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国情读本
14958200000003

第3章 伟大的祖国——国情概况(1)

我们的家园

第一节 疆域与区划

一、中国的疆域

在美丽的地球上,屹立着我们的伟大祖国——中国。地球可以分为东西两半球或南北两半球,中国则分别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从世界大洲和大洋的位置来看,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

我国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既有辽阔的陆地,又有广阔的海洋。中国陆地面积达960万平方千米,约占全球陆地面积的1/15,与整个欧洲的陆地面积相当;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位居世界第三,亚洲第一。中国的海洋从北到南,包括一大内海——渤海,三大边海——黄海、东海和南海,海域面积达473万平方千米。

我国幅员辽阔,国土广袤。南北两端相距约5500千米,跨越纬度约50°,最北端在漠河以北黑龙江主航道的中心线,北纬53°多;最南端在南海南沙群岛中的曾母暗沙,北纬4°附近。东西两端相距约5000余千米,跨越经度约62°,最东端在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的交汇处,东经135°多,最西端在新疆帕米尔高原,东经75°附近。

中国的陆上疆界长约20000多千米,从中国与朝鲜的边界鸭绿江口起,到中国与越南的边界北仑河口止。在漫长的边界上,中国与14个国家接壤,其中东与朝鲜,东北与俄罗斯,北与蒙古,西北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西与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西南与印度、尼泊尔、不丹,南与缅甸、老挝、越南等国家分别相连。

中国还有很长的海岸线,仅大陆海岸线就长达18000多千米。中国与8个国家海上相邻,分别是朝鲜、韩国、日本、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和印度尼西亚。

二、行政区划

行政区划是国家为便于行政管理而分级划分的区域。因此,行政区划亦称行政区域。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国的行政区域划分如下:(一)全国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二)省、自治区分为自治州、县、自治县、市;(三)县、自治县分为乡、民族乡、镇。直辖市和较大的市分为区、县。自治州分为县、自治县、市。

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都是民族自治地方。宪法并规定“国家在必要时得设立特别行政区”:1997年7月1日,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设立香港特别行政区;1999年12月20日,中国政府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设立澳门特别行政区。目前中国有34个省级行政区,即4个直辖市、23个省、5个自治区、2个特别行政区。

中国的行政区域基本上划分为三级,即省(自治区、直辖市),县(自治县、市、区),乡(民族乡、镇)。但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为促进城乡结合和工农结合,打破条块分割,充分发挥城乡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实行市管县的行政体制。实行市管县的地方,就是在省、县之间增加一级行政区,实行四级制(这是近几年的新发展,1982年宪法上尚未认可)。另外,在有些自治区,下辖自治州,州以下有县,也是四级制。这就使中国现行行政区划和地方行政建制层次形成了三级和四级并存的体制。

为了便于行政管理和经济建设,为了加强民族团结,国家可根据需要对行政区划作必要的调整和变更。从我国行政区划的审批机关来看,全国人大审议决定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设立、撤销、更名以及特别行政区的成立;******审批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行政区划界线的变更,自治州、县、自治县、市、市辖区的设立、撤销、更名或者改变隶属关系;县、市的行政区域界线的重要变更;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审批县、市、市辖区的部分行政区域界线的变更,乡、民族乡、镇的设立、撤销、更名或变更行政区域界线。

4个直辖市:北京市 天津市 上海市 重庆市

23个省:河北省 山西省 辽宁省 吉林省 黑龙江省 江苏省 浙江省 安徽省 福建省 江西省 山东省 河南省 湖北省 湖南省 广东省 海南省 四川省 贵州省 云南省 陕西省 甘肃省 青海省 台湾省

5个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 内蒙古自治区 西藏自治区 宁夏回族自治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2个特别行政区:香港特别行政区 澳门特别行政区

第二节 自然地理

一、地形与地势

中国地形多种多样,且山地多,平地少。主要包括山地、高原、盆地、平原和丘陵等五种,其中,山地、高原和丘陵约占陆地面积的67%,盆地和平原约占陆地面积的33%。

我国山区面积广大(山地、丘陵和比较崎岖的高原称为山区),占全国总面积的2/3,这是中国地形的显著特征之一。山区给交通运输和农业发展带来一定困难,但山区可提供林产、矿产、水能和旅游资源,为改变山区面貌、发展山区经济提供了资源保证。

