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中国旅游文化
15034300000003

第3章 旅游文化概述(2)

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这四者之间的关系是由客体到主体的紧密相连、不可或缺的关系。物质文化是旅游文化的外在显现或外在的物化,能够直接为人所感知,但也易于被人模仿和创造。精神文化是旅游文化的核心,必须有意识地外化于物态,才能为人所感知,为人所了解,从而使自己的观念、追求、情趣、情感等引起他人的共鸣。因此,物态文化和精神文化互为表里地对立统一于整个旅游活动中。而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则是由物态到心态的中间性过渡环节,具有承上启下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制度文化是保证服务质量,提高旅游层次,促进旅游业健康发展的必不可少的因素,具有保证方向和指南的意义。而行为文化对于提高旅游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保证服务质量、增强竞争力等方面也是不可缺少的。

二、旅游文化的构成

旅游文化既涉及历史、地理、民族宗教、饮食服务、园林建筑、民俗娱乐与自然景观等旅游客体文化领域;又涉及旅游者自身文化素质、兴趣爱好、行为方式、思想信仰等文化主体领域;更涉及旅游业的服务文化、商品文化、管理文化、导游文化、政策法规等旅游介体文化。因此,旅游文化的构成具有三方面的内容,即旅游主体、旅游客体、旅游介体。

1.旅游主体文化

旅游主体文化,即旅游者文化。包括旅游者的旅游审美体验、旅游求知体验、旅游交往体验、旅游情感体验。这些体验文化是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创造的,属于旅游文化。

2.旅游客体文化

旅游客体文化,即旅游资源文化。学术界按旅游资源的成因或其属性分类,将旅游资源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两大类型。前者是指由地貌、水体、气候、动植物等自然地理要素所构成的、吸引人们前往进行旅游活动的天然景观,具有明显的天赋性质;后者内容广泛、类型多样,包括各种历史古迹、古今建筑、民族风俗、饮食服饰、文学艺术等,是人类活动的艺术结晶和文化成就。也有的将其分为三类,除上述两大类型外,还有复合型旅游资源。

3.旅游介体文化

旅游介体文化,即旅游业文化。旅游业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旅游业是指与旅游有关的一切企业、事业、行政部门,狭义旅游业仅指其中的旅游企业。旅游业活动包括对内管理活动和对外服务、开发、宣传、调控等活动,由此形成对内的管理文化和对外的旅游服务文化、景观开发文化、旅游宣传文化、旅游规范文化等文化现象。旅游业对外服务、开发、宣传、规范等文化以旅游为基础,文化指向主要是旅游者。直接介入旅游者的旅游活动,属于旅游文化范畴。对内管理文化不属于旅游文化范畴。

第三节旅游文化的特征和功能

旅游行为的综合性、时间空间的延展性、景观意态的趣味性、旅游内容的丰富性,以及满足游客文化需求多样化的客观规定性,促使旅游业必须具有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文化形态,这就是旅游文化。旅游文化的特征与功能,与一般文化的特征与功能有着密切的联系。

一、旅游文化的特征

旅游文化的特征,以一般文化的特征为基础,具有一般文化的共性,主要表现为地域性、民族性、承袭性、交融性等特征。

1.地域性

旅游文化的地域性特征主要是指文化的地域差异性。它的形成主要有两种因素: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在我国古代就有“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的说法,在不同自然条件下,人们的生活的结构、范围和对象等方面都会有所不同,以至形成带有强烈地域特点的文化形式。形成这种地域性文化的社会环境的因素之一就是民族环境,民族分布的地域性又是文化地域性形成的原因之一。正是这种文化的地域性、民族性构成了旅游资源的魅力,从而促进了国际旅游的发展。

2.民族性

世界上有许许多多的民族,它们都有自己的文化传统,正是这种独特的文化传统,使一个民族与其他民族区别开来。陈独秀在《东西民族根本思想之差异》一文中透彻地指出:“西洋民族以战争为本位,东洋民族以安息为本位。西洋民族以个人为本位,东洋民族以家庭为本位。西洋民族以法治为本位,东洋民族以感情为本位。”每个民族都生活在特定的环境中,不同的环境造就了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形成了不同的语言、文字、艺术、道德、风俗习惯,构成了不同的民族文化,从而构成了发展民族旅游的潜力之所在。

