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衣食住行与中老年保健
14960700000023

第23章 常见中老年内科疾病(1)

3.1.1糖尿病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代谢内分泌疾病,分为原发和继发两种。原发性糖尿病占绝大多数,分为胰岛素依赖型(1型)和非胰岛素依赖型(2型)。1型多发生于儿童及青少年,2型多发于中老年人。继发性糖尿病又叫症状性糖尿病,较少见。

糖尿病是中老年人常见病,40岁以上明显上升,一般每增加到10岁,患病率增加0.1%,资料显示,60岁以上人群糖尿病的患病率11.34%,各地差异较大,一般城市高于农村。

糖尿病在危害中老年人健康的慢性疾病中排第5位。在糖尿病的并发症中,以并发大血管病变为多见,资料表明,中老年糖尿病并发冠心病者为19.1%~62.2%,并发高血压者为27.6%~40%,并发脑血管病者为38.5%,糖尿病因心脑血管病变致死者占50%以上。

1.病因

糖尿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目前认为是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1)吸烟日本学者津村圭等通过6250位35~60岁男性进行了为期5~16年的连续观察,最后得出结果证明,吸烟增加2型糖尿病的危害,每天增加吸烟支数或增加吸烟量会提高糖尿病发病的危害,吸烟是糖尿病发病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

(2)饮食一般认为高脂肪、高糖饮食可诱发糖尿病。研究表明,摄取总热量脂肪的多少,与糖尿病的发病率成正比关系。

(3)肥胖肥胖是诱发2型糖尿病的重要因素之一。资料显示,40岁以上发病者,约2/3病人有肥胖或超重史,女性更明显。肥胖者细胞膜上的胰岛素受体减少,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减弱,可能因饮食过多,能量过剩,胰岛素需要量持续升高,胰岛负担过重,久则衰竭而发病。

(4)缺乏运动资料显示,糖尿病在我国干部中患病率最高,其次为高龄退休职工,家庭妇女,知识分子及肥胖者,因其生活条件优越,营养状况良好,体力活动较少,因而发病率较高。而牧民的发病率较低,这与劳动强度有关,因此,在糖尿病相关因素中,体力活动非常重要。

(5)情绪变化应激是人体适应紧急状态的能力。当人体受到外界刺激,发生应激状态时,人的精神高度紧张、情绪激动、焦虑,此时对抗胰岛素的激素如肾上腺素、肾上腺皮质激素、胰高血糖素等增多,使血糖升高,有利于重要器官的葡萄糖供应。人在感到孤独、绝望或忧郁时,胰岛素的需要量增加,有时还可出现尿糖。由此表明,糖尿病与心理因素有关,不良的精神刺激不仅可以诱发糖尿病,隐性糖尿病外显,还可加重糖尿病的病情。

2.临床表现

典型的临床表现为三多一少,即多食、多饮、多尿和消瘦。但大多数的症状都不典型,多有疲乏、腰膝酸软、四肢麻木、皮肤及阴部痛痒、视力障碍。久病者可出现失水、皮肤干燥易感染、眼晶状体混浊及白内障、血脂升高,并发高血压、冠心病或脑血管疾病(脑血栓或脑出血)、糖尿病性肾病等。

3.预防和治疗

(1)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戒除不良习惯不吸烟、不酗酒,减少高脂肪、高糖饮食,建立合理的饮食结构。

(2)减肥合理科学的饮食,配合有效的药物,尽可能的使体重减轻,减少肥胖对糖尿病的诱发作用。研究表明,每减轻体重1千克,就可能延长3~4个月的寿命。

(3)运动锻炼许多研究证明,运动可降低糖尿病的危险。中强度的运动可使糖尿病危险减少50%。运动有利于促进糖的利用,减轻胰岛负担,还可以降低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增加骨骼肌血流量,降低血管基膜厚度。

(4)减少心理应激保持心理稳定,遇事冷静不急躁,使体内胰岛素分泌保持稳定,减少糖尿病的发生机会。

(5)遵医治疗患了糖尿病后,必须积极配合医生治疗,最好购买有关糖尿病的书籍,亲自了解了糖尿病的发生、发展,如何控制饮食和治疗的过程,并坚持科学合理饮食和坚持服药治疗,定期做血糖、24小时尿糖总量和糖化血红蛋白复查,定期做心血管、眼、神经系统和肾功能检查以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6)药物治疗降血糖的药物主要有胰岛素、磺脲类、双胍类和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等。

