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像浙商一样思考
14967800000013

第13章 做生意别贪大,从小钱儿赚起(1)

“成功始于足下,把每一件小事做好就不是小事;伟大来自平常,把每一桩平常的事情都做好就是不平常。”

——华通机电集团董事长李成文

“上海人有一元钱会用来打扮,广东人有一元钱会上酒楼,而浙江人有一元钱则会当老板。”在浙江人的眼里和心里,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生意不在于大小,小钱儿也是钱。不怕利润低、要做就做最物美价廉的商品的信念,让他们的事业越做越大,让他们的产品畅销全国,游遍世界。

1.浙商以“小”搏大的秘密

所有经商的人都想做大生意、赚大钱。但是,在浙江人的经商实践中,他们最擅长的策略却是以小胜大、以弱胜强。就像有的人说的那样,浙江经济的繁荣其实是从小鸡小鸭群中孵出来、长起来的。也是这个原因,我们把浙商称为草根一族,把浙江经济称为“草根经济”。总之,提到浙江的商业,都离不开“小”字。

这也难怪,因为在浙江做得风生水起的产业,不是飞机轮船制造,不是石油勘探开采业,而是纽扣、皮鞋、拉链、打火机、牙签、商标、塑料包装袋、螺丝螺帽、发饰头花等,这些小商品在浙江的地盘遍地开花,也在整个中国乃至世界的市场中大行其道。很多外地人看不上这些“小玩意儿”,懒得赚那点小钱,但是浙江人肯做,而且将其当为主业。他们相信一句话,“万丈高楼是由一砖一瓦盖起来的”,只要不放过一分钱,就能自己盖起产业大厦、走进大市场、做成大老板。因而浙江商人总是满怀信心,脚踏实地,从不好高骛远,而另一方面却又盯着大市场,胸怀大世界。正因为这样,他们虽然做着小商小贩,手中握着小商品,眼中却没有“小”概念,脑子里也没有“小”意识,而总是铁下心来要把几分利的小生产、小买卖做成大生意、大事业。

王麟权就是这样一个有志向的浙江人。下岗后的一天,他在家里修理堵了的马桶,急乱中的他却由此来了灵感,决心要替天下人解决马桶清堵的难题,便从此搞起了研究。只有初中文化的王麟权不知经过了多少个日夜,终于研制出了一种专用于便池除垢、水道通疏的化学剂“洁厕精”。“洁厕精”不过是一种洗涤用品,但是生活却离不了它,正是由于家家户户都需要它,所以投入生产后马上供不应求。

看来,生意场上的事,看大可能未必大,似小也未必就小。穷乡僻壤也能开出大市场、赚大钱,所以嫌“小”、怕烦,对没有多少资本的人,只会怨天尤人是没有用的,从小做起,才有可能成就大。

就像古书里说的那样:“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像浙江人那样,不好高骛远,不挑肥拣“大”,不遗余力地把“小”做“大”,才是做生意该有的精神。那些过往的经营不仅让浙江商人赚到了成就大事业的原始资金,而且也让他们练就了一身经商的好功夫。正缘于此,如今浙商的生意领域才越来越宽,规模才越来越大,才有了当今的“无浙不成商”的现象。

温州四大经济支柱产业之一的打火机产业,原本就是由拆装仿制、零敲碎打起步的。看似小打小闹,但用心的浙江人却把它做成了气候。“打火机之王”周大虎,十多年前还是一个辞职下海的邮电局小职员,后来用一个个小小的“虎”牌打火机垒起了他的财富大厦,如今固定资产已几千万元,企业年产值超过亿元。“虎”牌打火机独步神州,“虎”视全球,连当年的传艺之师韩日等国在许多方面也只能望其项背。

