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工作中从来没有尝试去改变他人,而是对他人永远保持着理解与尊重,并且接受他人一切的感情,这些都体现出一种对世界、对他人的独特且深深的爱。
——罗杰斯
我从不以群众的观点来思考,而是着重个人。如果我思考的是群众,我的工作无法开始。我只相信个别接触。
——特雷莎
许多用心良苦的心理咨询之所以未能成功,是因为在咨询中,从未能建立起一种令人满意的关系。
——罗杰斯
“重点技能”
接待技能
关系建立
初步诊断
评估档案
“操作步骤”
(1)做好接待前的准备。接待前的准备主要包括对违法行为人的认知预备、心理咨询师自身的预备等两方面。
(2)初诊接待。初诊接待时需对来访的违法行为人作几项关于心理矫治的专业说明,以及注意接待时的一些技巧。
(3)进行摄入性谈话。先确定谈话的目标、内容与范围,与来访违法行为人进行摄入性谈话,获得其背景材料、咨询目的和对咨询的期望等。谈话过程中,注意提问技术、倾听技术合理、有效的运用。
单元一 对违法行为人的接待
一、做好接待前的准备工作
(一)对违法行为人的认知预备
1.认识违法行为人的人身危险性
违法行为人具有人身危险性,即具有再犯(包括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的可能性。在违法行为矫治的对象中,违法行为人的人身危险性表现为行为人在屡次实施违法行为过程中,形成了固定的心理反应习惯,只要有适宜的条件和环境就条件反射般地从事违法行为,同时这种习惯又随着违法行为的反复而不断地得到强化和发展;吸毒、赌博等不良瘾癖者则是在毒瘾或赌瘾的驱使下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恶习难断,且极易引发其他违法甚至犯罪行为。
2.认识违法行为人的人性假设
人是理性的,具有意志自由和趋利避害的特性。人的行动都是由动机结构中最强的主导动机所决定的。由于动机结构中同时有一些性质和强度非常相似或相互矛盾的动机,使违法行为人常常难以确立主导动机。根据理性的人性假设,将违法行为人的内心冲突分为双避冲突、趋避冲突、双趋冲突以及双重或多重趋避冲突四种类型。
(1)双避冲突——左右两难。双避冲突,是指个体同时面临可能具有威胁性的两个目标,但又无法同时回避,要回避其中一个就必然遭遇另一个,即两难之中必须接受其一时内心产生的冲突。
(2)趋避冲突——进退两难。趋避冲突,是指个体遇到单一目标同时怀有两个矛盾动机(吸毒者不得不戒毒)时,一方面好而趋之,另一方面又恶而避之,既向往(喜欢)又拒绝(厌恶)时内心产生的冲突。
(3)双趋冲突——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双趋冲突,是指在个体的面前同时有两个具有同样吸引力的目标,这两个目标产生同样程度的动机,但无法同时得到时内心产生的冲突。
(4)双重或多重趋避冲突。双重或多重趋避冲突指必须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各有优缺点的事物或目标间进行抉择时内心产生的冲突。
3.认识违法心理是一个动态的连续体
与一般人心理发展相同,违法行为人的心理发展也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人的心理健康状况本身就是一个连续体,在正常与异常之间没有绝对界限,连续体的一端是最佳心理健康行为,另一端是最差心理健康行为,即心理疾病或心理障碍。
(二)心理咨询师自身的预备
社会交往中第一印象非常重要。咨询师在初诊时留给违法行为人的第一印象,对确立咨询关系起着关键作用。如果第一印象不好,很可能行为人就不会把自己的内心世界向一个不信任的人敞开,因而就难以达成咨询关系。为了建立咨询关系,保证良好的第一印象,心理咨询师要在仪态、语言、方式等方面做好准备。
1.咨询师应有的仪表
(1)服装整齐;
(2)坐姿端正规范;
(3)距离适当。谈话时,保持正常的社交距离(1.5米左右),保持正常的咨询位置。
社交距离
当人们进行交际的时候,交际双方所处位置的空间距离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告诉我们交际双方的关系、心理状态,而且也反映出民族和文化特点。心理学家发现,每个人在自己的周围都需要一个能够把握的自我空间,这个空间的大小会因文化背景、环境、行业、个性等的不同而不同。
1.密切距离——接近型:0.15米以下
这是为了爱抚、格斗、安慰、保护而保持的距离,是交际双方关系最接近时所保持的距离。这时语言的作用很小。
2.密切距离——较近型:0.15~0.45米
这是伸手能够触及对方的距离,是关系比较密切的同伴之间的距离,也是在拥挤的电车中人与人之间不即不离的距离。
3.个体距离——接近型:0.45~0.75米
这是能够拥抱或抓住对方或对对方的表情一目了然的距离。夫妻双方处于这个位置是自然的,而与其他异性处在这个距离内则易产生误解。
