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旗帜的力量
15047800000070

第70章 要明确提出党校教育现代化问题(1)

第二次全国党校工作会议提出了新时期实现党校教育正规化的问题,这是完全正确的。两年多来,各级党校在实现教育正规化中逐步做到了有统一的班次、学制、课程内容、教材和考试考核制度,为培养党的干部作出了很大贡献。但是,正规化教育的实践和教育改革的形势使我们认识到,党校教育只提正规化是不够的,应该在提正规化的同时,鲜明地提出现代化的问题。这是为什么呢?

第一,党校教育的正规化和现代化,并不是同一个概念,而是各有其特定的含义和针对性,二者不能互相代替。

《中共中央关于实现党校教育正规化的决定》指出:“党校教育正规化,主要指办学方式和课程设置的正规化。”这个概念的含义主要是针对党校教育的历史而言的。党校在历史上,为党的事业,为中国革命和建设培养了大批干部。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国各级党校相继恢复,并以拨乱反正为主要内容,轮训了大批领导干部,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党校教育始终没有走向正规化,其主要表现是:办学方式以“短期轮训为主”;课程设置根据形势临时安排;班次、学制、课程内容、教材和考试考核制度等没有“统一”的标准,党校教育未纳人整个国民教育的范畴;全国党校教育没有自己应有的学历,也没有形成科学的党校教育体系……。这种不正规的办学方式与我国当时的政治形势是分不开的。针对这种状况,《决定》明确指出:“党校教育是整个国民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各级党校都要从短期轮训干部为主,逐步转向正规化培训干部为主,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这应该说是党校在办学方式方面具有伟大意义的战略性转折。

但是,正规化这一概念并没有明确在办学方式和课程设置上,党校应达到什么样的先进程度才符合当前四化建设的要求,没有概括出党校教学内容的现代化和党校教育发展的方向。因此,党校教育在提正规化问题的同时,应鲜明地提出现代化问题,也就是党校教育要正规化、现代化并提。

什么是党校教育的现代化?就是在党校教育中,从教育思想到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手段、教育管理等方面,都要从传统教育向现代化教育过渡,逐步达到现代化的先进水平,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培养出更多的第一流的党政领导干部。同时,党校教育的现代化比起正规化来说,更多地着眼于未来,着眼于办学的内容,着眼于培养目标的要求。

也许有人会问,党校教育既提正规化,又提现代化,是不是相互矛盾?回答是不矛盾的。邓小平同志在一九八一年九月给部队的一次讲话中曾指出,要建设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的革命军队。这里,在军队建设上是把现代化和正规化并提的,那么党校教育何尝不可以这样提呢?当然,党校教育和军队建设不同,不能完全相提并论,但二者也有类似的情况,面临着双重的任务。军队的现代化不单指武器装备的现代化,同时应包括军事思想、军事训练和军事指挥系统的现代化;而党校的现代化不仅指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方法要现代化,同时也包括了教学物质手段的现代化。因此,二者有共同的一面。另外,和普通高等院校相比,由于党校的特殊历史所决定,目前存在着不同于高等院校的正规化的任务,而高等院校则不存在。因为有许多高等院校解放前就在办,若说正规化,历史上早就正规化了。但这并不等于它就现代化了。就全国教育的发展趋势来说,党校和普通的高等院校一样,现在都面临着自身现代化的问题。

总之,正规化、现代化,都是党校教育在新时期的任务,二者既互相区别,又互相联系,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党校教育只有实现正规化、现代化,才能呈现出生气勃勃的局面,担当起培养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领导干部的重任,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作出更大的贡献。

第二,党校教育现代化,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客观要求,是现代化教育规律发展的必然结果。

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要想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强国,要使中华民族真正实现第三次腾飞,必须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中国大地上创造出无数的奇迹。这就要求我们的各行各业不能以常规走路,不能以传统的方式思考问题,不能以旧的习惯对待蓬勃兴起的现代化事业;而应该用现代化观点思考一切,用现代化眼光看待一切,用现代化手段改造一切。教育事业(包括党校教育在内),是我国现代化事业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我国的四化建设中是关键,是基础,是先行,是整个四化事业中的中心环节,当然应该走向现代化。

