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著的经传究竟藏在哪里)
李耳当年著书,人们只知道他写了一部《道德经》,并不知道他还著有其他书。可是《汉书·艺文志》中记载:《老子邻氏经传》四篇(姓李、名耳,邻氏传其学。);《老子傅氏经说》三十七篇(述老子学);《老子徐氏经说》六篇(字少季,临淮人,传老子。)同时《汉书·艺文志》还录有《文子》九篇、《关尹子》九篇。
这说明,李耳除了著有《道德经》外,还著有其他三部书。《关尹子》九篇、《文子》篇后来发现的版本,后人多以是伪作,直到在河北定县40号汉墓出土的竹简中,发现有“文子”残简,人们才不把《文子》一书当作伪书。而在《文子》这些残简中,开头不是“老子日”而是“文子日”。
那么,这些书的原版本究竟收藏在哪里呢?我们不妨踏着历史的足迹来寻找寻找吧!
先说李耳的《道德经》,真版本究竟收藏在哪里?
唐代傅奕的《老子古本篇》(又名《道德经古本篇》)是依据北齐武平五年项羽妾冢所得的抄本,参之以寇谦之所传安丘望之本和仇狱所传河上丈人本校定而成的。《老子古本篇》最大的一个特点是虚词较多,文句后面常出现“矣”、“也”一类的虚词,与魏晋以来较为流行的河上公注本和王弼注本有很大的不同,河、王注本文句简朴,傅本则显的文辞蔓延,因而人们认为简朴者较古,傅本应在河上公注本和王弼注本之后。
但是,1973年马王堆出土的帛书《老子》同样有较多的“也”、“矣”之类的虚词。据此,张岱年先生认为,帛书《老子》的发现,证明虚词较多的才是古本,虚词较少者反而是经过古人剪裁的。因而傅奕所依据的确实是古本。
不过,与帛书本不同,傅本是“道篇”在前,“德篇”在后,这又与河上公注本和王弼注本是一致的;而帛书本却是“德篇”在前,“道篇”在后。
帛书本《老子》是指1973年12月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两种《老子》的帛书抄写本,分别称之为甲本和乙本。甲本字体介于篆隶之间,乙本字体为隶书。甲本不避汉高帝刘邦讳,乙本则避刘邦而不避汉惠帝和文帝讳。该墓主人为文帝时人,故而人们认为甲本必定抄于高帝以前(亦有人认为更早),乙本则在甲本之后,但与甲本相隔不远。这被认为是最早的《老子》书抄本。
但是,考古的新发现把这种认识打破了。1993年8月至10月,在湖北省荆门郭店一带,一些不法分子曾两次盗挖一座古墓,幸被公安人员与文物工作者及时制止。考古人员进行了抢救性的挖掘整理,认为“在荆门郭店一号古墓挖掘整理中,最大的收获是发现了竹简《老子》等战国时期的典籍。”有关专家考证认为,这些竹简为《老子》等五部古代典籍,成书的时间至少在战国中期。与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西汉帛书《老子》相比较,竹简《老子》有两大特点:一是篇幅较短,不是五千字,而是四千多字;二是采用对话体,内容与形式当更接近《老子》成书时的原貌。
而传世本与帛书本均为诗体,而此竹简本则是对话体,其内容和字句上的不同尚在研究之中。
傅本是抄本,帛书甲乙本也是抄本,简本四千余字与《史记》中“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不符,那么老子的《道德经》等书与《关尹子》、《文子》的真本,究竟收藏在哪里呢?
这又回到了当年尹喜收藏这些书时留下的两道谶语上。
笔者颇费心机地踏寻,终于把这两道谶语破译出了一点点,列下请教诸位读者,看破译的是否得当?
一、金线吊葫芦——?
深秋的一天,笔者到某山区采访,当村长领着笔者踏进一座农家小院时,只见满院的葫芦架上吊着许许多多大小不同的葫芦。笔者不明白地问农家主人:“何不把葫芦收回去,吊在院子里干什么?”
农家主人瞧着被阳光照射着的葫芦,便说:“这叫金线吊葫芦——老籽。只有让阳光长时间充足地照着葫芦,葫芦中的籽才能熟的透,然后摘下收藏,第二年种下熟透的籽后,葫芦才能长得好、不变种!”
淡淡的几句话,像闪电一般,顿时触动了笔者的灵感和联想。
金线吊葫芦——老籽,不就是金线吊葫芦——老子吗!
熟透的籽收藏起来,第二年种下后不变种?不就是影射李耳当年喜欢《归藏》吗?《归藏》“爻卦大象”中不是有“归藏定位”“归止居域”。
这就是说,尹喜用这道谶语告诉后世的人们,他把老子的《道德经》等书,“归藏定位”到一个“归止居域”。
那“归藏定位”在函谷关的何处呢?扩大些范围,就是在今天灵宝市境内的哪个地方呢?这不得不破泽第二道谶语了。
二、七嘴八疙瘩,辈辈坐莲花。崖前曲水行,方桌一张扎。左有砚台研,右有笔架挂。著书留千史,后人自然查。
笔者请教了几位堪舆(风水)大师。他们解释说,这是个文龙穴位。“七嘴八疙瘩”是说山脉走向七拐八转的像条龙。“辈辈坐莲花”是说谁家占据了龙穴位,祖祖辈辈就可以坐着莲花宝位往下传了。可是想过没有?不管哪朝哪代坐多少年,总是要改朝换代的。而尹喜这道谶语,运用莲花,意有连的谐音,想要祖祖辈辈传下去,只有书籍了。你瞧,下边说的“崖前曲水行,方桌一张扎。左有砚台研,右有笔架挂。”不正是指著书?
在堪舆大师的点悟下,笔者联想到,尹喜当年曾亲耳听到孔子把老子比作龙。何况,尹喜喜欢的《连山》“爻卦大象”中就有“尹物龙”一说。是的,尹喜肯定是把老子著的这些书当作文龙看待,一定会把它“归藏定位”到文龙穴位上。
堪舆大师还告诉笔者,灵宝境内有三处这样的文龙穴位。笔者都一一踏寻和详察过,山脉的走向和自然形成的地貌完全如尹喜的谶语所说。
但究竟把书典藏在哪一座文龙穴位下就不得而知了。
不过有一处的地形则把“金线吊葫芦”和“文龙穴位”连在一起。在冬至这天,站在南边的一个山嘴上朝北望去,那里有一个自然形成的土葫芦,阳光透过它,刚好把影子投射到“文龙穴位”的中间,真谓是“金线吊葫芦”——《老子》——“归藏定位”——《经得到》(《道德经》倒念谐音)。传说后世的一些人,曾在这里盗挖过地下古墓,挖出过竹简。是真是假,就不得而知了。
笔者相信,总有一天,老子当年著的《道德经》书简和其他的一些典籍,在函谷关一带,以至扩大到灵宝境内,是会被发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