3.承袭性

旅游文化的承袭性特征,即文化的继承性。一种文化一旦形成,便会在特定群体中代代相传。人们从前人那里不仅继承了有形的物质遗产,还承袭了传统的价值观念、思维习惯、情感模式和行为规范。文化的承袭性使文化具有相当的稳定性。文化经过潜移默化的内化过程,沉淀于显意识和潜意识底层,由此得以保存流传下来,从而积累了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

4.交融性

旅游文化的交融性特征是指不同文化系统之间的冲突、交流和融合。历史上,中原定居农业文化与北方游牧民族文化的交融不断发生。汉、唐、明是中原地区与西域及其以远地区文化交流的繁荣时期,尤以唐朝为盛。唐朝时的绘画、歌舞、服饰、器具大多带有西域文化的风尚。少数民族乐器传入内地,并且沿用至今。唐时,胡舞龟兹曲风靡长安,形成了“洛阳家家学胡乐”的情景。

中国文化不仅在内部各族之间的相互融汇、相互渗透中得到发展,而且在与外部世界的接触中,先后受到了中亚游牧文化、波斯文化、印度佛教文化、阿拉伯文化以及欧洲文化的影响。文化交流促进了洲际、国际、族际间的文化认知,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新的文化创造,使整个文化机体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同时还给后人留下数量巨大、价值极高的文化遗存。

二、旅游文化的功能

现代旅游本质上是一种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和审美享受,是旅游者对文化的诉求。独特的旅游文化是旅游目的地吸引力的源泉,它推动着国际文化的交流。欣赏有形的旅游文化是旅游者了解异国文化,促进国际交流的重要内容。旅游文化作为文化的一个子系统,除了具有文化的一般功能外,其自身还有特殊的功能。

1.审美教化功能

游览秀丽的自然景色、凭吊历史文物古迹、领略异地的风土人情、品味异乡的饮食文化,可以增加旅游者各个方面的知识、扩大旅游者的视野,提高其审美水平。因此,旅游文化具有增长人们的文化知识、提高人们的文化层次和文化修养的教化功能。

在几千年的文化积淀中,大多数自然景观中已经包含了伦理道德意义,旅游者在欣赏自然美景的同时也必然会感受到附加其上的道德内容。如畅游黄河、攀登长城时,除了感受惊涛拍岸的壮阔水势和“不到长城非好汉”的万丈豪情外,更主要的是被黄河和长城的象征意义所感染和激励,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油然而生,由此提升了思想境界。

2.商业经济功能

旅游文化的商业经济功能具体表现在促进消费和增加收入两方面。一方面,旅游文化对消费的促进作用,首先体现在旅游媒介中,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的文化需求和审美情趣得到满足后必然会强化消费欲望,从而实现消费行为。而旅游者的消费行为,使旅游业的收入有所保证。另一方面,旅游资源中的文化开发,同样会促使旅游消费的增加。

3.文化交流功能

旅游文化具有文化交流功能,文化交流可以增强旅游地国家人民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加强各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友好往来,促进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发展,维持社会的繁荣与稳定。旅游文化还可以帮助旅游者通过各种途径的接触,交流思想感情,消除由于长期隔绝而造成的偏见和误解,有力地促进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

第四节旅游文化与旅游业

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文化旅游正成为一种备受青睐、生机盎然的旅游形式。例如,山东的“一山”、“一水”、“一圣人”,把文化融合在旅游产业中,极大地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而旅游业的发展又促进了文化业的提升。重庆的红岩文化,使歌乐山的旅游业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以前的小山现在成了旅游胜地。由此可见,文化因素对现代旅游活动的影响将会更加深刻和深远。所以,要加快中国旅游业的发展,提高其国际竞争力,就必须高度重视旅游文化建设。旅游文化在旅游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