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解读自身的人体科学(A卷 新编科技大博览)
15029700000032

第32章 人体与健康(2)

在各种节律中,由于日节律较易发现和测量,所以它比其他节律更多地为人所知。最明显的节律是睡与醒的循环。其他的日循环表现如下:

(1)体温、血压、内分泌等,这些因素和人体的其他变化节奏会使人体在上午10点和下午2点判若两人。人体情绪,工作效率,警觉性,嗅觉与味觉的灵敏度,食欲以及对音乐欣赏的程度,在这段时间会截然不同。上午10点最高,而下午2点最低。

(2)大多数人的注意力似乎在中午达到顶峰,此后不久就开始衰退,到了14:00以前可能会朦胧欲睡。

(3)人的短期记忆在早晨是最强的,大约比其他时间强15%。因此,学生应当记住,在考试之前的早晨,进行学习材料的复习记忆是会有好处的。

(4)长期记忆与上述时间不同,对于几天、几周或几个月之后仍想记住的资料,最好是在下午进行研读,政治活动家,宣传工作者,商务董事及其他必须牢记演讲词的人,利用下午时间背诵最为有效。学生则应把较困难的课程安排在下午而非上午,并且力争在下午完成大部分功课而不要留到夜间。早晨的短期记忆对于应长时间掌握的知识材料,并无太大的效果。

(5)从事认识性的工作,需要运用头脑与词语和数字打交道的那些事情,在早上处理更佳。上午可能是核对账目的适当时间。

(6)手的灵活性,从事复杂工艺的速度和协调能力,在下午达到高峰。因此,每天在这段时间做木工、打字或缝纫等工作,会感到较为轻松。

(7)协调功能,下午和傍晚处于最佳状态;对外来刺激亦能作出最快的反应。研究表明,在傍晚时分体温升到最高点时,从事体力活动会感到比较轻松,不太吃力,尽管事实上未必如此。即是说,一般人在黄昏时间喜欢多作活动,并且从中获得更多的益处。对游泳、赛跑、铅球、划艇等运动员的研究都显示,他们在傍晚的表现胜于上午。

(8)人体的味觉、视觉、听觉、触觉以及嗅觉等全部感觉,在傍晚时分都最为敏感。所以通常会感到晚餐的味道胜过早餐,晚间的灯光更为刺眼。

事实上,人们对于时间的感受也是时刻变化的,如在工作繁忙时会感到时间过得飞快。在黄昏体温达到最高点时,从事愉快的游戏会感到时间转瞬即逝。虽然所有人的时间节律大体相同,但具体时间会因人而异,因为每个人的“生物”日结构不同,有的是“早起型”,有的是“晚睡型”。生物日开始愈早、也就愈早进入,同时也会愈早退出所从事的活动的最佳时刻。“早起型”和“晚睡型”的人之间,每天的生理循环可能会相差几个小时,但其总的节律一般不会有太大的区别。

健身的“最佳时间”

近年来,国外一些科学家经研究,对一些传统的保健时间和习惯提出了较科学的修正时间表,除了上述已提到的之外,下列几项保健措施亦应考虑,作出科学的安排。

锻炼身体的最佳时间:

有两种情况:①一般情况:生理学家新近研究表明,傍晚锻炼最为有益。其理由是,人的各种活动都受“生物钟”的影响,无论是体力发挥或身体的适应能力、均以下午或接近黄昏时分最佳,此时,全身协调能力较强、心率与血压都较稳定,最适宜于锻炼。早晨情况则相反,运动时心率和血压都较傍晚明显升高,对健康不利,特别是冬春季节头一二个月锻炼应避开早晨6~7点钟的时间。②空气污染下的锻炼时间:由于城市空气污染的缘故,最佳锻炼时间也应加以改变。实验证明,在一般情况下,空气污染每天有两个高峰期,一个是日出前,另一个是傍晚。特别是在冬季,由于冬天的早晨和傍晚受冷高压的影响,往往会有气温逆增现象,即上层气温高,而地表气温低,大气停止对流活动。因此,地面上的有害污染物不能向大气上层扩散,因而会滞留在下层呼吸带。在工业集中或高楼林立的居民区及汽车飞驰的道路两旁,这种现象尤为明显。这时,有害气体会高出正常情况下的2~3倍。其中,既含有影响血液携氧功能的一氧化碳,又含有致癌性很强的致癌物质,如3、4-苯并芘等。研究证明,在这种情况下的最佳锻炼时间应改在每天上午10点和下午5点左右。

