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中国旅游文化
15034300000012

第12章 旅游聚落文化(1)

第一节聚落文化概述

学习目标

1.了解聚落的概念、类型和地域环境特征;

2.掌握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特色古村落及特色城镇聚落的概况;

3.初步形成基于探究的学习兴趣,养成求真求实的地理审美情趣。

一、聚落的概念

“聚落”一词古代指村落,如《汉书·沟洫志》记载:“或久无害,稍筑室宅,遂成聚落。”聚落是人类各种形式的聚居地的总称。它不单是房屋建筑的集合体,还包括与居住直接有关的其他生活设施和生产设施。

聚落的内涵其实就是指聚落环境,也就是人类有意识开发利用和改造自然而创造出来的一种生存环境,包括都市、城镇和乡村等。它是在一定地域内发生的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且由共同的成员所组成的相对独立的地域社会。聚落是一种空间系统,是一种复杂的经济、文化现象,是在特定的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背景中人类活动与自然相互作用的综合结果。在近代,聚落泛指一切居民点,是聚落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二、聚落的主要类型

根据地理条件、形态结构、规模以及经济活动和职能等特征,聚落可以分为乡村聚落、城市聚落和城镇聚落。

1.乡村聚落

广义的乡村聚落是指除城市以外,位于农村地区的所有居民点,包括村庄和集镇。狭义的乡村聚落是指村庄,即以农业(包括耕作业或林牧副渔业)生产为主的居民点。一般说来,乡村聚落具有农舍、牲畜棚圈、仓库场院、道路、水渠、宅旁绿地,以及特定环境和专业化生产条件下的附属设施。小村落一般无服务设施,中心村落则有小商店、小医疗诊所、邮局、学校等生活服务和文化设施。随着现代城市化的发展,在城市周边还出现了城市化村这种类似城市的乡村聚落。

2.城市聚落

城市聚落是指规模大于乡村和集镇的以非农业活动和非农业人口为主的聚落。城市一般人口数量大、密度高、职业和需求异质性强,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一般说来,城市聚落具有大片的住宅、密集的道路,有工厂等生产性设施以及较多的商店、医院、学校、影剧院等生活、服务和文化设施。

3.城镇聚落

除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之外,还有介于二者之间的城市化村和集镇等聚落类型。城镇指城市和集镇,也单指集镇。集镇一般比较小,是介于乡村与城市之间的过渡型居民点,主要为其周围的农村地区服务,以非农业人口为主,具有一定规模的工商业居民点。

世界上的聚落千差万别,大小相差悬殊,大至拥有上千万人口的特大城市,小到只有三家五户的小村落。人类先有乡村聚落,后有城市聚落。一般而言,城市是由乡村发展而成的。但是,直到目前,聚落分类甚至城市分类尚无一套公认的原则和系统。

三、聚落的地域环境

聚落是人类聚居和生活的场所,由各种建筑物、构筑物、道路、绿地、水源地等物质要素组成,规模越大,其物质要素构成越复杂。而复杂多样的地域环境则使聚落的出现不仅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同时也具有特殊的地方色彩。不同地域的自然条件如气温、湿度、风向、地形、地质、地貌等方面的差别是极为悬殊的,因而反映在民居建筑及村镇聚落的形态上,也必然带有明显的地域特征。

1.地形

地形和地貌的变化对乡村聚落的影响十分明显。无论从村落选址择基,还是到修建,都要慎重地考虑村落与山形水势的结合,极力利用有利的自然因素来创造更加适合于生活和生产的环境,而且要达到整个村落的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和融合。比如,平原地区聚落较为集中(多为集村),规模较大,聚落住宅排列有序,形态多为团状;山区聚落一般规模较小,且聚落住宅排列杂乱无章(多为散村),因依山建筑使居民点高矮参差。如苗族的吊脚楼,依山而住,整个楼房的前半部是用木柱撑在斜坡上,铺以木板,再在上面建造住宅,远远看去好像悬空一样,整个村寨显得雄伟险峻;山区的许多住宅多用石料建筑,就地取材形成一种特有的聚落外观;我国黄土高原有堆积很厚的黄土层,当地居民便就地取材,利用黄土层挖凿成窑洞。

