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尊老爱幼
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红星二场涌现出不少尊老爱幼的典型人物,略举几例说明。
张玉秋的丈夫是一名机车驾驶员,常年工作在田间,家中事务都落在她的身上。公公身患脑血栓导致偏瘫(半身不遂),行动不方便。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更何况是儿媳呢?然而张玉秋却是位“久病床前孝儿媳”。她的公公常犯病,一犯病就全身瘫痪,生活不能自理。是张玉秋每次将公公用板车送到医院诊治,为其按摩、针灸,跑前跑后,端屎倒尿,住院费都是她用自己的工资结算,为公公买药、买营养保健品,不知花了多少钱。在她心里,公公辛苦一辈子,到了晚年,却落一身残疾,真够痛苦的。自己怎么辛苦也要让老人过得顺心。她从不在乎为老人多花钱。然而对自己却十分刻薄,舍不得买件新衣,一年四季都是那么两套衣服换着穿。
她对公婆的孝顺在单位是人人皆知。一提起她,无人不伸出大拇指赞叹:“真是好样的!”她多次被评为农场先进工作者、十佳好媳妇、三八红旗手、十佳女职工、兵团“优秀护士”。
六连职工龚新华,她结婚后,就主动承担起照顾公婆,教育弟弟妹妹的任务。婆婆病了,她床前床后尽心照料,公公的衣服旧了,她买来新衣,让公公换上。十几年如一日,视公婆如亲生父母,默默地奉献着一位儿媳的一片孝心和爱心。后来,虽然和公婆分开住,但她还是一如既往地常去看望公婆,问寒问暖,照料有佳,关心体贴老人。
一连有一位人见人夸的好媳妇,名叫王淑琴。她与徐元汇结婚已十几年了,夫妻俩相敬如宾。王淑琴孝敬公婆,关心爱护小姑子,在连队已传为佳话。
徐元汇家人口多,上有老父老母和哥哥,下有四个妹妹。自王淑琴过门到徐家后,对公婆的生活起居照顾得无微不至。每天的饭菜尽量按照公婆的口味去做,老人深感温暖,逢人就夸赞儿媳。四个小姑都喜欢同她聊天,说心里话,尊称她为大姐,一家人和睦相处,关系融洽。
1997年,徐元汇的父亲突然生病,导致瘫痪。王淑琴象女儿一样,每天尽心尽力地侍候公公,有时还要替公公翻身,擦洗身子。每当徐元江看到此情此景,父子俩都感动得泪流满面。作为儿子的他都没有媳妇王淑琴做得周到。他心里充满了感激之情。贤惠、善良的王淑琴还主动让丈夫拿出1000元,倡导几个兄妹集资3500元,给公公买了一台健身器——摇摆机,加强身体锻炼,以便早日康复。在她的精心照料下,老人的病一天天好转。
在许多人眼里,婆媳关系历来就是一种惟妙的关系,很难相处。而六连的季守兰却能恰如其分地处理好,使这种关系成为家庭感情的纽带,沟通婆媳感情的桥梁。
从儿媳过门至今,季守兰从未和儿媳红过脸,闹过矛盾,而是形同母女。儿媳有了困难,她热心主动去帮助解决,要是同邻里发生了纠纷,她则主动去了解情况,问明原因,妥善处理,如果是儿媳的错,她就会耐心劝儿媳向别人赔礼道歉。儿媳体质弱,工作又忙,她便主动承包了大部分家务,每天把屋子收拾得干干净净,洗衣做饭抢着干。
1992年,季守兰光荣退休,但她退而不休,仍发挥余热,为社会和家庭继续做贡献。为连里干些力所能及的事。左邻右舍,谁家有困难,她前去相助;谁家闹矛盾,她出面调解。到了三秋大忙季节,连队缺劳力,她和老伴便同去参加拾棉花劳动。平时她还为连队担起了看家护院的任务,为维护社会治安献计出力。在连里,她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是大家一致公认的好婆婆。
二 助人为乐
红星二场学校狠抓精神文明建设,全校师生以实际行动学雷锋做好事,助残帮困。
