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耕作制度与播种方式
(一)两耕两灌,精细整地
两耕两灌是红星二场治理盐碱,巩固脱盐效果,恢复土壤肥力的一项行之有效的措施。50~70年代,红星二场实行“先伏耕,后伏灌”、“先秋耕后秋灌”,这样来年种地土壤板结,圪塔多。80年代后,实行“先伏灌,后伏耕”,“先秋灌,后秋耕”,使土壤疏松,适宜播种。
(二)耕作项目与作业标准
1.耕作项目
主要有平地、耙地、播种、铺膜、中耕、追肥、开沟、培土、土壤封闭、叶面施肥、深松土、小麦收割、棉秆粉碎、滴灌等。
2.作业标准
(1)秋耕深28厘米,幅宽每铧犁0.35米,犁到边到头,棉秆每平方米不多于2根,无漏耕。
(2)整地播种:整地要求“平、齐、松、碎、净、墒”。播种要求:下种量每次2~3粒,空穴率在3%以下,土壤封闭不重不漏,覆土严密,无断垅,接茬55~60厘米,到头到边。
(3)中耕施肥:中耕不铲苗,不埋苗,携带碎土轮。施肥深度10厘米无大土块,不埋苗,不伤苗。
(三)肥料
1.肥料的种类
有机肥料:厩肥、绿肥、秸秆、堆肥、沤肥、人粪便、油渣等。
化肥:尿素、磷酸二胺、稀土磷肥、三料磷肥、硫酸钾等。
其他肥料:叶面喷施使用的肥料有磷酸二氢钾、福乐定、丰收宝、有机络合微肥等。
2.化肥深施
80年代改变播种方法实行化肥深施,在播种时用两台播种机重叠作业,种子行和肥料行错开,前台机为深施化肥箱和混合肥箱,播深8~10厘米,后台机为种肥箱与种子箱,播深4~5厘米。
(四)从露地播种到超宽膜精量点播
90年代,棉花播种由条播到点播,由露地播种到铺膜,由窄膜到宽膜,由宽膜到超宽膜。随之一次次新技术的引进,棉花产量节节上升,由建场初期棉花平均亩产20公斤,到2001年平均亩产116.7公斤,2002年达到132.7公斤。
二 低产田改造
(一)拉沙改土
红星二场从60年代开始就重视拉沙改土工作。到1988年,将拉沙纳入养地制度,执行奖罚,当年拉沙9.1万吨,施沙面积7215亩,平均每亩拉沙12.61吨。1988~1991年的4年间,全场累计运沙31.46万吨,平均每亩施沙10.88吨,施沙面积达到2.89万亩。
(二)增施有机肥
红星二场在建场初期就开展了积肥运动,当时战士们背着粪筐到处拾粪,掏厕所。60年代随着畜牧业发展,实行农牧结合,以畜养农,以农养畜。各个农业连队都有羊圈、牛圈、猪场、马号,还建立了专业积肥班,负责牲畜圈的出肥、垫圈、肥料沤制发酵工作。每年积制大量的有机肥,冬季调动大小马车、牛车、人力车往条田送肥料。按条田顺序每年集中几个条田轮流上肥。
1988年,农场投资38.4万元发展畜牧业。到1990年,各种牲畜年末存栏数达到9000头(只)。牲畜的增加,带来了大量的有机肥料。1988~1990年累计积肥3.29万吨,每年还积制优质种肥500吨。亩平均施厩肥2515公斤,施肥面积1.328万亩。
(三)复种油葵绿肥
从60年代开始复播绿肥、豌豆,70~80年代,麦茬地复播油葵翻压绿肥,成本低,生长期短,产草量高,平均亩产鲜草7518公斤,翻压绿肥相当于每亩施尿素12.4公斤、三料磷肥15.7公斤,并有三年的长效肥力。全场复种指数年年增加,1988年复种244亩,1989年复种3298亩,1990年复种4018亩,平均每年复种指数为年播种小麦面积的37.2%。
(四)秸秆还田
红星二场把秸秆还田作为一项重要的培肥途径,从70年代开始一直沿袭下来,1988~1990年累计粉碎还田秸秆2.33万亩,小麦高茬还田2.7万亩,大田棉花秸秆还田率达到100%,仅此二项培肥面积就占三年来累计总播面积的65.92%。
(五)增加化肥用量
60~70年代,施用化肥多采用人工撒施,每亩用量90公斤。70年代采用大量的秸秆翻压后,在腐熟的过程中因碳氮比例高,对当年种植的作物供肥力减弱,出现黄苗现象。红星二场采取加大化肥用量的办法,从70年代的每亩施标准化肥94.3公斤,1990年增加到123.06公斤,施用技术进行了改进,采用了化肥条深施和全程深施,减少了化肥的挥发损失,提高了化肥的利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