胰岛素是直接降血糖的最有效药物,是从来源不同的牛、猪、基因人工合成而成的外源性胰岛素,任何糖尿病,只要恰当补充胰岛素,使血糖保持正常,其生活与寿命与正常人一样。磺脲类降糖药物主要刺激胰腺分泌胰岛素,减少肝糖原分解,缓解胰岛素受体缺陷,增加靶细胞胰岛与受体数量。发挥降糖作用,常用的有优降糖,美吡达,达美康,糖适平等。双胍类降糖药物主要抑制小肠对葡萄糖的吸收,减少肝糖原异生,促进糖的无氧酵解,增加肌等组织对糖的利用。常用的有二甲双胍、降糖灵等。

不论使用哪一种降糖药物,都必须把血糖降至正常水平,并保持较稳定的状态,这是治疗糖尿病中最关键的。人体的不稳定因素很多,比如感冒发烧,或肺部感染,腹泻等使血糖处于不稳定状态情况下,口服降糖药不能降低血糖时,须使用胰岛素控制血糖水平。

3.1.2脂肪肝

脂肪肝是代谢性肝病中常见的一种,也是中、老年人常见的一种疾病。有人对400名城市职员的肝脏B超普查显示,中、老年人群中脂肪肝的患病率为55.4%,显著高于30岁以下人群的9.9%。国外资料显示,欧美等发达国家脂肪肝患病率较高。且多为酒精性脂肪肝。

1.病因

(1)嗜酒嗜酒是脂肪肝最常见的因素之一。据研究,男性饮酒每日大于80克,女性大于40克,持续5年不间断,发生脂肪肝的达57.7%;若健康人每日饮酒100~200克,连续10~12天,也可发生脂肪肝。

酒精影响肝脏代谢形成脂肪肝的主要机制是,酒精产生的氢离子被用作燃料,使脂肪酸的利用减少,甘油三酯的形成增多,形成高甘油三酯血症及脂肪肝。

(2)饮食结构饮食过肥腻和过甜,可诱发高脂血症和形成肥胖。调查显示,脂肪肝病人中有20%~81%为高脂血症,约50%肥胖者合并脂肪肝。

2.临床表现

脂肪肝可无任何临床症状或轻微肝区不适、疼痛表现,查体或B超检查发现有肝肿大。肝功检查可正常或轻度转氨酶升高。

3.预防和治疗

(1)热量热量摄入过多,可使多余的热量转化为脂肪贮存起来会加重脂肪肝。因此,限制热量摄入,维持正常体重,对单纯性肥胖引起的脂肪肝十分重要。同时应加强锻炼,增加热量消耗。

(2)脂肪应低脂饮食,每日食入脂肪量应在60克以下,并以植物油为主,增加不饱和脂肪酸的比例。少食或不食含胆固醇高的食物,如动物内脏肝、脑、蛋黄、鱼子等。以鱼、大豆类制品、乳类为主,少吃畜肉类。

(3)蛋白质蛋白质的摄入以每日1.5~2克/公斤体重为宜。适量的摄入蛋白质有利于肝细胞的恢复和再生,食入过量反而加重肝脏负担。

(4)维生素及矿物质每日应保持新鲜蔬菜、水果摄入400克以上,以满足机体对维生素矿物质的需求。

(5)戒酒肝脏是人体唯一解毒器官,酒精直接损害肝细胞,加重肝脏负担。多数酗酒者患有脂肪肝,因此,有肝脏疾病的人应彻底戒酒。

(6)药物治疗单纯采用药物治疗,效果不太理想。常用的保肝药物有必需磷脂(肝得健)、水飞蓟素(利加隆)、硫普罗宁(凯西莱)等。有报道,坚持服用卵磷脂对脂肪肝有较好治疗效果。也有人曾试用较大剂量维生素C和保肝药物治疗脂肪肝取得满意疗效。

3.1.3肥胖症

何为肥胖、超重和正常体重,这是有标准的。通常的计算方式是:身高(cm)-105=标准体重,这个重量保持在10%上下,是你的理想体重,超重10%~20%为超重,超过20%者为肥胖。

世界卫生组织(WTO)将体重指数(BMI)和腰臀比例作为肥胖的诊断标准,有临床意义。

需要计算体重指数和腰臀比例,可用下面公式:

1.体重指数(BMI)=体重(kg)/[身高(m)X身高(m)]

2.腰臀比例(W/H)=腰围(W)/臀围(H)

