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茴鱼会作短距离的生殖、适温及索铒的春季洄游和为躲避干旱、冰冻的秋季洄游。
黑龙江茴鱼在我国主要产于黑龙江上游、嫩江上游、牡丹江、乌苏里江、松花江、绥芬河;在国外主要分布于俄罗斯鄂霍次克海沿岸和日本海沿岸。
黑龙江茴鱼通常以无脊椎动物为主要食物。其索食时间多在夜间。夏季尤其喜欢在浅水处捕食水生昆虫和落入水中的陆生昆虫。每年的4月中旬到5月初,亲鱼都集群游到清澈而湍急的水流中产卵,其卵常粘附着在河底的砾石上面。
黑龙江茴鱼的肉质鲜美,为名贵的食用鱼类,但由于数量不多,并未形成一定的捕捞量。当地渔民多在其洄游期进行捕捞,捕捞强度过大。
同时,由于黑龙江茴鱼所生存的主要河流均有兴修水库和水利设施,改变了茴鱼的产卵、摄食、越冬环境,对其繁殖和生存也造成了一定影响。
秦岭细鳞鲑
秦岭细鳞鲑,又叫细鳞鲑、细鳞鱼、梅花鱼、花鱼、五色鱼、金板鱼、闾花鱼、闾鱼。属鱼纲鲑形目鲑科细鳞鲑属。
秦岭细鳞鲑的鱼体成纺锤形,稍侧扁;头钝,头背部宽坦,中央微凸;吻不突出或微突;下颌较上颌略短,上颌骨后端达眼中央下方;上下颌、犁骨和腭骨各有1行尖齿;舌头厚且游离,舌齿约10枚,排列呈“∧”型。
秦岭细鳞鲑的鳞片细小;侧线完全、平直;背鳍短,外缘微凹;脂鳍与臀鳍相对;腹鳍后伸不达****,鳍基部具1长腋鳞;尾鳍叉状。
秦岭细鳞鲑的鱼体背部一般呈暗褐色;体侧至腹部渐呈白色;体背及两侧散布有长椭圆形黑斑,斑缘为淡红色环纹;沿背鳍基及脂鳍上各具4~5个圆黑斑。
秦岭细鳞鲑为我国所特有的种,常见个体多为150毫米左右,最大可达450毫米。由于产区渔业生产极为落后,毒、电、炸的现象非常严重,致使在海拔高度1200米以下人口较多的地区,其资源量急剧减少,即使存在也多为未成熟个体。在海拔1200米以上人口稀少地区尚有一定数量。
在我国,秦岭细鳞鲑主要生活于秦岭地区的渭河上游及其支流和汉水北侧支流湑水河、子午河的上游,它们喜欢栖息于水流湍急、水质清澈、水底多大型砾石的地。秋末,它们会在深水潭或河道的深槽中越冬。
秦岭细鳞鲑为肉食性鱼类,幼鱼主要以水生无脊椎动物为食,成鱼除摄食鱼类外,也吃被风吹入水中的陆生昆虫。细鳞鲑的摄食时间多集中于早晚前后,阴天摄食活动频繁,全天均可见到。
台湾兔仔鱼
台湾兔仔鱼,学名高体铲颌鱼,俗称赦兔、兔仔。属鲤形目鲤科鲃亚科白甲鱼属。
台湾兔仔鱼体形高长,稍侧扁;其背鳍前方为身体最高处;一般腹部圆,尾柄细;头小且短,头顶具有显著隆起;吻短,宽圆;吻皮向下伸展覆盖上唇;口下位,横裂,下颌具锐利角质缘。
台湾兔仔鱼,侧线前段微弯,侧线鳞43~44个;背鳍无硬刺,起点近吻端,前于腹鳍起点;臀鳍外缘平截;尾鳍尖长。
台湾兔仔鱼的体背侧青灰;头略带黑色;腹部银白;鳃盖下缘、偶鳍及臀鳍粉红色;背鳍灰黑,鳍膜红色;尾鳍暗黑,中间浅红色。
台湾兔仔鱼仅分布于台湾省南部和东部的河流和山溪。为中国台湾省的特有种。一般生活在山溪的中游水域,常常喜欢在水流湍急、底质为砾石的小河及水流量较大的溪流中栖息。主要以刮食附着于石面上的着生藻类和水生昆虫等为食。