此外,对饭后运动的时间安排也应予重视,从科学角度而言,饭后应隔一段时间再从事运动,因为在进食及消化初始阶段,人体会将供应肌肉活动的血液转调给消化系统的各个器官,如果在这段时间开始激烈运动,血液势必要流向肌肉而影响消化吸收,而饭后与运动前的间隔时间长短,主要应根据就餐时间和用量而定,同时要考虑年龄,体能条件及运动强度。如果是一般的中年人,运动前的用餐量又大,且以蛋白质及脂肪为主食,则饭后与运动前的间隔时间应为2小时以上;如果用餐量较少,且以碳水化合物为主食,该间隔时间可缩短半小时至1小时。一般情况下,以1~2小时的间隔中安排比较合适。

散步减肥的最佳时间:饭后45分钟,在20分钟内散步1600米,有利于减肥,如过2小时后再散步20分钟,减肥效果更佳。吃饭减肥的最佳时间:有关研究发现,人每天吃饭的时间越早,越有利于减肥。但其中可能有一种因素是,吃饭时间早的人,一般也是比较勤奋的人,工作和日常活动量相对较大,胖起来的机会也就较少。

美容的最佳时间:

皮肤的新陈代谢在夜间12点至凌晨6点最为旺盛。因此,晚上临睡前使用化妆品美容护肤的效果最佳,能真正起到促进新陈代谢和保护皮肤健康的功效。

洗澡的最佳时间:

晚上临睡前洗一次温水浴,(水温40℃左右),能使全身肌肉和关节松弛,血液循环加快,并有助于安然入睡。

娱乐的最佳时间:

在傍晚或晚上,人体器官的灵敏度较强的时候,是娱乐的黄金时间。早上,人的忍耐力最强,可以安排一些需要耐力大的娱乐活动。

饮茶的最佳时间:

餐后1小时,食物中铁质已被身体基本吸收完毕,此时饮茶不会干扰铁的吸收,身体又可充分利用茶中成分的功效。

开窗换气的最佳时间:

上午9~11点,下午2~4点,气温已经升高,大气逆流现象已经消失,大气层的有害气体逐渐散去,是开窗换气的最佳时间,特别对于冬春季节而言,过早开窗气温太低,对身体保健不利。不过在气温一般较高季节或是在南方地区,可以考虑提早开窗换气,吸收新鲜空气,将室内的二氧化碳等浊气排放出去。

人生的最危险时期

临床医学统计表明,多数不寻常人体节律的出现,往往与人的机体或精神上某种疾病有关。异常生理节律的诊断,已成为现代医学治疗技术中的一种新方法。生理医学专家指出,医疗化验必须考虑人体生理节律因素,否则会引起错诊或漏诊,不同的特定时间进行诊断正在成为现代的诊断方式。

现代生物医学惊异地发现,癌细胞也存在生物节律,它的增生与抑制具有明显的节律特性,深入研究不同癌细胞的不同生物节律,对控制与消灭癌症将有独特作用。此外,医学实践已证实,精神分裂症和狂郁精神病也有生物节律,它通常是以12小时为发作周期,与人体的节律变化相对应。

临床医学概率统计发现有一些人生最危险的时间,归纳如下:

深夜:病情经常会在夜间加重。人的血液中和尿中的肾上腺皮质激素早晨和中午浓度最高,夜深时浓度最低;夜间机体的各种防卫功能下降,所以疾病总是日轻夜重。突然发热也常出现在夜间;气喘,心绞痛发作,也多出现于夜间;因高血压所致的急性左心室衰竭多在夜间12点至凌晨1点发病等等。因此,医生为了能有效地帮助人体抗御病魔,常把有些药的用药时间放在夜间。

死神也总是乘夜降临。除了夜间人体的防卫功能下降之外,另有一个重要原因是,人体细胞中有两种物质,一种叫环磷酸腺苷(CAMP),一种叫环磷酸乌苷(CGMP),人的血液和尿中,白天CAMP水平升高,而CGMP水平降低,对细胞的某些功能起到加强和促进作用;到了夜间则CGMP升高而CAMP降低,对细胞功能起减弱和抑制作用。因此,抵抗力已很弱的病人大都在夜间被病魔夺去生命。

