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学生身心健康,探索心育之路
心理健康、人格健全是人的全面发展的一项重要指标。心理健康教育是为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而进行的一项积极主动的素质教育活动,其目的是面向全体学生,立足于早期预防和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如何帮助学生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及时调整心态,走出心理疾病的阴影,更加健康地成长,是当今学校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发展性教育关注的学生发展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今天,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重庆一中学生的一门必修课。
一、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当代中学生,是一个庞大的心理健康状况欠佳的社会群体。
世界卫生组织1989年指出,健康的定义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
我们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生活、心理上和社会之间的和谐的状态。一个心理健康的个体,不仅没有心理疾病与心理障碍,而且要具有一种努力发展自我、完善自我的积极的心理状态。心理健康在后一层意义上才能真正显现出来,因为个体要在身心与社会环境之间取得协调,就必须能适应社会的变化,跟上社会前进的步伐,没有积极向上的心态不仅做不到这一点,还可能在不断发展的社会面前出现种种失衡,最后连没有心理疾病与障碍都不能保证。
1.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总体状况欠佳
著名心理学家王极盛教授对2万多名中学生进行了心理健康测试,并公布了1762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情况。
1762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占68%,心理健康存在问题者占32%,其中有轻度心理健康问题者占28%,有中度心理健康问题者占3.9%,有重度心理健康问题者占0.1%。据一份发自校园的心理问卷调查,中小学生中曾想离家出走的占25.6%,感到无人关心的占16.1%,考试后出现焦虑状态的占22.6%,常担心发生可怕事件的占18.7%,闷闷不乐的占12.1%,想自杀的占14.3%,自卑的占37.4%,性格暴躁的占18.7%,心理幼稚的占10.9%,孤独的占7%,希望自己是异性的占13.9%。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归纳起来有10种以上,如:强迫症、抑郁症、人际关系不适应、焦虑、学习压力、社会适应能力差、情绪不稳、敌对行为、偏执等等。
2.初中学生与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存在差异
我们曾对高、初中学生心理状况作过研究。结果表明,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特别是高中学生的焦虑、学习压力感、适应不良和情绪不稳定都明显地高于初中学生。因此,家长与老师不能因为孩子年龄越来越大、生活能力与自主性越来越强而放松对孩子心理健康的教育和指导。高中学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困难,阅历越来越丰富,心理体验越来越多,他们走在人生逐渐成熟的道路上,但他们还有很多问题需要适应。这就需要我们家长和教师及时地给予指导,使他们逐渐适应生活,适应社会,获得全面健康地发展。
3.男女生心理健康的差异较大
研究表明,女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男生,心理健康问题多于男生。女生心理问题尤其表现在:①人际交往过程中,女生比男生更在意、更敏感、更容易有不自在感,更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②要求自己追求完美,强迫症状明显多于男生;③抑郁问题女生比男生多,更容易情绪变化、低落;④女生的焦虑比男生多,容易产生神经过敏,更容易烦躁、更容易紧张不安;⑤女生的学习压力感明显地高于男生。
女生心理健康水平欠佳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女生在中学的发展,使她们在高中阶段明显停滞不前,落后于男生,走上社会之后也不像男性那么容易成功。
二、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欠佳的原因
