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有人认为在这种场合下,重力并没有能力停止这个钟摆的活动,只是我们肉眼看不到而已(钟摆仍永远在摆动之中)。有这种主张的人,不妨回头观察一下电气,当放电之后,电气实际上已停止其活动。我们切不可被那些短暂无常的现象所迷惑,更不必以为生命已停止,赋予生命的原理即已根绝,而认定死亡是人类完全的破灭。虽说现在已没有人有那么强的腕力能拉起三千年前奥狄塞的那把弓,但一个有正确理解力的人,总不致认为那一把弓强劲的活动力已完全根绝。由此可知,以前使那业已消灭的生命活动的那一股力量,与如今欣欣向荣的生命中活动的力量是相同的。这种思想才比较切近真理。
不错,我们的确知道,被因果的连锁所束缚的东西,是会破灭的,因为那仅是状态和形式而已。但另有两种东西与这些因果变化无关,一为物质,另一是自然力,这两者都是一切变化的前提。至少,我们若要做深一层的探究,认识一下赋予我们生命的基本因素到底是何物,必须在最初把它假设为自然力,同时还要假设它和形式、状态的变化无关。这些形式或状态,由于原因和结果的束缚,同时有改变,唯其如此,它们亦须受存在的生成和消灭因素所支配。从这一点,也足可证明我们的真正本质是不灭的。当然只凭这些,还不能证明我们死后生命的存续与否,更不能期待从上述证明中得到些什么慰藉。虽则如此,但这点往往很重要,连认为死亡是绝对的破灭而产生恐惧的人,也无法对之轻视;生命最深奥的基本因素是不会被死亡所拘束的。
物质亦同于自然力,并未参与因果所引导的无间断的状态变化,它以绝对的固执性,保证人类的不灭性,因此,即连一般愚夫愚妇,脑海中亦有本身不灭的信念。或许有人要说:“哪里!物质如尘灰,怎么可说固守着物质的自然状态,就可当做人类本质不灭的证据?”——错了!你们知否这些尘灰是何物?知道它们是由什么制造而成?你们在轻蔑它之前,对这些应该要有所了解。如今,那些被当作尘灰或躺在那里的物质,如溶解于水中立刻变为发出金属光辉的结晶体如施以动电气的压力,甚至可发生电光。不仅如此,物质可自行变成动物或植物,从那神秘的怀抱中发生生命——因为人类的肤浅而时刻担心着不知是否会消失的那种生命。但是,以这样的物质当做永恒,是否大无谓呢?并不,我敢下断言,唯有物质的这种固执性,纵使不过是比喻,甚至不过是影绘,却正可证明我们真正本质的不灭性。只有这些纯粹无形的物质——不是知觉所能感触到的,才正可做为思考永恒性事物的经验界基础。——这些物质是物自体(即意志)的直接反映,同时,它们以时间不灭性的姿态再现意志真正的永恒性。
自然之声是毫不虚伪的,但切不可与“物质不灭”相提并论。一般从逻辑所产生的论点,虽不致有绝对的错误,但大抵是片面不完全的,例如,伊壁鸠鲁斯的彻底唯物论以及与之相反的柏格莱的绝对观念论,皆为极端片面的见解。这些学说固有“真”的一面,但必须附带某些特定的条件,才能显现出它的真理。若从更高的立场去观察,则可发现它仅是相对的真理,甚至是错误百出的。所以,唯有站在最高的立场,才能获致绝对的真理。我上述的见解,应是极不成熟的,但从古老的唯物论中所主张的物质(或谓影像)不灭,已显现出人类真正本质的不灭性;再从更高一层的绝对物理学立场,亦可显现出自然力的普遍性和永恒性——生命力亦为一种自然力。因此,上述不成熟的见解,实际也含蕴着生物不会由于死亡而蒙受绝对性破灭的主张,而认为生物是在全自然之中或者全自然共同存续。
无可否认的,生死的决定应是最令人紧张、关心、恐惧的一场豪赌,因为在我们眼中看来,它关系一切的一切。但永远坦率正直、绝不虚伪的自然,以及圣婆伽梵歌中的毗瑟孥,却向我们表示:个体的生死根本无足轻重,不管动物或人类,它只把他们的生命委之于极琐细的偶然,毫无介入之意。
自然界中这种现象很多,只要我们的脚步在无意识中稍不留意,就可决定昆虫的生死;蜗牛不论如何防御、逃避、或施展隐匿。欺骗的手段,但任何人都可轻而易举地将它捕获;再看看在张开的网中悠游浮沉的鱼,欲逃无门,无法做逃走的打算;还有,在老鹰头顶上飞翔的鸟,在草丛中被狼所看准的羊,它们都毫无戒心地漫步着,竟不知威胁自己生存的危险已迫在眼前。
