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人认为,婚姻大事,一生只有一次,多花几个钱无所谓。实际并非如此。婚事并不是靠多花钱就能办好的;幸福的婚姻也并不是多花钱就能买来的。如果钱花得不对头,再多也起不了多大作用,只能白白浪费,而且还会引起反作用。“俭开福源,奢起贫兆”。不少人正是因为结婚时胡乱花钱,造成婚后生活紧张,并由此引起家庭不和。在物质准备过程中坚持节俭的原则,就是要把钱用到实处,少花钱多办事,尽量节省开支,避免浪费。这对于婚后生活的幸福,对于培养新婚夫妇勤俭持家的作风,都有益处。
(2)实用
实用包括两层意思:一是对你确实有实际价值;二是对你近一时期内确实有实际价值。“物以致用”,没有用处的东西不要随便准备。物质准备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婚后生活的需要,这种需要既有精神方面的,也有物质方面的。为此,在婚前购置一些衣物、家具,甚至布置新房,添购一些消费用品都是必要的:但是,在准备时,要注重实用价值,不要图形式、图花俏、图气派,把自己不需要的东西也胡乱购置一堆,更不要跟人比阔气,争面子,看别人有什么自己就得有什么,而且还非要比人家的好不可,赌气花钱。对于婚后一段时间内暂不需要的东西,不要急于准备,最好到用时再去购置,以防时间长了老化。影响使用。
同时,还要认识到,婚前物质准备并不是要将婚后需要的所有东西一下子都买好,而只是为了满足一段时期内的需要和一些生活必需的基本用品。没必要什么都得凑齐。有些东西,应该放在婚后添置的,也就不要放在婚前来准备。需要是在生活中逐步得到满足的,应该按部就班地进行:婚后生活中的所有需要,没必要也不可能在婚前完全解决。
(3)自理
自理,就是依靠自己的力量办事。物质准备应限制在自己经济条件允许的前提之下,从自己的经济实力出发,有多大能力办多少事,能准备到什么程度就准备到什么程度。自理并不是一定不要亲友的帮助,而是不可过分地依赖甚至强求这种帮助。
目前。我国的个人收入一般都不太高,青年男女参加工作时间又短,到结婚前这段时间内的积累是有限的。不可能完全依靠它来满足物质准备的需要。因此,父母、亲戚、朋友给予一定的资助是必要的。但男女双方应坚持以自理为主,决不可因婚前物质准备而造成亲友的沉重负担,更不要为此而设法求赠或借债。
男女双方应该认识到,双方父母把各自拉扯大培养成人是很不容易的,自己不应该再给他们增加负担,他们几十年劳动积累的一点钱财最好让他们自己养老备用。而自己欠债办婚事也不是长久之计,人情债不仅要还,金钱债更不能不还,这只能造成婚后生活的负担,也背离了婚前物质准备的目的。男女双方不要过分把注意力放在物质享受方面,只要两人恩恩爱爱,同心协力。一时的物质贫乏在将来是完全可以解决的。
婚前准备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男女双方齐心协力来完成。男女双方要拿出耐心和毅力,有条不紊地做好各个方面的准备,使两个的结合成为一种水到渠成、瓜熟蒂落式的自然而然的事,并为婚后生活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不要遗产,宁要优生
据报载,一位终身未娶的美籍华人,于病危之时,委托律师将百万美元的遗产,留给国内外甥那尚未出世的孩子。但是,他又提出一个附加条件:孩子必须是男性。他的外甥面对巨额遗产,坦然地告诉专程来我国的律师,他妻子经孕期检查,医生已告之那腹中的孩子是男性,但出世后有很大可能是一个血友病患者。所以,他们决定不让自己的孩子出生。律师对此举动,大为不解,病孩也可继承遗产嘛!
