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转型期执政党的整合功能
15001700000037

第37章 参考文献(2)

[64]陈俊宏.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创新与发展[M].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2009.

[65]辛逸,马冀,葛玲.中国共产党与和谐社会构建[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

[66]徐中.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方略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67]柳建辉.中国共产党执政经验[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

[68]李晖.政治的根本问题:执政党的群众基础研究[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

[69]陈丽凤.中国共产党领导体制的历史考察(1921-2006)[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70]任映红,戴海东.中国共产党的社会公正观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71]韦勇.中国共产党执政新思维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72]张高陵.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社会工作[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

[73]赵明富.执政党建设理论与权力运行机制研究[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

[74]王长江,姜跃.世界执政党兴衰史鉴[M].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2005.

[75]陈学峰.和谐社会与执政党的建设[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76]刘建军.单位中国[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

[77]罗峰.嵌入整合与政党权威的重塑:对中国执政党国家和社会关系的考察[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78]黄祖辉.转型期中国居民收入差距问题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79]陈伯君.转型期中国改革与社会公正[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

[80]宋维强.社会转型期中国农民群体性事件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81]温敬元.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基础建设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82]徐锋.政治参与发展条件下中国共产党的政策制定[M].北京:水利水电出版社,2008.

[83]卢文华.中国共产党民主执政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84]夏学銮.转型期的中国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

[85]韩玲梅.冲突与协调:转型期农村组织及其关系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86]于秀丽.排斥与包容:转型期的城市贫困救助政策[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87]梁治平.转型期的社会公正:问题与背景[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

[88]杜承铭.完善与重构:社会转型期的基本权利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2.

[89]姚建平.中国转型期城市贫困与社会政策[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90]常开霞,刘俊生.中国社会转型期民族利益协调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1.

[91]权衡,高帆,乔兆红.复兴与增长:共容性组织推动的经济制度变迁[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1.

[92]****梅.从弥散到秩序:制度与生活视野下的中国社会变迁[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1.

[93]葛海彦.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

[94]游斐.中国共产党执政行为的分析框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95]闫东.中国共产党与民间组织关系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

[96]林良旗.民主的力量:中国共产党如何走向未来(英)[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12.

[97]李瑜青.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98]猪口孝,爱德华·纽曼,约翰·基恩.变动中的民主[M].林猛,等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1.

[99]吕增奎.执政的转型:海外学者论中国共产党的建设[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

[100]赵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功能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

[101]吴海琳.组织变迁中的意识形态整合研究[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1.

[102]彭继红.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工作研究(1949-2009)[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11.

[103]周民锋.当代中国意识形态观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04]樊浩.中国大众意识形态报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105]丁烈云.中国转型期的社会风险及公共危机管理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2.

[106]张海波.中国转型期公共危机治理——理论模型与现实路径[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107]黄进.价值冲突与精神皈依——社会转型期新生代农民工价值观研究[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108]刘娅.转型期政治:机制的突破与困扰——以深圳为例的实证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109]徐湘林.转型期的政治建设与政府治理[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110]王海峰.社会转型期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研究[M].湘潭:湘潭大学出版社,2010.

[111]奚洁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与领导哲学[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11.

[112]姚建宗.新兴权利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113]毕宪顺.权力整合与体制创新[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

[114]高军.执政党建设价值基础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115]沈建红.执政组织资源与执政党的组织建设[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

[116]郭大方.中国共产党执政党建设研究[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12.

[117]郝欣富,马跃.直面挑战——执政党自我管理和风险防范[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12.

[118]李君如.中国共产党执政史概要[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119]红旗出版社编辑部.中国共产党永远与人民群众在一起[M].北京:红旗出版社,2012.

[120]梁道刚.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基础理论问题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21]王智.当代中国政治结构变迁:以执政党为中心的政党政府社会[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122]尹杰钦.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政治发展[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12.

[123]郭大方,李明辉.执政党建设的灯塔: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探索与实践[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11.

[124]祝灵君.社会资本与政党领导——一个政党社会学研究框架的尝试[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

[125]郭大方.执政党提高执政能力的路径和选择:中国共产党执政权力治理机构的构建与完善[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11.

[126]王永贵.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与当代中国实践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127]吴家庆.中国共产党公信力建设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128]谢春涛.中国共产党如何治理国家?[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3.

[129]冯国权,刘平.改革的力量——中国共产党如何走向未来[M].北京:东方出版社,2013.

[130]戴焰军.执政党建设问题研究[M].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2013.

[131]刘辉.平等地对待权利[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

[132]蒲实.转型期的中国挑战与应对[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13.

[133]李海青.改革攻坚阶段的利益冲突与整合[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3.

[134]李朝祥.嬗变与整合:公民政治意识和国家意识形态[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3.

四、学位论文

[1]齐先朴.论增强党在信息时代的社会整合功能[D].北京:****中央党校,2008.

[2]李清华.社会转型时期中国共产党利益整合方式研究[D].北京:****中央党校,2005.

[3]王身余.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与政府整合机制重塑[D].湘潭:湘潭大学,2001.

[4]黄志芳.中国社会体制转型期的利益矛盾与整合[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2.

[5]赵凌云.论我国当代社会的利益矛盾及其整合机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2.

[6]庄锋.论我国社会转型期政治整合机制的变迁与调适[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4.

[7]高维峰.转型期我国社会政治利益结构的分化与整合[D].郑州:河南大学,2006.

[8]孙继红.我国社会阶层分化分析与提高党整合社会能力的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6.

[9]罗峰.变革社会中的政党权威与社会整合[D].上海:复旦大学,2006.

[10]卢希望.执政党的社会整合功能研究[D].北京:****中央党校,2005.

[11]王爱巧.社会转型时期党的社会整合功能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7.

[12]王海东.论和谐社会构建中的利益整合[D].太原:山西大学,2007.

[13]邱清华.新时期执政党社会阶层利益整合问题的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8.

[14]姜卫平.社会转型期中国共产党社会整合能力问题研究[D].北京:****中央党校,2010.

[15]涂小雨.转型期中国共产党社会整合机制研究[D].北京:****中央党校,2010.

五、期刊、报纸文章

[1]王邦佐,谢岳.社会整合:21世纪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使命[J].学术月刊,2001(7).

[2]王长江.正视执政党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J].领导科学,2012(1).

[3]梁妍慧.论执政党的社会整合[J].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08(1).

[4]朱前星.社会整合与执政党的功能调适[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0(5).

[5]朱磊.把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软实力价值意蕴的四个维度[J].理论与改革,2012(2).

[6]刘舒,薛忠义.论执政党凝聚政治共识的基本途径[J].广西社会科学,2012(12).

[7]夏德峰.社会权利的整合功能及其局限性[J].社会主义研究,2012(1).

[8]蒋建新.社会整合视域中的制度建设——应对社会转型期群体性事件的政治学思考[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12(1).

[9]谢丽威,韩升.社会整合视阈内的包容性社会发展模式构想[J].学习论坛,2012(10).

[10]王桂芬.多元文化时代价值观变迁与社会核心价值观共识[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