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中国旅游文化
15034300000015

第15章 旅游聚落文化(4)

二、特色古村落的主要类型及特色

特色古村落是以村落为景观单元的一种旅游景观类型,从旅游景观的角度来看,特色村落景观是千百年来作为农业大国的中国社会发展的积淀,拥有较接近原生态的乡村自然景观,旅游前景是不可估量的。我国疆域辽阔、地形复杂、气候多样,加之民族众多、文化各异,因而传统的民居聚落建筑也是风格迥异、异彩纷呈。常见的分类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按其所在地域划分

1.北方古村落

北方古村落主要分布在山西、陕西等地。其风格古朴大气,在朴实无华中彰显文化内涵。据不完全统计,山西省有古村落3000余个,这些古村落的地方特色浓郁,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如在运城新绛县的光村,保留有汉、唐、宋以及明清的建筑,其中以明清建筑居多。光村里具有跨年代的保存完好的建筑群,对于研究中国的历史、中国的建筑史和砖雕美术史都极具意义。一些学者曾对山西榆次后沟古村作出这样的评价:“步入后沟古村落,随处都可感受到一种远古的文化气息;在这里,中国北方汉民族千百年来自给自足的传统文明得到生动的写照,特别是精巧别致的古戏台、菩萨殿、观音堂等堪称北方民俗文化的‘活化石’。”

2.南方古村落

南方古村落主要分布在江南、岭南、西南等地,尽管都地属南方,但却风格各异,个性鲜明。以岭南的广东古村落为例,广东省首批认定的27个古村落最远的建于宋朝以前,最近的在清代以前。其中有许多都具有典型的潮汕建筑风格,颇具豪华气派,所以,自古就有“潮州大厝皇宫起”、“京华帝王府,潮汕百姓家”之说。潮汕民居保留着唐宋世家聚族而居的传统,形成了大规模的村寨等建筑群体,再加上地方经济发达、人文鼎盛,所以建筑规模宏伟壮丽。次要建筑围绕主体建筑,相连成片,形成外部封闭而内部敞开的建筑群体,聚族而居。同时,南方古村落建筑讲求风水,追求与大自然的和谐。

(二)按其功能性质划分

1.因商业价值而形成的古村落

商业市场行为在塑造乡村社会文化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市场的服务区域,经济活动的密集会带动社会文化活动的密集,人们交流的范围会更加广泛。在中国,不论是南方还是北方,几乎很多古村落的形成都有其商业价值所在。

例如,山西碛口古镇位于晋陕大峡谷中段,吕梁山西麓,山西省临县境内,黄河与湫水河交汇处。黄河在这里陡然变窄,形成一段布满暗礁的河道,大量的商船在这里靠岸转运货物,造就了碛口这个重要的晋商码头。晋商的兴盛造就了碛口,至今与长街形成网络的十几条小巷连通各家货栈、商号,四通八达的街巷反映了碛口历史上商业贸易的繁荣。长长的古街、幽深的古巷和镇上成片的古建筑给人一种回归历史的感觉。西湾村便是当时碛口繁荣时经济力辐射所及村庄之一。

2.因战事防御而形成的古村落

历史上经常战乱不断,百姓流离失所。为避免兵乱和匪盗的滋扰,安全防范是村落建设时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在这种心态的作用下,整个村落的布局选址,除了有风水上的意义,还要有防御上的功能。很多村落在建设时,往往利用山地或河流作为天然屏障,形成防御的一道壁垒。

例如,四川丹巴县梭坡乡的高碉,采用的便是一种特殊的防御形式,古碉堡高耸入云,神秘而又古老,它的出现便与战争防御有关。建于村寨要道旁、交通要隘等地的称“军事防御碉”;专门为土司守备而修的叫“官寨碉”;村寨中心,用于镇魔的八角碉叫“风水碉”;最常见的还是家碉、寨碉。

许多特色村落的形成都有其特定的历史条件,其价值体现在风水、建筑、宗祠等许多方面,但往往很多形成的原因是交织在一起的,只是有些村落的某种形成原因更明显。所以,对村落形成原因的考察,必须用宏观的眼光去审视。

三、特色古村落的文化体验

1.中国画里的乡村:安徽黟县宏村

宏村位于安徽省黟县东北部,村落面积19.11万平方米,始建于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年),至今800余年。它背倚黄山余脉羊栈岭、雷岗山等,地势较高,常常云蒸霞蔚,时而如泼墨重彩,时而如淡抹写意,恰似山水长卷,融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为一体,被誉为“中国画里的乡村”。

