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像浙商一样思考
14967800000025

第25章 谨记天外有天,做人要低调(2)

初涉职场的年轻人,往往不谙世事,他们都急于显露一下自己的才能和实力,盼望尽快得到他人的认可甚至是刮目相看,因而表现得急于求成,凡事都要争个“先”,有时动不动还要来个“抢跑”。“枪打出头鸟”,先露头,往往被别人看成是攻击的目标。

太急于表现,就会无形中将自己放在一个较高的起点和定位上。因为你处处显露自己的才华和见识,人们就会产生一种心理定势,认为你总能比别人强。一旦你有遗漏和失误,别人轻则说你还欠火候,重则落井下石,幸灾乐祸地说这是自高自大的最好报应。

经商也是一样,初来乍到,必然根基不稳,虽长势很旺,但经不住风撼霜摧。倘若你没有厚积薄发的底牌,却一股脑儿地将十八般武艺悉数亮将出来,便是应了中国那句忌语:“好话不可说尽,力气不可用尽,才华不可露尽。”一旦成强弩之末,连鲁缟都穿不过,那肯定会被嗤之以鼻,逐出场外。到那时岂不心血白费、努力落空?因而最终的成功者,往往是“后发”之人。

浙商在经商的过程中,懂得适当克制自己的欲望,不过分冲动地把自己的急切心情溢于言表,也不过早地卷入竞争之中,不因狂妄自大给自己的事业带来不利。他们往往是后发之人,后发之人的优势在于没有给人们一开始就形成起点高的心理定势,而后每有进步与发展,都让人历历在目,反觉得此人有发展潜力。人们并没有过早地把他作为对手,即使他后来进入角逐,人们也会宽容地认为他是勤能补拙、笨鸟归林,而不会早早地怀有先声夺人、你撕我扯的忌恨。

浙商往往是有大智慧、大聪明的人,他们都胸怀坦荡,胸襟豁达,明白藏拙的道理,对于身边的琐事一目了然,当然用不着处处用心,或者为了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而与人斤斤计较。因此,他们心中总是很安逸,行为也总是很超脱。这好像就是“绝圣弃知”。

而那些只有一点小聪明的人却正好相反。他们喜欢察言观色,见缝插针,无孔不入。这种人要是谈大道理,便气势汹汹、咄咄逼人;谈具体事儿,便婆婆妈妈、絮絮叨叨、没完没了。他要是和别人打上了交道就老是纠缠不清。然而,他长于勾心斗角,鸡蛋里可以挑出骨头,没有事儿也可找出是非来。

人生在世,何其短暂,何其坎坷?如果人们任其与外物互相戕害、互相折磨,任其如脱缰的野马一样走向生命的尽头,而没有办法克制自己,那么,生命不是太可悲了吗?

所以真正有智慧的浙商是绝不会滥用优点和荣誉的,他不会等待着去享受荣誉,他会继续努力去做那些需要去做的事。正如俄国科学家巴甫洛夫所谆谆告诫的:“绝不要陷于骄傲。因为一骄傲,你就会在应该同意的场合固执起来;因为一骄傲,你就会拒绝别人的忠告和友谊的帮助;因为一骄傲,你就会丧失客观方面的准绳。”

况且,更糟的是,你在得意时越夸耀自己,别人越回避你,越在背后谈论你的自夸,甚至可能因此而怨恨你。同时,骄傲的人喜欢那些依附他的人或谄媚他的人,对于那以德性受人称赞的人会心怀嫉恨的,结果,他就会失去内心的宁静,以至于由一个愚人变成一个狂人。

浙商很少刻意寻求赞同、很少刻意炫耀自己,他们却获得最多的赞同和欣赏。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更留心那些低调、自信、不随时随地表现自己的正确与成绩的人。

5.不把“名”作为奋斗的目标

很多商人在做生意之初的目标是赚更多的钱,后期腰包一鼓,就觉得自己哪儿都硬,就开始想第三件事——名望。但浙商做生意却只有两件事——赚钱、纳税。

浙江总是会涌现出一大批富豪,他们学历并不高,但都很勤奋、务实,不搞媒体宣传,只管踏踏实实做事。比如某一年一个浙江的商人,曾发出律师函,表示“不愿意上榜”。

“名”之诱惑,在于让人停不下追求的脚步,让人难以放下心中的“执著”。尤其是对于有了很多财富的商人,他们更是禁不住“名”的诱惑。名利名利,名和利似乎是很难分家。

但是,拥有大量财富的浙商则懂得低调做人,不在媒体上频频露面,更不故意炒作自己,哗众取宠。他们懂得只有扎扎实实地把企业做大、做强,才是真正的“名”。有些愚蠢的商人赚了点小钱,就开始忘乎所以,不再研究经济,转而研究如何钻营政治;不再研究如何经营企业,而是研究如何出名。那些看上去风度翩翩、气质雅懦、侃侃而谈的大款商人,实际上是道貌岸然、内心空虚、不懂经商之道的人。