美籍华人的外甥是个医生。他知道,血友病是遗传性凝血障碍的出血性疾病。病孩因血液中缺少第八凝血因子,在生活中必须坐安行稳,稍有不慎而损伤皮肤,就会出现难以遏止的出血现象。就是没损伤,也会不时出现膝、踝、髋、肘及肩关节反复内出血。并且,这种局部性红、肿、热、痛,容易被误诊为急性关节炎。这种现象持续数月或数年后,可产生关节滑膜、骨质破坏,关节纤维化及强直畸形,并出现肌肉萎缩,功能丧失;还有可能因皮肤及肌肉出血呈广泛性瘀斑或血肿;因口腔、齿龈、咽喉、消化道、尿道、肺脏、胸膜腔及颅内出血而出现各种各样的症状。
血友病的遗传方式是伴性隐性遗传,遗传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由女性传递而男性发病。女性传递者所生的儿子,患病机率极高,所生女儿则只为不发病的传递者或者正常。所以,医学界一般主张此病传递者所孕的男孩,不应出生。因为,现代医学到目前为止,尚无法对因遗传而产生的这种血友病进行有效的治疗。而且,男性血友病患者,即使与正常女子结婚所生的女儿,亦会成为此病的传递者。
美籍华人的外甥在百万美元的遗产面前不动心,注重优生的行为,值得赞许;而他的舅父在美国弥留之际,也一改初衷,决定将全部财产捐献给中国遗传医学研究会。
不过,值得高兴的是,中国医学科学院协和医院和基础所,已能够用基因诊断法,正确判断出有血友病家族史的孕妇所怀的胎儿是否带有病基因。这种方法一旦在临床上推广运用,将使更多的有血友病家族史的孕妇,不仅能生出健康的、不带病基因的女孩,也能让那些不会患血友病的男孩出世。
什么是遗传代谢病
在倡导“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的今天,每个父母都会迫切地希望能够生出一个健康活泼的宝宝。可是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孩子出现了先天疾患,这给家庭、社会在物质上和心理上带来严重的负担。随着科学发达、检测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遗传病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入。但是对某些新生儿呕吐、腹泻、嗜睡、肝大、黄疸、甚至出生后死亡,以及婴幼儿生长过缓或过速、出现智力障碍及容貌骨骼发育异常、肌肉萎缩等症状是否是遗传病却不是很明白的。经现代医学生化检测,新生儿出现以上症状也是一种遗传病,称之为遗传性代谢病。
遗传性代谢病也叫先天性代谢缺陷。这类患者体内代谢中尿黑酸分解过程出现障碍,使尿黑酸聚积后部分从尿中排出(所以患者有黑尿或排出的尿经放置后变黑的现象)。人们现已逐步认识到代谢病的遗传性是由基因决定的。基因是人类细胞中具有遗传效应的DNA分子片段,基因控制了体内蛋白质(包括代谢过程中的酶)的合成,而酶蛋白又决定了体内特定的生化过程。由于基因发生了改变,使酶的结构或数量发生了改变,从而使酶所调节的代谢过程受阻,形成阻断部位以前的反应物堆积或阻断部位以后的产物缺乏,继而引起一系列的病理和临床上表现异常。例如比较常见的苯丙酮尿症(简称PKU)就是典型的例证,患PKU症的儿童经常出现惊厥,伴有严重智力低下以及皮肤色素减少等临床症状,在生化检测时发现患儿缺少一种把苯丙氨酸化为酪氨酸的酶,结果苯丙氨酸在体内聚集而酪氨酸缺乏,导致黑色素形成困难,脑细胞发育受损,若及早发现则可给患儿服用低苯丙氨酸的食物来预防和治疗,能够使其获得较正常的生长发育。晚期发现,治疗效果就不明显。
遗传性代谢病一般包括氨基酸、有机酸、糖类、脂类、嘌呤及嘧啶的先天代谢缺陷。当发现患者具有临床症状和体征而染色体检查又属正常时,则需进行代谢物的测定,进行酶学诊断,最后还可通过重组DNA技术进行基因诊断。
大多数遗传性代谢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所以很多有害基因的携带者是没有临床症状的,经群体遗传统计:遗传性代谢病的种类约1400种,虽然每一种病的发病率不高,可总的发病率约为活产婴儿的1%,以全国11亿人口计算,一年内将有10万受累的遗传性代谢病患儿出生。并且携带有害基因的个体数目为患者的100倍以上。PKU患者的发病率约为1/10000。在人群中携带PKU有害基因的人数约为1/50。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患者的发病率约为1/5000,在人群中携带此有害基因的人数约为1/35。为此,加强对有害基因携带者的生化检测,提高对遗传性代谢病的认识水平是十分必要的。