就这样,自然非但把这些构造巧妙得难以形容的有机体委之于强烈的贪欲,并且毫不容情地将它们委之于极盲目的偶然、或愚者的反复无常、或小孩子的恶作剧。自然极明显地表示,这些个体的破灭与它毫无关联,既无意义,亦不值怜惜。并且,在这种场合,原因或结果都不是重要的问题。
但万物之母之所以任其子民处于无数恐惧危险的境遇中,丝毫不加保护,乃是因它知道他们虽毁灭,但仍可安全回到自然的怀抱中;它们的死不过是一种游戏而已。自然之对待人类亦与动物相同,它的法则也可应用在人类身上,个人的生死对于自然根本不成其为问题,因为我们本身亦等于自然。仔细想想,我们的确应该同意自然的话,同样不必以生死为念。自然之所以对个体生命漠不关心,是因为这种现象的破灭丝毫不影响其真正的本质。
但是,再进一步,正如现在所观察的一般,生死问题不仅是被极细微的偶然所左右,并且一般有机体的存在亦是短暂无常,不论动物或人类也许今天诞生明天就消灭,出生和死亡迅速地交替着,但另一方面,那些远为低级的无机物却有非常漫长的生命,尤其是绝对性无形式的物质(无生物),连我们的先天性都可看出它们无限长的存续。———造物何以厚彼而薄此?我相信它本来的意旨是这样的:这种秩序只是表面的现象,这种不断的生灭只是相对性的,绝不会波及事物的根底,不仅如此,一切事物真实的内在本质,虽是我们肉眼所看不到的神秘东西,但它向我们保证:其本质绝不会因生灭而有所影响。至于谈到这些是如何发生的,我们既看不到,当然也无从理解,因而只有把它当做是一种戏法。因为,最不完全、最低级的无机物,都可不受任何事态的影响继续存在,然而具有最完全、最复杂,巧妙得无法解答的组织的生物,却经常除旧更新,短时间后必归于乌有,而把自己的场所让给从无而进入生存之中的新同类。——一显而易见,这是很不合理的现象,它绝不可能是事物的真实秩序,它所秘而不宣之处一定很多;说得确实一点,则是由于我们的智慧被限制之故。
总之,我们必须要能了解,生与死、个体的存在与非存在,两者虽是对立的,但那仅是相对性的,更非自然之心声。它之所以使我们造成错觉,皆因自然实在无法表现事物的本质和世界的真正秩序。
当然,如果他是个平庸至极的人,他的精神力和动物的智慧无大差别,只限于能认识个体的话,则属例外。反之,只要有稍高的能力、可以看出个体之中的普遍性,亦即可以看出其理念的人,便该有某种程序的那种信心。而且,这种信心是直接的,因而也不会有差错。实际上,那些以为死亡是本身的破灭而过份地恐惧的人,多半只是一些观念狭隘的人:至于极优秀卓越的人,便可完全免除这种恐惧心,柏拉图把他的哲学基础放在观念论的认识上(即在个体中看出他们的普遍相),这是很正确的。然而,我刚才所述的那种直接从自然的理解所产生的信念。
但是,我们也可以从康德的伟大精神所形成的彻底反省中,达到和他们相同的结果。反省告诉我们,那迅速流转而为我们的智力所能理解的现象,并非事物的真相,也不是事物的终极本质,而不过是它的现象而已。若再进一层说明的话,那不过是因为智慧原本就是由意志赋予动机,亦即,当意志追逐它的琐碎目的时,指定智慧要为它服务而已。
我们再客观地观察自然现象——假若我现在想杀死一只动物,不管是狗、鸟、青蛙或昆虫,这时,它们大概万万想不到,它们的生命原动力会在我的恶作剧或不慎的行为下归于乌有。反之,在所有的瞬间中,以无限多样的姿态,满溢着自然力和生命欲而诞生的数百万种动物,它们也绝对想不到在生殖行为之前,是完全没有的,它们是从无中创造出新生命。
再说,一个动物从我的眼帘消失,它将往何处去?不知道。另一个动物出现,它又是从何而来?我也不知道。这两个具备着相同性质、相同性格和体型的动物,唯一不同的只是物质,它们把这些物质不断地丢弃,而产生新的生命,乃在使其自身的生命更新。就此看来,已消失的东西和代之而起的生命,其本质应该完全相同,只不过稍微有了变化,生存形式稍微更新而已,因此,我们不妨说死亡之于种族,不过犹如睡眠之于个人而已——这种假定是很合理的。