正常体重指数:男为:18.5~24.9,女为19.0~28.9。

正常腰臀比例:男小于或等于0.8,女:小于或等于0.95。

如果腰臀比例:男大于0.8,女大于0.95,则说明有并发症因子。

1.病因

尽管认为肥胖症与遗传有关,但大部分肥胖者是食入脂肪和高糖食物过多,加上运动少造成的。

有些人认为,只要控制高胆固醇,高脂肪饮食就能保证健康,无节制的摄入主食——碳水化合物,结果导致了摄入大于支出,多余的糖转换成脂肪贮存起来,照样发胖。也有一些人,尤其是城市人,动物性食品消费普遍增高,导致脂肪热能比增高,加上体力劳动强度降低,运动量减少,入大于出,这是人体超重和肥胖的主要原因。

2.肥胖对健康的危害

大量的研究资料证明,肥胖、体重指数升高,可以增加人们,尤其是中老年人群患高血压、脑卒中、冠心病、糖尿病的危险。肥胖也可以改变心脏的结构和功能,肥胖者靠增加心输出量来适应代谢的需要。由此造成的左室肥厚和舒张功能减退,最终发展为肥厚性心脏病和心力衰竭。

3.预防和治疗

(1)要认识到肥胖对人体的损害,以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防止肥胖。

(2)调整合理的健康饮食,首先要自我控制饮食,每餐只吃七、八成饱,控制脂肪及主食(米饭、面食等含淀粉高的食物)的摄入量,少吃油炸、油煎和动物类食品,以杂粮、豆类、蔬菜、水果、鱼类食品为主。

(3)坚持劳动和参加体育锻炼,使热能通过运动释放,保持正常的体重指数和腰臀比例。

(4)肥胖者的治疗除了限食、运动以外,应接受专业医师的咨询,服用一些有效的减肥药及物理治疗。也可到有专业资质的医院去作脂肪抽吸术,但易造成伤口感染,脂膜液化或疤痕形成后遗症,应慎重。

3.1.4高脂血症

1.病因

高脂血症是一种不良生活方式所引起的病症,部分有家族遗传因素。随着社会的进步,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改变,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据调查,美国中老年人高脂血症患病率男性为32%,女性为52%。在我国18岁以上年龄患病率为10%左右,60岁以上为30%左右。且城市高于农村,脑力劳动者高于体力劳动者,肥胖者高于正常人群,老年人高于青年人,女性高于男性,尤其是绝经期妇女明显增高,东南沿海发达地区高于西北,西南欠发达地区,进肉食为主的人群高于食素食的人群,生活富裕的人群高于贫困的人群,吸烟饮酒的人群高于不吸烟、饮酒的人群,高度精神紧张的如司机、领导干部、企业主、机关干部、会计等高于一般人群,有遗传基因缺陷者高于无基因缺陷者。

高脂血症对人体的危害是多方面的,而且是缓慢和渐进出现的,这也是大多数病人不重视早期发现早期治疗的原因。

高脂血症的直接危害是加速全身动脉粥样硬化。全身的脏器都要依靠动脉供血、供氧,一旦动脉发生粥样硬化,管腔狭窄或斑块堵塞,将直接导致该血管所供的器官缺血、坏死、功能丧失。临床最常见的脑梗塞、心肌梗死、下肢动脉梗塞及肾动脉硬化引起的尿毒症等都与高脂血症密切相关。

高脂血症也是促进高血压、糖尿病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还是脂肪肝、胆石症、肝硬化、胰腺炎、白内障、眼底出血、周围血管疾病、高尿酸血症等,多种疾病危险因素。

2.预防和治疗

(1)合理的饮食结构

合理的膳食结构是维持脂代谢平衡的重要措施。原则上坚持“四低一高”,即低热量、低脂肪、低胆固醇、低糖、高纤维素饮食。

1)限制总热量,限制主食摄入量,保持标准体重,避免暴饮、暴食、不吃过多甜食。

2)低脂、低胆固醇饮食:以植物油为主;每日控制在30克以下,胆固醇的摄入量应控制在300毫克以下为宜。鸡蛋、牛奶、动物内脏含胆固醇高。

3)高纤维饮食:食物中纤维素有阻止胆固醇的吸收。每日摄入45克为宜,粗粮、蔬菜、水果中含纤维丰富。

(2)科学的生活方式

1)加强体育运动适当运动锻炼,对保持血脂代谢平衡,降低胆固醇、甘油三酯和升高高密度脂蛋白具有重要作用。每天坚持运动1小时,活动量达到最大耗氧量60%为宜,每周坚持5天,持之以恒。

