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老子著经大传
14997900000054

第54章 孔子拜老子老子拜晏子(3)

李耳说:“譬如:食草的野兽,不怕移居草泽;生长在水中的昆虫,不怕移居池沼。这是因为它们的变动少,没有影响到它们的正常生活。了解到这个道理,那么喜、怒、哀、乐的变化,也就扰乱不了我们的心怀,因为万物本来就是同一的啊!知道天下万物为一的道理,就会视四肢百骸为尘垢,生死循环为昼夜一般,对那些身外的得、失、祸、福便不会再去计较。能做到弃名声如抛泥土一样的人,知道本身的一切重于外在的得失,也就能与时俱变,不会因外界的变化而觉得丧失了什么。何况那万物的变化,原就是无终无始,人心有什么好忧虑的?唉,唯有修‘道’的人,才能了解这个道理呀!”

孔子肃然起敬:“先生的德性已能配合天地,还需依赖‘智言’来修养心性。古代的君子不知道修养心性的事,那么他们是怎样成为君子的呢?”

李耳说:“这你就错了。拿水来说吧!水相冲激,自然成声,这是水的本质。于人的道德,也就像水激成声一样,是来自‘自然’的,而不是‘修为’。天自然就那么高,地自然就那么厚,日月自然就那么光明,难道它们又有什么修为吗?”

孔子反复“咀嚼”着李耳的话,然后说道:“对于大道,我就像瓮中的蠓虫一般,了解的太少了。要不是先生为我启蒙,到现在我还不知道天地有多大哩!”

“瞧,你们两个人谈的多热闹!”季冶推门走了进来。

李耳和孔子赶忙去扶季冶先生。季冶摆了摆手道:“你们瞧,我的身体现在好多了。我想明天咱们就一起到峄山去看看,不知你俩意下如何?”

“您的身体能行吗?”李耳有些担心,“我看还是等您身体彻底好了再去吧。”

“谁说我的身体不行?”季冶跳了几下,“不信咱们两个掰掰手腕?”他说着就伸手去抓李耳的胳膊。

李耳握着季冶的手,没有使劲,而是觉得软绵绵的,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感觉。为了不扫季冶先生的兴,便说:“峄山是我向往的地方,因为在《閟宫》中曾提到了它,所以早就想到此地去看看。”

“是应该去看看。”孔子的情绪也来了,“峄山自古以来就很出名,离这里只有六七十里路。传说是由女娲补天剩下的石头堆成的,可有看头啦!有飞来石、插花石、木鱼石、神滚石、凤冠石……反正天上人间诸般的景物,在峄山上总能找到它的模样和神奇。”因为他曾去过,说起来便如数家珍般地倒了出来,“季冶先生身体不好,那我就给大家赶车,保证稳稳当当的。我现在就去收拾车!”说罢,他一溜烟儿走了。

“你瞧,这小伙子办事多利落!”季冶望着孔子的背影说,“我看这几天,你们师徒俩谈得是够热闹的。我要不是有病,真想加入到你们的行列中,跟你们俩辩个天翻地覆,那才有意思哩!你俩都谈了些什么?有时声音高的像吵架,有时却低的听不见。”他问李耳。

李耳说:“孔子这人很有见地,他总是虚心请教于我。但我看得出,此人日后必成大器。”

季冶耸耸肩笑了:“你到鲁国来,收了孔子这么好的弟子作学生,也是有缘啊!”说着,他又不停地咳嗽着。

李耳赶紧轻轻地给他捶着背,“您的身体不太好,还是躺到屋里休息吧!”就这样,他又把季冶先生扶回到屋里……

第二天,孔子早早就把车赶了过来。李耳也收拾好东西,就等着季冶先生起来用过饭后去峄山。

太阳已升得老高了,两人左等右等却不见季冶先生起来。季冶先生从来没有这么晚起来过,孔子等的有点不耐烦了,几次冲到季冶屋门口想叫他起来,却都被李耳拦住了,“还是让老先生多睡会儿吧!昨夜他又和我谈了很长时间,可能是太累了,睡过了头。咱俩就多等一会儿,今天要是去不成的话,那就明天去。”

就这样一直等着,到了中午时分,季冶先生还没有起来。本来很沉稳的李耳这时也急了,他走到季冶睡觉的屋门口,用手急速地拍着:“季冶先生,时候不早了,快起来吧!”敲了半天,屋里没有人答应。

这时站在李耳背后的孔子猛然意识到,“难道季冶先生出事了?”他用肩膀猛地把门撞开,只见季冶先生安详地躺在床上,没有一点儿动静。

李耳毕竟是有经验的,他快步走到季冶床边,用手量量季冶的鼻孔,没有一点气息。他明白了,无可奈何地说:“季冶先生升天了。他……他怎么就走的这么急呀!”说着,眼泪扑簌簌掉了下来。

孔子见是这般模样,猛扑了上去,抱着季冶先生放声大哭。

他的哭声惊动了季冶的家人,都来到此屋,大家都放声痛哭。

李耳看着痛哭流涕的人们说:“现在不是哭的时候,还是快点安排季冶先生的后事吧!灵柩准备好没有?丧服准备了没有?”