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欠佳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负性生活事件的影响
负性生活事件即人们在活动中遭遇的对心理产生较大刺激的事件。一方面,童年遭遇的负性事件可能给儿童留下心理创伤,影响其心理健康发展或成为青春期发生心理疾病的深层心理原因;另一方面,随时可能出现的负性生活事件会使中学生精神受到强烈刺激,诱发心理障碍。学生考试失败、受到严厉的批评、人际关系矛盾爆发、意外伤害事故、父母争吵离异、亲人伤亡等都属于这类事件。
2.教育方式的影响
教育方式对中学生的影响是持续的、稳定的,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家庭教育方式,如父母对子女态度是否尊重、民主,要求是否得当,管的范围是否适度,父母的关系、父母应急的方式及父母心理健康水平等,都对子女的心理健康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实践中发现,学生的问题,往往是家长问题的折射;另一方面是学校教育方式,传统的教育方法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对学生的忽视,对他们人格的不尊重,施加过分的压力,不给他们自我展示的机会,教师自己的心理健康问题等等,都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严重影响。
3.学生个性发展的缺陷
种种个性发展缺陷使他们比其他同学更易感受到挫折与心理伤害,而且又不能自我调整;个性发展缺陷又阻碍了他们进行自我锻炼和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在与环境的适应过程中造成恶性循环,严重影响心理健康。在当前,社会文化变迁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很突出的诱导作用,且相互制约、相互联系,形成了一股合力。从广义角度看,如下几个方面对中学生的心理产生的外力影响更为突出:
(1)社会的变迁,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趋于多元化,且往往相互间发生激烈的冲突,通过社会特别是通过家长折射到中学生心灵中,使得他们无所适从,害怕将来走向社会不知道该怎么办,对未来和前途感到渺茫。
(2)改革的进程中,社会一方面出现无限生机,另一方面也不可避免地产生一些负面影响,例如腐败问题,一些国有、集体企业不景气,部分职工下岗,有些学生家长也下岗了。对于社会上积极的方面,中学生往往视而不见,而消极的东西对他们容易产生刺激,加上他们判断能力、认识水平不够,极易对社会失去信心,心理压力增大。
(3)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物质财富增加,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人们对生活质量也有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对感情也有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而另一方面,竞争的激烈和人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多元化,又使人们相互间的认同减少、信任感减少、沟通减少,许多人出现感情危机、信任危机。这些也通过各种途径传播,灌输给学生,造成他们心灵的恐慌感,有一些中学生的父母因感情破裂而离婚,对子女的负面影响很大。
(4)我国目前只能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不可能使每个初中生都上高中,更不可能使每个高中生都上大学,由此出现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状况,中学生承受着来自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的巨大的升学压力。
(5)“应试教育”还在摧残学生心灵,学生们厌学厌考心理加重。
三、重庆一中心理健康教育实践
