救济粮、救济物资,向国家卖粮不少、社员口粮不少、集体的库存粮不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仅用一年时间,就医治了这场毁灭性的灾害,不仅改善了社员的生活,还向国家交售粮食175万斤,每户平均2000斤。这种不畏困难、艰苦奋斗的精神,让内陆偏僻的小村成为全国学习的榜样,成为当代中国“三农”发展进程中不容忽视的关键词。当“农业学大寨、工业学大庆”的口号渐渐成为历史的今天,面对复杂多变的发展形势,我们依旧不能否认,艰苦奋斗的大寨精神,依旧是晋中精神最重要的部分之一。

要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公民道德,则必须提倡明德守节;要跨越发展,实现“四化”率先发展,则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开拓进取;要实现晋中经济社会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确保发展质量、确保发展惠及广大群众,则必须呼唤团结奉献;要战胜发展中存在的种种艰难险阻,实现既定的宏伟目标,则必须做到艰苦奋斗……

时代发展呼唤晋中精神的回归,每个晋中儿女都要不忘光荣之记忆,不弃高尚之精神,明德守节以自律,开拓进取以创新,团结奉献以发展,艰苦奋斗以克难,为晋中更美好之明天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