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奇妙的鱼类世界
15042600000016

第16章 鱼类与人类社会(2)

“四大海产”中的鱼类

我们都知道“四大海产”中包括有大黄鱼、小黄鱼、带鱼和乌贼,这其中大黄鱼、小黄鱼和带鱼都属于鱼类的一种,而乌贼虽然有着墨鱼的别称,但是实际却是属于软体动物门头足纲乌贼目的海洋生物。

大黄鱼

大黄鱼又名黄花、大黄花鱼、大鲜、黄瓜鱼,属硬骨鱼纲鲈形目石首鱼科黄鱼属。是我国近海主要经济鱼类之一。

大黄鱼的身体呈侧扁型,其尾柄长约为高的3倍多;大黄鱼的头部较大,生有发达的黏液腔;其下颌稍突出。

大黄鱼的侧线鳞为56~58个;背鳍起点至侧线间有鳞片8~9枚;背鳍生有9~11鳍棘,27~38(一般为31~33)鳍条;臀鳍生有2鳍棘,7~10鳍条,第2鳍棘等于或稍大于眼径。

大黄鱼鱼鳔较大,前端圆形,具侧肢31~33对,每一侧肢最后分出的前小枝和后小枝等长;头颅内有2块白色矢耳石;椎骨26~27个,有时25个。

大黄鱼的身体呈黄褐色,腹面一般呈金黄色,各鳍均为黄色或灰黄色;唇呈橘红色。

大黄草主要分布于我国黄海中部以南至琼州海峡以东的我国近海及朝鲜西海岸,在雷州半岛以西也偶有发现。

我国沿海的大黄鱼,可分为3个种群:东海北部、中部群,粤西群,闽、粤东群(这一种群又分为北部和南部两大群体)。

大黄鱼主要栖息于80米以内的沿岸和近海水域的中下层,为暖温性近海集群洄游鱼类。

大黄鱼的成鱼主要靠摄食各种小型鱼类及甲壳动物(虾、蟹)为生。生殖旺盛期摄食强度显著降低;生殖期结束后摄食强度会有所增加。大黄鱼的幼鱼主要以桡足类、糠虾、磷虾等浮游动物为食。

大黄鱼能发出强烈的间歇性声响,同时对音响也很敏感。其主要的发音器官是鳔及其两侧的声肌。当声肌收缩时,就会压迫内脏使鳔共振而发声。在生殖季节大黄鱼鱼群终日发出“咯咯”“呜呜”的叫声,这种发声一般被认为是鱼群用来联络的手段,在生殖时期则作为鱼群集合的信号。

大黄鱼的肉质较好且味美。它的肝脏含维生素A,是制鱼肝油的好原料。大黄鱼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微量元素硒和维生素,对人体有很好的补益作用。对体质虚弱和中老年人来说,食用黄鱼能清除人体内代谢产生的自由基,延缓衰老,并对各种癌症有防治功效。

小黄鱼

小黄鱼为辐鳍鱼纲鲈形目石首鱼科黄鱼属的鱼类,又叫小黄花鱼、花鱼、小黄瓜、黄鳞鱼、小春鱼、金龙、小鲜、大眼、古鱼、厚鳞仔等。

小黄鱼主要分布在我国渤海、黄海和东海海域,主要产地位于江苏、浙江、福建、山东等省沿海地区。

小黄鱼的外形与大黄鱼基本相似,主要区别就在于小黄鱼的体形较小。一般情况下,小黄鱼体长16~25厘米,体重200~300克,背侧呈黄褐色,腹侧呈金黄色。

与大黄鱼不同的是小黄鱼的鳞片较大而大黄鱼的鳞较小;小黄鱼尾柄较短而大黄鱼的尾柄较长;大黄鱼颌部具4个不明显的小孔,小黄鱼具6个小孔;大黄鱼的下唇长于上唇,口闭时较圆;小黄鱼上、下唇等长、口闭时较尖。

小黄鱼属于黄花鱼的一种,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微量元素硒和维生素,对人体有很好的补益作用。

中医认为,黄花鱼有健脾升胃、安神止痢、益气填精之功效,对贫血、失眠、头晕、食欲不振及妇女产后体虚也有较为良好疗效。

带鱼

带鱼又叫牙带鱼、刀鱼,是鱼纲鲈形目带鱼科动物。

带鱼的体型就像它的名字,侧扁如带,呈银灰色,背鳍及胸鳍呈浅灰色,长有很细小的斑点,尾巴为黑色。

带鱼头尖口大,到尾部逐渐变细,好像一根细鞭,头长为身高的2倍,全长1米左右。

带鱼的分布比较广泛,以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最多,我国沿海各省均可见到,其中以东海沿海海域产量最高。