1997年,红星二场学校二年级一班的朱玉芳全家从甘肃来到二场六连承包土地,小玉芳姐妹5个,母亲常年有病,全家日子过得紧紧巴巴,小玉芳穿的、吃的都很差。老师和同学们都非常怜惜她,她来农场上学以后,大家就纷纷伸出友爱之手。第一学期防疫部门给每位中小学生配发了加碘药片,小玉芳无钱支付,愁眉不展。班主任王晓珍老师便拿出20元钱为她付了药费。王老师在班里号召同学们奉献爱心,帮帮身边的小伙伴。同学们纷纷响应,有的送衣服,有的送学习用品。小玉芳家离校较远,中午不能回家吃饭,她自己又很少带饭,住在学校附近的同学便抢着把她带回家吃饭。王兴伟、刘怡、候彬等同学带的包子、馒头争着分给她吃。张瑾还用零花钱为玉芳买了“雏鹰达标手册”。生活在友爱温暖的集体里,穿着同学们送的漂亮衣服,吃着同学们送的可口饭菜,小玉芳那愁苦的面庞露出了舒心的笑容。她说:“老师和同学们这么关心我,我太幸福了。我要向大家学习,多为集体做好事,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三连职工贾顺俊是哈管局“红星劳动奖章”获得者,他们家是远近闻名的富裕户。由于他肯吃苦、懂管理、重科学,所以他承包的100亩地年年丰收,每年收入几万元。致富后的贾顺俊不忘贫困户和孤寡老人,1996年他主动找到连队党支部捐出5000元扶贫帮困,1997年又捐出3000元帮助贫困户欢度春节,截至2001年他先后捐款万余元。
二场建安五分公司项目部经理杨洪献,是位热心助人、关心集体的优秀党员。1999年9月,在本单位打工的孙江,突然接到家中打来的电话,说父亲去世,要他带3000元回家奔丧。但他来疆才半年,挣的钱勉强供全家糊口,哪来这么多的钱拿回老家?孙江心急如焚。杨洪献知道此事后,便带上自己的3000元钱赶到小孙家,说:“把这钱拿上,快回去料理好老人的后事。”孙江感动得热泪盈眶,表示自己挣到钱后一定如数归还。
为了丰富职工的文化生活,1998年,杨洪献将自己的奖金捐出4000元,为建安五分公司购买了一台25英寸的彩色电视机和放像机。2000年又出资3000元,集资为建安五分公司购买了一台电脑和打印机。
由于农场缺劳力,每到秋收都要招收季节工。1998年9月1日,一批批来自陕西、甘肃、河南的拾花工刚到二场,就遇上寒流入侵,气温骤降至0℃,冻得他们瑟瑟发抖,闭门思归。三连指导员杨臣、连长余锡本向全连广播了这一消息,当晚,只有160多名职工的三连就捐出衣物300多件,临近的二连也为本连拾花工捐献衣裤110件。此后,每年全场职工都要捐出衣物数千件,为季节工御寒,使远离家乡的季节工们深受感动,从心里赞叹:“二场人真好,比亲人还亲。”
三 拾金不昧
1987年10月24日中午1时,二场场部粮站工作人员祝龙秀下班回家,途经农贸市场时,发现一只黑色人造革提包,她拣起包大声询问周围的人,见无人应答,便守着包等失主来找。约十来分钟,祝龙秀见司法办公室毛玉刚走过,便叫住他说明情况。两人打开包,见里面整齐地放着一捆人民币,俩人一数共9800元,还有一本工资发放册。原来失主是水泥厂的出纳员,他刚领了单位职工工资,把包放在自行车后架上,经过农贸市场时包从车上颠掉了,最后他们俩原封不动地将包及时交公。10月28日,红星二场党委通报表扬了拾金不昧的祝龙秀和积极协助祝龙秀保护巨款及时交公的毛玉刚,并分别发给奖金170元和30元。
1998年3月的一天晚上,二场学校教师李卫星拾到一个黑皮包,包内有价值万元的各种票据。第二天他按“寻物启事”的电话和地址与失主取得了联系,将包原封不动地还给了失主。失主为感谢他,要给他几百元钱的酬金,还准备请他吃饭,但都被李卫星婉言谢绝了。
2001年12月6日,二场学校六年级二班学生武瑞拾到20元钱,立即交给了学校。
四 救死扶伤
1999年3月17日,刚从甘肃来新疆一周的张君玲在丈夫衡文定的陪同下,到二场医院作孕检时,突然晕倒在地,全身抽搐,丈夫吓得不知所措,妇产科医生苏敏见情况危急,立即将病人安置抢救,同时将情况报告给书记张炳禄。张书记立即到病房查看并指示“先抢救病人要紧”。护士马上给病人输液,待病人清醒后,详细了解情况。原来病人是来打工的,家庭经济困难,吃饭钱都没有,哪有钱住院。张书记首先掏出20元钱,接着苏医生也给了10元钱,并买了牛肉面,安慰病人,先住院治病,钱慢慢再想办法。衡文定当时感动得要给张书记下跪。张书记指示先收病人住院治疗,同时通知护士长张玉秋,动员住院部医护人员捐款献爱心,大家积极响应,捐物捐钱,合人民币250元,解决了当时的生活困难。
