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旗帜的力量
15047800000067

第67章 西部民族县全面提升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模式与对策(1)

——甘肃省阿克塞、肃南、肃北三个民族自治县的调查报告

西部民族地区的小康社会建设必须走分类发展的模式,这是因为西部民族地区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是多层次和多结构的。本文通过对甘肃省三个少数民族县的实地调查研究,在深入分析民族地区经济结构和经济增长要素的基础上,提出了民族地区分类建设小康社会的模式和对策。

1.中国西部民族县概况及调研主题

1.1中国民族县市概况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不仅是民族地区的事业,而且是全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据《中国统计年鉴2002》的统计,2001年,全国民族自治地方总面积611.73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63.72%;全国民族自治地方有地级区划77个,其中地级市23个;有县级区划699个,其中县级市68个。全国民族自治地方总人口16870.1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7799.47万人,分别占全国总人口127627万人的13.2%和6.1%。2001年甘肃省有2个民族自治州,21个民族自治县(市),其中有2个县级市。全省民族自治地方总人口313.64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75.88万人,分别占全省总人口2575万人的12.18%和6.83%。2001年,全国民族自治地方完成国内生产总值8179亿元,其中第一产业2089亿元,第二产业3086亿元,第三产业3005亿元;地方财政收入545亿元,地方财政支出1609亿元。2001年,全国民族自治地方人均完成国内生产总值4848.2元,是当年全国平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7543元的64.27%。2001年,全国民族自治地方人均地方财政收入323.1元,是当年全国平均人均地方财政收人611.4元的52.8%。从总体上看,全国民族自治地方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地方财政收入均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全面提升民族自治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1.2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分类

我国不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很大,不同民族自治地方之间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之间的差异也很大。民族自治地方的居民主要是农牧民,民族地区农牧民家庭人均年纯收入指标,不仅是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一种表现,是对当地农牧民生活水平状况的直接描述,而且是反映小康水平的重要指标。我们按2000年民族地区农牧民家庭人均年纯收入的高低,可以把民族自治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大致分为四类:(1)农牧民家庭人均年纯收入4000元以上为第一类;(2)农牧民家庭人均年纯收入2000—4000元为第二类;(3)农牧民家庭人均年纯收入1000—2000元为第三类;(4)农牧民家庭人均年纯收入少于1000元为第四类。与2000年全国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纯收入2253.42元相比较,第一类民族自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已经远远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进入了较高层次,面对的问题是如何进一步加快发展,全面提升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全面提升人民生活质量,全面实现小康的问题;第二类民族自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已经接近或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实现了低水平的小康,面对的问题是如何进一步加快发展,巩固小康成果,为全面实现小康打好基础的问题;第三类民族自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低,面对的问题是如何进一步加快发展,稳定解决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第四类民族自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更低,面对的问题是如何进一步加快发展,稳定实现脱贫的问题。

1.3研究本课题的政策和战略意义

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同的民族地区,在全面实现小康的进程中面对不同的客观条件和经济基础,面对不同的目标任务,应该采取不同的战略措施和手段。本课题以甘肃省三个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最高的少数民族自治县——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和肃北蒙古族自治县为例,回顾和总结了他们建设小康社会的成功经验;研究了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远远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进入了较高层次的民族自治地方,如何面对新问题,进一步加快发展,全面提升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全面提升人民生活质量,全面实现小康的问题。阿克塞、肃南、肃北三县的共同的特点,一是人口少,2000年三县的人口总数分别为8891人、36669人和13046人;二是土地面积大,三县的土地面积分别为33374平方公里、23896平方公里和66746平方公里;三是人口密度低,三县的人口密度分别为0.3人/平方公里、1.5人/平方公里和0.2人/平方公里;四是自然资源丰富;五是均为牧业县,草原面积大;六是气候条件恶劣,平均气温低,无霜期短,年降雨量少。阿克塞、肃南、肃北三县的小康建设经验及今后的发展战略思路对于全国类似的民族地区的小康社会建设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2.三个民族县经济社会发展的调研与分析