带鱼背鳍很长、胸鳍小,鳞片退化。它游动时不用鳍划水,而是通过摆动身躯来向前运动,行动自如。既可前进,也可上下窜动,动作十分敏捷。

带鱼牙齿发达且尖利,其食性很杂而且非常贪吃,除了经常捕食毛虾、乌贼及其他鱼类外,有时也会同类相残。经常会有钓带鱼钓上来一串的情况发生,因为它们是一条咬着一条的。

据说由于带鱼互相残杀和人类的捕捞,在带鱼中很少能够见到寿命超过4岁的。不过带鱼的贪吃也有一个优点,那就是生长的速度快。1岁鱼的平均身长就可达18~19厘米,重90~110克,且当年即可繁殖后代;2岁鱼便可长到300克左右。

带鱼属于洄游性鱼类,有昼夜垂直移动的习惯。白天它们群栖于中下层,晚上则上升到表层活动。

我国沿海的带鱼可以分为南、北两大类,北方带鱼个体较南方带鱼大。北方带鱼在黄海南部越冬,春天游向渤海,形成春季鱼汛,秋天结群返回越冬地形成秋季鱼汛;南方带鱼每年沿东海西部边缘随季节不同作南北向移动,春季向北作生殖洄游,冬季向南作越冬洄游,故东海带鱼有春汛和冬汛之分。

带鱼是我国沿海产量最高的一种经济鱼类。20世纪70年代带鱼的年平均产量大约为50万吨左右,20世纪90年代已经上升到110多万吨。但随后其产量就开始不断下降了,虽能形成鱼汛,却是大不如前。近年来经过禁渔和开展保护渔业资源方面的宣传教育,过度捕捞的行为有所控制,使带鱼产量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上。

带鱼肉嫩体肥、味道鲜美,只有中间一条大骨,无其他细刺,食用方便,是人们比较喜欢食用的一种海洋鱼类。它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对病后体虚、产后乳汁不足和外伤出血等症具有一定的补益作用。中医认为带鱼能和中开胃、暖胃补虚,还有润泽肌肤、美容的功效。不过患有疮、疥的人还是少食为宜。

中华鱼文化

鱼文化几乎一直伴随着中华民族文明发展的全过程,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

中华鱼文化最初起源于人类对于人体生殖秘密的崇拜,因为无法解密生殖现象,人们就对与生殖器官相似的动物产生了崇拜,将一些动物设为图腾,这其中就包括了对青蛙、鱼类等的崇拜。

随着社会文明的推进,人们又创造了新的崇拜对象——龙,但这一图腾并非与鱼无关的,它也有着鱼的特点——全身布满了鳞片,因此一些文化研究者认为人们对龙的崇拜其实就是对鱼类崇拜的延续。

另外,“鱼龙”并称也是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一种现象。例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就有“鱼龙潜跃水成文”的诗句。鱼龙在许多古代的故事中也是可以互相转化的,“鱼,作为龙”的另外一种形态,常常在困境中龙化鱼形。另外还有一些传说故事中也是鱼形、龙形互换互化的。例如,调皮好玩的龙女变化为红鲤鱼到河边玩耍,不幸误入渔人的渔网,被渔人捉住,后幸得书生解救逃过一劫,自此人神相恋,感动上天,结为夫妻。在这个故事中的鱼和龙都是人们所崇拜的个体。

等到到了文化鼎盛的唐代,鱼更是成为权力和身份的标志。唐高祖为了避先人李虎的名讳,将“虎符”改为“鱼符”。唐代帝王会将“鱼符”赐给臣子,这时的“鱼符”同“虎符”的作用是一样的。

唐代的“鱼符”分为金质、银质、铜质3种,并且只有五品以上的官员才有资格佩带。另外,在这一时期还出现了专门用来装“鱼符”的袋子——鱼袋。当然,这当中应该也有对鱼崇拜的成分。也就是说,唐代在崇拜龙的同时,也崇拜着鱼。

另外与人类文明生活息息相关的鱼类,更是影响着中国人的创造和创作思想,影响着华夏文学艺术长河,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文化从广义上说,是指人类在认识、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创造和积累起来的物质和精神的财富;狭义上则仅指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从这点上看,一定的文化反映一定的思维方式、精神风貌、心理定势和价值取向。因此我们可以看到传统上中国文化对鱼赋予了很深的情感。

我们所提的“鱼文化”不仅指客观的物质财富,更体现在物质生活中人们心理价值的追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鱼文化遗迹

1983年,中国考古学家在辽宁省海城县位于海城河右岸的小孤山仙人洞遗址中,发掘出土了一枚用鹿角制作而成的用来射鱼的“鱼镖头”。这个“鱼镖头”的加工主要采用了锯切、研磨等较为原始的方法。在这一“鱼镖头”上还被制有正钩、锐尖和利刃。这枚“鱼镖头”是迄今为止人们发现的我国境内最早的捕鱼工具,并且从镖头上已经可以看出当时的加工技术已经十分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