张君玲住院后经检查,重度贫血。1999年4月7日临产,因重度贫血尚未痊愈,不能顺利分娩,张书记组织全科医护人员讨论,并说:“救人要救到底,好事要办实。”最后决定实施剖宫产手术,并需输血,经紧张准备,一滴滴殷红的血液输进了孕妇的体内,胎儿得救了,一个鲜活的生命从她体内剖腹而出,他们给孩子取名叫“红星”。产妇虚弱的身体需要加强营养,然而这对一贫如洗的夫妇哪有钱买营养品呢?全院医护人员纷纷伸出友爱之手,为他们送来了大米、挂面、鸡蛋、罐头、奶粉、麦乳精……张君玲夫妇感动得泣不成声,他们在场医院度过了终身难忘的29天。
4月15日,衡文定、张君玲夫妇,抱着孩子“红星”,满载着二场人对他们的关爱出院了。他们出院后便在二场开发区扎下了根,说要分文不少地付清医院的医药费,小红星也越长越可爱。2000年12月5日,衡、张夫妇抱着小红星,不畏严寒,专程从远离场部十几公里的园艺一连赶到场医院,把一面绣有“医德高尚,爱心无限”字样的锦旗送到院领导手中,感谢医护人员的救命之恩。
1999年3月12日早晨,红星二场职工医院医生曹俊武正在值班,一位农民工送来一位满头满脸血淋淋的伤病员,经询问是一位跳火车受伤的打工仔,病人神志不清,若不及时抢救,就有生命危险。
“先救人要紧!”曹医生找来还在吃早饭的外科医生刘栋斌,立即投入了抢救工作,闻讯赶来的院长王维新来到病人床前,下令要不惜一切代价,千方百计抢救病人,费用问题暂不考虑。同时他们拨通了火石泉派出所的电话。
派出所及时派人了解情况,经查,病人是湖南籍胡某,来新疆打工,此人患有精神分裂症。当他乘301次列车行至泉西车站时,从疾驶的列车上跳了下来,被二场职工发现,及时送到医院救治。火石泉派出所与哈密铁路分局有关部门取得联系,他们得知病人伤情已得到控制,中午便派人到红星二场医院接走了病人。
哈密铁路部门负责人高度称赞红星二场医院救死扶伤的高尚医德医风和那位护送伤员不留姓名的“活雷锋”——一位朴实无华的农民工。
五 见义勇为
2000年3月5日凌晨1时许,一阵“救命”的喊声惊醒了已进入梦乡的红星二场食品厂职工乔占玉、粮棉厂职工洪英夫妇。妻子让丈夫快出去看看。乔占玉立即穿衣下床,拿上手电筒直奔隔壁邻居王秀英家,他按响门铃,无人开门,只听里面发出阵阵敲砸声。乔占玉脑子里冒出了不祥之感,他赶紧跑回家,搬出梯子搭在邻居家院墙上,准备爬墙跳入王家。正在这时,突然从房子里窜出一人,小乔用手电一照,发现此人是防疫站的张庆,便问:“院长家出了啥事?”张没有回答,乔便从梯子上下来,又走到院长家大门口继续按铃。张庆开了院门,待乔进去后,他赶紧把院门扣上,说了句:“人被打死了,你快进去看吧。”小乔进去一看,只见王秀英头部血肉模糊地躺在血泊中,他立即转身想出去报警,抢救受害人(当时他不知受害人已死)。就在此时,他感到头部被重重一击,嗡地一声,眼冒金星,血顺着脸颊流到脖颈上,定神一看,原来是张庆趁其不备,用烟灰缸砸在了他头上。“不好,他想杀人灭口!”面对凶手,小乔毫不畏惧,与凶手展开了搏斗,经过半小时生与死、正义与邪恶的较量,双方都感到精疲力竭时,最后,小乔凭着一股正气,一边还击,一边拖着被歹徒紧抱的身子,一步步向门口挪动,当歹徒又举起砖块想致乔于死地时,小乔一把抓住了歹徒的手,狠狠咬了一口,另一只手用力地抽开院门插销,硬把铁门拉开了一道缝,挤了出去。他满脸是血,不顾伤痛,跑进了附近的医院值班室,气喘吁吁地说:“快,快报案……张庆杀人啦……”
乔占玉冒着生命危险,为公安人员缉拿凶犯提供了有利的线索,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哈密垦区公安局接到报案后,及时赶到现场,仅用了20个小时就完全侦破此案,终将罪犯绳之以法。事发后,小乔因伤住院,农场党委书记带领场领导及有关部门负责人到医院看望了他,并给他颁发了“见义勇为”奖金5000元,号召全场开展向乔占玉学习的活动。
