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中国旅游文化
15034300000023

第23章 旅游建筑文化(7)

四、建筑小品及建筑装饰

(一)建筑小品

建筑小品是指既有功能要求,又具有点缀、装饰和美化作用的、从属于某一建筑空间环境的小体量建筑、游憩观赏设施和指示性标志物等的统称。

1.牌楼

牌楼也称牌坊(从形式上讲,凡柱子上没有屋顶的称为牌坊,有屋顶的则称为牌楼),是一种纪念性的建筑。它通常建在陵墓、祠堂、衙署、园林甚至街旁、里坊、路口等处,既可作为一种标志,也可用于褒扬功德、旌表节烈等。因此,从牌坊的作用或是建造意图来说,可以将其分为三大类:标志坊、功德坊和节烈坊。标志坊是在某些具有纪念意义的地方所建的牌坊,作为一种标志,并起着昭示后人的作用。功德坊是彰显有功名者的功名、政绩的功名坊和表彰某人德行的道德坊的合称。节烈坊则是用来表彰忠臣、孝子和贞节烈女的,尤其以表彰妇女贞节的最多。在中国的封建社会中,牌坊(牌楼)具有宣传礼教、对百姓进行教化的作用。

2.华表

华表即古代设在宫殿、城垣、桥梁、陵墓前作为标志和装饰用的大柱。将华表竖立于皇宫和帝王陵园之前,作为皇家建筑的特殊标志。华表高高耸立,既体现了皇家的尊严,又给人以美的享受。设在陵墓前的又名墓表,一般为石制,柱身通常雕有蟠龙等纹饰,上为方板和蹲兽。华表起源于墓碑(木制),后来人们将木柱竖于交通要道,作为识别道路的标志,故称“华表木”或“恒表”。不久,君主又让人们在上面刻写意见,称其为“诽谤木”(古代“诽谤”一词是中性词,指责过失的意思)。随着原始社会的瓦解,奴隶制度、封建社会制度相继建立,已经不允许人们在“诽谤木”上刻写“谏言”,而演变为刻上云龙纹饰的华表。

3.狮子

宫殿大门前一般都有一对石狮或铜狮,起到辟邪的作用。又因为狮是兽中之王,所以又有显示“尊贵”和“威严”的作用。按照中国文化的传统习俗,成对石狮系左雄右雌。另外,还可以从狮爪所踩之物来辨别雄雌。雄狮爪下为球,象征着统一寰宇和无上权力;雌狮爪下踩着幼狮,象征着子孙绵延。狮子所蹲的石头有的刻着凤凰和牡丹,因为凤凰是鸟中之王,牡丹是花中之王,故合称“三王狮”。

4.须弥座

须弥座原是佛教造像的底座,由印度传来。须弥即须弥山,是印度佛教传说中的世界中心,以须弥山作为佛教造像底座,意思是佛坐在圣山之上,可以更显示佛的伟大。须弥座传入中国以后,常用来承托较为尊贵的建筑,如宫殿和庙宇中的大殿等。

5.香炉、日晷、嘉量及其他

香炉,有盖为鼎,无盖为炉,是古代的一种礼器,举行大典时常用来燃檀香和松枝。日晷,即日影,利用太阳的投影和地球自转的原理来显示时间。嘉量是我国古时的标准量器。全套量器从大到小依次为斛、斗、升、合、龠,含有统一度量衡的意思,象征着国家统一和强盛。吉祥缸是置于宫殿前盛满清水以防火灾的水缸,有的是铜铸的。古代称之为“门海”,以比喻缸中水似海可以扑灭火灾,故又被誉之为吉祥缸。如北京故宫中的吉祥缸,古时每年冬天在缸外套上棉套,覆上缸盖,下边石座内燃炭火,以防止冰冻,直到天气回暖时才撤火。龟和鹤是中国文化中的神灵之物,因此用铜龟和铜鹤来象征长寿,庆贺享受天年。最有名的被称之为龙头龟、仙鹤。

6.影壁

影壁又称照壁、照墙、萧墙,是设在建筑或院落大门的里面或外面的一堵墙壁,面对大门,起到屏障的作用。同时,它也是一种极富装饰性的墙壁。

7.碑碣

碑碣是雕刻功绩等的设置,大多为石制,所以称为“石碑”。石碑雕刻一般以文字为主,等级高的或较讲究的,会在碑头雕螭纹、龙纹,在碑底使用龟趺。方形碑头的叫做“碑”,圆形碑头的叫做“碣”。

8.阙、墓表、五供座

阙是一种导引性的标志建筑,多设在城市、宫殿、祠庙、宅第等前方,称为门阙。此外,在墓园入口处的神道两侧,也可设阙,称为墓阙。陵墓中,设立在墓前用来记刻死者生平、表扬其功德的石碑,叫做“墓表”,是一种纪念性建筑装饰,同时也带有一定的标志性作用。五供座为祭祀用的供桌。在一座石台上放着香炉一座、烛台两座和花瓶两只,共五件,所以称为五供座,又称为石五供。这五供座上的每一件,都是一件独立的石雕,所以五供座不仅有祭祀上的实用价值,而且还有石雕本身的艺术观赏价值。