四化建设,从根本上讲就是要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程度,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而要发展社会生产力,就必须重视和发展科学技术,以科学技术的现代化,装备、带动和促进农业、工业和国防的现代化,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又必须紧紧依赖于教育的现代化。因为教育是科学技术的基础和基地,教育的现代化,直接影响和决定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关系着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成败。正如邓小平同志讲的:“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没有现代科学技术,就不可能建设现代农业、现代工业和现代国防。没有科学技术的高速度发展,也就不可能有国民经济的高速度发展。”“我国科学研究的希望,在于它的队伍的来源。科研是靠教育输送人才的,一定要把教育办好。”因此,教育的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提出的要求,党校教育当然不能例外。

再从人才的角度看,教育的现代化,包括党校教育的现代化,更加成为一项战略措施。《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指出,今后社会主义现代化成败的一个重要关键,在于人才,而要解决人才问题,就必须使教育事业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有一个大的发展。邓小平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有了人才优势,再加上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我们的目标就有把握达到。”所以,我们必须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人才从哪里来?要靠教育培养。抓好教育现代化,则是早出人才,快出人才,出好人才的一项战略性的任务。人才问题,不仅有个数量问题,而且还有个质量问题,有个广泛性、多样性和层次问题。我们既需要数以亿计的高质量的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工作者,又需要一大批具有开拓精神的第一流的党政领导干部。这些党政领导干部主要是靠各级党校来培养的,他们作为组织、领导“四化”建设的“将才”和“帅才”,不仅要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而且要具备各方面的才能,如领导四化建设的战略眼光、系统观念、创新精神以及决策能力、综合能力、社交能力、应变能力、组织引导能力等。显然,现代化所需要的这种人才,靠原来传统的国民教育和传统的党校教育是难以培养出来的。可见,教育现代化,既是国民教育的任务,也是党校教育的任务。

另外,从教育本身来看,教育是社会的一种职能,是上层建筑的一个范畴,它是受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的,由经济基础决定并为经济基础服务的。教育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人类社会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出现,教育也从古代教育发展到现代教育。而资本主义的现代教育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基础上,社会主义的现代教育是建立在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基础上的。列宁早在十月革命胜利以后所写的《青年团的任务》等著作中就指出:“必须善于吸取人类的全部知识,使你们学到的共产主义不是生吞活剥的东西,而是经过你们深思熟虑的东西,是在现代教育观点上看来必然的结论。”他还说:“每个青年必须懂得,只有受了现代教育,他们才能建立共产主义社会,如果不受这样的教育,共产主义仍然不过是一种愿望而己。”列宁的教导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我国的教育事业从总体上讲,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教育的阶段,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由于党校教育以前连正规化都还未实现,所以在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的道路上,发展的步子还不够快。现在,随着党校教育正规化的提出和实现,鲜明地提出党校教育现代化正是党校教育发展的必然的合乎规律的结果。

第三,党校教育现代化,完全符合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坚持“三个面向”的指导思想。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是邓小平同志为我国整个教育事业提出的指导思想,当然也是党校教育的指导思想。

现在,全党、全国人民的中心任务是搞经济建设,实现翻两番,完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全国各行各业都要服务于这个总任务、总目标。“教育要面向现代化”,就是要面向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围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以及民主法制的建设来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培养合格的人才。作为党校来说,面临的基本任务,就是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基本理论,党的方针政策和必要的现代科学知识、业务知识武装党的干部,为党培训具有共产主义思想觉悟、党性强、作风好,又有现代化建设知识的领导骨干。”显然,不实现党校教育自身的现代化,这个面向现代化建设的任务是完不成的。