不论在哪里都无例外,自然的纯粹象征是圆形,因为圆形是循环的图式。这实是自然界中最普遍的形式,上自天体的运行,下至有机体的生生死死,万物之中的所行所为,只有由于这种图式,在时间和其内容不断的流动中,才可能产生一种现实存在,即眼前的自然。
我们不妨观察一下秋天时昆虫的小宇宙,有的为了漫长的冬眠,预先准备自己的床铺;有的变成蛹以度过冬天,到春天时,才觉醒自己业已返老还童已是完全之身才作起茧来:更有许多昆虫象被死神的手腕抱住似的休息,只为了他日从它们的卵中产生新的种子,专心一意仔仔细细地整顿合适卵生存的场所。这些都是自然的伟大不朽的法则,它告诉我们,死亡和睡眠之间根本上并无任何区别,对于生命并无任何危害。昆虫的预备巢穴或营筑自己的小房子,在那里产卵,把翌年春天即将出世的幼虫的食物安排妥当,然后,静待死亡的来临。——这正如人们在前一天晚上为第二天早晨所要用的衣物或食物而张罗、而忧虑、或是准备,然后,才能安心就寝一般。同时,昆虫的秋死春生,也和人类的就寝和起床一样,如果这种秋死春生和它的自体或真正本质不同的话,那么它根本就不会发生。
我们做这样的观察之后,再加到我们本身和我们的种族,若瞻望遥远的未来,人们脑中难免问道:此后将有数百万的个人以异样的风俗习惯而表现,他们究竟从何而来?他们如今又是在哪里——难道有一种巨大无比的“虚无”,隐匿着那些后代人?也许这真是唯一的答案,如果你无视本质问题的话。但你所恐惧的虚无深渊究竟在哪里?至此,你应该恍悟,万物都有它的本质。以树木为例,那是树木内部有着神秘的发芽力,这种力量通过胚芽,每一代都完全相同,尽管树叶生生灭灭,它仍继续存在。
所以说:“人间世代,犹如树木的交替。”现在在我周围嗡嗡作响的苍蝇,夜晚进入睡眠,明天还嗡嗡飞旋,或者,晚上死去,但等到春天它的卵又会生出另一只苍蝇。苍蝇在早上可再现,到春天仍会再现,冬天和夜晚之对于苍蝇又有何区别?
就这样,万物只有一瞬间的逗留,又匆匆走向死亡。植物和昆虫在夏天结束它们的生涯,动物和人类则在若干年后死亡。死亡始终不倦怠、不松懈地进行它的破坏。尽管如此,万物似又毫无所损、照常地生存着,仿佛不灭般存在于各自的场所。植物经常一片绿油油,百花竟妍;昆虫嗡嗡作响;动物和人类不拘任何时候永远朝气蓬勃;已经久不结实的樱桃,一到夏天又鲜红圆润地呈现在我们眼前。有的民族虽然不时改变它的名称,但仍以不灭的个体延续着,不仅如此,历史虽是经常叙说不同的故事,但通常它的行动和苦恼则是相同的。
总之,历史有如万花筒,每当回转时,都让我们看到了新的形状,而实则不论何时我们所看到的都是相同的东西,因此,这样的生灭并不影响事物的真正本质,同时,这种本质的存续与生灭毫无瓜葛、因而它是不灭的。生存和一切的欲望,在现实中无间断而无限地涌现着,因之,从蚊子以至大象,在一切动物中,即使我们随意抽取一段时间来观察,它们皆保持着一定的数量,它们虽已经过几千次的更新,虽然它们不知道在自己之前生存或在后来生存的同类,但出现的永远是相同之物。
种族常存,只有它是不灭的,而个体也意识到它和自己为同一之物而快乐的生存着。求生的意志表现在无限的现在中,因为“无限的现在”,乃是种族生命的形式。因而种族是不会衰老、永远年轻的。死亡之于种族,犹如个体的睡眠,或者是眼睛的一瞬。印度诸神化身为人的姿态时,即知悉其中的奥秘。一到夜晚世界似乎已消灭,实则却一瞬也不停止它的存在。
同理,人类和动物看起来似是由于死亡而告消灭,但其真正的本质仍不间断的延续着;出生与死亡、迅快地交替着,而意志永远的客观化——即本质不变的理念,却像出现在瀑布上的彩虹一般,是确立不动的。这是时间性的不朽。为此,死亡和消灭经过数千年后,一切皆已消失净尽,但自然所表现的内在本质,仍丝毫无损。所以,我们经常快活地叫着:“不管海枯石烂,我们永不分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