整个村子呈“牛”形结构布局,被誉为当今世界历史文化遗产的一大奇迹。那巍峨苍翠的雷岗当为牛首,参天古木是牛角,由东而西错落有致的民居群宛如庞大的牛躯。以村西北一溪凿圳绕屋过户,九曲十弯的水渠,聚村中天然泉水汇合蓄成一口斗月形的池塘,形如牛肠和牛胃。水渠最后注入村南的湖泊,俗称牛肚。接着,人们又在绕村溪河上先后架起了四座桥梁,作为牛腿。历经数百年,一幅牛的图腾跃然而出。这种别出心裁的科学的村落水系设计,不仅为村民解决了消防用水问题,而且调节了温度,为居民生产、生活用水提供了方便,创造了一种“浣汲未防溪路远,家家门前有清泉”的良好环境。

2.桃花源里人家:安徽黟县西递村

安徽省黟县西递镇是黄山市最具代表性的古民居旅游景点,坐落于黄山南麓,距屯溪54千米,距黄山风景区仅40千米,距黟县县城8千米。处于安徽省“两山一湖”黄金旅游经济圈内,地理位置十分优越。镇政府所在地西递村始建于宋代,该村东西长700米,南北宽300米,居民300余户。因村边有水西流,又因古有递送邮件的驿站,故而得名“西递”,素有“桃花源里人家”之称。村落周围群山连绵,村口雕刻精湛的胡文光刺史碑楼巍然屹立。村内仍保存完好的124幢美丽多姿的明清民居建筑,大多为三间与四合格局的砖木结构楼房,马头粉墙,盖以小青瓦。

据史料记载,西递始祖为唐昭宗李晔之子,因遭变乱,逃匿民间,改为胡姓,繁衍生息,形成聚居村落。故西递自古文风昌盛,到明清年间,一部分读书人弃儒从贾,他们经商成功,大兴土木,建房、修祠、铺路、架桥,将故里建设得非常舒适、气派、堂皇。历经数百年社会的动荡,风雨的侵袭,虽半数以上的古民居、祠堂、书院、牌坊已毁,但仍保留下数百幢古民居,整体上保留了明清村落的基本面貌和特征。

3.京西古道上的“世外桃源”:川底下村

川底下村,原名爨底下村,位于京西山区深山峡谷中,现保存着500间、70余套明清时代的四合院民居。整个村庄保留着比较完整的古代建筑群,坐落在北侧缓坡之上,依山而建,高低错落,线条清晰,紫石和青石铺就的小径曲折迴绕,颇具江南风格,又有世外桃源之感。

山村的建筑别具一格:上下两层、高低错落的村落似古城堡,又似山城,被称为北京地区的“布达拉宫”。它既有北京城内四合院的风韵,又有山村小巷的风光。沿当地特产的紫石铺成的小路穿街走巷,一座座小院古朴典雅,它以两边的山石为墙,巧妙地利用地势,使院落布局紧凑而不拘谨,既不失大院的气魄,又显得小巧精致。这些四合院多为清代所建,又有明代的风格。砖木结构的坎墙上覆灰色小瓦,门楣上雕着各种花卉图案,有菱子花、灯笼花、万字不到头等。门楼、影壁雕工细腻,雕有喜鹊登枝、松鹤延年,门前石阶有抱鼓石,进门有大块青石或紫石,取“平步青云、紫气东来”之意。

川底下村有着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妙趣横生,如金蟾望月、威虎镇山、神龟啸天、蝙蝠献福、一线天、花仙池、老龙窝、牛头山、京西古道遗址等,美不胜收。更可贵的是墙上还保留着清朝时的治家格言、照壁题字,以及抗美援朝、**********各个历史时期的标语,步入其间,犹如走入历史长廊。

4.千年古村:京西灵水举人村

灵水村位于北京西部门头沟区的斋堂镇,形成于辽金时代,不仅村落古老庞大,辽、金、元、明、清时的古民居较多,而且过去民间所信仰的诸神尽有,所以多古庙遗址。村里还有很多古树名木,浓浓的绿荫,汩汩的清泉溪流滋润着这座古老的山村。

灵水村前后有三条石头街道,层层叠叠的房子簇拥在一起,一座座古民居错落有致,是现今保存完整的“举人宅院”,雕梁画栋,古色古香,它们既不同于京城里的四合院,又有别于普通的乡间民宅,其间的石刻、雕画、宅门、楹联无不体现着深深的文化内涵。村中有72眼水井、32盘石碾,今日虽已岁月留痕,沧桑磨砺,但当流连轻抚,仿佛辘辘的吊水声、轧轧的磨面声隐隐阵阵,飘忽在徐徐轻拂的晚风中。

灵水村出过众多举人,因此其宅院和民居建筑风格也追求“仕者风范”。“越制”的九间九檩大宅院(后****以避祸)、刘知府的五套院、谭瑞龙的大宅院等院落纵横相连,左右互通,八大商号及传统民居也颇具鲜明地方特色,两进或三进的四合院,轴线明晰,房舍对称,是中国北方明清乡村民居建筑的典范。四合院、明代宅院、清代民居构成了举人村古民居的主流。