人们赞扬乔占玉临危不惧,见义勇为、舍己救人的高尚品质。他被授予红星二场、哈管局、兵团2000年度“见义勇为先进分子”荣誉称号。洪英被授予哈管局2000年度“见义勇为先进分子”荣誉称号。
2000年11月23日,兵团政法委副书记焦明启到红星二场亲切慰问了乔占玉。
六 优秀少年
余金艳是红星二场学校2001届初三(2)班的一名品学兼优的学生。她家境贫困,父亲是一名家属工,母亲几乎双目失明,后来又不幸患上了乳腺癌,为给母亲治病,她家欠下了几万元的债务。余金艳就是在这样的家境下长大的,这更练就了她的坚强性格。从小学到初中,她连年被评为“三好”学生,学习成绩一直居年级段第一,进入初中后,她学习更加勤奋,如饥似渴地吸取着知识的营养,门门功课优秀,在各类知识竞赛中频频获奖。如在全国英语能力竞赛中,两年分别获得全国二等奖和优秀奖。在全国和自治区“希望杯”数学竞赛中,连续5次获奖。其中3次获全国三等奖,1次获全国二等奖,1次获自治区一等奖。在各级作文竞赛中,也多次获奖。其中,科幻小说《小灵通漫游军事馆》获全国“中华少儿科幻小说”三等奖。《乒乓球的故事》获全国“创世英才杯”创作竞赛二等奖。她的习作多次在省内外报刊上发表。《心愿》发表在2000年6月14日的《哈密开发报》上,《14岁的歌》、《该长大了》发表在2000年的《少年智力报》上,《韩愈和李清照》发表在《成才之路》上,《雨后》发表在《写作导报》上。她成了《写作导报》、《小学生阅读报》及《快速作文研究院》的小记者,还被中国作协吸收为“中国作协少年作家班”学员。她不断用笔去讴歌生活、赞美人生。
余金艳是红星二场学校学生会主席,班级学习委员。她热心为同学们服务,大力协助班主任搞好班级活动,增加了班级凝聚力。她带领同学们学雷锋做好事,使她所在的初三(2)班被学校评为“学雷锋”先进集体。在评选先进个人时,她见荣誉就让,还动员团员放弃名利,主动把名额让给别的同学。她与另外几名学生会干部一起,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会活动,诸如“校园吉尼斯”、“演讲比赛”等,陶冶了同学们的情操。
余金艳自信、乐观、爱好广泛,喜欢集邮、打羽毛球、吹竖笛、画画。在学校举办的画展上,她多次获奖。她承办的反映校园生活的团报《春之园》,图文并茂,办得有声有色,受到师生好评。
1999年,她被选为兵团团代会代表,从此对自己要求更加严格,她每天都很忙,但从不放松学习。2001年6月,她参加中学升学考试,取得了农十三师第一名的好成绩。一时间,区内外9所名牌中学给她发来录取通知书,条件优惠,免交学杂费、生活费,提供奖学金等等。父母希望她就近入学,但一向有主见的她,最终选择了名师汇聚的乌鲁木齐实验中学,她在那里与在红星二场一样,同样受到了老师们无微不至的关怀。
马培是红星二场学校六年级二班的学生,担任学生会生活部长,少先队宣传委员。她工作负责,组织能力强,学习认真,成绩优秀,积极参加少先队组织的各项活动,是大家公认的好学生。
她参加敲军鼓、演讲比赛、讲故事比赛等,都取得了好成绩。她在本中队成功地举办了一次中队主题队会观摩课,受到校领导和老师们的好评。为搞好这次活动,她牺牲休息时间,想了很多办法,自编自导,组织大家编排节目,充分调动了队员们的积极性,使大家过了一个终身难忘的队日。
她热爱劳动,她的父母都在连队承包土地,一到双休日,她就帮妈妈做饭、洗衣服,有时还要下地干活。
她生活简朴,从不乱花一分钱,处处勤俭节约,还乐于帮助同学们解决困难。2001年“六一”儿童节,她被评为农十三师“十佳”少先队员。
七 移风易俗
1987年5月,红星二场机关干部方博、袁小静领了结婚证后,到乌鲁木齐旅行结婚。回来后,他们买上糖果和瓜子,到每个办公室给大家散发,宣布他俩已喜结良缘。
1987年12月26日,5对青年在一连俱乐部举行集体婚礼。他们是陈明、王孝丽,闫立成、霍玉花,李建云、王晓菊,尹宝、厉启仁,李青业、李英丽。