2.降水

各个地区降水量的大小会直接影响到房屋建筑的形态,这在农村中反映最为明显。一般说来,降水丰富的地区,聚落住宅房屋多为斜顶,有利于雨水下流。降水越丰富,屋顶坡度越大,而且降水较多的地区,一般也较潮湿,聚落住宅还要防潮,所以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的民居建筑多采用木竹架空式,即“干栏式”结构(也就是俗称的吊脚楼),以利于通风、消暑、防潮。而在降水较少的地区,聚落住宅的屋顶坡度较小,在干旱的地区屋顶甚至都是平的。

3.气温

气温高的地区,聚落的房屋墙壁较薄,房间较大,窗户较小,从而达到防暑的效果;气温低的地区,聚落的房屋墙壁较厚,房间较小。我国新疆地区气候干燥,风沙大,建成平顶房,其屋顶可以用来晒庄稼;我国及世界上的一些热带地区,因炎热多雨,比较潮湿,一般都建成双层木楼或竹楼,通风较好,人居住在楼上不仅比较凉爽,而且也相对比较干爽;我国东北地区因气候寒冷,一般都建成墙体较厚且有火墙火炕的居室。

4.水源

水是万物生命之源泉,没有水,万物就不能生存。江南聚落为了有取之方便且清洁的生活用水,故一般尽量靠近水源,多沿河流两岸、湖泊四周分布,形成“小桥流水人家”的景观。在沙漠地区,聚落则分布在绿洲地区或取地下水方便的地区。考古发现的原始村落,几乎都位于河边台地,这与当时人们的狩猎、捕捞、采摘的生活相适应。聚落的分布明显受到用水的影响,在水源供给充足、水网稠密的地区,聚落比较集中且规模也较大;在水源供给匮乏、水网稀疏的地区,聚落比较分散且规模较小。聚落依山傍水的格局愈来愈受人们的青睐,如在江南地区,聚落一般分布在山麓和开阔的河谷平原。

水对聚落发展的影响有时通过其他方式表现出来。如山东苍山县的兰陵镇,用当地的水生产的兰陵美酒,香醇浓郁,美名远扬,兰陵镇也随之得到发展。另外还有一些地区因地热资源丰富,温泉品质很高,发展成著名的温泉疗养胜地,促进了聚落的发展,如辽宁省鞍山市的汤岗子、北京京郊的小汤山等。

5.植被

当地植被会影响村落建筑材料的选取。草原地区主要用草做房屋顶铺盖材料;林区用木材捆扎叫做“马架子”的建筑;云南西双版纳地区人们多用竹木作为建筑材料。

聚落除了受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外,还受社会经济文化因素的制约,如农业生产方式、经济发展、传统风俗习惯、文化背景等。总之,影响乡村聚落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任何乡村聚落的形成、发展、衰亡都是某种主导因素与其他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四、聚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随着聚落的形成和发展,聚落文化也随之形成和发展起来。它的形成和发展犹如一棵千年古树,脉络般的枝丫上体现了自然进化、生物进化、人类进化的历程,它已成为自然和社会中的一部分,与自然和社会同时演化和发展。

1.聚落文化的形成

聚落约起源于旧石器时代中期,那时人类的居住方式主要是穴居,其目的主要是避风躲雨、御寒免晒和逃避野兽袭击。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人类开始了采集和渔猎的生活,于是聚居地通常会选择水草丰美的地方,即逐水草而居。随着原始农业和原始畜牧业的出现,零星但相对集中的乡村聚落出现了。随着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早期的乡村聚落逐渐固定下来,形成了今天的乡村聚落的雏形。由此可见,农业和畜牧业的出现和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以及良好的地理环境成为聚落形成的必要条件。

在原始的公社制度下,以氏族为单位的聚落是纯粹的农业村社,进入奴隶制社会后出现了居民不直接依靠农业营生的城市型聚落。但在奴隶制社会和封建制社会商品经济不占主要地位,乡村聚落始终是聚落的主要形式。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以后,城市或城市型聚落广泛发展,乡村聚落逐渐失去优势而成为聚落体系中的低层级的组成部分。