我国古代的“优生学”
优生是人们的共同愿望,谁都希望能生育一个聪明、活泼、健康、可爱的孩子。但优生作为一门专门的学科,仅是一百年前的事。1833年,英国科学家高尔顿首先提出了优生学这一术语,但优生思想实施,在我国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
孕妇的举止言行,对胎儿形象的感化,早在周代就为宫廷所重视:昔太任怀文王,耳不听恶声,目不视恶色,口不出恶言。指出孕妇要性情和聪,言行端庄,因子在腹中,随母所闻。隋代的《诸病源候论》里也有类似的记述。说明古人早就知道外在现象和孕妇行为心理均能影响胎儿的发展。
对于近亲不宜相婚,早于2000年前的《左传》里就有:“男女同性,其生不蕃”;和《国语·晋语》:“同姓不婚,恶不殖也”的记载。这里所指的同姓,就是血缘较近的亲属。说明了近亲结婚会带来不良的后果,不仅子女不能繁衍,还会出现体质赢弱、畸形或痴呆儿。
对夫妇合房的时间、气候、心情等自然环境,也有着详细的描述,如:《宜麟策》中说:“天日晴明,光风霁月,时和气爽,以及情思清宁,……于期得子,……非难少疾,而必聪慧贤明,胎儿禀赋,实基于此。”指出恶劣气候受孕则育儿不良;另一方面,夫妇间要心境和谐、性格和平,生的孩子才会健壮聪慧。
在饮食起居方面,早在汉代就要求孕妇做到:“立而不跛,坐而不差,笑而不渲,独处不倨,虽怒不骂。”《诸病源候论》里还列有《妊娠禁忌候》专篇,要求“自初讫于将产,饮食居处,皆有禁忌。”《达生篇》对饮食方面更具体说明,“宜淡泊,不宜肥浓;宜轻清,不宜重浊,宜甘平,不宜辛热”。对衣食住行等各方面都提出了要求。
精神情绪方面,则有“宁静即养胎”;“受孕之后,宜合静养,则气血安和,须远七情”之说,认为七情过激,不仅会使孕妇容易生病,还会影响胎儿的身心健康。
对为母者的性格修养,也有专门的论述,如《宜麟策》说:“求子者,必先求母……大都好人之质,贵静而贱动,贵重而贱轻,贵厚而贱薄,贵苍而贱嫩……”指出为母者不仅要有健康的体质,同时要有文静、稳重、厚道、朴实的性格素质,而且应该晚婚晚育。
以上可见,我国古代对于优生学的道理,早已深知。这对100年前英国高尔顿优生学来说,真可谓是瞠乎其后矣!
中医的胚胎学理论
现代人体胚胎学在论述胚胎形成和发展时,经历了先成论和后成论两种学术观点的争辩。这种争辩持续到19世纪,在显微镜应用于胚胎学的研究之后才告一段落。目前在现代人体胚胎学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后成论。然而,2000年前,在西方的先成论尚未形成的时候,祖国医学中就有了关于胚胎微细结构的记载。与现代人体胚胎学的后成论已颇多契合,就其研究的广度而言,则较现代人体胚胎学有略胜一筹者。例如“经络与胚胎的关系”、“经络在胚胎发育中的作用”等,就是现代人体胚胎学尚未涉及到的领域。中医胚胎理论丰富的内涵(包括某些独特见解的创立),及其先进性、科学性,既可考之于古,也可验之于今。
古典医籍“胚”、“胎”词义考
中医古籍中经常出现胚胎二字,从生理学的角度分析,其含义与现代人体胚胎学基本相通。例如《千金要方》云:“一月始胚……”;《类经》卷三曰:“有子之道,必阴阳合而后胎孕成。”等等。若就文字学而论,则不难看出“胚”、“胎”二字早就打上了中国古代文明的烙印,是道道地地的中华文化的结晶。据考证,“胚”的本字是“坯”,许慎《说文解字》中有:坯“丘一成者也”,“一曰瓦未烧。”及“胚,妇孕一月也”,“胎,妇孕三月也”的记载。《尔雅·释诂》曰:“胎,始也”。郭璞注:“胚胎未成,亦物之始也。”段玉裁注曰:“今俗谓土胚,古说也,瓦者土器已烧之总名,然则坯者凡土器未烧之总名也”。又说“胎始也,此引伸之义。《方言》曰:胎养也,此假借胎为颐养也”。据此,胎形尚未成,似若未成器皿的物体粗品者谓之“胚”。初具人形尚在颐养过程中的谓之胎。很显然,胚胎两字,既反映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也表现了祖国医学博大精深。
先天之精是形成胚胎的物质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