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老子著经大传
14997900000008

第8章 握住“神权杖”起誓(3)

李耳在“书云轩”转了几圈,就把这里的主要书简都弄清楚了:光史籍方面的就有《尧典》、《舜典》、《禹典》以及各国的史典:《秦史》、《楚史》、《晋史》、《郑史》、《齐史》等,还有不多见的《建言》、《法经》、《语经》、《道经》、《用兵》。他不停地翻着,看到书架的角落,有两捆已经发朽的旧书简,先抽一简观看,竟是《黄帝大经》(《黄帝四经》的前本),这是他所熟悉的,记得那时只有他管辖的周图书馆里有这套书,其中的“经法”篇,主要讲的是治国必须依靠法治;《十六篇》主要讲的是政治、军事斗争的策略;《称篇》主要讲施政、行法必须权衡度量、区分轻重缓急;《道原》篇主要讲的是宇宙观。他把这卷目录看完后放回,取出另一卷是《黄帝内经对话录》(这是后人以此本为蓝本扩展成的《黄帝内经》)。由于此书168篇,其中124篇占86%的篇章内容为回答式,这就是说原来就有一对话式实录作为蓝本的。这一实录笔记,相当于今天医学高等教育(例如研究生教学,至少是高年资医师进修教育)的一种形式。

《黄帝内经对话录》对中国文化最大的贡献,可能数阴阳五行学说,他不但影响了整个中华文化,而且对世界现代科学观念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纵观中国古代医史,始无解剖这门科学。但上古之人不但清晰地描述了人体的解剖结构,而且对人体生理学、人体病理学、医学地理学、医学物候学等一系列科学提出精辟的论述,作出了许多现代人还不能作出的解释,比如人体的经络、穴位和气功。书中贯彻始终的生命观点,比如在对待疾病上讲究“养、调、治”,就是说人应顺应自然,对应自然,以达到阴阳平衡,使疾病自消。同时还向人们提供了~套完整的养生办法,告诉人们怎样通天气、地气,然后充满浩然之气,立于天地之间,以求长生。李耳对此是熟知的,他的“长命久视”,有些就是照此做的。

尹喜见李耳津津有味地翻着《黄帝内经对话录》,便从书简架上抱下两卷书简,走到李耳跟前说道:“真是人各有志,各有所好,先生喜欢养生方面的书简,我这个谶纬之士喜欢的却是卦卜之书。您看这是《连山》和《归藏》(均已失传),这两卷书简上的爻卦之象说得多好呀!”他看着书简,不管李耳和文子听不听,便摇头晃脑地朗诵起来。

“别在那儿得意地念了!”文子不满意地从尹喜手中夺过书简放到书架上,“你不看看老师在那儿翻动什么,也不去帮一把,倒是一个人在这里自鸣得意!”

尹喜扭头一看,只见李耳来到一个大木箱前,正要揭箱盖,大概是箱盖太重,李耳没有揭起来。尹喜赶紧走到箱子跟前,不好意思地按住箱盖道:“老师,这箱子里的书简是为老师您准备的,不过现在还不能看!”

“既然是为老师准备的,”文子走过来,随手揭开箱盖,“那老师为什么不能看?”说着就从箱子里取出几卷书简来,递给李耳看。

李耳接过书简一看总目录,竟是《李耳随行录》,有他八次和孔子交谈的记录,有他和学生及友人柏矩、庚桑楚、阳子居、崔瞿、土成绮、南荣畴等人的随行录。他翻着翻着,不由得惊奇了:“尹喜,你什么时候成了‘密探’,把我的行踪记得这么清楚!有些事我早已遗忘,没想到又在你这里看到了。记它有什么用处?”

“还不是为了老师将来写书时,作个参考!”尹喜如实回答,又回到上午和老师谈写书的事,觉得还得向老师再发起进攻,便从书架上拿起一块“文字石”递给李耳,“老师,您看这块‘文字石’上边刻着什么?”

李耳接过鹅蛋大小的石头一瞧,只见上边用刀刻着几道竖纹,他端详了半晌才说:“好像是古人的‘结绳记事’吧!”