2.聚落文化的发展

聚落有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即从小自然村、村庄、镇到城市、大都市、大都市区、集群城市或城市群、城市带或城市连绵区。其中小自然村、村庄、镇和城市,古已有之;大都市是工业化阶段人口大规模聚集的产物;而大都市区、城市群和城市带则是后工业化阶段,尤其是在20世纪50年代之后,在城市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出现的。根据基本职能和结构特点以及所处地域的差别,可把聚落分为农村聚落和城市聚落。在上述从低级到高级的聚落体系中,前两种为典型的农村型聚落,后五种为典型的城市型聚落,镇为两种聚落的交界点,兼具两者特征。在中国,镇分为两类:集镇(乡镇、村镇)和建制镇。集镇属农村聚落,而建制镇则是一种最低层次的城市型聚落。因此,聚落体系又发展为两种基本的类型,即由小自然村到集镇的农村聚落体系以及由建制镇至城市带的城市聚落体系(或称城镇聚落体系)。

随着历史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聚落也有它自身的发展过程。世界上许多聚落正在成长,也有许多聚落正在衰落。

五、聚落文化与旅游

无论是广义的聚落,还是狭义的聚落,无论是传统的聚落,还是现代的聚落,它都是人们居住、生活、休息和进行各种社会活动的场所,也是人们进行劳动生产的场所,这些场所构成了特有的聚落景观。而聚落景观中所体现出的聚落旅游文化已开始被学术界逐步关注。

(一)聚落旅游文化的内涵

聚落作为人类适应、利用自然的产物,是人类文明的结晶。聚落的外部形态、组合类型无不深深打上了当地地理环境的烙印。同时,聚落又是重要的文化景观,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和风土民情等。

例如,乡村聚落景观是乡村聚落的空间组织形态,它不仅包括聚落建筑本身,还包含聚落的经济空间、社会空间和文化空间,它们共同组成了乡村聚落景观体系。乡村的经济空间是指以聚落为中心的经济活动、经济联系的地域范围及其组织形式;乡村的社会空间指的是乡村居民社会活动、社会交往的地域结构;乡村的文化空间是指凝结于聚落建筑、经济空间和社会空间的有形和无形的文化形式,包括文学、艺术、语言、服饰、民俗、民情、思想、价值观等。可见,聚落景观体系中的各组成部分,形成了既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又相互区别的有机整体,表现出不同的旅游价值。

(二)聚落旅游景观的特点

聚落旅游景观作为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具有地域性、观赏性、社交性、文化性、参与性等特点。

1.地域性

我国国土面积大,南北、东西跨度大,自然地理环境复杂,地域文化丰富多样。北方城市和南方城市有着鲜明的聚落文化差异。如华北聚落的建筑大多以四合院、三合院为主,聚落的规模大、密度稀,这与华北地区地势开阔及农耕方式有关;而江南聚落的建筑则呈现出独特的“小桥流水人家”景观,这不仅得益于江南“水乡泽国”的地理环境,也是江南文化“儒雅、小巧、精致”建筑理念的一种真实写照。而正是这些风格各异、结构功能差异巨大的聚落,造就了我国丰富多样的聚落旅游资源,成为旅游产品中的亮点和看点。

2.观赏性

传统聚落文化作为一种旅游资源,因其观赏性而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尤其是一些大中城市,它们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是物质财富、精神财富最为集中之地,主要由标志性建筑、城市文化设施、街区、风景名胜和城市整体特征等要素组成。乡村景观如水稻梯田、莲田、麦地、果园、花卉园、水产养殖地、牧草地等都是农民长期劳动耕作的成果,其作为生产活动成果的形态表现,对乡村聚落起着非常重要的景观再塑造作用。乡村景观特点是规模大,景观的季节变化明显,观赏性强,既是聚落景观体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也是聚落文化景观的重要资源。

3.社交性

城市中著名的博物馆,负有盛名的学府,重要的、可见的历史遗迹,众多的图书馆、剧院,美丽的音乐厅,大型游乐场,有多种参加游憩的机会;乡村中家族宗祠、乡村戏台、逢年过节的迎神赛会等都是居民进行社会交往的场所。社交活动以各种形式渗透于聚落的每一个地方,成为聚落景观体系中最具活力的要素。

4.文化性

文化是聚落景观体系中的灵魂思想,如凝结于聚落建筑中的文化,包括建筑理念、布局思想、艺术装饰、文学作品等,是聚落建筑旅游观赏的主要凭借。又如,反映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文化,反映农民精耕细作的农耕文化,反映一个民族或地区的文化形态(如语言、服饰、节庆活动、民俗娱乐等方面)的民俗文化等,都是聚落旅游中很具有吸引力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