不要以为做成大生意的人都是科班出身,像周大虎一样,很多优秀的浙江商人都是农民、工人、教师、公务员,也有复员退伍军人和个体手工业者。他们走南闯北,跋山涉水,云游四方,足迹遍及都市乡村,推销的不过是一些针头线脑的小商品、新颖别致的小东西,但他们由此经历了各种风雨,领略了各地风情,不知不觉间经商的技艺便大有提高,交往沟通、铺设关系等,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说辩劝逗艺艺上乘。他们做生意特别注重从小处着手,凭借坚韧的意志吃苦耐劳,只要有一分钱可赚就会不遗余力地去干,那些看起来没什么钱赚的小生意,他们不仅不会嫌弃,反而会特别认真,往往几分钱的螺丝螺帽、几角钱的小元件也要锱铢必较,认真对待。这其实体现了一种精神,即把小生意当做事业来筹划,无论何时都本着从“零”做起的精神,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绝不投机取巧。而且要在不起眼的小商品上抠利润,故而成本节约意识很强,这些都为他们日后成就大业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很多时候,“小”,毕竟是因为条件所限而不得不选的发展之路,也就是说,是因自己有所不能、不能为大而择小,如何从小出发,做活做透就要三思而行了。可贵的是,浙江商人知道自己的缺陷所在,懂得扬长避短,在现有的条件上谋求生存发展的出路。他们了解无论从生产规模,还是技术力量、生产设备等都不能与成熟的企业相比,因而就反反复复地审视自己的能力和现实的市场需求,从中找到一条适于自己生存的夹缝来。于是,他们选择了配件经济。实践证明,他们的选择不仅是选对了,而且由“小”通“大”,通得无限广阔,尽显以小成大的真理。

浙江商人中,由小商品生产起家的成功者比比皆是,如天津文成减速机公司总裁卓文生。他早年在天津销售机电产品,注意到电动机中必需的减速机进货困难,一律款到发货,有时款发出半年货还不能到位,要想提前买到货就要到生产厂家去报名,在人家的生产计划中排队。卓文生意识到减速机有着极大的市场缺口。经过调查,他发现国内机械行业对减速机的年需求量高达数百亿,而国内却仅有少数几家企业生产,于是他自己成立了减速机生产厂,自行研制生产,专门向机电厂家提供这种配件。结果,走出了自己的生财之道。

正如上述所说,“小”是浙江商品生产的一个基本特点,这些小商品虽然看似利润很低,但迎合了市场的需求并且十分富有特色,因此都能适销对路,占领大片市场。这就是浙商以“小”搏大的秘密。

2.一颗纽扣的价值

谁知道一颗纽扣值多少钱?也许只是几分钱。那一刻纽扣的利润是多少?100个都不到10块钱。正因为它的微不足道,所以很多人都对它不屑一顾,但就是这样小小的东西,却被浙江商人做成了大买卖。在义乌小商品市场一个不起眼的小柜台,每天可以批发销售纽扣几吨,可见获利的多少。小小的纽扣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利润呢?这就是浙江商人的精明所在。温州市永嘉县桥头镇被称为“中国纽扣之都”和“中国拉链之乡”,是我国纽扣行业的主要产销基地,被誉为“世界第一大纽扣市场”和“东方的布鲁塞尔”。纽扣是再小不过的小商品,温州桥头镇人却靠着它走上了集体致富之路,成就了千万产业的大事业。

这些小纽扣价值的实现离不开叶氏兄弟的努力。最初,叶氏兄弟四处弹棉花,漂泊在外。有一天他们在邻县的一家纽扣厂门口发现有人处理次品纽扣,便花了几百元钱买走,带回了桥头镇,在自家门口摆了个小摊去卖。谁知一堆次品纽扣让叶氏兄弟走上了创业之路。由于销路好,他俩先是由现买现卖,后来发展成自产自销,再后来引起邻里群起效仿,一直发展到全镇人家家生产纽扣,户户销售纽扣,前店后厂。这些小纽扣带领桥头妇女改变传统观念,离开灶台,走向柜台,大胆投身到商业世界的大潮里去。迄今桥头纽扣市场有2000多名妇女从事摊店经营;在走向全国的1.2万名桥头商人中,也有3000多名桥头的妇女和姑娘。正是由于有这样一批富于商品经济意识,不怕赚小钱的开拓者,使桥头这样一个小山坳崛起成为举世瞩目的“东方第一大纽扣市场”。

据说当时中国人衣服上的纽扣,十有八九出自于永嘉县桥头镇村民之手。而桥头镇居民邹文聪也由卖纽扣赚薄利起步,经过积累壮大,脱颖而出,铸造出“迈利达”纽扣及拉链品牌,连美国航空署也不远万里向他送来了订单。

在1984年,桥头镇正式建成了第一个纽扣交易市场,从而诞生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第一个小商品专卖市场。不到十年,桥头纽扣生产企业发展到774家,从国外引进160条生产流水线。在20世纪90年代初,市场销售的纽扣桥头镇的产品所占比重达80%以上。1994年是桥头镇纽扣市场迎来最为鼎盛的时期,每天从桥头镇发出去的纽扣约有200吨,折合成纽扣颗数至少有8000万颗。在全国200多个城市有7000多个网点在销售桥头镇生产的纽扣,年成交额达85亿元。此外欧美、东南亚、中东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都有桥头镇纽扣的销售网点,是名副其实的“东方第一大纽扣市场”。到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桥头镇纽扣的市场交易方式已发生了本质的变化,客户上门“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传统交易方式已下降到40%,有10%以上的交易在互联网上完成。20多家纽扣企业建立了自己的商务网站,他们只需轻点鼠标,成千上万的纽扣便流向千厂万店,并通过连锁、代理、配送等多渠道拓展市场。如今桥头镇纽扣的市场占有率是全国的80%、世界的60%。“纽扣之都”果然是名副其实。