1988年10月1日,粮棉厂孙志忠在朋友的陪同下,骑上自行车到脱水厂拜见岳父母,接上新娘齐丽霞,骑车返回家中,一同拜了父母。他们请在农场的亲友吃喜糖、抽喜烟,在大家的祝福声中结束了简单的婚礼。然后小两口到武汉、兰州旅行了一趟。人们原以为孙志忠家条件好,又是独生子,婚事会大操大办,没想到他们的婚礼如此简朴。
2000年,二连养殖户张金荣的女儿张丽要结婚了,父女俩和女婿商议后,决定双方不大操大办,女方不陪送高档嫁妆,用节省下来的钱买了一头黑白花大奶牛牵到婆家。儿子张伟春节俭办喜事,也学姐姐的样子,婚事新办,从父亲那儿领来了25只羊到新家落户。这种移风易俗的婚事新办在农场传为佳话。
八 理解见真情,家和万事兴
这是一个温馨、幸福、和睦的家庭。人们羡慕、赞叹不已。男主人刘兆云是农场机关干部,女主人薛凡英是一名普通职工。
薛凡英在连队承包土地10年,年年获得丰收。以她的勤俭和吃苦赢得了干部群众的公认,她多次被评为场级先进生产者。刘兆云原任二场学校校长,现任场党委办公室和行政办公室主任,也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优秀党员。
他们俩结婚至今十几年,为了照顾家庭,始终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关心、体贴、孝敬老人,使两位老人在幸福和睦中安度晚年。父母也百般关心他俩的工作和生活,尽量做好各种家务,解除后顾之忧,使他们安心地干好自己的工作。
刘兆云是家里的长子,下边还有4个比他小10多岁的弟弟妹妹,他成家时,弟妹都在上学。当时父母经济困难,为了照顾弟弟妹妹,他们尽了哥嫂所能做的一切,经济上资助,生活、学习上关心。如今,弟妹们都长大成家,各自有了自己的工作,但他们始终念念不忘哥哥嫂子的恩情,同时以哥嫂为榜样,孝敬老人,关心老人。
1995年,刘兆云的父亲不幸遇车祸,腿被压断,住院两个多月,回家后又卧床四个月,在住院和卧床期间,他们两人每天在床前轮流精心侍候,想方设法给老人医治,只要老人想吃的东西,他们就是再辛苦,也要给老人弄来端到床前。在他们的精心照料下,老人终于恢复了健康。每谈及此事,左邻右舍都夸赞老人有福气,有一对孝顺的儿、媳。
他俩不仅对父母、弟妹关心备至,对同事、邻里也互相帮助,以诚待人,友好相处。
有一年,学校有几位老师,因急需用钱想向单位借款,作为主管学校财务的刘兆云来说,可以批条同意。但他首先考虑的是单位的财务制度,想方设法拿出自己的钱借给他们,宁可自己紧张,也要解决别人的困难,对此,薛凡英从不抱怨,而是积极支持,与丈夫共同想法帮助解决。
1998年暑假,一位朋友不幸因病去世,其家中孩子小,爱人又无工作,刘兆云夫妇整整忙了三天,帮他们办理完丧事。至今他俩还不断去其家中看望,随时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
正是他们的一片热心,一颗诚心,受到了人们的尊敬和信赖,所以有话愿和他们说,有事愿找他们办。
他们俩对工作认真负责,为了工作,经常放弃休息,一年又一年,默默无闻地做着奉献,没有怨言,没有索求,直到现在,薛凡英仍是学校借用了多年的临时工。作为红星二场党办、行办主任的刘兆云,从没给她开绿灯办调动。他常说:“要正人先正己。”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他们夫妇有一个可爱的独生女儿,孩子在他俩的严格教育和熏陶下,从小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诚实做人,老实办事,成为一个富有爱心、全面发展的高中学生。
刘兆云家处处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1997年被评为农场“五好文明家庭”。1998年被评为哈管局“五好文明家庭”。