心理健康教育是发展性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德育看,心理问题不仅涉及一定的社会文化中的道德规范,而且包括个体道德动机的形成、道德认识能力的发展、道德情感反应与道德行为选择等心理因素。大脑的缺陷通过对德育认识能力的影响,进而影响个体对社会道德规范的把握。心理健康是人的全面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正如江****同志所指出:“一个民族的新一代没有强健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这个民族就没有力量,就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全民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心理的转变最为重要,也最为困难。内在心理素质的形成是一个长期过程,而且一旦形成便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可见,真切关注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就是关注学生发展,就是关注祖国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关注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需要家庭、学校和整个社会共同努力,而学校作为教育、培养人才的专门机构又肩负特别重要的使命。
(一)重庆一中“重活动、重训练、重实践”的群体心理健康教育
我们主要是通过开设心理导向课、刊印校园心理月报、引导家长协同配合营造有利的社会氛围形成心理健康素质培养网络等方式来面对广大学生群体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1.开设心理健康导向课
心理健康导向课是学生群体心理健康素质培养的主渠道。课程内容包括自我意识、学习心理、人际交往、青春期特点、社会适应、健康情绪、升学就业指导、人生价值等8个方面,以年龄特点为依据安排不同的活动素材。高一、初一新生年级以“社会适应和人际关系”为重点,使新生尽快适应新环境;初二、初三年级以“青春期心理卫生”为重点;高二、高三年级以“价值观念”、“学习心理指导”和“升学就业指导”为重点,解决学生学习紧张带来的学习压力,考试焦虑等问题。
心理健康导向课每两周一次,主要由班主任和其他心理专职老师承担。我校大多数班主任都参加了西南师范大学心理学专业硕士课程的进修,其中5人已取得了教育心理学硕士学位。2001年,我校派出30位班主任参加了重庆市“六区百校心理健康工程”的系统培训,分别获中、高级毕业证书。此外,我们还多次聘请重庆市心理咨询师培训中心副主任、重庆师范学院心理学系刘东刚教授来校给班主任作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讲座。2002年,我校班主任还集体承担了重庆市级科研课题《重点高中学生积极心态的发展特点研究及培养》。我们同西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张大均教授合作主持的国家社会学基金项目《我国社会变革时期青少年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的子课题《中学生心理素质与学业成就的关系》、《中学生心理素质的测量与评价研究》、《中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因素的研究》、《中学生心理素质的促进方法与途径研究》、《异常心理问题的诊断与矫正》已在我校全面开展研究。
我们在心理健康导向课中坚持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原则,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以活动课的形式完成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传授、心理素质训练和心理素质实践,强调“重活动、重训练、重实践”,从而让学生学会了一些调适自身心理的方法技巧,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例如,针对高二、高三学生学习压力大、考试频繁的情况,为了预防和消除考试焦虑,我们要求班主任在考前一周进行专题心理导向课,具体办法有:①启发学生提高自我评价,增强自信心;②鼓励同学相互交流,倾吐心声,平衡心理;③让学生学会向朋友亲人倾诉;④欣赏音乐,舒畅心情,引吭高歌,放松情绪(如在自习课上给学生放10分钟音乐欣赏);⑤坚持开展课外体育锻炼。通过这些办法,绝大多数同学在考场上都能保持平衡心态,发挥正常水平。
2.创办重庆一中《心灵之友》校园心理小报
《心灵之友》是我校的一份集心理健康咨询、教育为主要内容的校园小报,由校长任名誉主编,聘请心理咨询专家担任顾问,学生处主任和专职心理老师任主编、副主编并吸纳学生积极分子参与编辑工作,开辟有“同学来信”、“专家文萃”、“个案分析”、“心语赠言”、“知识窗”等栏目,每月定期出版,在全校发行,深受同学老师好评。
3.寻求家长协同配合
为了使学校教育得到更好的落实和延伸,防止学校教育的效果被家庭负面作用抵消,我们在工作中还非常注重引导家长协同配合。具体做法有:①利用家长会,开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如《青春期性心理辅导》、《早恋问题的对策》、《考生焦虑对策》、《离异家庭、家长教育策略探讨》、《父母与子女沟通技巧》等;②邀请家长参加心理导向课,与学生一起探讨各种问题,形成家长与学生沟通、理解的正确渠道。
