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红星二场志
15063500000128

第128章 小学教育

1956年3月,十三团成立子女小学校,校址在现场部医院所在地。设1~3年级,学生74人,全部为住读生。4~6年级学生都到农五师师部(大营房)上学。团党委抽调田绍先、刘栋、廖阳到校任教师,另有3名保育员。刘栋为临时负责人,后来调樊本隆任副校长。

1958年,学校迁往场部以北5公里处的水管所。周春芳任副校长,任银林任副政治指导员。学校将1~2、3~4年级改为复式教学。全校有学生43人,教师4人(包括领导),无保育员。学生由教师轮流值班照顾。

1959年,廖勤任副校长(直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教师有田绍先、毛利超、吴让林、孙西安、王敏章等人,李伊明任管理员。

1960年,农场接回在师部上学的高年级学生,建成1~6年级完全小学。有6个班,学生164人,教职工20人。

1961年,学校又从水管所搬回场部。全校有学生156人,7个班,11位教师,学校设初小教研组和高小教研组。第一届小学毕业生16人,班主任是初冶平老师。五年级学生参加农五师统一考试,录取到红星中学上初中。

1962年为方便学生就近入学,一、三、四、六连开办小学。

1964年,学校学生人数增加到373人,1~6年级10个班,农场从职工队伍中抽调一批素质好的职工到校任教,教职工共34人。

1960~1965年,教师队伍稳定,小学教育得到发展,教学秩序井然,教学质量提高,学雷锋、学王杰、学欧阳海等英雄人物,共产主义理想教育深入人心,是学校教育的发展时期。

1966年,连队小学已增加到6所,共有小学生410人、16个班,教师30人。同年,“文化大革命”开始,社教工作组进驻学校,部分教师受到错误批斗,8名教师下放劳动。当年民兵连搬到学校。学校按照农场的部署再度搬迁校址,迁到场部以北500米处的现址。师生们自力更生,打土坯建教室。张明鉴任校长,田兰英任政治指导员,谢柱华任副主任。

1968~1971年,离场部较远的雅尔石灰厂、头堡硝地、园林队相继开办了小学。

1972年,增设盐队小学。至此,全场学校已达11所。各单位学校均由场部学校党支部一元化领导,便于统一管理。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迎来了教育发展的春天。学校准备分期撤并教学点。1979年,学校成立新领导班子,宋鼎春任指导员,廖勤调回学校任副校长,教育教学走上了正轨,学校重新焕发生机。

1983年,学校开始撤并教学点,首先撤销了雅尔、硝地两个教学点和一、二、六连分校以及园林队各教学点的高年级段,其学生到场部学校住宿就读。盐队学校与地区盐化总厂学校合并。

1987年,完全撤销一、二、六连、园林队各教学点,场部学校设小学、初中、高中三个部。三连学校设1~6年级,四连学校设1~4年级,形成了以场部学校为中心,三、四连学校教学点为辅的三点式布局。当年,全场有小学21个班,学生693人。

1991年,撤销了四连学校教学点和三连学校的4~6年级。至此,只剩场部学校和三连学校教学点,有小学生780人,18个班。为解决路远单位学生上学的交通问题,农场停运了每天往返哈密的大轿车,专门接送学生,实行集中办学后,教师由1982年的110人减少到1992年的66人。

学校注重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取得丰硕成果,涌现不少先进典型。

1991年,红星二场学校五年级学生张金龙被自治区授予“优秀少先队员”称号;同年,六年级学生张志国获全国“学赖宁,做党的好孩子”活动奖章;1992年,六年级学生张金龙又被兵团授予“优秀少先队员”称号;同年,六年级学生张琴被评为兵团首届“十佳少年”;1995年,五年级学生赵桂梅获兵团“十佳少年”称号;1999年,初一学生刘钰获“中国少年雏鹰行动”兵团四星雏鹰奖章。2001年,六年级学生马培被评为农十三师“十佳少先队员”。

1996年,红星二场学校少先大队获“全国雏鹰大队”称号;1997年小学语文教研组被评为兵团级“三八”先进集体。1998年,学校少先大队被哈管局授予“少先队先进工作集体”荣誉称号。1999年学校少先大队又被兵团授予“少先队组织基层和基础建设达标创优先进集体”称号。

2001年,红星二场学校小学有24个教学班,学生964人,教师46人,其中小教高级教师职称10人,小教一级教师职称职称22人,小教二级教师职称1人。学前班3个,专任教师3人,学生数159人。小学开设的课程有语文、数学、思想品德、自然、历史、健康、音乐、美术、体育和劳动。

1996~2001年度,红星二场学龄儿童入学率和初等教育完成率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