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握手
握手是人们经常用到的一种手势,由于交际背景不同,彼此关系的性质不同,同样是握手却传递着不同的信息。美国著名盲人女作家海伦凯勒曾写道:“我所接触过的手,虽然无音,却极有表现性。有的人握手能拒人千里,我握着他们冷冰冰的指尖,就像和凛冽的北风握手一样。也有些人的手充满阳光,他们握住你的手,使你感到温暖。”
事实的确如此,握手的力量、姿势、时间长短能够表达出握手人的不同态度和思想感情。例如,主动伸出手,显得热情大方,是性格外向的人,可以认为他不仅有丰富的社交经验和交际能力,而且有较强的自信心;相反,慢出手则表示不情愿、冷漠或者害羞。紧握对方的手,眼睛看着他的脸,对方会感到你从心底里尊敬他、欢迎他;相反,如果轻轻握着对方的手,眼睛又看着其他人,如此漫不经心的握手显得轻狂、不真诚,对方会感到不被尊重、不满。握手十分用力,而且时间较长,表明对对方感情很深,或者是有某种需要。
通过握手传递着微妙的信息,有时甚至胜过有声的语言,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例如,朋友的亲属去世了,你前去探望,虽然彼此相对无言,但两手相握(有时甚至是两双手紧紧地握在一起),彼此心照不宣,你对于死者的怀念,对朋友的安慰之情,你心底的感情激流,对方已经心领神会了。再如,与好友离别时,彼此握住对方的手,话别,这样很自然地就把自己惜别的深情注入了对方的心田,留下了永难忘却的美好回忆。
(四)坐姿、站姿与步态
在有些场合下,面对某个人时,怎样站或者怎样坐也很重要。心理学家研究指出,不同的坐姿、站姿往往可以显示出一个人的性格特征与心理状态。
1.坐姿
在与人交谈时,坐的姿势要端正、自然、大方。不论坐在椅子上还是沙发上,最好只坐一半,上身挺直。坐的时间长了,可靠在座椅上,但不可双脚一伸,半躺半坐,更不可歪斜地靠着。坐时,两腿要并拢或稍分开。男性可翘“二郎腿”,但脚不可抖动,女性小腿可交叉,但不可伸直。落座要轻要稳,落座后两眼要平视,注意交谈者或发言者。
对于一个人的坐姿而言,若他的身体略微倾向交谈的对方,并伴随着微笑、注视等,是在表示热情和感兴趣;微微欠身表示谦恭有礼,身体后仰表示若无其事与轻视,侧转身子表示厌恶和轻蔑;背朝别人表示不屑理睬。
2.站姿
正确的站立姿势应该是表情自然,闭嘴,颈部挺直,收下额,挺腰,收小腹,臀部略突出,两臂自然下垂,上臂稍向后,手自然放松,两腿并拢,足跟靠拢,足间夹角为45度,身体重心在两足中间脚弓前端的位置上。站的时间长了,腿及手臂的动作可以有所变化,如允许两腿略微分开或呈丁字步,重心可以在两条腿上,也可以放在一条腿上,手臂可弯曲在体前交叉,也可以自然下垂在体前交叉,但头部及上体要始终保持正确的姿势。
站立时习惯把双手插入裤袋的人,城府较深,不轻易向人表露内心的情绪,性格偏于保守、内向,凡事步步为营,警觉性极高,不肯轻信别人。站立时喜欢把双手叠放于胸前的人,性格坚强,不屈不挠,不轻易向困境、压力低头,对自己的所作所为充满成功感,虽然不至于目空一切,但却踌躇满志,信心十足,与人交往有时会摆出一副自我保护的防范姿态,拒人于千里之外,令人难以接近。站立时习惯把一只手插入裤袋,而另一只手放在身旁的人,性格复杂多变,有时会极易与人相处,推心置腹,有时则冷若冰霜,对人处处提防,为自己筑起一道防护网。站立时双脚合并,双手垂置身旁的人,诚实可靠,循规蹈矩而且生性坚毅,不会向任何困难屈服低头。站立时不能静立,不断改变站立姿态的人,性格急躁、暴烈,身心经常处于紧张的状态,而且不断改变自己的思想观念,在生活方面喜欢接受新的挑战,是一个典型的行动主义者。
3.步态
步太即走路的姿态。无论男女,手插进口袋或裤袋都不雅观。脚步要干净利索,有鲜明的节奏感,拖泥带水或重敲如锤都不宜。几个人一起走时,力求步伐协调,过快或过慢显得与大家格格不入。走路步伐要分场合,脚步的轻重、快慢、幅度及姿势,必须同出入的场合相宜。
其实,在日常生活中,人的体态语言并不神秘,有许多体态语言是人们所熟知的,只不过是很多人只是无意识地作出反应而没有认真想过,应在实际的生活中加以用心观察和把握。
三、非语言沟通与语言沟通的关系