(二)古建筑屋檐翘角上的鸟兽

我国古代祠堂、庙宇、宫殿、民房的屋檐翘角上,往往塑有各具形态的鸟兽。其原因有三:

(1)装饰。如同绘画、雕刻在雕梁画栋一样,历代工艺匠人把泥塑技艺装饰到建筑上,通过丰富的联想,用这些或蹲、或俯、或偎依、或嬉戏的鸟兽,使屋檐变得豪放雄健,神采飞扬,借以显示生命律动的自然野趣。

(2)寄予寓意。历代的工艺匠人,对塑造的鸟兽不是信手拈来,而是对每一种动物都寄予寓意。龙、凤象征吉祥,斗牛乃避火的镇物,狮子表示威严,狻猊则象征着人们渴望主持公道。

(3)保护作用。我国古代建筑屋脊上有仰天长啸的龙,龙口里装有如蛇信子般的金属丝——龙舌。这根金属丝的另一端却深埋在地下,这样,装在龙口里的金属丝实际上起到了避雷针的作用。据说,由于古建筑的房屋、庙宇、古塔装了这种避雷的“龙舌头”,所以秦汉以后的寺庙、古塔很少遭雷击。

(三)柱色、门色及装饰钉

我国古代封建等级观念极为明显,这在古建筑中常有所表现。如柱色,金色的级别最高,其次为红色,再次是黑色。再如门的颜色,清朝规定,皇宫正殿门为红色;一至三品官员府第门为红色;四品以下官员府第门为黑色。又如门扉上的装饰钉,外观都是朱门金钉,但门钉个数却因人而异。清朝对于门上的装饰钉个数曾作如下规定:

皇宫、寺院和庙宇的大门,门钉纵横各九路(即9×9),共81颗;

亲王府正门五间,门钉纵九横七(即9×7),共63颗;

一至三品官(郡王、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等)的府邸大门,门钉纵横各七路(即7×7),共49颗;

天子与诸侯的嫡子府邸正门五间,门钉纵九横五(即9×5),共45颗;

四至五品官府大门,门钉纵横各五路(即5×5),共25颗;

五品以下官府大门不准设门钉。

(四)彩画及藻井

1.彩画

彩画是我国古代建筑上极富特色的装饰,用色彩、油漆在梁、枋、斗拱、柱、天花板等处刷饰或绘制花纹、图案乃至人物故事等,这些被绘画出来的各色纹样与图案就是彩画。彩画除了具有装饰作用外,还可增加木料的防腐防蛀性。

我国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了彩画的雏形,至秦汉时已很发达,出现了龙、云等纹样。南北朝时期受佛教的影响,彩画中又增加了卷草、莲花、宝珠、万字等纹样。随后,彩画的内容越来越丰富,画法与名称也逐渐增多,明清时渐成定制。清代官式彩画是我国建筑彩画发展最活跃、成果最丰富的全盛时期,如故宫的装饰,太和殿、皇极殿内的蟠龙金柱,一改通用的做法,采用通体沥粉贴金,与室内的其他装饰形成鲜明的对比,强调了君临天下、唯皇帝独尊的地位。与此相同的还有祭祀家庙的奉先殿,均采用贴金的做法,装饰无所不及,与众不同,壮丽辉煌。

清代官式彩画主要有三种,分别表示三个等级:

(1)和玺彩画。和玺彩画是清代古建筑中最高等级彩画。和玺彩画也分为数种不同的等级,如金龙和玺、金凤和玺、龙凤和玺、龙草和玺等,不同的图案装饰在不同的部位,但不论装饰在哪里,都少不了富丽华贵的样式。

(2)旋子彩画。旋子彩画的等级次于和玺彩画,清代旋子彩画是在明代旋子彩画的基础上演变而成的,这类彩画品种繁多,使用广泛,是清代彩画中的一个主要类别。

(3)苏式彩画。苏式彩画是装饰园林和住宅建筑的一种彩画,它起源于江南水乡苏州一带,传至北方进入宫廷后成为官式彩画中的一个重要品种。

2.藻井

藻井是最华丽的一种天花,是古代建筑中一种较为华丽的室内装饰,一般用于室内顶部。藻井一般在一些等级较高的建筑中才用到,如皇家宫殿和寺庙殿堂中。此外部分民间建筑中也有使用,如在一些戏台的顶棚上。

藻井及藻井周围的建筑内顶上一般都绘制彩画,其图案各异,龙凤的造型较特殊,龙占多数,等级最高。在宫殿建筑中,龙是帝王的象征,在装饰中占有统治地位,如故宫的天花藻井,多数都有龙的图案。龙像是一条条舞动的精灵飞跃人间,围绕在帝王的周围,无比神圣。故宫的藻井多数贴金,金碧辉煌,色彩绚丽,如伞如盖,将装饰效果与帝王的权威很好地融为一体。