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山脉多呈东西和东北-西南走向,主要有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喀喇昆仑山、喜马拉雅山、阴山、秦岭、南岭、大兴安岭、长白山、太行山、武夷山、台湾山脉和横断山等山脉。西部有世界上最高大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素有“世界屋脊”之称,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43米,为世界第一高峰,是中国地势的第一级阶梯。在此以北、以东的内蒙古、新疆地区、黄土高原、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是中国地势的第二级阶梯。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武陵山-雪峰山一线以东至海岸线多为平原和丘陵,是第三级阶梯。海岸线以东、以南的大陆架,蕴藏着丰富的海底资源。如果通过北纬32°线,自西向东作一幅中国地形剖面图,从西部的大高原,到中部的盆地,再到东部平原,西高东低,呈阶梯状逐级下降的地势特点十分明显。

中国山脉的分布按其走向可分为5种情况。一是东西走向的山脉,主要有3列(主要包括5条山脉):北列为天山-阴山;中列为昆仑山-秦岭;南列为南岭。二是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多分布在中国东部,主要也有3列(主要包括7条山脉):西列为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中列为长白山-武夷山;东列为台湾山脉。三是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主要分布在中国西部,著名山脉有两条:阿尔泰山和祁连山。四是南北走向的山脉主要有两条,分布在西南和西北,分别是横断山脉和贺兰山脉。五是几条并列山脉组成的弧形山系,由基本上东西走向转为南北走向而与横断山脉相接,其中最著名的山脉为喜马拉雅山,分布在中国与印度、尼泊尔等国边界上,绵延2400多千米,平均海拔6000米。

中国有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云贵高原等四大高原,它们集中分布在地势第一、二级阶梯上。由于高度、位置、成因和受外力侵蚀作用不同,高原的外貌特征各异。

中国有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和四川盆地等四大盆地,它们多分布在地势第二级阶梯上,由于所在位置不同,其特点也不相同。此外,著名的吐鲁番盆地也分布在地势第二级阶梯上,它是中国地势最低的盆地(-155米)。

中国有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等三大平原,它们分布在中国东部地势第三级阶梯上。由于位置、成因、气候条件等各不相同,在地形上也各具特色。以上三大平原南北相连,土壤肥沃,是中国最重要的农耕区。除此以外,中国还有成都平原、汾渭平原、珠江三角洲、台湾西部平原等,它们也都是重要的农耕区。

中国丘陵众多,分布广泛。在东部地区主要有辽东丘陵、山东丘陵、东南丘陵。有些丘陵地区林木茂密(多经济林或果树),矿产丰富;有些丘陵被辟为梯田;还有的丘陵峰峦竞秀,为著名的旅游胜地。

二、海洋与岛屿

我国海洋的范围和面积广大而辽阔,就整个海域自然地理分布范围而言,南北跨度约38个纬度,东西跨度约24个经度。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四海相通,晶莹闪烁。

渤海是我国的内海,古称沧海,又因地处北方,也有北海之称。渤海三面环陆,在辽宁、河北、山东、天津等三省一市之间。辽东半岛南端老铁山角与山东半岛北岸蓬莱遥相对峙,像一双巨臂把渤海环抱起来,岸线所围的形态好似一个葫芦。渤海的面积较小,大概只有9万平方千米。渤海平均水深25米,渤海的总容量不过1730立方千米。渤海沿岸水浅,特别是河流注入地方仅几米深;而东部的老铁山水道最深,达到86米。渤海沿岸有辽东湾、渤海湾、莱州湾。辽河、海河、黄河等河流从陆上带来大量有机物质,使这里成为盛产对虾、蟹和黄花鱼的天然渔场。

黄海是我国华北的海防前哨,也是华北一带的海路要道。黄海西临山东半岛和苏北平原,东边是朝鲜半岛,北端是辽东半岛。黄海面积约为40万平方千米,最深处在黄海东南部,约为140米。黄海寒暖流交汇,水产丰富,特别是渤海和黄海沿岸地势平坦,面积宽广,适宜晒盐。例如,著名的长芦盐区、烟台以西的山东盐区以及辽东湾一带都是我国重要的盐产地。