事实上,在沟通过程中,非语言沟通与语言沟通常常是伴随进行的。可以想象,脱离非语言沟通的配合,语言沟通往往难以达到应有的效果;同样,脱离语言沟通的语意环境,独立地理解某一非语言行为的含义也是很困难的。概括而言,非语言沟通与语言沟通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非语言沟通能够强化语言沟通的信息
非语言行为在许多场合能起到强化语言信息的作用。例如,在表达“我们一定要实现这个目标”时,要有力地挥动拳头;在表达“我们的明天会更好”时,要提高语调,同时右手向前有力地伸展等。这些非语言行为大大增强了事情的重要性、紧迫性和真实性。例如,有时为了强调一个人、一件事物和某个地点,人们会一边指着一边说“就是他”、“就是这个”、“就是这儿”。人们在生气的时候常常提高声音强度,并以一些动作来表达自己十分生气,例如,一个顾客眉头紧锁、表情严肃地向经理诉说着自己的不满,并不时地挥舞着双臂表示愤怒;上司拍打着桌子对下属的失职表示愤怒等。这些都是利用非语言沟通来强化语言信息。
2.非语言沟通能够代替语言沟通的信息
非语言行为作为一种特定的形象语言,可以产生有声语言所不能达到的交际效果。许多用有声语言不能传递的信息,非语言行为却可以有效地传递。在日常工作中,人们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使用各种非语言行为来代替有声语言,进行信息的传递和交流。利用非语言行为进行沟通有时能够省去过多的“颇费言辞”的解释而达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效果。这正如人们所说的“此时无声胜有声”。例如,老师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学生们举手表示“我想回答”,如果学生面对老师的提问一再摇头,虽然没有说“不知道”,但同样传递了“我不知道”或“我不会”的信息。需要指出的是,在管理沟通中运用非语言行为,要尽量生活化,与当时的环境、心情、气氛相协调。如果运用非语言行为过分矫揉造作,只会给别人造成虚情假意的印象,影响沟通的质量。
3.非语言沟通能够补充语言沟通的信息
非语言行为可以在语言信息之外增加信息。以“道别”为例,在多数情况下,非语言行为与语言二者并用,互为补充。例如,如果人们言谈甚欢,在一方站起身来说“我得走了”的时候,同时对方也会起身相送,双方告别时还会增加目光的接触,表示“我们的谈话很有趣,有机会我们再聊好吗”。但是,如果此前的谈话很不顺利,那双方的表情会显得冷淡,尽管也会说“再见”,但非语言行为(如移开目光、坐着不起身相送等)却可能暗示着“再也不想和你谈了”、“天哪,总算拿下”等不同的含义。
4.非语言沟通能够重复语言沟通的信息
在沟通过程中,人们为了使语言所表达的信息更容易被理解和接受,往往在说话时还伴随着意思相同的非语言行为。例如,当幼儿园老师叫小朋友们上课时要专心听讲,不可以跟同桌小朋友说话的时候,会朝小朋友摇摇手。
5.非语言沟通能够否定语言沟通的信息
当人们对语言沟通所传递的信息表示不满或有分歧时,可以通过非语言给予否定或拒绝。例如,两个人发生了冲突,其中一个说:“我真希望您没生气。”另一个立即回答:“我才不生气呢!”不过声音是高调的,带着不屑的眼神,或者嘴角紧绷,握着拳头。虽然嘴里说“不生气”,其实是真的生气了,因为,他的语气、声调及面部表情已经表明了这一点。再如,当某人在争吵中处于劣势时,却颤抖地说道:“我怕他?笑话!”事实上,从说话者颤抖的嘴唇上不难看出,他的确感到恐惧和害怕。这些例子都充分说明,当语言信息与非语言信息发生冲突时,最常被接受的是非语言信息的含义,或者说非语言信息揭露了真相。
6.非语言沟通能够验证语言沟通信息的真实性
非语言行为所包含的信息常常是在不知不觉中反映出来的,是人们内心情感的自然流露,它所传递的信息更具有真实性。正因为非语言行为具有这个特点,因而,非语言行为所传递的信息常常可以印证有声语言所传递信息的真实与否。在实际交流过程中,常会出现“言行不一”的现象。正确判断一个人的真实思想和心理活动,要通过观察他的非语言行为,而不只是听他的有声语言,因为,有声语言往往会掩饰真实情况。例如,在日常工作中,同事之间的一个很小的助人动作,就能验证谁是你的真心朋友。再如,在商务谈判中,可以通过观察对方的言行举止,判断出对方的合作诚意和所关心的目标等。