粮棉厂孙楚登、郭梅英一家四世同堂,上有80岁的老父亲,下有儿子、媳妇和两个上小学的孙女。在这个大家庭里,家庭生活民主,老幼欢聚一堂,其乐融融。婆媳关系融洽,全家人尊老爱幼,团结邻里,在群众中有口皆碑。这一切与既当媳妇,又当婆婆,又当奶奶的郭梅英的功劳是分不开的。郭梅英的老伴孙楚登1990年任粮棉厂厂长以后,工作繁忙,无暇顾及家中的老小,家中重担全落在了她的肩上,每天在干好自己本职工作之余,还要回家料理家务,照顾老人。1991年郭梅英退休后,为了支持老伴的工作,解除老伴的后顾之忧,更是尽心尽力地承担起照顾公公和多病的儿媳、照看孙女、洗衣做饭等一切繁杂的家务活。1997年5月,儿媳齐丽霞患类风湿性心脏病住院需人照顾,儿子远在哈密工作,老伴又要到河北出差,家中两个孙女上学还得人接送。面对这种情况,身为厂长的孙楚登竟一时不知如何是好。这时的郭梅英毫不犹豫地让老伴放心地出差办事,她说:“你放心去吧,家中的一切我有能力解决。”为了照顾好一家老小,每天天不亮就起床,为公公、孙女做好早饭,吃完早饭后,就急忙把两个孙女送到学校。然后又小跑回家,煲汤熬药给住院的儿媳送去。从医院回到家里,眼看又到了接孙女、做午饭的时间,她顾不上休息,又急匆匆往学校赶……就这样一直忙到午夜十二点,把一天的脏衣服洗完才能上床睡觉。那时的她真希望自己能像孙悟空那样,会分身术就好了。整整忙了一个月,在她的精心照料下,儿媳终于病愈出院了。儿媳看到婆母为全家操劳,整个人瘦了一圈,心里很过意不去,对婆母感激万分,一次又一次感谢婆母对她的悉心照料,郭梅英却说:“谢什么,这是应该的。你回来还得好好休息,别累着了,身体要紧。”多么质朴的语言!多么伟大的母亲!她心里只有别人,惟独没有自己。老孙回来看到老伴憔悴了许多,而家中却一切如故,他深情地对老伴说:“谢谢你撑起了这个家!我只有好好工作来回报你。”从此老孙更加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带领粮棉厂职工日夜苦干,效益产值持续增长,成为红星二场的支柱企业。郭梅英看到丈夫在工作中所取得的成绩,看到全家生活在幸福、欢乐之中,她感到无比欣慰和满足。
九 夕阳别样红
初冶平是一位12岁就参加革命、13岁扛枪打仗,集儿童团长、小八路、抗大毕业学员、二等功臣于一身的中学高级语文教师。1988年离休,但他离而不休,除学书法外,还不断笔耕,撰写了《坎坷纪实——一个小八路的自述》回忆录约52万字,参加自治区民间文学集成工作。1993年获自治区民间文学集成领导小组颁发的荣誉证书。在全国征文活动中,他写的《八路军用步枪打下日本飞机》一文,发表在1995年第5期的《纵横》杂志上;《书为伴,乐无穷》载入兵团编撰的《七彩阳光》一书中。他的书法作品获1999年红星二场第十一届“迎春杯”书法展特别荣誉奖。
彭厚福是红星二场九连的一名退休工人,已经90岁高龄。他自从1978年退休后,十几年如一日大办好事,主动为连队分扰解难。夏收时节,连队劳力紧张,他自告奋勇当哨兵,看场护院。连领导要付给他报酬,但他分文不取,他说:“我有退休工资,我是党员,为集体做点事,这是我应尽的义务。”
1985年,彭厚福买了一辆毛驴车,更有了用武之地。人们常见他赶着毛驴车为连队打扫卫生,清运垃圾。同时,谁家有了困难,他准会去帮忙,不是为张家拉粮,就是为李家运菜。大家由衷地赞叹:“老彭真是活雷锋”!1988年,彭厚福获得兵团老有所为精英奖。
老彭积极协助党支部做职工群众的思想工作。他得知连队有一对夫妻闹矛盾要离婚的消息后,多次登门做工作,劝解双方,终于使他们重归于好。老彭也成了有名的“调解员”。1999年,老彭被评为“优秀党员”,受到农场党委表彰。
1987年各连队成立老职工委员会,老干部积极参加,负责守电话值班。老连长刘丰臣当了多年义务收发员,经常把报纸、信件送到职工手中。据不完全统计,仅1987年,全场离休干部参加公益活动就有420个工天,办好事65件。一些老同志还主动担当起调解民事纠纷、维护社会治安秩序的重任。