东海北连黄海,东到琉球群岛,西接我国大陆,南临南海。东海南北长约1300千米,东西宽约740千米。海域面积70多万平方千米,平均水深350米左右,最深处水深2719米。海水透明度较大,能见到水下二三十米。海域比较开阔,大陆海岸线曲折,港湾众多,岛屿星罗棋布,我国一半以上的岛屿分布在这里。我国大陆流入东海的江河,长度超过百千米的河流有40多条,其中长江、钱塘江、瓯江、闽江等四大水系是注入东海的主要江河。因而,东海形成一支巨大的低盐水系,成为我国近海营养盐比较丰富的水域,其盐度在34‰以上。

南海位于我国大陆的南方。南海北边是我国广东、广西、福建和台湾四省,东南边至菲律宾群岛,西南边至越南和马来半岛,最南边的曾母暗沙靠近加里曼丹岛。浩瀚的南海,通过巴士海峡、苏禄海和马六甲海峡等,与太平洋和印度洋相连。南海是我国最深、最大的海,也是仅次于珊瑚海和阿拉伯海的世界第三大陆缘海。南海平均水深约1212米,最深处达5567米。南海位居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的航运要冲,在经济上、国防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南海面积最广,约有356万平方千米,相当于16个广东省那么大。我国最南边的曾母暗沙距大陆达2000千米以上,这比广州到北京的路程还远。

我国海域分布有大小岛屿7600个。据20世纪80年代全国海岛资源综合调查表明,500平方米以上的岛屿有6536个,总面积达8万平方千米,岛屿的海岸线总长达14217.8千米,其中有居民居住的岛屿有450个。我国岛屿小岛多、大岛少,无人岛多、有人岛少,缺水岛多、有水岛少。这些岛屿按成因可分为三类:基岩岛、冲积岛、珊瑚礁岛。东海岛屿约占总数的60%,南海约占30%,黄、渤海约占10%。在这些岛屿中,台湾岛最大,面积为35798平方千米;海南岛是第二大岛,面积为32200平方千米;南海诸岛中曾母暗沙是中国领土最南端的岛屿。

三、河流与湖泊

中国河流湖泊众多,它们不仅是我国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还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

(一)河流

作为世界上河流最多的国家之一,我国拥有许多源远流长的大江大河。据统计,流域面积超过1000平方千米的河流就超过了1500条。我国的河流,不仅有注入海洋的外流河,也有与海洋不相沟通的内流河。因为西高东低地势的缘故,这些河流大部分向东流入太平洋。但我国西南有几条河流向南注入印度洋,新疆北部有一条河流向北注入北冰洋。

长江、黄河、珠江、京杭运河是我国颇有代表性的河流。

长江是中国第一大河,也是亚洲最长的河流,世界第三大河,全长6300多千米,流域面积180多万平方千米,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5,年入海水量约10000亿立方米,占全国河流总入海水量的1/3以上。长江发源于青海省西南部、青藏高原上的唐古拉山脉主峰各拉丹冬雪山,曲折东流,干流先后流经青海、四川、西藏、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共1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最后注入东海。它流经中国青藏高原、横断山区、云贵高原、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流域绝大部分处于湿润地区。

黄河是中国第二大河,全长约5500千米,流域面积75万多平方千米。黄河发源于青海省中部,巴颜喀拉山北麓,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9个省、自治区,注入渤海。它流经中国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以及干旱、半干旱、半湿润区。

珠江是中国第四大河,也是中国南方最大的河流,全长2210多千米,流域在中国境内达44.25万平方千米。珠江干流西江发源于云南东部,流经云南、贵州、广西、广东入南海,主要有西江、北江、东江三大支流水系,北江与东江基本上都在广东境内,三江水系在珠江三角洲汇集,形成纵横交错、港汊纷杂的网状水系。

京杭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最早、最长的运河,全长1794千米,是中国历史上与万里长城齐名的伟大工程。京杭运河北起北京、南到杭州,纵贯京津两市和冀、鲁、苏、浙4省,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它从开凿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对沟通中国南北交通曾起过重大的作用。目前,江苏、浙江两省境内的河段,仍是重要的水上运输线。同时,运河还发挥了灌溉、防洪、排涝等综合作用。在我国“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中,京杭运河已作为长江水源北上的输水渠道。