(二)深入开展针对学生个体的心理健康教育
对个体的心理健康素质培养,主要对象是心理有一些问题的学生,出发点是“助人自助”,着眼点是疏导心理障碍,矫正问题行为,宗旨是让他们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这是学校心理健康素质培养的纵深发展,也是学校心理健康素质培养的难点。我校主要是采取心理辅导、咨询等手段,以及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来完成这一任务的。
1.在高中学生中开展有关心理学的研究性学习
把心理学问题纳入研究性学习之中,目的是增加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的了解,增强对心理问题的理性认识,加强自我教育。我们在心理学研究课程中向学生提供了以下一些课题:①男、女生心态比较;②优生心理健康问题探讨;③经济条件是否对学生心理健康带来影响;④如何驾驭情绪的野马;⑤上网是否会带来心理问题;⑥卡通迷是否有心理问题;⑦如何克服考试焦虑;⑧如何消除学习疲劳;⑨教师心理与学生心理的关系;⑩如何与别人成为好朋友;11了解自己的价值观等等。许多同学查阅了大量资料并自制量表和问卷,通过调查研究写出了较高质量的研究论文。
2.开设心理辅导室,开展心理咨询
重庆一中心理辅导室成立于1998年,主要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和咨询,同时提供心理健康的资料阅览,并建立学生心理档案。我校拥有重庆市硬件设施最好的心理咨询室和心理阅览室,收集有20多种心理报刊杂志,定期供学生开架阅读。目前正在积极筹备网上心理辅导和咨询工作。
心理咨询的目标有成长目标、学习目标与自我完善目标,其最终目标是学生的自我完善并推动学生不断发展,也就是达到马斯洛说的“辅导的终极目标是协助学生发展成为一个健康、成熟而能自我实现的人”。因此,建立心理辅导室的意义在于“助人自助”,使学生学会积极地面对人生的挑战,塑造健康的自我形象。
几年来,我们已分别建立了高一、初一新生心理档案,其内容涉及学生性格、气质、意志力、人际关系、学习心理、兴趣、爱好、价值观念等方面,这些个体心理档案为班主任因材施教和心理辅导准备了第一手材料。
(1)心理咨询的内容
学校开展心理咨询,有别于其他社会机构的心理咨询。学校心理咨询的对象主要是在校学生,咨询的目标是适应性调适和发展性引导,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①心理发展的一般问题咨询,如青春期问题、情绪情感、自我意识等;②学习问题咨询,如学习动机、能力、学习效果等;③升学与就业咨询;④人际关系及环境适应咨询;⑤心理障碍咨询。
就目前实际咨询的情况看,我们4年来接待近1000人次,其中家长120多人次,得到这样一组统计数据:学习心理问题占41.9%(学习压力、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方法、考试焦虑、学习成就感等);人际交往问题占19.9%(亲子交往、同伴交往、师生交往、与陌生人交往及敌对问题等);情感障碍占15.9%(亲情、友情、自我情绪失调、抑郁);恋爱婚姻问题占7.2%(早恋、暗恋、家长婚姻关系);性心理障碍占1.34%(青春期性发育及自慰行为焦虑、恋爱期性行为问题、对各种传媒的性现象的认识等);挫折与危机心理问题占9.49%,人格障碍占4.27%(顺从型、强迫型、自恋型、偏执型等)。
(2)心理咨询的一般原则
我们在学校心理咨询中遵循了以下原则:
1)保密性原则。替当事人保守秘密是咨询双方建立相互信任的基础,一切热情、诚恳、耐心都要以尊重当事人的秘密为前提。从事咨询的教师对学生前来咨询的内容应当保守秘密,在未征得本人同意的情况下不应随意对外公开。
2)平等共情原则。在学校心理咨询中,由于咨询师的身份很特殊,他们在其他场合不是咨询师,而可能是一个科任教师,一个班主任或一个德育工作者。由于角色混乱而会自觉不自觉地把其他身份带入咨询中去,这不仅不利于问题解决,反而会产生反感情绪,抵消咨询效果。所以咨询师自己首先必须摆正位置,以平等的身份去对待来访者,要能体验来访者的喜怒哀乐,这就是平等共情,这样才有助于来访者放松,倾吐,解决问题。
3)预防性原则。咨询教师在明确弄清了当事人心理障碍之后,应注意当事人整个心理特点,及早提醒,预防心理障碍的加深和可能出现的其他心理障碍。一般情况下,要对求询者进行适当的心理卫生知识宣传。
4)发展性原则。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旺盛期,比成人出现更多的心理障碍也很正常,咨询人员要能正确看待,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求询者和在他们身上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用一种积极、乐观、向上的态度去对待来访者,并且要用这种乐观、向上的情感去感染和鼓励求询者,以利于巩固和扩大咨询结果。