王久成是红星二场园艺三连的退休工人。他和土地打了一辈子交道。退休后仍割舍不掉那份对土地的钟情和眷恋。他带着两个未成家的儿子,又当爹又当妈,辛勤地耕耘在园艺三连这块土地上,受到连队干部职工的赞叹。
王久成虽退休了,但他觉得庄稼人哪能离开土地。于是在1997年,他找到连队领导,主动要求承包连里无人承包的一块葡萄地。但连领导考虑到他年纪大,又没管理过葡萄,不忍心让他受累,告诉他这块地贫瘠,缺苗多,干好了收入也就千余元。连里的一些老职工也劝他别犯傻,退休该在家享清福,何必自找苦吃。但他主意已定,态度坚决,连里经过核算,最后答应了他的要求。
于是父子三人齐上阵,把家里积存的羊粪一车车拉到地里,起早贪黑地干,抹芽、打杈、剪枝、喷药,整天忙个不停,同时不耻下问,虚心向懂技术的人求教。经过父子三人齐心协力的科学管理,辛勤耕耘,使这块长年亏损的葡萄地见了效益。他们当年收入3000多元。
2000年,连队实行租赁承包,他们父子三人经过商议,又承包了两份较差的葡萄地和一份枣园。他们的行动,给连队职工树立了榜样,调动了大家租赁承包的积极性。春节过后的大年初五,老王就带着两个儿子下地干活了,他们忙着给地里施农家肥,提前把地里的杂草收拾得干干净净,老王认为,庄稼人收拾不好土地,就好比养活不了孩子一样,所以在管理上,他更加细心,舍得投入。当年他们的承包地收入近2万元。2001年,父子三人在承包地上加大了管理力度,得到了更加丰厚的回报,收入近3万元。老王带领儿子勤劳致富,在农场传为佳话。1999年,王久成被评为农场“十佳”退休老职工,受到农场党委表彰。
1992年,红星二场二连职工邵仁山退休了,他一辈子苦惯了,退休后在家没呆几天就坐不住了,老想着怎样为连队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才不愧对每月领到的几百元养老金。于是他主动找到连队领导,要求承担起连队6个厕所的清扫任务。连领导同意了,他愉快地干了起来,把厕所打扫得干干净净,这一干就是8个春秋。
每年农忙季节,老邵更是忙得不亦乐乎。夏收期间,他白天在连里帮承包户卸粮、晒粮,晚上又主动帮哨兵承担起护院看粮的任务。“三秋”期间,连队繁忙,人手不够,卫生差。老邵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于是他又忙着清理连队卫生,维护社会治安。白天他扛着铁锹,担着筐到处清理垃圾,各角落都不放过;晚上又加入到哨兵队伍里,到处巡逻,为职工保家护院。8年来,老邵年年如此,坚持不懈,为连队做贡献。为此,连领导几次提出要给他报酬,都被他拒绝了。他说“我乐意这样做,不是为了钱。因为我是共产党员,活一天应该为大家做点贡献。”
1998年,我国“三江”(长江、黑龙江、松花江)地区发生水灾,邵仁山从电视上看到后,他第一个到连队捐款100元,为灾区人民送去了一片爱心。
1999年,邵仁山被农场评为“十佳”退休老职工,受到农场党委表彰。
十 女性的风采
(一)杰出女性
徐翠英是红星二场二连的一名女工。10年来她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撑起一个残疾家庭,她是一位好母亲、好妻子,又是家里的顶梁柱。她用女性的柔情和关爱、体贴丈夫和孩子,用女人所具有的坚强和毅力证明了女性不是弱者。
1986年,徐翠英与候志国结婚后,在二连承包了10亩西瓜,由于销路不畅,亏损挂账。徐翠英没被失败吓倒,丈夫发高烧病了,她挺着大肚子忙于管理农田,一些好心的职工主动帮她度过了难关,她获得了第一个丰收年。
1989年,她的孩子刚满一岁,由于生病吃药,不幸药物中毒,造成耳聋,她多方求医,到处为孩子治病,但无济于事,孩子成了终身残疾。她一边给孩子治病,一边干活,还给别人打工,想多挣点钱继续为孩子治病。这年,她大田承包收入6500元,打工收入1000元,总计收入7500元。