台湾兔仔鱼曾经是我国台湾省的主要淡水经济鱼类之一,但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河川环境不断受到人为因素的破坏以及水利建设工程的大规模兴起,引起了水文条件的变化,导致水流量减少、水位降低,使鱼类正常的繁殖和生活均受影响。
同时,工农业废水的排放造成水体水质的恶化,使原有的台湾兔仔鱼生境有了明显的改变;加之过度捕捞等综合因素,促使台湾兔仔鱼的数量急剧下降。现已处于易危状态。
塔里木裂腹鱼
塔里木裂腹鱼,俗称尖嘴鱼。属鲤形目鲤科裂腹鱼亚科裂腹鱼属。
塔里木裂腹鱼的鱼体略长,略侧扁;体背稍隆起,腹部圆;头部略小成锥形;吻尖;口下位,接近马蹄形;唇光滑,下颌内侧稍具角质,下唇特别细狭,分为左右两叶;须2对,等长或口角须稍长,其长度约等于眼径;鳞细小,胸部裸露,腹部具臀鳍2行,侧线鳞110~118个。
塔里木裂腹鱼背鳍硬刺发达,后缘有锯齿,背、腹鳍起点相对;尾鳍叶端稍圆;体背呈蓝灰色,腹部为银白色,胸、腹、臀鳍呈浅黄,尾鳍则为浅红色。
塔里木裂腹鱼一般栖息在高原地区的河流中,偶尔也会进入湖泊,它在静水、微流水中均能生活,常以底栖无脊椎动物、藻类或植物碎屑为食。
塔里木裂腹鱼是新疆特有鱼类,分布于塔里木水系,曾是我国新疆博斯腾湖的主要经济鱼类。自1960年始,对塔里木裂腹鱼的捕捞数量就开始不断增加,造成过度的现象,补充群体的数量不足,故种群减少速度加快。再加上外来种的引进,以及因发展生产而大量开垦荒地,引水灌田而导致水流枯竭,生态环境恶化,使这种生长缓慢、成熟年龄较迟的鱼类资源量逐年下降,目前已经临近濒危。
似鲶高原鳅
似鲶高原鳅,俗称土鲶鱼、石板头,属鲤形目鳅科条鳅亚科高原鳅属。
似鲶高原鳅的鱼体粗壮,前端宽阔,稍扁平,后端近圆形,尾柄细圆;头大且扁平,从背后看呈三角形;成唇无乳突,下颌匙状;须3对,吻须2对较短,口角须1对较长。
似鲶高原鳅的体表无鳞,皮肤散布有短条状和乳突状的皮质突起;侧线平直;背鳍位于体中部,与腹鳍相对;胸鳍平展,尾鳍内凹,上叶稍长。
似鲶高原鳅的体背侧呈黄褐色,腹部呈浅黄色,体背及体侧具黑褐色的圈纹和云斑,各鳍均具斑点。
似鲶高原鳅是一种生活于海拔较高的高原河流鱼类。附属湖泊上游的河口地区数量较多。常喜潜伏于干流、大支流等水深湍急的砾石底质的河段,也栖息于冲积淤泥、多水草的缓流和静水水体,营底栖生活。
似鲶高原鳅为肉食性鱼类,成鱼主要以捕食鱼类为主,幼鱼以食水生昆虫幼虫为主。为鳅科鱼类中最大的种,常见个体体长15~48厘米左右,目前已知最大个体体长48.2厘米,重1.5千克。
似鲶高原鳅主要分布于甘肃省靖远到青海省贵德一带的黄河上游干支流及附属湖泊,曾为产地的经济鱼类。由于高原鱼类生长十分缓慢,黄河上游一带优质鱼类甚少,而似鲶高原鳅不仅个体大,而且肌肉丰腴、肉味佳,故被视为经济食用鱼类而大量捕捞,结果导致资源大幅度下降。目前,仅在人烟较稀少的高原地区仍保有一定数量。
平鳍裸吻鱼
平鳍裸吻鱼,俗称扁吻鱼。属鲤形目裸吻鱼科裸吻鱼属。