“让我看看是什么?”文子紧挨着李耳,瞪大眼睛看着,“不像是‘结绳记事’符号。”他说着用右手在自己左手心照着石头上的符号划着……不由得喊道:“老师,这是古人的数字符号一、二、三、四……”

“对,正是古人的数字符号!”尹喜用手指着肯定地说:“古人发明了数字符号,可那时没有书简,为了让后人学会,只好刻在石头上,以便永久地留给后代。老师看了这块石头后,难道就不想把自己的学问留给后代吗?”

“噢,还用这来‘将我’!”李耳摸着自己银白色的胡子,不断地理着,额头上的六爻纹又在激烈的变动着……

尹喜看到机会来了,又从书架上取出一块有二尺多长的“神权杖石”递给李耳道:“老师,您看这是什么?”

李耳接过尹喜递来的东西,马上脱口而出:“这是黄帝用过的神权杖!”他在古书上看到过,黄帝统一了各部落氏族后,便用鹿角做了一个“神权杖”,凡是封到各地的官员,上任前都要握着“神权杖”起誓;为民造福,不得谋私……否则“神权杖”会飞到贪赃枉法的官员跟前鞭打他。李耳想到这里,不断看着手中的“神权杖”,确实是用鹿角做的,石斧砍去了它的三个枝丫,留下的瘢痕看得清清楚楚的。杖的两头都钻着眼,用锦绳穿着,平时则挂在黄帝宝座后,只有到了新官上任时,才让新官摸着它起誓。由于摸的人多了,它已被磨得滑溜溜的,光洁如玉,再加上年代久远,已明显石化,拿起来沉甸甸的。

“你快说这‘神权杖’是从哪里得到的?”李耳又追问了一句。

“是在桃林寨的荆山下黄帝冢旁得到的,”尹喜答道,“黄帝在荆山铸完天鼎、人鼎、地鼎后,黄龙下凡接黄帝升天,百官和百姓说什么也不让他离开,有的上前抱住他的腰,有的拽住他的脚,可升天的时刻到了,黄帝还是被黄龙驮着升上了空中。黄帝没有办法,只好把‘神权杖’从空中扔到地上。人们拾到‘神权杖’和被脱下的靴子,葬在他升天的地方,从此以后那地方就叫黄帝冢了。”

“看来这是真的了!”李耳不断用手摸着“神权杖”,“我记得《黄帝大经》中,曾有黄帝对百官论功行赏、察能授官的训词!”

尹喜真是“心有灵犀一点通”,马上翻开《黄帝大经》翻到了那页念道:“‘道’产生了法令制度,而法令制度又是用来衡量是非得失的准绳,是辨明正确和错误的依据。如果能够自觉地以法令制度为准绳来约束自己,那么就能了解天下的大事,而不至于受到迷惑。一个人生活在世上,最有害的是贪欲、是不知满足。最公而忘私的人,就最英明。最英明的人,就有功绩。精公无私而赏罚信,所以治也。任能毋过其所长,去私立公,人之稽也……”

“对对对!正是这样!”李耳双手握着“神权杖”起誓:“当年黄帝铸三鼎而定天下,那天鼎上铸的是天空星际及四季变化的规律;那人鼎上铸的是强国兴盛安民至乐的法度;那地鼎上铸的是山川地理江河流域的差异。所铸这些就是告诉人们要顺应自然并按其变化而进行生产和生活。今天,我要握着‘神权杖’起誓,把人们多年的生活经验总结出来,刀刻成简,以便人们在更高的层次上生活,使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师,您终于答应写书了!”尹喜向李耳行了大礼说,“我之所以要这个小关令,一则是要在这里挡住您西去留您撰书;二则是后勤有个保管,组织人多刻几部您写的书,以便传得更广些。”(这就是后来不断在全国各地的出土文物中多处发现老子的《道德经》,不能不说与当年尹喜组织多人抄刻有关)。

“不过我有一个先决条件!”李耳最后郑重地声明,“不能署上我李耳的名字。”

“那署什么名字呢?”尹喜和文子异口同声地问道,“难道署您的字——聃!”

“也不是!”李耳摇了摇头,“至于署什么名字,等我写完书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