2.1经济发展现状和潜力

2.1.1阿克塞县。阿克塞县2002年完成国内生产总值14900万元,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1150万元,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8724万元,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5026万元,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例为8:58:34,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18580元。2002年,全县经济实力在全省86个县市(区)中排第十一位,在全省21个民族县市中排第二位。阿克塞县的经济以工业经济为主,尤其是石棉工业在经济总量中占有很大的比重。阿克塞县矿产资源丰富,初步探明全县境内有金、铜、锰、铁、钨等金属矿藏和石棉、煤、水晶石、盐、硼砂、石膏、芒硝、云母等非金属矿藏41种,其中石棉贮量最大,约四千五百万吨以上,现年开采量约十三万吨,占全国石棉产销量的40%,并以品质优良在全国石棉市场上享有盛誉。近几年,随着工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第三产业发展也很快。阿克塞县户籍人口之外的其他常住人口(居住三年以上,主要是矿山开采工人约八千人,建筑工人一千多人)约为一万一千多人,加上户籍人口约九千人,全县总人口约两万人,为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第一产业由于增长速度较慢,尽管总量在不断增加,但在阿克塞县经济结构中所占比重不大,且有不断下降的态势。

2.1.2肃南县。肃南县2002年完成国内生产总值28530万元。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10613万元,同比增长3.84%;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9900万元,同比增长16.47%;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8017万元,同比增长19.21%。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例为37:35:28。与2001年相比,一产比重下降3个百分点,二产比重上升1个百分点,三产比重上升2个百分点。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7968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800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3895元。地方财政收入2680万元,人均地方财政收人747.66元。早在1997年,肃南县已经基本实现小康目标,1998年被甘肃省评为牧区小康县。2002年,全县经济实力在全省86个县市(区)中的排序由2000年的第21位上升到了第14位,在全省21个民族县市中的排序由2000年的第四位上升到了第三位。畜牧、矿藏、水能、旅游、土地是肃南县的五大资源优势。目前,畜牧、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成效较为显著,矿藏、水能、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还处于起步阶段。肃南县是一个以牧为主的牧业县,畜牧业在全县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全县有可利用草原面积142.2万公顷,理论载畜量为120万个羊单位,为发展畜牧业经济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是甘肃省重要的畜牧业商品基地。2002年,全县共饲养各类牲畜71.28万头只,全县已基本建成30万只高山细毛羊基地、15万只羔羊育肥基地、1000头马鹿养殖基地。肃南县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已探明的矿产27种,分布在228处。已探明的金属矿产主要有铜、铁、钨、铬、锰等,非金属矿有萤石、石灰石、石英沙、硫、粘土等。其中已探明的钨矿储藏量在全国单个矿山储藏量中排名前五位,储藏量达46万吨。肃南县水利资源十分丰富,水能蕴藏量达204万千瓦,冰川蕴藏量159万亿立方米,共有大小河流33条,年径流总量为43.11亿立方米,是全国人均流量的32倍,是河西走廊绿洲灌溉的主要水源。肃南县正按照3—5年建成甘肃“钨都”的要求,制定优惠政策,积极招商引资。钨矿开发、水能开发前景十分广阔。

2.1.3肃北县。肃北县2002年完成国内生产总值19106万元。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1699万元,同比增长25.5%;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10868万元,同比增长18.4%;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6539万元,同比增长22.8%。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例为9:57:34。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16760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860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4539元。财政收入合计5238万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769万元,财政补贴3469万元。人均财政收入4758元,其中人均地方财政收入1607元。2002年,全县经济实力在全省86个县市(区)中排第十位,在全省21个民族县市中排第一位。肃北县幅员辽阔,资源丰富。全县共有天然草场4676万亩,其中可利用草场4189万亩,占草原面积的89.5%。主要饲养的家畜有绒山羊、高山细毛羊、牦牛、骆驼等,牲畜年饲养量30万头(只)。县境内矿藏资源丰富,已探明的矿种有三十多个,矿点三百多处,矿藏总储量达10亿吨,主要有黄金、铁、铜、钨、菱镁、铅、锌、煤、重晶石等。其中,原煤储量达9亿吨,塔尔沟钨矿储量居全国第二位,大道尔吉铬矿是全国第三大铬矿。县境内党河、榆林河、石油河、疏勒河等四大河流年径流量达14.27亿立方米,其水电蕴藏量达26.7万千瓦,可开发利用10万千瓦左右。肃北县具有发展原材料工业的良好条件。