1990年秋,不幸又再次降临到她家。丈夫装运洋葱时,不小心被拖拉机压坏了手指,她内心痛苦极了,怎么办?她擦干眼泪,毅然挑起了家庭重担,一边照顾孩子和丈夫,一边仔细管理着两份承包地。连领导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及时派人帮助她搞好秋收工作。丈夫失去了劳动能力,在大家的帮助下,徐翠英挺了过来。
1994~1998年,徐翠英连续5年收入超万元。10年来,她累计向农场上缴利费12万余元。2000年,她被评为哈管局“三八红旗手”。
陈丽是红星二场五连的一名职工。她原来有一个三人的幸福之家。丈夫赵建江承包了一块33亩的碱地,家里还有一台55型拖拉机,收入可观。1995年丈夫经检查患了直肠癌,全家人顿时陷入了极度痛苦之中。家里还有一个上学的孩子,丈夫不能再开拖拉机了,治病还需一大笔钱。陈丽不甘命运的捉弄,毅然撑起了困难的家庭。为了支付丈夫一次次去乌鲁木齐治疗的昂贵医疗费,为了供孩子上学,她卖掉了拖拉机,选择了养奶牛。
1997年春季,陈丽买回一头奶牛饲养,当时牛圈是只有十几米的土坯房。几年来,她刻苦学习,辛勤劳作,逐渐摸清了奶牛的生活习性、常见病的防治和人工授精等方面的技术。农场女工委、计划生育协会分别给予她1万元的无息贷款,帮她扩大再生产。通过资金积累滚动发展,现有奶牛7头,牛圈改扩为砖木结构,占地86平方米。为了挤出质量好、数量多的牛奶,她每天起早贪黑地辛勤工作。有人给她算过一笔账,每天每头牛要吃精、粗饲料各10公斤,7头奶牛每天备料就得140公斤。并且买料、购草常常要东奔西跑;给牛防病、治病、清洗奶头消毒要经常进行;借钱、找客户一刻不停;料理家务,照顾丈夫和孩子,让她忙中加忙。5年了,她没睡过一个囫囵觉,没有休过一个星期天,没有看完过一个电视剧。她用自己瘦弱的身体支撑着这个家,支撑着丈夫的生命。她在困难和失败面前始终没有屈服。她精心饲养奶牛,用玉米、油渣、麸皮、黄豆选配饲料,由于配料有方,使一头奶牛年产奶量可达4.5吨。她养的奶牛可满足农场200户家庭的食用奶量,纯收入可达3万元。
为了保证牛有足够的饲草,陈丽租种了五连十四斗20亩地。2000年种玉米、棉花各10亩,收玉米4吨多,毛收入4000元,收棉花2吨,毛收入6000元,合计1万元。2001年,全部种玉米,收玉米8吨,毛收入1.04万元,饲草地纯收入2000余元,为牛储备了充足的饲草。
几年来,陈丽为了养奶牛,逐年购置了小四轮、小三轮车各一辆,大冰柜一台,粉碎机一台,固定资产价值11100元。到2001年,陈丽是全场养牛规模最大的一家,她真正体会到了其中的苦与乐。如今,陈丽还想根据市场需求扩大再生产,发展一个家庭大型奶牛场,计划购置袋装机和挤奶器各一台,准备生产袋装鲜奶销往哈密各地。
(二)新女性的成长
红星二场三连家庭农场主张善新,在农场务农已20多年。丈夫在园艺一连任连长,无暇顾及家中之事,200亩土地全靠她和一名雇工管理,辛劳程度可想而知。由于她文化水平低,农田中的技术规程都不能按科学要求去做,各类农药也不能按科学配方使用,只能采取简单的笨办法死记。尽管几年来的收入不错,但她并不满足。她知道自己的家庭农场产生不出很高的经济效益,不是自己不勤劳、不投入,而是自己文化水平太低,缺乏科学管理所至。1995年,农场开始进行扫盲工作,已年过40岁的张善新便成了扫盲队伍中的一名新兵,她每天参加扫盲学习班,回家后,还让女儿帮她听写,教算术等,她克服了年龄大、记忆力差的困难,坚持参加扫盲学习,进步很快。1998年,农场教育中心派人到扫盲点检查工作时,看到她在全神贯注地听讲、默写字词都很受感动。她决心要通过扫盲学习,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搞科学种田,增加收入。1999年,她种植的4万多株木纳格葡萄扦插苗,由于科学管理,及时修枝化控,年底收入6万多元,她是自强不息、巾帼建功的好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