随着经济生活国际化和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进一步贯彻落实,我国与国际社会的交往将越来越频繁,范围将越来越扩大,教育“面向世界”已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客观要求。为了适应这一要求,教育就要彻底摆脱传统的、封闭的模式,及时走向现代化。我们面向的世界,就政治上讲,是存在着各种不同社会制度的世界;就经济上讲,是存在着新的科学技术革命挑战的世界,新的学科不断涌现,先进的技术层出不穷,经济上发达的国家,总是不断地把最新的科学技术转化成生产力;就思想文化方面来讲,存在各种社会意识和文化形式相互激烈斗争的局面;就教育本身来讲,也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不少国家,把发展教育看作发展经济的前提。因此,我们的教育,要彻底克服“闭关自守”的状况,更好地为中外交流,为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服务,为四化建设作贡献。这就要求我们用现代化的思想和作法,对传统的、封闭式的教育进行彻底的改造,使我国的教育事业进入世界先进教育的行列。对党校教育来说,就是不仅要使我们的教育制度适应“对外开放”的需要,而且要使我们培养的党政领导干部在立足于四化建设的同时,能够面对世界,高瞻远瞩,以适应对外交流,又不至于在这种交流中有失国格、人格、民族尊严和自信心。

教育作为育人的事业,是非常复杂的社会活动,它的社会效果并不像有些生产部门的经济效益那样立竿见影,它是一种未来的事业,必须“面向未来”。我国是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我们的未来是光明的未来,是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未来,是共产主义精神文明高度发展的未来,因此,在发展教育事业中,要站得高,看得远,要有战略远见。为了实现翻两番,并在公元2000年以后再经过三五十年的努力,赶上发达国家的水平,为了保证共产主义事业后继有人,我们必须切合我国的国情,顺乎时代的发展,树立新的教育思想,规划教育的未来。党校教育作为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应该按照党的奋斗目标,不断改革创新,努力实现党校教育的现代化,为共产主义事业作出贡献。因此,贯彻邓小平同志“三个面向”的思想,就必须要求党校教育实现现代化。

第四,党校教育现代化,是从党校教育的现状出发的,也是党校教学改革的迫切要求。

第二次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以后,各级党校在正规化办学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也有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集中地表现为,党校教育同现代化建设还不相适应。在教育思想上,党校一般是注意理论联系实际的,但也还没有完全摆脱我国陈腐的传统教育思想的束缚,不同程度地受到封闭型教育思想的影响。如马列主义课脱离学员的思想和要求,脱离时代,脱离实际的问题仍然存在;教学中往往只接受马克思学说中的现成结论,只局限于马克思学说中的原有范畴,而未能致力于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发展;对当代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的发展还不能作出科学的分析;对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结合产生的新学科反映迟钝,还缺乏追踪的热情;对马克思主义以外的其他学派研究得很不够。这样就使马列主义教育处于一个自我封闭的状态。在课程设置上,对当代科学发展的新趋势注意不够,还不能够作到完全按照新时期对党政领导干部的要求来设置。马列主义的“五门”课内容繁杂,是所谓“大专体制,本科教材”。适应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迎接新技术革命挑战的课程,适应干部职业需要的各种管理科学则设置很少;应用学科的学习被忽视,没有放到应有的位置,学员知识面窄,适应能力差,“知识型”同“能力型”不能很好的统一起来。在教学内容上,存在着内容陈旧、固定僵化,缺乏新意、空空洞洞和互相重复等问题。由于各学科相互分割,自成体系,缺乏横向联系,一些综合性很强的现实问题,得不到有效的解决。在教学方法上,习惯于满堂灌、注入式、填鸭式,不善于运用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进行教学。教员讲课很少发挥,学员很少提问题,很少展开讨论和争鸣,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在考试制度上还存在着形式主义,学员没有从“上课记笔记,下课对笔记,复习背笔记,考试抄笔记”的状况中完全解脱出来,导致了“唯书”、“唯上”、“唯分”、“唯文凭”的不良后果。在党校的管理工作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单纯运用行政手段管理和小生产的管理方式,现代管理科学的最新成就,如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等,还没有被自觉地运用到党校管理方面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