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旗帜的力量
15047800000053

第53章 指导全党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纲领性文献(2)

以上四点,不仅充分说明了理论创新的前提、条件、动力、源泉、衡量标准和根本目的,而且也充分说明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一个完整的新的理论科学体系。一种理论是不是科学的理论体系,要看它是否具备三个最基本的要素:有没有一种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贯穿其中;有没有一个着力研究解决的中心问题,或首要的、基本的问题;是否围绕着这个中心问题形成了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基本观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一个新的理论形态,完全具备了作为理论体系的这三个基本要素。贯穿于这个理论始终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个理论所围绕回答的中心问题就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围绕这个中心问题,这个理论集中全党智慧,以巨大的理论勇气进行理论创新,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和发展战略、根本任务、发展动力、依靠力量、国际战略、领导力量和根本目的等重大问题上取得了丰硕成果,形成了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正如胡锦涛讲话指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表明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理论高度,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有的同志把“三个代表”仅仅看作是江泽民一系列论述中的一个论断,或从表面上把它简单的看作仅仅是三句话,这是不正确的;还有一些同志认为时代主题没有变,初级阶段没有完,主要矛盾没有变,基本路线没有变,邓小平三步走的发展战略还管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怎么同邓小平理论并列,进而上升为党的指导思想的地位呢?这是用静止的、形而上学的观点看问题。马克思、恩格斯曾经说过:“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马克思主义还有一个观点,就是“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具体地分析具体问题”。(毛泽东对中国革命和建设问题的回答,邓小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问题的回答,都是产生这两大思想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的。在邓以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还需要进一步回答,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执政党,毛、邓都有回答,但未完成,实践需要我们进一步作出创造性地回答)。“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根据国内外新的变化和实践的需要,对中国改革、建设一系列重大问题的进一步回答和创造性回答,充分说明它作为一种科学理论体系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的历史地位是无可置疑的。

二、胡锦涛讲话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新世纪、新阶段全党全国人民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根本指针,是面向21世纪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我们必须从历史、现实与未来的结合上深刻认识和把握“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一种科学的理论体系,尤其是作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的理论体系,没有历史经验和现实经验的支撑是不可能成立的;同时,一种理论体系只仅仅面对现实而不能发挥引导、预测未来的重要作用,也是不可想象的。背靠历史,立足现实,面向未来,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一大特点。

首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背靠历史的,有深厚的历史经验作支撑。“三个代表”不是简单的三句话,而是在总结了我们党八十年奋斗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也是在总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其次,它又是立足现实的,是在总结我们党近十三年改革建设现实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采的。千六大报告总结的十三年的十条经验,具体反映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现实基础。再次,它还是面向未来的。总的说是面向21世纪的,具体说就是面向21世纪的头二十年,面向全面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正如胡锦涛讲话所指出的:“新的时代呼唤新的理论,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根本目的就是要推动全党更好地带领人民群众把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这里最重要的是抓住本世纪头20年的战略机遇期,集中力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中,我们将长期面对三大课题,即如何科学判断和全面把握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正确应对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及科技进步的发展趋势;如何科学判断和全面把握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正确认识和处理这个阶段的主要矛盾,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如何科学判断和全面把握我们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和肩负的历史使命,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能否处理好这三大课题,关系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成败。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正是为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这些重大课题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和科学的方法,并指明了方向。一是它系统概括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成果,科学地预测现代化建设发展的趋势,规划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宏伟蓝图和一整套发展战略。特别是在邓小平著名的“三步走”战略的基础上,面对21世纪又提出了“新三步走”的战略。二是它依据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的实践,紧紧把握我国社会生活和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依靠力量作出了科学判断。三是它全面审视当今世界格局的变化,准确判断国际形势的发展趋势,深刻分析国际社会各种力量和矛盾的交互运动,提出了我国外交工作的战略策略方针。四是它把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紧密联系起来,赋予党的性质、宗旨、指导思想和任务以丰富的时代内容,确定了党的建设的总体部署。正因为如此,我们一定要从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高度、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长远发展的高度,不断增强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用这一思想指导自己的工作和行动。

三、胡锦涛讲话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只有从本质上来理解、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才能真正抓住实质所在。

1.“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作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首先,从世界观上、理论上看,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要求。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主体,人民群众积极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是我们事业成功的保证,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全部奋斗的最高目的。其次,从人心向背的历史经验和历史规律来看,“三个代表”是我们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这个“本”、“基”、“源”,说到底就是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人心向背是决定一个政党、一个政权盛衰成败的根本因素。不要以为只有剥削阶级政党会发生人心向背的危机,事实证明,社会主义国家的共产党也会发生人心向背的危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理论路线和方针政策以及全部工作,只有顺民意、谋民利、得民心,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第三,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看,都是为了维护和实现人民的利益。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是实现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基础和前提,实现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是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目的和归宿。人民群众既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者,又是其成果的享有者。

2.不仅仅是说到而关键在于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一是必须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落实到党和国家制定和实施方针政策的工作中去。抓住这个环节,才能从全局上落实好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要求。二是必须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落实到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和行动中去。各级领导班子都要做到心里装着群众,凡事想着群众,工作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都要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为群众诚心实意办实事,尽心竭力办难事。三是必须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落实到关心群众生产生活的工作中去。群众利益无小事。凡是涉及群众的切身利益和实际困难的事情,都要竭尽全力去解决。

总之,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和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和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和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切实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具体深入地落实到各项工作中去。

四、胡锦涛提出要用马克思主义的态度来学习和贯彻好“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指出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新的实践,并努力在实践中继续发展马克思主义。

我们必须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上来把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务必在武装思想和指导实践两个方面都取得新成效。这里,最重要的是落实好讲话中提出的“三个结合”:即坚持学习理论和指导实践相结合;坚持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相结合;坚持运用理论和发展理论相结合。在第一个结合上,我们要在提高“五种能力”特别是重点提高执政能力上下功夫,在联系实际、解决问题、推动工作上下功夫;在第二个结合上,主要是在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这“六观”上下功夫;在第二个结合上,要适应实践的发展,以实践检验一切,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总之,用马克思主义态度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我认为,第一,是坚持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三个代表”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方法论,它既是世界观,也是方法论,我们要用这一世界观、方法论来观察认识世界,去做,去行动,去工作,去改造世界,还要以此检验我们工作中的事非得失。第二,不教条式的对待“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在实践中进一步丰富和发展这一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是我们推动实践创新的根本指针,又是我们深化理论探索的新起点。我们一定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不断作出新的建树,以推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事业不断前进。

中:决策咨询篇(1984年—200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