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广播电视名家访谈
14978600000035

第35章 中国电视剧三题:市场化·审美化·影像化——访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生导师王伟国教授(2)

所以,我们要思考如何深化现实主义精神呢?重要的是一面生产,一面要总结历史经验,当今电视剧的创作中,更应该注重总结经验,如何把现实主义在今天最具时代性的、最本质的挖掘出来,这才是现实主义精神的深化。这样电视剧创作出来的人物,才是具有典型性的,可视性强的,不是人为拔高的。人物身上应该更渗透着一种社会精神、文化底蕴。不能因为过去走现实主义道路有些曲折,就否定了现实主义作为一种重要的美学标准对于中国电视剧创作的重要性;也不要去否定恩格斯所说的“典型环境下的典型人物”,也不要否定黑格尔说的“这一个”。

杨:我赞成将“现实主义”不仅视为具体的创作手法,更愿意理解为一种艺术精神,一种灌注在创作者内心的激情和力量、呈现在作品中的生气和灵魂,它是形而上的,以此来对应电视剧的艺术文本。

王:从世界艺术史来说,绘画、音乐、文学、戏剧,能够传世的,对于不同时代的人们给予重要影响的几乎都是现实主义作品,或者是批判现实主义作品。人们为什么喜欢这些作品?那是这些作品中传达了人类真实情感,表现人类美好真情,弘扬了人的真善美,宣扬了崇高精神及爱国主义精神。为什么有的作品一时间得到人们的喜爱,但是很快就销声匿迹了?原因就在于这些作品里不是关爱生命,缺乏对人的生存状态的关注,没有弘扬一种精神、肯定一些价值。实际上,人类艺术史上艺术作品的主题是非常简单的,如英雄主义、爱国主义、爱情、战争等等,揭露、批判假丑恶,颂扬真善美。无论战争的主题,还是爱情的主题,都是对社会生活的一种揭示、反映。所以,现在文艺作品的价值判断和艺术走向,基本上都是围绕这些内容,可以说现实主义是把人类最重要的生命主题和艺术母题延续下来的。

杨:在韩剧学习好莱坞,获得亚洲传播战略成功之后,现在更有声音提倡我们电视剧的创作手法、艺术形态,乃至于生产模式应该多向成熟市场机制下的西方学习。这就会在不同程度上涉及到我们的艺术精神、价值观念、审美经验、情感诉求如何面对西方的娱乐观念。毕竟,这是在中国的文化语境、社会情境下,中国特定土壤里生长的文化、艺术基因会表现出强劲的生命力。

王:你说到一句话我觉得特别重要,中国的国情。因为有些人总是在用美国的肥皂剧来对照中国电视剧,这是可以的,但是在进行比较的同时,必须要考虑中国的国情和观众。中国人和电视剧的关系不是美国人和肥皂剧的关系。就连提倡消费文化的人都认为,电视剧是中国人最主要的文化消费、审美消费对象。《亮剑》占有11%的收视率说明什么?每天晚上中国有1亿2千多万人在同时收看一部剧,在全世界只有中国才有这样的景观。中国既是电视剧的生产大国,也是电视剧的消费大国,这就是中国的国情。无论是电视剧生产,还是电视剧理论研究,都要在结合中国国情的前提下,推动中国电视剧艺术的发展,不要把已经被人丢弃的国外文艺思潮强加于中国电视艺术理论的研究上。这样的鉴别和区别是必须要有的。所以我觉得,我们最重要的是创造无愧于这个时代的、无愧于中国电视剧特点的,能够在中国电视剧史上留下灿烂星光的艺术作品。我说现实主义回归,指的就是这个意思。如今,具有这样强烈的回归意识的优秀作品越来越多,这是很好的现象。

审美化:思想性通往观赏性的桥梁

杨:中国的艺术传统始终追求“传达”,文以载道,长期以来电视剧也被赋予了这样的价值功能、认识功能。同时,中国传统文论还有一句话,叫“寓教于乐”,揭示了娱乐和教化表里、体用关系,不过娱乐功能却长期未有一席之地。现在,整个电视界陷入前所未有的娱乐化浪潮中,电视剧的观赏性迅速得到张扬,旋即取得了与思想性、艺术性相当的话语权。而在三性中的取舍似乎也就定夺了电视剧走向艺术品或商品的道路。

王:长期以来,我们中国电视剧存在的主要问题:作品的思想观念、价值判断都是直白地通过语言来表达,来教育人们,而不是更好地通过形象来表达。所以我们的作品里常常是思想大于形象,而不是形象大于思想。这样,观众一看屏幕上又出现了教育人的面孔和声音,就不愿接受。假如是形象大于思想,观众经过艺术形象的渠道,不经意中就接受了作品希望传达的思想和价值观,这不是挺好的事吗?我们的电视剧有时候显得太简单、太直露,有时候又表现得太沉重。

所以中国电视剧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思想的审美化,就是如何把思想通过审美化的方式送到观众的视野里,让观众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作品的价值观、思想内涵。我认为审美化就是作品思想性通往观赏性的桥梁。生硬地去说,观众未必就会接受。《长征》、《亮剑》、《吕梁英雄传》、《记忆的证明》的成就,包括其他优秀电视剧的成就,就在于摆脱了一种说教式的叙事模式,通过一种审美化的方式来让观众接受。这就是中国电视剧今后特别要做的一件事。

杨:您表述的审美化,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形式技巧,应该是超越了内容层面的故事编织,是在美学层面对电视剧的审美机制进行一种功能化、风格化的考察和理解。

王:与别的艺术门类相比,电视剧艺术是最接近生活的艺术,也是最逼真地去表现生活的艺术,这是由电视剧艺术本质特征决定的,也是电视艺术家反映生活的必由之路。摄影机具有比较真实地记录物质世界的功能,同期录音机和摄影机可以真实地记录物质社会的声音和影像,产生逼真的效果,使观众感受到声音和影像是真实的。就像真实是新闻报道的生命一样,真实也是观众对于电视艺术的基本审美要求。真是美的基础。一定要让观众看到艺术真实、艺术美的电视剧,这是电视剧思想审美化的目的。

杨:当电视艺术可以营造前所未有的生活真实感的时候,技术赋予了我们极端逼近现实的可能,也为我们戴上了深重的镣铐,在向现实的无限接近中我们常常会对眼前的景观疑窦丛生。所以,如果我们赞同“真实是电视美的逻辑起点”的论断,那就意味着我们认同观众的第一审美判断为事实判断,真与假的评判。有些作品在各种形式上下足工夫,却仍然失信于民,问题可能就出在审美化过程中背离、丧失了“真实”这一电视剧的审美特征。

王:这种真实的根基首先表现为一种记录的真实,在电视剧中,就表现为人物生存空间的真实。这是电视剧艺术真实的第一步。正是有了这关键的第一步才可能有第二步的真实,就是经过艺术家审美化的处理以后,进入到艺术真实的层次,这也是观众进入审美情感的关键。审美化的真实是艺术家的审美追求和观众的审美追求之间的过程。如果没有艺术家的审美追求,就没有观众的审美化感受,艺术家以审美化的程序把生活里最美好的东西揭示出来给观众看,实际上是从艺术真实到情感真实。所以,无论是剧中人物的真实,还是创作主体的真实,还是观众审美情感的真实,艺术的真实是电视剧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