2.2社会事业发展现状和水平

2.2.1阿克塞县。阿克塞自治县原县城在海拔2700米、自然条件比较恶劣的博罗转井镇。1995年,国务院批准,同意阿克塞自治县将县城迁至自然条件较为理想、海拔1600米的红柳湾镇。1996年县城搬迁工作正式启动,1998年9月整体搬入新县城,2000年5月县城搬迁通过了省上有关部门的验收。在县城整体硬件环境提升到一个高水平的同时,科教文卫等各项社会事业也达到较高水平。1997年,通过“普九”验收。2001年,县城通过了省级卫生县城达标验收,县幼儿园通过了省级一类幼儿园达标验收。城乡幼儿入园率、学龄儿童入学率、巩固率均达到100%。中小学全部配备了语音和计算机教学设施,各中小学都有学校专用的室内体育馆。全县城乡居民子女的人托、入学费用全部按国家统一标准执行,不多收一分钱,并保证全县所有城乡居民的子女100%接受九年制义务教育。县城社会治安秩序良好,全县城所有行政事业单位、居民住宅区均无围栏,各族人民安居乐业,实现了“两无”(无毒、无邪教)目标。另外,全县从1997年开始,在全体农牧民中实行合作医疗制度,每人每年合作医疗费用为25元(个人承担10元,县财政5元,乡财政5元,村统筹5元),合作医疗费按大病报销制度执行,以住院治疗为报销底线,高线为6000元,报销比例为30%~40%。

2.2.2肃南县。肃南县文化教青、医疗卫生、广播电视等社会事业随着经济的发展,也发展到了一个新的水平。2002年底,肃南县共有普通中学3所,在校学生1570人;职业中学1所,在校学生252人;普通小学31所,在校学生3424人;幼儿园3所。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1%,在校学生毕业率达到100%,初等教育完成率达到98.1%。1997年,实现“普九”和扫除青壮年文盲的目标。肃南县大力发展民族文化体育事业,建成了集群文、图书、文博为一体的民族文化中心,基层有文化活动中心14个,群众性的文化体育活动广泛开展。医疗卫生条件得到改善,全县共有卫生医疗机构24个,医务人员228名,各区乡均有卫生院,村卫生室覆盖率达到47.5%。计划生育工作坚持管理与服务并重,计划生育率达到100%,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千分之七以内。先后实施了有线电视架通工程、“村村通”工程、城域网光缆改造工程,全县广播覆盖率、有线电视覆盖率、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了67%、51%和96%。

2.2.3肃北县。肃北县始终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不断深化教育改革,增加教育投入,促进了县教育事业的发展。2000年,“两基”复查顺利通过省地验收,中学实验楼、教职工安居工程的建成以及远程教育网的开通等,使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近五年共为全国各类大中专院校输送学生385名。城乡医疗卫生条件明显改善,先后完成了蒙医院搬迁、妇幼保健站门诊大楼修建,三级卫生服务网络进一步完善。计划生育率一直保持在100%,全县人口出生率始终控制在千分之九点九七以内。2000年基本实现了人人享有初级保健的目标,2001年建成地级卫生城。肃北县大力开展省级文化先进县创建活动,基层文化站全部达到三类小康标准,2001年实现牧区广播电视“村村通”目标,“户户通”工程正在稳步推进。2000年,成功地举办了自治县50周年县庆活动,重新组建了乌兰牧骑歌舞团,完成了电视网络一期工程。肃北县是甘肃省唯一有边境线的县,肃北县十分重视边防工作,加强军警民联防,确保了连续40年无涉外事件发生。

2.3生态环境保护现状

2.3.1阿克塞县。阿克塞县地处青藏高原高寒地带,南部和东部属高寒半干旱气候,北部属温带干旱气候。年均气温低于3.9度,年均降水量19.0—176毫米。阿克塞县总面积3.1万平方公里,其中山区、沙漠、戈壁面积2.19万平方公里,约占总面积的65%。天然草场面积约1万平方公里,约占总面积的30%。总体来讲,阿克塞县气候高寒,干燥多风,降水稀少,蒸发量大,加之境内四处是高山、高原、沙漠和戈壁,因而荒漠化气候加强,生态环境比较脆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