(二)湖泊

中国湖泊众多,共有湖泊24800多个,其中面积在1平方千米以上的天然湖泊就有2800多个。我国湖泊地区分布很不均匀,东部特别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分布着中国最大的淡水湖群;西部以青藏高原湖泊较为集中,多为内陆咸水湖。中国著名的淡水湖有鄱阳湖、洞庭湖、太湖、洪泽湖、巢湖等。中国最大的湖泊青海湖以及海拔较高的纳木错湖等均为咸水湖。

中国的湖泊按成因有河迹湖(如湖北境内长江沿岸的湖泊)、海迹湖(即睸湖,如西湖)、溶蚀湖(如云贵高原区石灰岩溶蚀所形成的湖泊)、冰蚀湖(如青藏高原区的一些湖泊)、构造湖(如青海湖、鄱阳湖、洞庭湖、滇池等)、火口湖(如长白山天池)、堰塞湖(如镜泊湖)等。

四、气候

(一)气候复杂多样

中国幅员辽阔,跨纬度较广,距海远近差距较大,加之地势高低不同,地形类型及山脉走向多样,因而气温降水的组合多种多样,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气候。

从气候类型上看,东部属季风气候(又可分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西北部属温带大陆性气候,青藏高原属高寒气候。

从温度带划分看,有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和青藏高原区。

从干湿地区划分看,有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干旱地区之分。而且同一个温度带内,可含有不同的干湿区;同一个干湿地区中又含有不同的温度带。因此在相同的气候类型中,也会有热量与干湿程度的差异。地形的复杂多样,也使气候更具复杂多样性。

(二)季风气候显著

中国的气候具有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少雨、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的季风气候特征。由于中国位于世界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东部,又在世界最大的大洋——太平洋西岸,西南距印度洋也较近,因之气候受大陆、大洋的影响非常显著。

冬季盛行从大陆吹向海洋的偏北风,夏季盛行从海洋吹向陆地的偏南风。冬季风产生于亚洲内陆,性质寒冷、干燥、在其影响下,中国大部地区冬季普遍降水少,气温低,北方更为突出。夏季风来自东南面的太平洋和西南面的印度洋,性质温暖、湿润,在其影响下,降水普遍增多,雨热同季。

中国受冬、夏季风交替影响的地区广,是世界上季风最典型、季风气候最显著的地区。和世界同纬度的其他地区相比,中国冬季气温偏低,而夏季气温又偏高,气温年差较大,降水集中于夏季,这些也是大陆性气候的特征。中国的季风气候因大陆性较强,也称做大陆性季风气候。

(三)气候条件的优势

复杂多样的气候,使世界上大多数农作物和动植物都能在中国找到适宜生长的地方,使中国农作物与动植物资源都非常丰富。例如玉米的故乡在墨西哥,引种到中国后广泛种植,已成为中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红薯最早引种在浙江一带,目前在全国普遍种植。

中国季风气候显著的特征,也为中国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因夏季气温高,热量条件优越,这使许多对热量条件需求较高的农作物在中国种植范围的纬度远比世界上其他同纬度国家的偏高,例如水稻可在北纬52°的黑龙江省呼玛县种植。夏季多雨,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发育,例如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气候温暖湿润,物产富饶,是亚热带季风气候,而与之同纬度的非洲北部、阿拉伯半岛等地却多呈干旱、半干旱的荒漠景观。

(四)不利的气候条件

中国气候虽然有许多方面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但也有不利的方面,中国灾害性天气频繁多发,对中国生产建设和人民生活也常常造成不利的影响,其中旱灾、洪灾、寒潮、台风等是对中国影响较大的主要灾害性天气。

中国的旱涝灾害平均每年发生一次,北方以旱灾居多,南方则旱涝灾害均有发生。

在夏秋季节,中国东南沿海常常受到热带风暴——台风的侵袭。台风(热带风暴发展到特别强烈时称为台风)以6—9月最为频繁。

在中国的秋冬季节,来自蒙古、西伯利亚的冷空气不断南下,冷空气特别强烈时,气温骤降,出现寒潮。寒潮可造成低温、大风、沙暴、霜冻等灾害。

五、自然资源

(一)土地资源

中国土地资源绝对数量大,人均占有少。中国国土面积居世界第3位,但按人均占有土地资源论,在面积位居世界前12位的国家中,中国居第11位。事实上,按利用类型区分的中国各类土地资源也都具有绝对数量大、人均占有量少的特点。