平鳍裸吻鱼的头小,稍扁平;吻部宽扁,前端扁薄;口小,下位,横宽;吻皮发达,两侧有深沟斜向口角,吻皮、上唇和上颌各自分离,吻皮向下包盖住上唇,上颌外露,细狭,边缘软而透明;下颌突露于下唇之前,具锐缘。
平鳍裸吻鱼的鱼体较为粗壮,背鳍弧形,胸腹部平直,体前部平扁,后部侧扁,尾柄细长。
平鳍裸吻鱼的吻皮和下唇边缘的狭区具细小的乳突。没有吻须,具口角须1对,极短小,隐埋于吻皮内侧上下唇相连处;眼稍小,侧线鳞43~46个;背鳍刺弱,光滑;偶鳍平展,胸鳍宽大,具8~9根不分支鳍条;尾鳍叉形。
平鳍裸吻鱼体背呈褐色,沿侧线具7~10块深色斑,腹部色浅。
平鳍裸吻鱼通常生活于海拔1000米以下的小溪流中,多于溪涧湍急或小河砾石间隙活动。平鳍裸吻鱼为杂食性鱼类,以藻类和水生无脊椎动物等为主要食物。
在我国的分布局限于边远地区的小范围内,即西藏雅鲁藏布江下游支流;国外则分布到印度的布拉马普特河水系,属种群数量稀少的种类。
平鳍裸吻鱼对生存环境条件要求较高,一般在山溪或河流小支流清澈的流水水体中生活,不适应含泥沙的混浊水体。
近些年来,由于其主要产区周围大量林木被砍伐,植被遭到破坏,致使其生活水域中河水泥沙含量增高,水质受污染,影响了平鳍裸吻鱼的正常生活,使原来个体数量稀少的本种更趋于濒危。
洱海老鱼头
洱海老鱼头又名大眼鲤,属鲤形目鲤科鲤亚科鲤属。俗称壳子鱼、草壳鱼。为我国特有种,仅分布于云南洱海,现已经成为濒危物种。
洱海老鱼头体形似鲤。背部不显著隆起;头大,宽而侧扁,头长约与体高等长;吻短钝;口端位,呈深弧形,上下颌约等长;须2或1对,吻须甚短小,或消失;眼大。
洱海老鱼头的鱼体覆鳞较大,侧线鳞35~37个;背、臀鳍均具,后缘有细齿的硬刺;背、腹鳍起点相对或背鳍稍前,背鳍外缘明显内凹;偶鳍均大。下咽齿主行第二枚齿齿冠具2~3道沟纹。
洱海老鱼头的鱼体体侧呈银灰色,背部灰色,腹部白色;各鳍浅黄色;唇前缘黑色;侧线上方各鳞片后缘有新月形小黑斑;头侧和肩带处有银白色斑。
洱海老鱼头一般生活在沿岸带的中上层水域,冬季在水较深的地方栖息。喜集群活动。主要摄食浮游动物、小鱼、虾及丝状藻等。产卵期为每年的5~6月。产卵场主要在浅水地带水质清澈、底质为砾石处,产卵于水草上。
洱海老鱼头虽然个体不大,但肉味鲜美,为产区主要食用鱼类之一。但是自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开始,由于洱海水位的下降,使洱海老鱼头原来的产卵场干涸或成沼泽,大量水草繁生,导致其类群失去原有产卵水域;同时,外来引入鱼类中的一些小型野杂鱼大量吞食洱海老鱼头的鱼卵,导致其产量明显下降。而长期的过量捕捞更是洱海老鱼头类群面临灭亡的重要因素之一。
广西乌鲤
广西乌鲤又名乌原鲤、乌鲤、墨鲤、乌鲫、乌钩、黑鲤。属鲤形目鲤科鲤亚科原鲤属。现已是易危物种。
广西乌鲤体侧扁,呈长菱形;背部隆起甚高,腹部平直;头较小;吻较长,吻长大于或等于眼后头长;口端位,呈半月形;唇很厚,表面有许多明显而细小的****状突起。须2对,较长,颌须较吻须粗长。
