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红星二场志
15063500000027

第27章 修渠引水

1951年,十六师四十七团胜利完成剿匪任务后,除留少数部队剿灭残余土匪外,大部分人立即投入天山山区修渠引水工作,从1951年3月20日修建红星一渠并于次年7月完工后,四十七团官兵马上又转移到天山南麓的五道沟,那里有高耸的峭壁悬崖,每当山上积雪融化时,雪水就从山沟里奔流而下,在雨水缺乏的东疆,这股雪水是滋润火石泉地区的甘露。

部队开始来到五道沟时,住在天山脚下,8月10日,哈密城的人还穿单衣,而五道沟的气候变化无常,一天里可以过上一年的四季气候,说下雨,马上倾盆大雨而至;雨停,火毒的太阳烤得人皮肤发痛。施工战士在乱石滩上支起帐篷,帐篷是白布制成的,既不挡风又不挡雨,刮起大风帐篷常被吹倒。炎热夏天的中午帐篷内气温高达摄氏四五十度,无法休息,战士们在戈壁滩上支起皮大衣遮挡强烈的阳光才能小憩一会;夜里下起雨来,就只能披着被子蹲一夜。

天山脚下下雨是频繁的,但距山口十几公里挖土方的部队,水就成了最珍贵的东西了,每天几辆马车和汽车从山下坎儿井向渠线上送水,供不上用水,每班只能分到一盆水,有时一脸盆水要用好几次。

渠首工程是全渠修建工程最庞大、最艰巨的一项,其中拦河坝、进水闸、排沙闸、进水道、溢洪堰、沉淤槽的质量,关系着整个水渠的百年大计。

四十七团党委会号召全体指战员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精心施工保证工程质量。参加修渠的全体官兵向党委作了保证:运石头不怕山路崎岖,修河堤不怕河水刺骨,修水道更不怕劈山削石,打眼放炮。

在艰苦的施工中,指战员们发挥聪明才智,就地取材,创造了许多土制工具,大大提高工效,节省劳力,加速工程进度。为了加快材料的运输,制造了“高线运输工具”,战士蒲永贵又创造了“木制紧线机”,战士姚炳荣创造了“连环爆破法”,爆破英雄王德创造了“拉山爆破法”。铺砌能手二级劳模董永福创造了“木槽堵水法”。工程技术人员和战士共同试验成功了“半勾缝铺砌法”,既保证水渠的坚固程度,而且每铺砌1米可节省100公斤代水泥和70立方米沙子。

为了保证抢在来年4月洪水期前完工,必须冬季施工。为了保证工程质量,搭起一座120米长、18米宽、6米高的暖棚,将全部渠首施工区覆盖在里面,使工程在冬季摄氏零下二三十度严寒中正常施工。经过全体指战员艰辛努力,按上级的要求于1953年3月8日按时完工,4月5日红星二渠正式开闸放水,当天,就把喜讯寄到北京报告给毛主席。

红星二渠总干渠全长37.4公里,设计流量6立方米/秒,全部采用代水泥浆砌大卵石。由于五道沟水量变化很大,为了在中小水时期引入全部流量,并在洪水期能排除洪水及所带泥沙石,渠首工程设有滚水坝、进水闸、冲刷闸、排洪闸及节制闸各1座,并用水泥砂浆灌缝。灌区内固定渠道按三级渠道规划,支渠及支排垂直等高线采用东西灌溉,因地面坡降较陡设置木质跌水,干砌块石陡坡120座,桥梁17座,沉沙池3座,总分水闸1座,总干渠两级跌水1座,东干渠直跌水1座,支渠进水闸兼节制闸4座。全部工程总计投入人工339313工天,水泥1803.99吨,代水泥11496.6吨,石料70299.05立方米,木料1379.77立方米,工程全部造价为5651388元,可灌溉面积为5万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