中国土地类型复杂多样,耕地比重小。复杂多样的土地类型,为中国农、林、牧、副、渔多种经营和全面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但有些土地类型却难以开发利用。例如,中国沙质荒漠、戈壁合占国土总面积的12%以上,改造、利用的难度很大。而对中国农业生产至关重要的耕地,所占的比重仅为10%左右。

中国土地利用情况复杂,生产力地区差异明显。中国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由于自然条件的复杂性和各地历史发展过程的特殊性,土地资源利用的情况极为复杂。例如,在广阔的东北平原上,汉民族多利用耕地种植高粱、玉米等杂粮,而朝鲜族则多种植水稻。山东的农民种植花生经验丰富,产量较高,河南、湖北的农民则种植芝麻且收益较好。而在相近的自然条件下,太湖流域、珠江三角洲、四川盆地的部分地区就形成了全国性的桑蚕饲养中心等等。

基于不同的利用方式,土地资源开发的程度也会有所不同,土地的生产力水平会有明显差别。例如,在中国同样的亚热带山区,经营茶园、果园、经济林木会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任凭林木自然生长,无计划地加以砍伐,不仅经济效益较低,而且还会使土地资源遭受破坏。

中国土地资源分布不均,保护和开发问题突出。从分布不均来看,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具体土地资源类型分布不均。如有限的耕地主要集中在中国东部季风区的平原地区,草原资源多分布在内蒙古高原的东部等。另一方面,人均占有土地资源分布不均。

在对土地的保护和开发上,不同地区的土地资源,面临着不同的问题。中国林地少,森林资源不足是不容忽视的问题,为此,中国东北林区正力争采林与育林平衡,但西南林区却面临过熟林比重大、林木资源浪费的问题。又如,中国广阔的草原资源利用不充分,畜牧业生产水平不高,但是,在局部草原又面临过度放牧、草场退化的问题。

(二)水资源

我国是一个干旱缺水严重的国家。我国的淡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立方米,占全球水资源的6%,仅次于巴西、俄罗斯和加拿大,名列世界第四位。但是,我国的人均水资源量只有23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是全球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然而,中国又是世界上用水量最多的国家。仅2002年,全国淡水取用量就达到5497亿立方米,大约占世界年取用量的13%,是美国1995年淡水供应量4700亿立方米的约1.2倍。

中国主要的淡水资源来自于河流和湖泊。各大河的流域中,以珠江流域人均水资源最多,人均径流量约4000立方米。长江流域稍高于全国平均数,约为2300—2500立方米。海河、滦河流域是全国水资源最紧张的地区,人均径流量不足250立方米。

中国水资源的分布情况是南多北少,而耕地的分布却是南少北多。比如,中国小麦、棉花的集中产区——华北平原,耕地面积约占全国的40%,而水资源只占全国的6%左右。水、土资源配合欠佳的状况,进一步加剧了中国北方地区缺水的程度。

中国水能资源蕴藏量达6.8亿千瓦,居世界第一位。70%分布在西南四省、市和西藏自治区,其中以长江水系为最多,其次为雅鲁藏布江水系。黄河水系和珠江水系也有较大的水能蕴藏量。目前,已开发利用的地区,集中在长江、黄河和珠江的上游。

(三)生物资源

1.植物资源

中国地形复杂,气候多样,植被种类丰富,分布错综复杂。在东部季风区,有热带雨林,热带季雨林,中、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北亚热带落叶阔叶常绿阔叶混交林,温带落叶阔叶林,寒温带针叶林以及亚高山针叶林,温带森林草原等植被类型。在西北部和青藏高原地区,有干草原、半荒漠草原灌丛、干荒漠草原灌丛、高原寒漠、高山草原草甸灌丛等植被类型。植物种类多,据统计,有种子植物300个科、2980个属、24600个种。其中被子植物2946属(占世界被子植物总属的23.6%)。比较古老的植物,约占世界总属的62%。有些植物,如水杉、银杏等,世界上其他地区现已灭绝,都是残存于中国的“活化石”。种子植物兼有寒、温、热三带的植物,种类比全欧洲多得多。此外,还有丰富多彩的栽培植物。从用途来说,有用材林木1000多种,药用植物4000多种,果品植物300多种,纤维植物500多种,淀粉植物300多种,油脂植物600多种,蔬菜植物也不下80余种,成为世界上植物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