家人答道:“灵柩已准备了,丧服还没有准备,只因季冶先生他身体好好的,所以就未准备。”又急着问李耳。“您是经历过这种场面的。看都需要些什么东西,我们赶紧叫人去准备!”

李耳答道:“按照丧礼习惯,升天的人要穿‘五领三腰蹬云鞋’。”

“什么是‘五领三腰蹬云鞋’?”

李耳解释道:“‘五领,就是衬衣、夹衣、棉衣、罩衣、大衣,这五件为五领,即连着衣服的五个领子;‘三腰’就是衬裤、夹裤、棉裤,这三件为‘三腰’,即连着裤子的三腰;蹬云鞋就是脚上穿的鞋,鞋底要绣着云梯纹,他穿上这种蹬云鞋是可以升上天堂的。”

家人照着李耳吩咐的去办,没到一天工夫就把这些东西都准备好了,接着把季冶先生人殓、盖棺,然后就等着出殡。

出殡是要有事主的,也就是主持出殡的人,一切都要听他的指挥。大家觉得李耳有经验,就推举他为事主,由孔子协助。

出殡日期定在第三天的午时。

这天早上起来,天就淅淅沥沥下着小雨。人们都说,这是天泪,老天在哭季冶,因季冶生前有盛德,老天才这样哀悼他的。

到了己亥时分,小雨却突然停止,火红的太阳出来了,这是朝阳迎棺,是最好的时刻。

“起棺!”李耳一声令下,很是威猛,隐隐透着霸悍。

八仙(八个抬棺的人,称八仙)一起半蹲,一手撑膝,一手扶短杠上肩,互相对望一眼——与其说是约齐了使力,倒不如说是会意,会意一种合谋的开始——缓缓站起,短杠渐渐吃劲,那胳膊粗的缆绳也渐渐绷直,发出吱吱的响声。

要知道季冶的灵柩是“四扇子”,就是说灵柩的上下左右全是用四块整柏木板子做成的,足足有千余斤重。抬棺的路上也很有讲究,中途灵柩是不能挨地的,如果中途挨地就说明死者半途而废升不到天堂。因此,为了保险起见,有八个正式的“八仙”不说,另外还有八个预备的“八仙”,准备随时替换。

李耳的心是极细的,怕万一在路上遇到什么不测,还准备了四个草垫子。他拿着两个拴在腰里,走在灵柩前边,又让孔子带上两个,走在灵柩后边,并反复交待孔子,要是遇到灵柩在中途非要落地不可,就赶快把草垫子塞到灵柩下,这样灵柩就不会挨地了。

灵柩终于在“八仙”的抬动下,启程了。

唢呐呜呜咽咽地吹着,低沉沉的,悲恸欲绝,偶尔也拔出一个高音往云霄里走,让人产生捉摸不透的幻想。棺前领丧的与棺后跟随送葬的也和着一起哭喊。

人们要用哭声、用眼泪来表达对死者的挽留,以及无可挽留的无奈的悲哀。人们是善良的,尽劳尽义的。功德垂于一方的尊者去世,自然会一方同悼,所以今天来送葬的人很多,披麻带孝,黑压压的足有几百人。人们对有些事是看得比较淡的,唯独对死去的人极其重视。一定要用大礼厚葬,必得用繁文褥节,用膨胀的丧仪,用唢呐、痛哭来公告死者的死。一个人完成了艰难的人生,该给他划下一个完整的句号,作个了结。一个人死了也就无法对人世道一声永诀,叫旁人珍重,说自己要先走一步了,这唯有依赖活着的人去做。而这最后一桩托付,活着的人自然要做好,也是为自己留条后路。

一路披麻带孝的行列,簇拥着灵柩,缓缓地前行。

女人们的嚎啕抑扬顿挫,含混地诉说着一些季冶先生生前对她们的好处,悲哀他的一生过于刚直而忧患生病,竟永诀而去。男人们无声,只脖筋一抽一抽的,泪在潜流,男儿的泪值钱,此时无声胜有声。

前边有一个大陡坡,由于天亮时下了一阵小雨,路面很滑,要是在这里稍有闪失,那是极有可能的。

就在“八仙”和预备“八仙”换肩之际,只听李耳一声令下:“孝子到棺前,向八仙谢罪!”孝子们听到李耳的喊声,齐刷刷地跪到“八仙”跟前,磕了三个响头。这就是说,抬棺的人,无论如何要咬紧牙关把灵柩抬上陡坡,要是哪个抬棺的人不使劲,出了事使灵柩落地,等下了葬后,主人是可以抽打抬棺的人,因为孝子已下跪谢了罪,你却不用力抬,出了事当然要揍你。

抬棺的“八仙”看到李耳指挥得这么有情有义,此时不光是换肩,而是“双八仙”一齐使劲抬着灵柩往陡坡上挪动,不管脚下怎么滑,都死死顶着灵柩往上行。孔子紧紧跟在后边用手推着灵柩,几次看到抬棺的人要滑倒,想把草垫子塞到灵柩下,终因灵柩没有着地,他又抽了回来,累得身上的汗如雨下。