2)戒烟限酒长期吸烟酗酒可使胆固醇、甘油三酯升高,高密度脂蛋白下降,因此,戒烟、限酒也很为重要。

3)避免精神紧张焦虑、抑郁、情绪激动、过度劳累、失眠、生活无规律等都可导致脂代谢紊乱,使血脂异常。

(3)避免使用干扰脂代谢药物

干扰脂代谢的药物如心得安、双氢克尿塞、利血平、避孕药、类固醇激素等均可使胆固醇、甘油三酯升高,高密度脂蛋白降低。

(4)积极治疗影响脂代谢有关的疾病

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减退、肾病综合征、酒精中毒、胰腺炎、红斑狼疮等均可干扰脂代谢。

(5)定期体检

40岁以上中年人、肥胖者、有高脂血症家族史者、经常在外有应酬宴会者、精神高度紧张的工作者,都应每年检查1次血脂。

(6)药物治疗

经调整饮食结构、改变生活方式、加强运动血脂仍高者,应服药治疗,有家族遗传者需终身用药治疗。并且中途不能停药,否则反跳不易控制。

1)降低胆固醇为主的常用药物有:消胆胺、帕伐他汀、美降脂、弹性酶、塞伐他汀、阿托伐他汀等。

2)降低甘油三酯为主的药物有:烟酸、烟酸肌醇酯、阿西莫司、立平脂、必降脂、特调脂、诺衡等。

3)其他常用的降脂药有:月见草油、藻酸双酯钠、n-3脂肪酸,大蒜油、绞股蓝等。

服药治疗,应将血脂控制在临界水平以下为理想。还需要指出的是不要以为有药物降脂就无所顾忌的大吃大喝,或不去运动锻炼。药物仅是辅助治疗作用,控制摄入,运动锻炼才是主要措施。

3.1.5高血压病

高血压病是人人皆知的常见病。主要特征为动脉血压升高,并伴有心、脑、肾等多器官损害的全身性疾病。

在不同时间段测量3次血压,若收缩压≥140mmHg(18.6KPA),舒张压≥90mmHg(12.0KPA),即可诊断为高血压病。

高血压与高血压病在概念上有一定区别,一般情况下,将原发性高血压称为高血压病(即原发性高血压病)。将继发于其他疾病的血压升高称高血压(即继发性高血压)。临床上,常常将原发性高血压病称作高血压。

我国进行的3次大规模高血压调查资料表明,1958~1959年高血压患病率为5.11%,1979~1989年为7.73%,1991年为11.26%。30多年来高血压患病率上升明显。

调查资料显示,我国高血压患者已达9000万,而知晓率仅占25%,控制率只有3%,治愈率为12.5%,远低于美国等发达国家。调查中发现,高血压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长。45岁前男性高于女性,55岁时男女水平接近,65岁后转为女性高于男性。全国60以上的人高血压患病率男性为38.5%、女性为42.1%、男女平均为40.25%。

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还显示:高血压病城市高于农村,干部、职员高于工人,沿海发达地区高于西部欠发达地区,北方地区高于南方地区。

1.发病因素

高血压的发病原因由复杂的生物学多基因遗传因素和行为性生活方式共同促成的结果。

(1)A型性格A型性格人的特征是:行为急促,具有时间紧迫感,如走路、办事匆忙,说话块,性子急,声响亮,脾气暴,力求短时间完成更多工作,效率高;争强好胜、事业心强、好与人争辩、富有攻击性;易激动、易发脾气,易向外界发泄。

调查表明A型性格的患高血压与非A型性格的比为3.1∶1。表明A型性格的人易患高血压。

(2)饮食习惯高盐:食盐(钠盐)的摄入是人群中血压升高的重要决定因素之一。如每日摄入盐大于7~8克,则高血压的患病率明显升高;脂肪:尤其是饱和脂肪酸(动物脂肪)摄入过多,则血压升高明显。食物中减少饱和脂肪、增加不饱和脂肪酸的摄入,二者比值从0.2上升到1.0,可使血压平均下降8mmHg。

(3)不良嗜好吸烟,吸烟能使心输出量增加,外周血管阻力增加,迅速使血压升高。吸烟对高血压的靶器官如心、脑、肾有损害作用。吸烟可使高血压患者患冠心病、心肌梗死、脑卒中的发生率显著增加。吸烟还可干扰某些降压药物的作用,使降压效果不满意,成为血压控制不理想的原因之一;饮酒,长期大量饮酒,可使收缩压和舒张压均升高,以收缩压更明显;运动量减少,久坐的人群中高血压的发病率比爱运动的人群高。规律的有氧运动可使血压下降。