2.动物资源

中国是世界上动物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据统计,全国陆栖脊椎动物约有2070种,占世界陆栖脊椎动物的9.8%。其中鸟类1170多种、兽类400多种、两栖类184种,分别占世界同类动物的13.5%、11.3%和7.3%。在西起喜马拉雅山-横断山北部-秦岭山脉-伏牛山-淮河与长江间一线以北地区,以温带、寒温带动物群为主,属古北界,线南地区以热带性动物为主,属东洋界。其实,由于东部地区地势平坦,西部横断山南北走向,两界动物相互渗透混杂的现象比较明显。

(四)矿产资源

中国地质条件多样,矿产资源丰富,矿产171种。已探明储量的有157种。其中钨、锑、稀土、钼、钒和钛等的探明储量居世界首位。煤、铁、铅、锌、铜、银、汞、锡、镍、磷灰石、石棉等的储量均居世界前列。

中国矿产资源分布的主要特点是:地区分布不均匀。如铁主要分布于辽宁、冀东和川西,西北很少;煤主要分布在华北、西北、东北和西南地区,其中山西、内蒙古、新疆等省区最集中,而东南沿海各省则很少。这种分布不均匀的状况,使一些矿产具有相当的集中,如钨矿,在19个省区均有分布,储量主要集中在湘东南、赣南、粤北、闽西和桂东-桂中,虽有利于大规模开采,但也给运输带来了很大压力。

第三节 人口与民族

一、人口

(一)人口数量、结构与密度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根据国家统计局2009年2月26日发布的《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8年年末全国总人口为13.2802亿人。全年出生人口1608万人,出生率为12.14‰;死亡人口935万人,死亡率为7.06‰,自然增长率为5.08‰。出生人口性别比(设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120.56。

从城乡构成来看,全国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60667万人,占总人口的45.7%;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72135万人,占总人口的54.3%。

从性别构成来看,全国人口中,男性为68357万人,占总人口的51.5%;女性为64445万人,占总人口的48.5%。性别比(设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106.07。

从年龄构成来看,全国人口中,0—14岁的人口为25166万人,占总人口的19.0%;15—59岁的人口为91647万人,占总人口的69.0%;60岁及以上的人口为15989万人,占总人口的12.0%(其中,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10956万人,占总人口的8.3%)。

我国农民工总量与结构

根据国家统计局农民工统计监测调查,截至2008年12月31日,全国农民工总量为22542万人。其中本乡镇以外就业的外出农民工数量为14041万人,占农民工总量的62.3%;本乡镇以内的本地农民工数量为8501万人,占农民工总量的37.7%。

在外出务工的14041万农民工中,按输出地分,来自中部、西部和东部地区外出农民工数量比例分别为37.6%、32.7%、29.7%。按输入地分,东部地区吸纳外出农民工占外出农民工总数的71%,中部占13.2%、西部占15.4%。在本地就业的8501万农民工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占62.1%,中部地区占22.8%,西部地区占15.1%。

庞大的人口数量是中国国情最显著的特点之一。中国目前属于低生育率国家,但由于人口增长的惯性作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中国人口仍将以年均800万—1000万人的速度增长。

中国也是世界上人口密度较高的国家之一,每平方千米的平均人口密度为138人。但分布颇不均衡:东部沿海地区人口密集,每平方千米超过400人;中部地区每平方千米200多人;西部高原地区人口稀少,每平方千米不足10人。

胡焕庸线

地理学家胡焕庸(1901—1998)引进西方近代地理学理论和方法,从人地关系的角度研究我国人口问题和农业问题。提出中国人口的地域分布以瑷珲-腾冲一线为界而划分为东南与西北两大基本差异区。

20世纪30年代,胡焕庸就在《地理学报》上发表了我国人口地理和农业地理方面第一批论文。其中,最重要的论文包括《中国人口之分布》。

《中国人口之分布》里,第一次用等值线的方法,绘制《中国人口密度图》。《中国人口之分布》一文着重分析我国不同地区的人口密度,特别是我国东南部和西北部在人口密度方面的鲜明对比。我国东南部地狭人稠,而西北部地广人稀。这是人所共见的。