在浙商的意念里,商人只需宣传自己的产品,没有必要宣传老板个人。商人的名气是随着事业的成功而逐渐被人们所认可的。否则,人们就会模糊、淡忘你和企业之间的联系,你就真的变成“脱口秀”主持人了。

作为商人,自有经商之道。出名,只是经商成功的附带品,可以不拒绝名利双收,但聪明的商人绝不会把追求“出名”作为奋斗的目标。

6.可以“财大”,但不要“气粗”

“财大气粗”似乎是很多人心目中有钱大老板的形象相。但是了解浙商的人都知道,他们不在任何场合摆阔称大,哪怕自己真的很强大。

其实,为人低调,待人和气,才是一个好商人的本分,也是浙商的作风,正所谓“和气生财”嘛。商家之间比的是投资回报率,商场较量的是资本规模以及提供商品和服务的性价比,绝不是比排场、比阔气。一个没有商德,不想长久经营的商人才会习惯于讲“排场”,但是这种商人总有一天要为此付出“代价”。

这就像有一个人身体很壮,大冬天的穿着短袖,大家都夸他身体好,弄得他为了这个“排场”下不了台,无论天气多冷都穿着短袖,最后,被冻得感冒发烧,差一点儿小命不保。这当然是可笑的,浙商对这种“排场”向来嗤之以鼻,作为商界精英,他们不会为了无谓的排场而损失利益。他们不会在强人面前逞强,也不对任何人拿出耀武扬威、盛气凌人之势,他们勤奋好学,并且对人才十分重视,所以浙商在人们中间都是受人爱戴的。

在1998年全国抗洪救灾晚会上,杭州未来食品老板蒋敏德捐出了百万元巨款,但面对记者的现场采访,他只说了一句话:“我是浙江富阳的一个个体户”。既不说自己是谁,也没有提企业的名字。多好的宣传机会啊,他却放弃了。

宗庆后也曾这样描述自己的个性:“我这个人一向主张稳妥,我的原则是自己能力做不到的事情我不做。但是认准了的事,一定要达到目的。”

浙江商人公众知名度低,或许你知道很多企业的名牌产品,但你不一定知道老板是谁。这些浙商不喜欢见记者,年销售几亿或几十亿元的大公司,很少有老板的个人专访。

在浙江商人的意念里,他们只想努力把生意做好,即使自己有了万贯家财,也不会想着摆阔或是追名逐利。

1987年,浙江商人汪建华承包了一个汽车队,富有商业头脑的他2年就赚了30多万元。1989年他又投资28万元,买下了一汽车队,再投资近10万元创办一家修理厂。这样一来,汪建华既搞汽车运输,又经营汽车修理,生意十分红火。不到3年时间,他净赚了150万元,成了当地的百万富翁。整天置身于人们尊敬和羡慕的目光中,汪建华的虚荣心得到了极大满足,他住上了当地最豪华的别墅,还买了很昂贵的跑车,经常开着车子去兜风,很是得意。而此时的他压根儿没想到,他公司的潜在危机一下子全暴露出来,引来一场灭顶之灾。

由于汪建华整天在外忙于各种应酬,没有精力和时间去管理农用车组装厂。结果导致购进的原材料质量太差,生产工艺粗糙,并连续发生两起因质量问题引起的车祸事故,死伤数人,车辆报废。一时间,他的组装厂生产的农用车臭名招著,用户不敢买,经销商也要求退货,整个公司陷入了困境。

不久之后,经法院评估,他的公司已资不抵债,宣布破产。一夜之间,汪建华变得一无所有,几百万资产如同天上的流星一样,一闪即逝。

这次失败在经济上打垮了汪建华,走投无路的汪建华向一个借了他10万元的人讨债,结果对方只打发了他几百元钱……几经周折,他又到一家汽车修理店当修理工,但被一个故意找茬儿的师傅用废汽油朝他劈头盖脸地泼去……

1999年,汪建华到北京一食品公司干起了修理工的工作。老板见汪建华精明能干,便破例让他进入配料车间做配料员,月薪也涨到了几千元。精明的汪建华在这里勤学苦练,工作之余还偷偷跟师傅们学习食品加工方面的技巧。几个月后,他毅然决定回家开办食品加工厂,重新开始。