资料卡
天花板高度决定思维方式
在天花板较高的房间里和在天花板较低的房间里工作,人的思维会有所不同吗?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研究揭示了其中的规律。“头顶的高度能激活人脑中的某种概念,”明尼苏达大学市场学教授迈耶说,“当人们进入天花板较高的房间时,就会产生自由的念头;反之,人们会倾向于产生较拘泥狭隘的想法,这会进而影响人解决问题的技巧和行为方式。”
在实验中,当受访者在3米高的天花板下猜字谜时,其思维会更倾向于自由、抽象、丰富多彩,信息处理的速度也会加快;而2.4米高的天花板会让受访者的思维更集中在具体事物和细节上,思维倾向于拘泥狭隘。另一项实验则发现,当受访者身处狭小的房间中时,会对某种商业产品的设计缺陷表现得更敏感。
迈耶说:“管理人员应该在拥有较高屋顶的房间里工作,这样有助于大胆地改革创新;而工程技术人员和会计们的房间天花板则应相对较低。”同样,上述理论也可应用于卫生保健行业。“当你需经历一次外科手术时,你应该要求手术室的屋顶不要太高,这更有助于医生们在手术过程中精益求精。”
英国学者阿盖尔提出,非语言沟通有三个基本用途:一是处理、操纵直接的社会情境,二是辅助语言沟通,三是代替语言沟通。由此说明,语言沟通和非语言沟通各有作用,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有时语言沟通起主要作用,有时非语言沟通起主要作用。这就要求人们必须全面认识非语言沟通与语言沟通的关系,不能顾此失彼,不能因强调语言沟通而忽视非语言沟通的作用,也不能因强调非语言沟通而忽视语言沟通的作用。
四、非语言沟通的主要功能
非语言沟通作为沟通活动的一部分,在完成信息准确传递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据研究,在沟通中,55%的信息是通过面部表情、形体姿态和手势传递的。非语言沟通的主要目的是使一个互动中的双方能有效地分享信息,发挥以下作用。
1.代替语言的作用
大多数非语言沟通经过人类社会历史文化的积淀而不断地传递、演化,已经自成体系,具有一定的替代有声语言的功能。许多用有声语言所不能传递的信息,通过非语言沟通却可以有效地传递。另外,非语言沟通作为一种特定的形象语言,可以产生有声语言所不能达到的交际效果。在日常工作中,人们也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使用各种非语言沟通来代替有声语言,进行信息的传递和交流。
资料卡
毛主席的挥手之间
方纪的散文《挥手之间》描述了在抗日战争时期,******主席去重庆谈判前与延安军民告别时的动作。“机场上人群静静地站立着,千百双眼睛随着主席高大的身影移动。”“人们不知道怎样表达自己的心情,只是拼命挥着手。”“这时,主席也举起手来,举起他那顶深灰色盔式帽,举得很慢很慢,像是在举一件十分沉重的东西,一点一点的,一点一点的,等举过头顶,忽然用力一挥,便在空中一动不动了。”
“举得很慢很慢”,体现了******主席在革命重要关头对重大决策严肃认真的思考过程,同时,也反映了他和人民群众的密切关系和依依惜别之情。“忽然用力一挥”表现了******主席的英明果断和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主席在这个欢送过程中一句话也没有讲,但他的手势动作却胜过千言万语。
非语言沟通代替有声语言在舞台表演中的作用最为突出。在表演时,完全凭借手、脚、体形、姿势、表情等身体语言,就能够准确地传递特定的剧情信息。需要指出的是,在管理工作中所采用的非语言沟通与舞台表演时的身体语言应当有所区别。在商务沟通中运用非语言沟通,要尽量生活化、自然化,与当时的环境、心情、气氛相协调,如果运用非语言沟通时过分夸张或矫揉造作,只会给别人造成虚情假意的印象,影响沟通的质量,甚至会起到反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