文章通过分析对比,找出一条可以显示两侧人口稀密悬殊的明确界线,那就是自黑龙江之瑷珲(今黑河)向西南直到云南之腾冲的直线。根据作者当时的分析,在此线之东南,全国36%的土地,养活全国96%的人口。反之,在此线之西北,在全国64%的土地上,只有全国4%的人口。这就是说,同全国平均密度相比,东南部高出2.67倍,而西北部仅及其1/16。在二者之间,平均人口密度成42.6与1之比。

很明显,瑷珲-腾冲一线,在中国人口地理上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一直为国内外人口学者所承认和引用,并且被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田心源教授称为“胡焕庸线”。

(二)人口政策及其演变

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坚持不懈地在全国范围推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鼓励晚婚晚育、优生优育,提倡一对夫妻生育一个孩子,依照法律法规合理安排生育第二个子女。经过30年的艰苦努力,中国在经济还不发达的情况下,有效地控制了人口过快增长,把生育水平降到了更替水平以下,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由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向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历史性转变,成功地探索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综合治理人口问题的道路,有力地促进了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的改善,对稳定世界人口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当前,我国政府坚持人口与发展综合决策,将人口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努力使人口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与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相适应。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每年召开人口、资源、环境工作专题座谈会,统筹考虑,协调部署,动员全社会力量,采取法律、倡导、经济、行政等多种措施综合治理和解决人口问题,把发展经济、开展计划生育、普及教育、提高健康水平、消除贫困、完善社会保障、提高妇女地位、建设文明幸福家庭等紧密结合起来。

2003年,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更名为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以加强人口发展战略研究和综合协调,更加科学地制订和实施人口发展规划。2004年初,我国组织多学科的专家学者,正式启动了“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对人口数量、素质、结构、分布等的变化趋势及其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相互影响进行全面、深入、系统的研究。国家人口发展研究战略课题组2006年公布了《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报告确定了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目标:到2010年,人口总量控制在13.6亿人,人口素质明显提高;到2020年,人口总量控制在14.5亿人,人口素质大幅度提高;到21世纪中叶,人口峰值控制在15亿人左右,人均收入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同时提出了优先投资于人的全面发展,将人口大国转变为人力资本强国的人口发展战略思路,为科学制订国家中长期人口发展规划和国民经济总体规划,实现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支持。

2006年2月9日,******发布《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提出未来十五年的人口目标是将人口数量控制在15亿以内。其在人口与健康领域确定的发展思路之一,即控制人口出生数量,提高出生人口质量。重点发展生育监测、生殖健康等关键技术,开发系列生殖医药、器械和保健产品,为人口数量控制在15亿以内、出生缺陷率低于3%提供有效的科技保障。

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自秦汉至清代两千多年间,各民族共同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通过识别并经中央政府确认的民族共有56个。由于汉族以外的55个民族相对汉族人口较少,习惯上被称为“少数民族”。

(一)少数民族分布

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居住是我国各民族分布的特点。中国少数民族人口少,分布广。全国各地都有少数民族居住,绝大部分县级单位都有两个以上的民族居住。同时,汉族地区有少数民族聚居,少数民族地区有汉族居住。这种分布格局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各民族间相互交往、流动而形成的。中国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内蒙古、新疆、宁夏、广西、西藏、云南、贵州、青海、四川、重庆、甘肃、辽宁、吉林、湖南、湖北、海南、台湾等直辖市、省、自治区。其中,中国民族成分最多的是云南省,有25个民族。

中国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绝大部分是边疆地区。全国陆地边境线长2.2万千米,民族自治地方占1.9万千米。全国边境县有135个,民族自治地方占107个。

中国少数民族地区地域辽阔,资源丰富。截至1997年,民族自治地方总面积达616.29万平方千米,占全国总面积的64.2%;草原面积30000万公顷,占全国草原面积的75%,中国著名的五大天然牧区,都在少数民族地区;森林面积5648万公顷,占全国的43.9%;林木蓄积量52.49亿立方米,占全国的55.9%;水力资源蕴藏量4.46亿千瓦,占全国总量的65.9%。此外,还有大量的矿藏资源以及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和旅游资源。

(二)少数民族政策

在新中国成立前,我国历朝历代政府均制定并实施了关于民族事务的政策和制度,但实际上各民族之间却无真正意义上的平等可言。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和******结合实际,从我国国情出发,立足于解决我国的民族问题,促进少数民族发展,创造和实施了民族平等政策、民族团结政策、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和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的政策。