黎明:一天中,人最危险的时刻也发生在黎明,人在黎明的睡梦中,血压、体温可降低,血流缓慢,血液较浓,肌肉松弛,容易发生缺血性脑卒中。人体患传染病者,最可能死亡时间大约在清晨5点半前后,这和人体对病菌毒素的敏感时间相一致。据统计,凌晨死亡者在一天的死亡者中占60%。

月圆时:一个月里对生命最有威胁的时间是月圆时。这与天文气象有关。众所周知,由于“万有引力”的存在,月亮对地球上的物体有相当大的吸引力,它能像引起海水潮汐那样,对人体内的体液起作用。医学科学已经发现,每当月中明月高挂的时候,人体内血液压力会降低,血管内外的压强差变大,易引起心脑血管意外。

年末:一年中对生命最危险的时期是年末12月份。调查统计结果发现,12月份死亡的人数占全年死亡总数的10.4%左右,而其他月份平均为8.15%。分析其原因大致有:气候寒冷,生命活动能力降低,抵抗力和新陈代谢都下降;寒冷时节血管收缩,血液流动变慢,心血管病患者以及其他慢性病人病情会加剧。此外,有些人到年末精神紧张、情绪忧郁,免疫力下降,因此死亡率增加。

中年:一生中的中年时期(如40~50岁)是最危险的年龄。在这个年龄段的人们,生理状况开始变化,内分泌开始失调,免疫力逐渐下降,同时生命负荷最重,上有老下有小,工作、家庭、经济、职称、住房、人际关系等等压力加剧,导致身心交瘁,引发心脑血管病的突然发作以及癌症和慢性病变得严重,身体无法对付而死亡的人增多。

星期一和星期六:一周中最危险的时间是星期一和星期六。据研究人员调查统计发现,心脏病患者在星期一发病的可能性比其他时间高50%以上。而美国人寿保险委员会称,星期六是美国人的“危险日”,在这一天中发生的凶案比一周中的任何其他一天都多,死于车祸的人数也最多。

对于可能在“最危险时期”出现危险的人们,必须预先在心理上和行动上进行适当准备,以对付危险之“敌”争取达到化险为夷。

落入冰水中的生命极限

世界上每年都发生大小不同的沉船海难事故,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1999年11月24日,我国渤海发生“大舜”号轮船沉没事件,虽然事发地点距离海岸不远,而且船体并未完全沉没,有部分船体还露出水面,但由于时值冬天,水温较低,又风大浪高,救援非常困难,结果有200多人伤亡;对许多海难事故的调查发现这样一个共同的现象,就是:除了是不会游泳又无救生手段,落水后就沉没窒息被溺死者外,许多落水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是低温所致。也即落水后被冰冷的海水冻死。为此,科学家对“人在不同温度的水中能活多久”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水温越低,对生命的威胁越严重。

研究发现,人体在落水后的生理反应过程是,首先人体进行自我保护,即皮肤血管收缩,皮肤血流量减少,以减少身体散热,阻止体温下降。随着人体在水中时间的延长,热量不断散失,体温不断下降,导致心跳减慢,心血输出量减少,血压也随之不断下降。当身体温度降至28℃时,会发生心室震颤,心脏不能有效供血,呼吸变慢,变弱,逐渐趋向停止;大脑功能开始丧失;体温调节中枢失灵;神志不清,意识逐渐丧失;神经也失去传导功能,肌肉麻木不灵。如果体温降至22℃以下,则脑电波消失,细胞摄氧量锐减,代谢速度迅速变慢;进而并发酸中毒,脉搏消失,血压趋于零,瞳孔极度放大,反射消失,人体趋于死亡。

一般情况下,当水温在25℃时,人可在水中存活一昼夜以上;当水温降至10℃时,人在水中可耐受3小时;水温降至5℃时,人在水中仅能耐受1小时;水温降至2.5℃,人在水中只能坚持30分钟;当水温降至0℃,人在这种冰水中就只能坚持15分钟了。

当然,上述水温与人体所能经受的时间并非人人相同。实际上与人的体质有很大关系。例如,一个体质很好的人落入冰水中能坚持20分钟;但对一个体质差的人,进入0℃的冰水中可能10分钟就不行了。对于落水者而言,具备求生知识和技能,就能争取有效地减少体能消耗,延缓体温下降,延长生存时间,以求得救援或自救。为了救援和自救,必须对这种生命潜能有所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