经过几个月的精心筹建,次年10月,汪建华注册的“德华食品厂”挂牌了。

很快,德华系列食品生产出来了,可销售成了一大难题。汪建华知道自己的产品要打入大城市有困难,便经常独自一人跑到县城周边的一些小城镇挨家挨户地推销,每次一去就是几十天。凭着这股干劲和韧性,汪建华终于为食品厂打开了销路。到2002年6月,他厂里的产品占领了周边县城市场,销售业绩一路飙升,半年就实现了近100万元的利润。

汪建华重新站起来了,但因为有了前车之鉴,他开始踏实做事,低调做人。每逢朋友聚会,能推则推;对于社会应酬,则更是不愿意抛头露面;而面对那些送上门来的社会头衔和各种荣誉,他都婉拒:“我还没有资格接受这些,也不想被这些套住了手脚。”

浙江商人都像江建华那样善于总结经验教训,他们能很快认识到,作为商人虽然可以“财大”,但决不能“气粗”,作为一块发光的金子,就没必要再用金钱来粉饰自己,“真金”的品质和人格才是最重要的。

7.财富不是人生的目标

在浙江,如果你在路边看见一个二三平方米的门市房,里面只有两张办公桌,一台电脑,一台传真,坐着两个人在那里办公,你千万不要小看,他们很可能就是一个拥有百万身家的大老板。

如果你去过温州,你还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那就是温州市至今没有一个五星级饭店。如果要一个温州人解释,他会告诉你,来温州的人都是来赚钱的,不是来奢侈浪费的。

过去的绍兴商人做事含蓄低调的作风,让世人印象深刻。今天,曾经精明能干的绍兴商人,依然在广阔的商业舞台上展现自己的才华,但绍兴师爷低调的做事作风,却似乎深深地烙在他们的后代绍兴商人身上,这方面有个最明显的例子,就是杨汛桥的上市热。

杨汛桥是绍兴县一个面积不大,人口只有几万的乡镇,但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已有两家民营企业悄悄登陆香港股市,从海外投资者手里圈到巨额资金。

绍兴商人的灵活应变和低调的作风,在“浙江玻璃”的上市事件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2001年“浙江玻璃”在香港成功上市,在港发行H股1.7亿股,每股发行价2.96元,募集了资金5亿港币。

一家乡村的私营玻璃厂,成为第一家发行H股的大陆民营企业,并在首次就募集5亿元资金。这一连串富有新闻性的事件,说明了一个精明浙江商人如何机巧灵变,绕过国内排得长长的上市队伍,悄悄另外排一队,使民营企业在香港上市潮中抢得先机。

有意思的是,“浙江玻璃”这样极具新闻性的事件,其老板冯光成从来没有在媒体中做主动性的宣传。这与一些喜欢在媒体上张扬的老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因此,我们可以看出,浙江商人是为人低调的,处世朴实的。他们不习惯炫耀自己,也不喜欢到公众场合露面,即使是一些在很多人看来很重要的场合。

美国《财富》杂志曾经评出的8位中国内地商人之首,华立集团老板汪力成,此前在全国并没有知名度。而华立2001年销售额就已达28亿元,利润3亿元。同时汪力成是包括北大在内的全国五所大学的客座教授,口才一流。可是,他并不到处演讲,只埋头经营自己的企业。他有一条做人原则:只做不讲,或者多做少讲。

曾是大陆首富的浙江商人刘永好说过:“拥有亿万财富的喜悦与红薯丰收的喜悦,在内心的感受上是一样的。”

如果问刘永好对待财富有什么样的想法,他一定会这样告诉你:“对我而言,在钱的数字后面再加一个零和再加两个零没有什么区别。我现在不工作,也可以活得很舒服。但是,如果一个人只把挣钱、只把活得舒服当作他追求的唯一目标,那就太悲哀了,支撑一个人不断前进的应该是梦想和信念”。

当年,他曾问母亲:“到了共产主义社会,能不能一周吃一顿回锅肉、两天吃一次麻婆豆腐?”他母亲回答说:“大概能吧。”现在,他有了亿万元家产,还是喜欢吃麻婆豆腐、回锅肉、水煮萝卜这些东西,这样他才吃得饱。他说:“即使你现在花几万块钱请我吃一顿,我也不会觉得有多好。”有在媒体中做主动性的宣传。这与一些喜欢在媒体上张扬的老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