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对一个人的评价,很多时候,不能只看一时一事,而是要放在时间的洪流中,放在时代的洪流中。
1997年之前的经历,冯小刚自己几百个字就说完了:
"我最早是做电影美术的,想当导演但没有人投钱,只能从写剧本开始。一开始挺顺利,可拍完《北京人在纽约》后,连着拍《一地鸡毛》、《月亮背面》,还有跟王朔合作的《过着狼狈不堪的生活》,全被枪毙。我相信那时候投资人肯定远远看见我就跑,我也基本走上了待业这么一条路。后来有一天,当时的两个朋友张和平、韩三平找到我,决定拯救我一下,瞧上的是我过去写的故事,让我来拍一个喜剧贺岁片。这才有了1997年中国的第一部喜剧贺岁片《甲方乙方》。"
《甲方乙方》的出现,其实是势属必然。那一年,北影厂当年投产拍摄的二十部影片里,有八部被"枪毙"。这部电影,不仅仅冯小刚需要,韩三平需要,张和平需要,亦是观众需要。
好的作品,结果往往是多赢。
做人,其实也应该如此。
2005年底,有一部电视剧火得邪性,那就是《与青春有关的日子》。很多人对这部电视剧的兴趣,在于"索引"式的对号入座,其中的一大兴趣就是:冯小刚,是不是冯裤子。导演叶京,在后来的采访中,否认了其他角色的"对号入座",唯独在"冯裤子"这个角色上,他坦率承认就是取材于他所认识的冯小刚。
在"冯裤子"的塑造上,叶京将冯小刚漫画化了,但在《我把青春献给你》中,冯小刚确实将王朔写成自己的精神导师、指南针、引路人。在冯小刚的前期作品中,处处见得到王朔的影响,《甲方乙方》算得上是中国第一部严格意义上的贺岁片,但是该片的创意却来源于王朔的作品《你不是一个俗人》。
叶京认为,冯小刚对王朔的依赖几乎到了病态的程度。导演郑晓龙也认为,王朔的精神,是冯小刚安身立命的根本,冯小刚的喜剧电影,从骨子里都是师从王朔。
其实,从另一个角度看,这多少说明,冯小刚是一个懂得扬长避短的人。他的每一部电影都很重视和知识分子的合作。王朔之后,他还得到了刘震云、盛和煜、刘恒的支持。也是在他们的帮助下,他的电影开始一步步地摆脱王朔的影响,树立了自己的风格。
即使在《与青春有关的日子》里,冯裤子也是最后所有人物中唯一一个适应时代变化,真正实现了个人价值所在的人。
《天下无贼》播出后,有人说,一个农村小孩,不就是傍上了冯小刚吗?下次没有冯小刚不就不红了吗?
他说的有道理。一个人能进步,必须要结识比自己优秀的人,学习他们的优点和长处。但同时,一个人到最后,还是要用自己的成就说话。
冯小刚导演曾说:这是个势利的社会,你跟它较不过这劲儿来。这话里,有无限辛酸。
很多时候,我会觉得我和他有相似之处。我们的内心,都藏着一个小孩子。这个孩子敏感脆弱,需要别人的安慰、认可和照抚。那些调侃与锋芒,都不过是孩子拿来穿上的铠甲。
我相信,每一个男人,夜深入睡时,都是孩子。
说起来有趣,冯小刚导演拍了十年贺岁电影,而且一部比一部赚钱,但却一个奖项也没得过。冯小刚说,年轻的时候,他还为此耿耿于怀。但现在,他终于看破了得奖这件事,再也不期待了。 他说:"我不断地跟年轻的电影人说,真的别上这个当,之前很多年我都是心里头悄悄地惦记,最后你还得去跟一堆评委去搞关系,明摆着他看不上你,你还得跟他和颜悦色地说话。"
"我不再为得奖这个事儿低三下四了。"冯小刚说。
我喜欢他,他是个真实的人。而且,现在他终于自己认可了自己。
他挑中我,或许是因为我有特殊之处,但我觉得,或许他从我这里,看到了他年轻时的影子。
从他那里,从《天下无贼》那里,我学习到,或许这真的是一个势利的社会。但是,一个以才能为势利标准的社会,总比以出身门第为势利标准的社会要好。
在拍了那么多喜剧电影之后,他终于拍了《集结号》。下一步,他还想拍唐山大地震。现在,他是他自己的标准了。
希望有一天,我也能做到,自己是自己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