灵柩终于抬上了陡坡,抬棺的“八仙”终于松了口气,又缓缓抬着朝前走。

突然,送葬队伍后边传来一阵马蹄声。大家扭头一看,是季武子的家人来了。一个领头的策马上前,挡住了抬棺的人,“我家主人说了,都是季氏家族的,怎么连送葬也不打个招呼。现在到了这个地步,国卿季武子也不埋怨,特送来一套大夫礼服,罩在灵柩上一同埋到地下,也算尽了我家主人一片心意。”

领头的话音刚落,只见几个彪形大汉立即下了马,扯着一套大夫衣服就要往灵柩上罩。这几个人非常有劲,他们气势汹汹要把礼服朝灵柩上按。这简直是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为的使灵柩在中途落地。因为季冶生前曾和季武子“翻过脸”,闹过矛盾,他竞连这个复仇的机会也不放过。

李耳早看出季武子家人的伎俩,可此时又不能发火。他略一想,对孔子使了个眼色,霎时把四个草垫子塞到了灵柩下,说声“落棺”,“八仙”在李耳的指挥下,稳稳地把灵柩落到了草垫子上,灵柩根本没有沾地。

领头的也看出了这点,只得叫手下把礼服套在灵柩上策马而去。

所有送葬的人,都被李耳的这个举动所折服,要不然,季冶到了天堂也是不会安心的。

“八仙”又抬起灵柩往前走,走着走着,突然明亮的太阳被“天狗”一口口咬去,顿时天慢慢变黑了,送葬的人惊慌失措,不知如何是好。

李耳知道这是“日食”,趁着太阳还亮的时候,招呼“八仙”把灵柩停放在道边的草垫子上,让送葬的人停住哭声,待“日食”过后,再继续前进。

“日食”使天空漆黑一片,孔子摸着走到李耳跟前悄声问道。“‘天狗,吃了太阳,灵柩可不可以再抬回去?因为这‘天狗’吃太阳不知要持续多长时间,灵柩也不能老停在这里?”

李耳捅了一下孔子道:“日食持续的时间一般不会很长,一会儿就会过去。停下来,这就是礼仪。诸侯朝拜天子,只有在太阳出来的大白天才能进行,日落就得退下。送葬的灵柩不能不见太阳,不能摸黑送葬。只有犯罪的人死了,或因父母死了回家奔葬的人才能摸黑行路。‘天狗’吃了太阳,怎能知道不见星星呢?不过礼仪不能按人的亲疏来计较。”

天上的星星果然出来了,亮晶晶不断闪烁着,给大地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突然有几颗流星拖着长长的尾巴从天际划过,落在离送葬人群不远的地方。正好有块“玻璃陨石”落在李耳的脚前,他顺手拾了起来,还觉得烫手,递给孔子道:“难道你忘了那首日食诗吗?”

“我没有忘记。”孔子掂着李耳递过来的“玻璃陨石”,轻声地朗诵 。起来:

日有食之,(发生日蚀天地暗,)

亦孔之丑。(这种现象是大灾。)

彼月而微,(以前月蚀已出现,)

此日而微。(眼下日蚀又登台。)

今此下民,(当今天下老百姓,)

亦孔之哀。(大难临头真可哀。)

日月告凶,(日月告人显凶象,)

不用其行。(不循正轨大反常。)

四国无政,(天下四方无善政,)

不用其良。(朝廷不肯用忠良。)

彼月而食,(上次月蚀已告警,)

则维其常。(尚能将就如平常。)

此日而食,(这次日蚀又出现,)

于何不臧!(奈何将出大祸殃!)

太阳终于又慢慢露出了一点光亮,并迅速地扩大着。李耳用手指着太阳说:“这是周大夫作的一首日食诗,发生日食的时问是周幽王六年十月。诗中讽刺幽王无道,奸佞祸国,以致招来日食、地震、山崩,河泛等巨大的自然灾害。其实,日食是自然现象,与政道并无多大联系。”(据科学家推定周幽王六年发生的日蚀为该年9月6日晨7至9时,这是世界上最早、最可靠的日食记录。)

孔子在李耳讲时,总是竖起耳朵静静地听着,生怕漏掉一个字。“看来跟着老师,是什么学问都能学到的。”

李耳又指挥着灵柩继续前进,终于来到了墓葬地。

季冶是葬在祖茔地的。这是一块很大的墓地,墓地上耸立着许多坟头,坟头的四周长着无数高大的柏树,已把这里笼罩的郁郁葱葱了。

季冶的坟穴紧挨着他父母的坟。

季冶的灵柩很快落到了墓穴里。李耳和孔子也都下到墓穴中,推着灵柩往墓洞里进。灵柩进到墓洞中是要放好方向的,按照阴阳先生的看向,要头枕峄山,脚蹬燕子河,才能荫后代福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