灵水村“灵泉禅寺”始建汉时,是北京最早的寺庙,现存明代弘治年间(1488—1505年)重修的门楼。此外有娘娘庙、火龙王庙、文昌阁及魁星楼大小17座庙宇,村外还有一座建于元代的天主教堂。在山野郊外的小村落中,佛、道、儒、天主四教各领风骚,相融共存,创造了灵水村“四教合一”的奇特宗教文化。

灵水村的神树灵木又是一绝。其中有两棵千年古柏寄生树,一名“柏抱榆”、一名“柏抱桑”,还有一棵“雌雄一体”的银杏树。这三棵被古木专家称为“世间罕见奇树”的千年古树,昭示着灵水村不同凡响的奇情异韵。位于村北的一株千年古柏,树冠平展,茂如华盖,被当地人誉为“京西灵芝”。

古村落是我国人民群众生存智慧的结晶,是人与大自然和谐与共的生存空间。随着社会的进步,这样一些在古老文明的社会中逐渐形成的生存环境,必然有不适应现代文明的成分,必然要被淘汰、改造、革新与换代。但是那些与地理环境、自然山水相关联的人文景观不仅是我们民族文化与悠久历史的见证,而且富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和审美价值。因此让古村落景观得到更为有效的保护,祖国的历史文化在社会发展中才能得到更好的传承,古老才会再度新生。

第四节中国特色城镇聚落

城镇聚落是人文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人与自然综合作用的产物,是人类因生产或生活需要集聚定居之场所,包括房屋建筑以及相关的生活、生产设施。

一、城镇聚落的形成

城镇通常在相当发达地区与有待发展地区之间的边界上发展,往往能够很容易地向四周扩散并影响周边地区。边界位置是指城镇居于两种或更多种区域边界上的位置,这种四通八达、左右逢源的位置可以促成城镇的快速形成。城镇聚落的形成根据其所处位置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一)资源中心

很多城镇会在广阔的农业区中心兴起。如果整个地区的农产品是多种多样的,城镇就作为交易中心;如果是单一的农业区,城镇则作为提供服务和销售产品的中心。

(二)交会点

城镇几乎总是位于道路交会的地点,这块土地的位置总是促进若干道路在此交会,这种交会点的作用在历史上通常有以下几种:

1.驿站和商旅客店

驿站和商旅客店产生最早、最简单,原是沿着商旅行走的路线发展起来的小聚落点,后来有些甚至还发展成为城镇的节点。由于这里能为商旅提供水、食物、住宿等,为牲口提供栅圈,为商品货物提供贮放设施,因而商旅聚集地发展起来成为聚落。这类聚落点在商旅线上以一天行程的距离散布着。

2.交通的阻碍点和控制点

在通畅的路线上遇到阻碍的地方,几条道路和铁路同时利用一个狭窄的关隘或高地上的隘口,就会有城镇兴起。这在海路上也是如此,许多大港在能够控制航海的狭窄海峡上建立起来。

3.运输转换点

当商品在一地必须由一种运输形式转换成另一种形式时,城镇就可能在此建立。由转换所造成的耽搁,引起对仓库设施的需求、对各种运输形式设施的需求、对劳动力装卸货物的需求,这些都导致城镇的兴起。

4.军事辖区

历史上有很多军事要地,在驻守或屯兵期间,由于生活资料的需要,从而形成一个庞大的军事消费区,久而久之自然形成一种军事聚落,如陕西北部地区明代榆林镇军事辖区。辖区内明长城沿线密布着大大小小几十个军事聚落,清朝前期军制改革,军事聚落也相应转化为行政辖区,并逐渐演化为现代城镇,之后摆脱军事色彩,以贸易镇市出现于经济领域。这种城镇聚落选址的目的中包含着深刻的社会因素和环境因素,特别是着眼于政治上统治的有利实施、军事上攻占的行之有效,从而形成城镇聚落建立的重要条件。

知识链接

城镇的作用

一个城镇集聚区一般包括当地居民周围的生活活动循环范围,即中心城市居民到休憩地及卫星城镇居民使用中心城市的生活和文化设施的往返客流范围。一般在距离中心城市1.5~2小时行程的等时线内。城镇集聚区的作用主要是:①既有大城市的社会经济效益,又可减轻环境危害,并可为城市建设提供较多自由,因而有利于解决城市发展与旧城改造的矛盾;②由于多职能性能产生较好的社会经济效果,对中、小城镇发展尤其有利;③有利于大城市周围地区的改造和发展,便于实现城乡结合,提高农村地区的经济、技术、文化和生活水平。但城镇集聚区仍存在生产和人口过分集中带来的弊病;各城镇缺乏统一的行政管理,需要增加道路等基础设施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