广西乌鲤的鱼体侧线微下弯,侧线鳞41~45个;背鳍与臀鳍均具强壮的硬刺,其后缘呈锯齿形。背鳍外缘内凹,基底长,分枝鳍条为16~18;胸鳍较长,末端达到或超过腹鳍起点。
广西乌鲤的头部和体背通常呈暗黑色,腹部银白;每个鳞片的前部有一黑点,联成体侧明显的纵纹;各鳍为深黑色。
广西乌鲤是江河中下层鱼类,多栖息于流水深处底质为岩石的水体,也能生活于流速较缓慢的水体底部。有短距离洄游的习性,冬季产卵后溯江上游,洪水期向下游游动。
广西乌鲤的食性较杂,常以口向水底岩石表面吸食底栖动植物,以小型的螺蛳、蚌类、蚬类为主,也食少量的水生昆虫的幼虫、水蚯蚓和藻类。因为吸吮是广西乌鲤的取食方式,所以常会将少量的泥沙一并带入肠管中。
广西乌鲤一般需超过2龄始达性成熟,产卵季节为每年的11月至翌年1月;卵分批产出,呈黄色,沉性,并具一定黏性;产卵场多在水流湍急、多着生藻类的沙滩石边、沙滩尾处。
广西乌鲤在市场上常见者多为0.5~1.0公斤重的个体,最大个体能长至重7公斤。产量虽不高,但其体厚,肉味鲜美可口,被视为上等经济鱼类。
近年来,具有迁移习性的广西乌鲤在河道各支流均修建坝闸的情况下,无法完成洄游,严重地影响了其生活和繁殖。而工业污染的排放,又造成多流域水质恶化。再加上捕捞过度等因素,使原本就不高产的广西乌鲤资源更为减少。
滇池麻鲤
滇池麻鲤,属鲤形目鲤科鲤亚科鲤属。又名小鲤、菜呼、麻鱼、马边鱼。目前已经是濒危物种。
滇池麻鲤体型似鲤、侧扁;背微隆起,腹圆而平直;头锥形;吻短,稍尖;口端位,马蹄形。唇薄。须2对,吻须较口角须长。
滇池麻鲤的鳞较大,侧线鳞36~39个;背、臀鳍均具硬刺,后缘具细齿;背、腹鳍起点相对或背鳍稍后,外缘微凹;偶鳍均大。滇池麻鲤的头部和体背通常呈青灰色,体侧及腹部淡黄色,眼上部红色,背、尾鳍灰绿色,其他各鳍边缘黄色。
滇池麻鲤主要分布于我国云南滇池,多栖息于水草较多的静水水体中,为中下层鱼类。
滇池麻鲤的食性杂,以水生昆虫和小虾为主,其次是小螺、丝装藻类和枝角类等,偶尔也食少量小鱼。每年的5~6月为滇池麻鲤的繁殖期,也有少数延至7月初。它们喜欢在近湖边的岸滩具泥沙的地方产卵,怀卵量少,一般仅万粒左右。个体不大,一般体长120~160毫米。生长较慢,一般体重约250克左右。
滇池麻鲤是中国的特有种,历史产量一直不高。近年来,由于滇池大量发展高背鲫和鲤鱼,而滇池麻鲤的繁殖率低,生长缓慢,在生存竞争中处于劣势;再加上滇池水位下降,水质污染,酷渔滥捕和引种不慎等诸多原因,导致滇池麻鲤种群数量急剧减少,难见踪迹。
异龙鲤
异龙鲤,属鲤形目鲤科鲤亚科鲤属。是已经灭绝的特种。
异龙鲤鱼体型似鲤;头锥形;吻尖;口端位,呈马蹄形,口裂略斜;上颌略长于下颌;唇较薄;须2对,发达,口角须较吻须长;眼大。
异龙鲤的鳞较大,侧线鳞37~39个;背、臀鳍均具后缘带细锯齿的硬刺,背鳍起点位于腹鳍起点之后,外缘平直;胸、腹鳍均长。
异龙鲤的头部和体背呈灰黑或带浅绿色;体侧银白带黄色;腹部乳白色;眼球上部橙红色;奇鳍灰色,偶鳍微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