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一九三八年四月
作战:长乐村追击战
谋略:追而勿舍,迫而勿去
“追而勿舍,迫而勿去”,语出《淮南子·兵略训》。其意是说,善于用兵的人,发现敌人的弱点,就要抓住不放,穷追不停,紧跟不舍。可见,追而勿舍,迫而勿去,这一谋略的核心是抓敌弱点,穷追猛打,而关键则在于一个“追”字。“追”能创造更多的战机,“追”能争取更大的主动,“追”能占据更好的优势,“追”能扩大胜利战果。尤其是当发现敌人的弱点或不利时,穷追猛打,不给敌以喘息弥补之机,就显得更为重要了。1938年4月,时任八路军第一二九师副师长的徐向前所指挥的长乐村追击战斗,就是以抓住敌人弱点,“追而勿舍”地追击歼敌而闻名全国的光辉范例。
1937年12月下旬,日军第二十师团兵分六路向晋冀豫根据地北部大举进攻。这是日军战略方向转变的具体行动之一。八路军在山西战略支点的形成和游击战争的开展,对日军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威胁。因此,日军在占领太原后,便开始分路向八路军占领区实施围攻。
此次围攻,日军采取“粘网式”的诱歼战术,即有意暴露其战斗队形的侧翼或弱点,以此引诱我军去攻击,并力求将我攻击部队缠住一部,然后以其主力突然扑向外翼,实施反包围,形成围攻全歼之态势。对于日军所采取的这样一种新的战术,徐向前指挥部队,广泛机动,灵活应对,不为敌所诱,不为敌所制,坚持主力军与游击队紧密协调,内线作战与外线歼敌互相配合,避敌正面,击敌弱点,抓住战机,把握态势,决打快撤,伏击运动之敌,求得局部歼敌。按照他的部署,第七七二团和平定游击队在内线,先以小股部队诱敌主力,然后再以主力绕到敌人屁股后头,猛攻其背,打得敌人左右不能相助,首尾不能相顾,处处被动,次次挨打。时值隆冬,日军劳师远袭,夜宿无屋,日食缺粮,不得休息,不得补给,不得民心,不得地利,本想速战速决,但被徐向前的游击战缠住而不能自拔,在龙泉、沾尚两次用此战法,均十分奏效。对此徐向前鼓励部队说:“日军官兵受不了‘三苦’,一是受不了长期征战之苦;二是受不了八路军打击之苦:三是受不了远涉重洋与家人分离之苦。思乡、厌战、愁苦,对游击战恐惧,这些都是我们可以利用的有利条件,也是我们最终得以战胜日本帝国主义的重要条件。徐向前的概括,进一步树立了我根据地广大军民坚持游击战争的信心。”
日军为了在晋冀豫战场争取主动,消灭八路军主力部队,于1938年4月初,调动第十六、第二十、第一0八和第一0九师团及步兵第二十八旅团酒井隆部,外加骑兵、炮兵、工兵、辎重兵。10多个联队共3万多人,分九路向晋冀豫根据地实施围攻,企图用“分进合击”之战法,将八路军主力消灭在辽县、榆社、武乡地区。
朱德、彭德怀制定了粉碎日军围攻的作战方针:采取运动战、游击战的作战原则。4月6日,八路军第一二九师在西井召开团以上干部作战会议。讨论抗击日军大围攻的对策,徐向前就刘伯承讲的向外游击、先发制敌的意见又补充了三点:一是要千方百计地集中主力,隐蔽待机,力求选择弱敌,击敌一路,首先消灭从武安、涉县西来之敌;二是要注意以一部兵力主动与地方武装密切配合,广泛地发动广大群众都来空舍清野,以游击队到处去破坏交通线,广泛地开展游击战,多方袭拢和游击各路敌人;三是要灵活组织机动作战,强调内线与外线密切配合,要活打,不要死打,灵活机动,神出鬼没,击敌一路不得手时即迅速转移,寻找新的战机,击敌另一路。最后,徐向前强调,还要以各种积极的行动和谋略,善于创造敌人的弱点,准确抓住敌人的弱点,充分利用敌人的弱点,适时打击敌人的弱点,“追而勿舍,追而勿去”。敌人打我时,让他找不到,打不着;我打敌人时,就要找到它,打着它,吃掉它。徐向前的意见,被作为我八路军反日军九路围攻的作战指导,要求各部队坚决贯彻执行。
徐向前在抗日前线给干部作报告。
会后,按分工******和陈锡联去辽县指挥北方各部、动员群众,空舍清野,布置后方工作。而4月10日,刘伯承、徐向前则率部在涉县、武安间的鸡鸣铺地域设伏日军。当日凌晨全部到达指定地点,4时前全部部署完毕。陈赓曾经记叙了部队在战场上隐蔽的情景:“这一天,是我们八路军最规矩的一天,大家进入埋伏地域后,借有利地形地物及伪装的掩护,确实埋伏。我用望远镜瞭望,没有办法找到一点军队形迹。山头田野,并未因增加了数千人而稍改变它的原形。远远地望着,大路间的驼、驴及田野间的少数耕者,均是照常的工作着,绝不知情有大战到临的样子。大家睡着像死人一般。不敢动弹,连头也不敢抬,只是静待着敌人送枪炮来。整个占领地段,没有一个我们来往的人,通讯仅借着昨晚已架的电话,吃饭带着干粮,炊事员煮好了饭,也在后面隐蔽着,等着枪声好送饭。十二点了,敌人还不来,最高点瞭望哨的电话报告,说乱石岩方向连一个人影也看不见”。部队在设伏阵地上隐蔽埋伏了20个小时,日军也没有从此通过,只好撤出阵地。当晚获得情报说,敌情有了变化,正太路之敌已进至皋落,企图占领和顺;涉县之敌经索堡进至到上下清泉;长治之敌占领了襄垣。朱德、彭德怀令第一二九师再向西转移,配合国民党曾万钟部作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