除了小纽扣之外,桥头镇的拉链业在全国也是很有名气的。温州拉链行业集中在永嘉桥头镇和龙湾状元镇。从1982年温州有了第一台拉链生产机器至今天,全市生产拉链企业已发展到几百家,年产拉链20亿米,产值上亿。

一颗小纽扣、一条小拉链,竟能创造如此的价值,我们不得不佩服浙商的经济头脑和务实精神。

3.小香菇也能撑起“半边天”

浙江省西南边陲的庆元县,那里交通算不上便利,可就是在这个小小的山区小县,却拥有全国最大的香菇交易市场,日购销香菇量达几十吨,年交易额达十几亿元人民币。香菇虽小,因为浙江人的聪明头脑,却能撑起了中国南部商业的“半边天”。

庆元的农民充分利用原产地的优势,积极参与香菇的经销活动,他们的香菇生意十分兴隆,创造了庆元香菇的今天,形成了独特的香菇经济市场。

在庆元的香菇市场,大约有4000多人分别从事香菇的销售,他们有一支四面出击、八方定点的收购队伍和一支“一条扁担,两只麻袋,走村串户跑山头”的收购队伍。这支队伍主要以庆元当地农民为主,农民生产的香菇除部分由自己挑到市场销售外,大部分就由这支队伍挨家挨户收购起来,再拿到香菇市场卖给大客户。他们信息灵通、活动范围广、经营方式灵活而风险小,成为市场流通领域的“主力军”,被称为“香菇货郎”。这支队伍有时候还要到邻县去收购,还有的到别的省收购,把收来的香菇源源不断地运进庆元香菇市场投售,从而保证了香菇市场的货源。这支“走南闯北”的香菇销售队伍,长年累月带着样品,在上海、广东、厦门、无锡、青岛、北京等18个大、中城市开设销售点,通过这些网点把庆元香菇源源不断地销往全国各地,并利用当地的宣传工具宣传庆元香菇,使更多的人了解了庆元香菇,扩大了庆元香菇的知名度,使香菇的销售价格和销售量逐年上升。

庆元县历届政府也非常重视香菇生产这一传统产业的发展,还专门制定了一系列鼓励香菇生产、经营的优惠政策,还投资建设了全国最大的香菇市场——庆元香菇市场。为确保“庆元香菇”的纯正品味,使“庆元香菇”这一名产发扬光大,继续造福于庆元群众,庆元县开展了“庆元香菇”原产地域产品保护申报工作,并于2002年通过审定,“庆元香菇”是浙江省继“绍兴黄酒”、“龙井茶”之后获得原产地域保护的民族传统精品。这标志着“庆元香菇”将可以凭此“护照”打进国际市场,让世界人民知道庆元香菇。

4.在浙商眼里,一分钱也是钱

“做任何事,都得从小做起。一步登天是不可能的。”这是一个简单的道理,但是温州人把这条准则运用到商业上却创造了很多奇迹。“唯利是图”不足取,像浙江商人那样“微利是图”,才是长远的经商赚钱之道。

能挣一分是一分,浙江商人就是本着这样的理念获得他们的第一桶金的。正如香港古谷惠时装有限公司总经理陈伟雄在评价浙江商人的时候所说:“他们把最普通的事、最不起眼的事做大,这是其他地方的人所做不到的……”

在浙江商人的眼里,一分钱也是钱,大钱也是一分一分积攒来的:

做牙签,每根只赚几厘钱,浙江商人在做;

卖纽扣,每颗只赚1分钱,浙江商人就干;

做标签,每条只赚几分钱,浙江商人也干;

修鞋子,每双只赚几毛钱,浙江商人还干;

卖服装,每套只赚几元钱,浙江商人仍然干;

这些小的玩意儿,在别人看来挣不了多少钱,浙江商人都在做,而且做得有声有色,风生水起。如今的浙江,小商品做成了大市场。乐清柳市的五金电器市场,永嘉桥头的纽扣市场,苍南金乡的小商品市场等,都是他们的财富聚宝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