5)辩证性原则。心理咨询意在助人成长,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提高学生辩证看待问题的能力,化解个人生活和学习中出现的挫折和困难。因此,要引导学生不要把自己的行为偏差、情绪低落、学习落后、人际关系不和等人生中的挫折与困难当做问题或危机来看待,而是将它们看做是促进个人成长与发展的良好契机,懂得“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道理,在危机中看到生机,在困境中看到成长。
6)启发性原则。罗杰斯提倡的“来访者中心疗法”强调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特的、完整的、自尊的个体,并具有向善发展的内在潜能,这就要求辅导者充分尊重受导者的个性与自主能力,鼓励他独立地、自发地认识其当前的心理困惑与烦恼,并寻找到自救良方。
7)疏导性原则。心理咨询本质上是一个疏导的过程,其中“疏”者意在宣泄情绪,“导”者旨在深化领悟。换言之,受导者问题的解决需要从宣泄积压心头已久的郁闷情绪入手,再经过不断地探讨来深化受导者对其面临问题的性质与解决方法的领悟。因此,疏导性原则也是心理辅导的一个重要原则,包含疏通情绪和引导认识两方面。
(3)心理咨询与常规德育工作的区别
心理咨询不同于常规德育工作,切忌“穿新鞋走老路”。我们应注意以下一些区别,并把二者结合起来,开创德育工作的新路子:①常规德育工作旨在塑造个人的完善的道德品行,心理咨询旨在塑造个人的完善人格;②常规德育工作的核心问题是人生观问题,心理咨询的核心问题是成长问题;③常规德育工作在于提高个人对国家与社会的归属感与自豪感,心理咨询在于提高个人的价值感与成就感;④常规德育工作使人更好地了解社会及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心理咨询使人更好地了解自我及其成长过程;⑤常规德育工作的本质是一个教育过程,心理咨询本质上是一个讨论过程;⑥常规德育工作以示范教育为基本手段,心理咨询重点以理解为基本手段;⑦常规德育工作成功的关键在实事求是,心理辅导成功关键在于认同感。
(4)中学心理咨询的形式、程序和方法
心理咨询的主旨是尊重个人的个性和发展潜能。在学校心理咨询中,因为来询者主体是正在成长的青少年学生,他们在发展的过程中,既有对学业的期望与困惑、对前途的希望与担忧,又有对自我认知、情绪、自我意识等方面的困惑,也有对人际交往、家庭关系的关注和焦虑,还有对异性情感的向往与矛盾等等,涉及面很广。而一个学生在中学成长的时间是初中3年、高中3年,在这几年中,我们要使心理咨询发挥最大效能,使个体得到最健康的成长,在咨询的形式上就不能走单打一的路线,必须把个体咨询和群体咨询结合起来进行,并以个体咨询的形式为主。当发现某些问题带有典型性和普遍性时,就要进行群体咨询。群体咨询常以班为单位进行,必要时还可以请家长共同就学生的问题进行分析,更好地来帮助学生走出困境。
心理咨询的主要程序如下:①建立咨询关系,一般采用罗杰斯的“以人为中心疗法”,努力表达出对来访学生的无条件积极关注;②收集资料,采用填表法、观察法、谈话法、调查法等收集与来访学生有关的资料;③分析诊断,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以及访问家长、班主任教师等,或借助心理测验;④咨询与治疗,采用罗杰斯的“以人为中心疗法”、行为主义的行为疗法、发展的心理分析法、艾利斯的合理情绪疗法以及认知领悟疗法等;⑤结束咨询,一般采用罗杰斯的“以人为中心疗法”,相信来访学生是能自我负责的人,是能自我引导的人。
在咨询中经常会用到精神分析疗法、来询者中心疗法、理性情绪疗法、认知疗法、森田疗法、满灌疗法、行为疗法、思维阻断法、系统脱敏法等具体方法,常常是几种方法结合使用。对来访者的咨询过程也并不是仅仅停留在咨询室内,可以对其进行追踪,当发现问题有反复或没彻底解决时,可引导其再接受心理咨询和辅导,直到问题解决。
(5)发挥校园网络优势,开展网上心理咨询
我们在校园网上制作了《心理信箱》网站,介绍心理学知识、青春期常见心理问题、心理健康测试等内容,同时开通心理热线,由心理健康指导教师在线指导,学生通过网络与指导教师交流,获得帮助。网络交流具有隐蔽性,学生可以少几分顾忌,坦诚、大胆地交谈,使心理咨询更有实效。
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初见成效
通过心理咨询和学校其他心理健康教育途径,重庆一中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了普遍提高。我们根据中国科学院王极盛教授制定的《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分别于1999年和2002年对高2002级800名学生作过两次测查。
总之,一切为了学生发展,让学生心灵充满阳光,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新生力量正在蓬勃兴起,并日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发表于《素质教育——名校的追求与实践》,文汇出版社,2003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