新中国成立后,根据大多数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的意愿,中国人民政府采取不同方法先后在少数民族地区逐步实行民主改革,并在20世纪50年代末完成。这场改革废除了领主、贵族、头人等特权者的一切特权,消灭了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旧制度,使千百万少数民族群众翻身得解放,获得人身自由,成为国家和自己命运的主人。新中国成立六十年来,我国各民族结成了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曾经长期被压迫、遭歧视的少数民族真正变成了国家的主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一些新中国成立前社会形态尚处于原始社会末期、奴隶制度或封建农奴制度下的少数民族,在短短的几十年里跨越了数百年乃至数千年的历史鸿沟,跨入了现代社会。

我国对少数民族实行了宽于汉族的生育政策。为提高少数民族人口素质,加快民族自治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国各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根据国家有关少数民族也要实行计划生育的精神,制定了本地区少数民族的计划生育政策,但其政策宽于汉族的生育政策。这使得少数民族人口的增长速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全国五次人口普查结果表明,中国少数民族人口:1953年7月1日为3532万人,1964年7月1日为4000万人,1982年7月1日为6724万人,1990年7月1日为9120万人,2000年11月1日为10643万人。

(三)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和宗教信仰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坚持贯彻执行民族平等和语言平等的政策,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使用和发展得到了应有的尊重和法律的保障。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等都明确规定,各少数民族有使用和发展自己语言文字的自由。

我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保护与发展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来自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的数据显示,在我国1亿多少数民族人口中,从小会说本民族语言的约有6400万,占少数民族总人口的60%以上。在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除满族和回族使用汉语外,53个少数民族有自己的语言,数量超过80种。其中,有的民族拥有两种以上的语言,比如锡伯族除使用本民族语言外,还使用维吾尔、哈萨克、蒙古、俄罗斯等民族的语言。

我国少数民族语言主要分属汉藏、阿尔泰、南亚、南岛、印欧等五大语系。其中,汉藏语系包括壮侗语族、藏缅语族、苗瑶语族;阿尔泰语系包括突厥语族、蒙古语族、满-通古斯语族等。

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组织人员对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情况进行了全面调查,建立专门的民族语文工作机构和研究机构,培养民族语言文学专门人才,帮助有语言无文字或有文字但不完备、不通用的民族创制、改进或改革文字,推进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在各个领域中的运用。这些民族文字主要在双语教学、成人扫盲、新闻出版等领域使用。为了促进少数民族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国家有关部门还帮助傣、彝、壮、苗、哈尼等民族改进和创制了文字。我国现有22个少数民族在使用28种文字,全国约有3000万少数民族公民使用本民族文字。

中国少数民族群众有宗教信仰,有的民族群众性地信仰某种宗教,如藏族群众信仰藏传佛教。中国政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关于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的规定,制定了具体政策,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自由,保障少数民族公民一切正常的宗教活动。中国少数民族中信仰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的有藏、蒙古、土、裕固、门巴、普米、纳西7个民族;信仰上座部佛教(俗称小乘佛教)的有傣、布朗、德昂等民族和部分佤族;信仰******教的有回、维吾尔、哈萨克、东乡、保安、撒拉、柯尔克孜、塔塔尔、乌孜别克、塔吉克10个民族;信仰基督教的有彝、苗、拉祜、景颇、傈僳等族的一部分人。俄罗斯和鄂温克族的一小部分人信仰东正教。在独龙、怒、佤、景颇、高山、鄂伦春、珞巴等一些少数民族中,还保持着原始的自然崇拜和多种信仰。各民族群众,不论信仰何种宗教,他们正常的宗教活动都受到法律的保护。在少数民族散居的地区,他们宗教信仰自由的权利也受到了充分的尊重和保护。

我国的55个少数民族:

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哈萨克族、傣族、黎族、傈僳族、佤族、畲族、高山族、拉祜族、水族、东乡族、纳西族、景颇族、柯尔克孜族、土族、达斡尔族、仫佬族、羌族、布朗族、撒拉族、毛南族、仡佬族、锡伯族、阿昌族、普米族、塔吉克族、怒族、乌孜别克族、俄罗斯族、鄂温克族、德昂族、保安族、裕固族、京族、塔塔尔族、独龙族、鄂伦春族、赫哲族、门巴族、珞巴族、基诺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