(五)建筑雕刻

雕刻是一种具有很高审美价值的艺术品,既具有实用性,又具有欣赏性。中国传统建筑雕塑主要有三雕:木雕、石雕、砖雕。

1.木雕

木雕是我国传统建筑雕刻中数量最多、最为常见的一种雕刻形式。提起木雕,还要追溯到6000年前的河姆渡时期,现有很多当时的木雕出土。之后的****文化遗址中,更有大量的木雕器物出土。距今3000年前的殷商时代,在建筑中已使用木雕。今日所见的建筑木雕大都是明清时期遗留下来的。

木雕艺术通常对木材的要求较高,尤其是在一些等级较高的宫殿建筑中,大都选用质地较硬的名贵木材,如紫檀、楠木、红木等。这些木料坚韧细腻,纹理清晰,不易腐蚀变形和遭虫蛀。

我国地域辽阔,各地的人文风情多姿多彩,不同地区的不同艺人各显身手,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传统木雕。北方的木雕风格粗犷大方,豪迈奔放,尤其以皇家宫殿中的木雕为最。南方的木雕柔和细腻,温文尔雅。北方的晋中地区,木雕具有很强的地方色彩,装饰的内容大多是一些传统的吉祥图案,其寓意荣华富贵、步步高升、封官进爵、五德俱全等。南方木雕因苏州园林而闻名,这里曾流行“无雕不成屋,有刻斯为贵”,苏州建筑的木雕精致,富有灵性,清秀纤巧,以具有审美情趣的纹样为主要雕刻,如山水花鸟、人物故事、吉祥如意等,云纹飘逸,风格文雅,清秀隽永。

中国传统建筑装饰的木雕多数还体现了伦理教化,如一些历史故事、神话传说、戏文故事等,处处体现了儒家之礼、人伦之轨;祈福纳祥、民俗风情、八仙吉祥、山水花鸟等,则处处都显示了人们祈盼美好吉祥生活的迫切愿望。

2.石雕

石雕的历史也非常久远,只略逊于木雕。大约在秦汉时期,我国已经出现大型的墓前石雕,气魄雄浑,简练大气,富有动感。西汉时期出现画像石,在坚硬的石头上雕刻画面,用于墓室、石棺、石阙等建筑,为墓主人歌功颂德,具有绘画和雕刻两种功能。

魏晋南北朝以及隋唐时期,因为统治者大力凿建石窟寺,所以,今天留存有大量的石窟寺石雕,并且大多属于大型石雕,成为我国石雕史上辉煌的一页。当时很多的石雕都出自民间工匠之手,他们的宝贵经验和智慧成为后人借鉴的楷模与典范。

如果不单看石窟寺石雕,而从整个石雕的发展来看,那么隋唐之后的宋、元、明、清石雕艺术都有很大的进步,数量更多,内容也更丰富。尤其是处于封建社会末期的明清两朝,是我国建筑艺术发展的成熟期,石雕艺术也不例外地达到了发展的顶峰。

明清时期的建筑石雕继承了唐宋的遗风,细腻流畅,比例适当,趋向于精细,气势不再狂放,略有收敛。民间建筑中石雕的使用也渐渐普及,民居、祠堂、牌坊等处都常用。在建筑的构件上,如门楣雕刻、石基雕刻、石柱雕刻等比比皆是。石雕可以是独立的单体建筑,也可以是建筑的局部或构件。一件精美的石雕是否为一件完美的艺术品,材料也是评判的至关重要的因素。建筑石雕所用的材料较多,如汉白玉、青白石、花岗石等。雕刻的手法也很灵活,如平雕、浮雕、透雕等。一件件精雕细琢的石雕为建筑增添了无穷的色彩,使其更加神奇耀眼。

3.砖雕

砖雕最初是模仿石雕的形式而出现的。砖早在商周时期就在建筑中使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印纹砖。汉代时,画像砖盛极一时,有了雕刻图文的实心砖。然而,一直到宋代才有了真正的砖雕,但还没有广泛地应用于建筑装饰构件。元代时,砖雕开始大量地在建筑中使用。

如石雕一样,砖雕艺术在明清时期发展到成熟乃至顶峰的阶段,尤其是在清朝,砖雕在全国普遍运用,也形成了南北方不同的风格。砖雕的用料一般比较严格,尤其是水磨青砖,砖的制作工序较复杂,雕刻的手法较灵活。清代为了突出砖雕画面的层次感,以达到较好的艺术效果,发明了粘砖技术,从而使砖雕的艺术手法更加灵活多样。

砖雕的表现内容很广泛,“图必有意,意在吉祥”这样的寓意是雕刻所共有的美好境界,表达了人们真实而理想的向往和祝福。源于封建等级制度的森严,民居建筑不可以施用彩画等作为装饰,黎民百姓只能用雕刻来装饰房屋。由于各地文化风土等的差异,也形成了南北方不同的风格特色:北方的砖雕朴实庄重,南方的砖雕秀丽雅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