2.临床表现

高血压的主要表现为头痛、头晕、耳鸣、失眠、烦躁、四肢麻木、心悸不适等病症。

1级高血压,无心脑肾损害。2级高血压,心脑肾有损害,功能处于代偿状态。3级高血压,有心功能衰竭或脑出血或肾功能衰竭等并发症。

3.预防和治疗

(1)目标

高血压与心血管病的危险之间存在相关连续性,在正常血压范围并无最低阈。因此,高血压的治疗是将血压恢复至“正常”或“理想”水平。青年、中年或糖尿病人,血压应降至理想或正常范围,老年人至少要降至正常高值。自测血压应较在医院门诊低,收缩压低10~15mmHg,舒张压低5~10mmHg。

(2)防治措施

1)非药物措施:包括改善生活方式、消除不利于心理和身体健康行为和习惯达到减少高血压和心血管病的发生危险。

2)药物治疗

降压药物治疗原则

采用最小的有限剂量以获得有效降压且副作用最小。可以根据自己年龄和反应效果逐步递增剂量以获得最佳效果。

降压药的种类

当前降压药主要有5类,即利尿剂,受体阻滞剂,血管转换酶抑制剂(ACED),钙拮抗剂,受体阻滞剂。

利尿剂:主要用于轻中度高血压,尤其在中老年和心力衰竭患者。常用的有双氢克尿塞、吲哒帕胺、呋塞米等。小剂量服用可避免低血钾、糖耐量降低、心率失常反应。糖尿病人和高血脂症慎用。痛风患者禁用。

β-受体阻滞剂主要用于轻中度高血压,尤其对于心率较快或合并心绞痛的高血压,可达到降压,降心率,缓解心绞痛的目的。常用的有倍他洛尔,美托洛尔,阿替洛尔等。有哮喘,慢性阻塞性肺气肿,心传导阻滞患者禁用。

钙拮抗剂:可用于各种程度的高血压,尤其在高血压合并心绞痛时。不稳定型心绞痛和心肌梗死时禁用速效二氢吡啶类,心力衰竭和心脏传导阻滞禁用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常用的长效控释片有:硝苯地平、非洛地平、氨氯地平、拉西地平、维拉帕米等,均每日一次,达到满意降压效果。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主要用于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或有心功能不全,肾脏损害有蛋白尿者。妊娠和肾动脉狭窄,肾功能衰竭者禁用。常用的制剂有:卡托普利、依那普利、培哚普利、西拉普利、苯那普利、雷米普利等。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如氯沙坦、缬沙坦,适用和禁用同ACEI,主要用于ACEI治疗后发生干咳者。

降压药物联合应用:两种或多种降压药物合用,每种药物的剂量不大,但药物的治疗作用有协同或相加作用,其不良反应可相互抵消或不相加。比较合理的配伍有:ACEI+利尿剂,钙拮抗剂+受体阻滞剂,ACEI+钙拮抗剂,利尿剂+受体阻滞剂,受体阻滞剂+受体阻滞剂。

高血压随诊

若病人属正常高值或1级高血压,仅服一种药物治疗可降至正常,可以6个月随诊1次。较复杂的病例,如高血压伴有糖尿、高脂血症或心、肾疾患应间隔时间短些,半个月或1个月随诊1次。若治疗6个月,血压仍控制不理想应转至专科高血压门诊治疗。

病人应详细记录用药名称、剂量及治疗后血压下降程度变化,随时供医生参考。

(3)老年人高血压的治疗要点

老年人的反应机制缓慢,多伴有其他疾病,尤其是心、脑、肾主要脏器有损害,提示我们在服用降压药物时应小心、谨慎。

降压药物从小剂量开始,一周后若降压不明显,再缓慢增加剂量;

应考虑联合用药,尽量避免各自药物的不良反应。可根据药物的作用机制,选择有协同或相加的药物联合。如:利尿剂+受体阻滞剂,利尿药物+ACEI,钙拮抗剂+ACEI等;

最好选用长效降压制剂,1日1次,即可达到降压效果;

避免使用中枢性降压药和受体阻滞类降压药物。易引起体位性低血压;

再降压的同时,还要兼治其他疾病,如糖尿病、心脏病等;

要勤于观察病情变化及药物不良反应,最好每周一次门诊随诊,以便及时调整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