4.个体距离——稍近型:0.75~1.20米
这是双方同时伸手才能触及的距离,这是对人有所要求时应有的一种距离。
5.社会距离——接近型:1.20~2.10米
这个距离超过身体能接触的界限,是办事时相关人员之间所处的一种距离。保持这种距离,使交往双方具有一种高雅、庄严的气质。
6.社会距离——远离型:2.10~3.60米
这是为便于工作保持的距离,工作时既可以不受他人影响,又不会给别人增添麻烦。夫妻在家时,保持这种距离,可以互不干扰。
7.公众距离——接近型:3.6~7.5米
如果保持4米左右的距离,说明说话人与听话人之间有许多问题或思想待解决与交流。
8.公众距离——远离型:7.5米以上
这适用于非正式的聚会、讲演时采用的一种距离,彼此互不干扰。
影响人际距离的因素有文化、民族、社会地位、性别等。不同民族与文化构成人们之间不同的空间区域,在对个人空间的要求方面,西方人要求的距离与空间大,而中国人、日本人以及大多数亚洲人要比西方人小得多。
2.咨询师应有的接待语言
(1)使用礼貌语言。“请坐”、“我很愿意向您提供心理方面的帮助”、“如果您同意的话,请您填写这张表格”等。
(2)间接询问行为人希望得到哪方面的帮助,要用委婉的语气,如“我希望知道,我在哪些方面能向您提供帮助”。
(3)电话接待开始语:“您好!心理咨询中心!请问我们有什么可以帮助您的?”电话咨询的结束语:“今天就聊到这里,感谢您对我的信任。如果以后还有什么问题的话,我愿意继续倾听,当然如果您愿意的话,请到心理咨询中心进行面谈,面谈效果要比电话咨询好得多。”
3.咨询师应有的接待方式
礼貌接待:态度平和、诚恳。起立迎接违法行为人,单手示意指定座位。朴实庄重:朴素踏实、端庄持重、不奢华、不轻浮、不随便。温和亲切:具有亲和力、宽宏大量、语言和动作适度得体、不古板。干练利索:灵活敏捷、周到严谨、办事利落。表情平和(既不能板着面孔,又不能喜笑颜开)。与行为人进行协商,确定使用哪种咨询方式。询问结束后,明确表明态度。向行为人说明能否向其提供帮助。
二、初诊接待时的四项说明
(一)说明保密原则
(1)反复向行为人说明保密原则,行为人对于咨询师泄密有诉诸法律的权利。
(2)心理咨询的保密原则的重要性:咨询师受职业道德中的保密原则制约,未经行为人同意,绝不可将有关行为人的个人资料泄露给别人,如个人生活、思想状况、成长过程、恋爱、婚姻、交友、工作等。保密原则不仅涉及咨询内容,也涉及心理诊断结果。
(3)保密原则的绝对性与相对性。保密原则的绝对性:不能在任何场合谈论行为人的隐私,包括与专业或非专业人员谈话。不能向行为人的亲属、朋友、同事、领导等谈及违法行为人的隐私,除非征得行为人本人的同意。在报刊上不能全文报告行为人在心理咨询中的隐私,需要报告典型案例者应注意隐私部分的文字处理技巧。除本部门确定的专业人员外,不允许任何人查阅心理咨询档案,包括心理咨询人员自身所在的行政部门和行为人所在的行政部门。除非行为人触犯刑律,经公检法机关认定并出具证明外,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借阅心理咨询档案。
保密原则的相对性:咨询过程中,当发现行为人有危害自身或他人的情况时,必须立即采取必要措施,防止意外发生(必要时应通知有关部门或行为人的家属,但应将保密信息的暴露程度控制在最小范围内)。心理咨询师接受卫生、司法或公安机关询问时,不得作虚假的陈述或报告。
(二)说明心理咨询的性质
让违法行为人明白心理咨询是心理咨询师协助违法行为人解决各类心理问题的过程,咨询能否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违法行为人是否有主动参与的态度和行动;要告诉违法行为人,咨询是一个过程,有些问题不是一次两次就能解决的,有时会有迂回曲折甚至反复,也有些问题甚至是难以圆满解决的。为此违法行为人应该有充分的思想准备。
(三)说明心理测量的有限性
心理测量、心理咨询的功能都是有限的,咨询人员不可为了获取行为人的信任而随意夸大它们的功能,咨询师不能在咨询范围以外向行为人提供帮助和作出任何承诺。
(四)说明违法行为人的权利和义务
(1)权利:违法行为人有权选择心理咨询师以及确认他的执业资格;有权知道收费标准;有权终止咨询。
(2)义务:违法行为人有义务如实向咨询师说明情况,提供与自己心理问题有关的真实信息;要按时完成家庭作业;不要试图与咨询师建立咨询以外的任何关系;按规定交费。
可以给违法行为人呈递一份写明相关权利义务内容的协议书。
心理咨询协议
尊敬的_________(姓名),请您在来访前详细阅读此协议,为了保密原则和检索档案方便,您可以选择签署网名或笔名。
“××心理咨询中心”(简称甲方)与求助者(简称乙方)本着平等原则,就甲方为乙方有偿提供心理咨询进行协商,达成如下协议:
一、甲方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心理咨询师职业标准》以及服务行业的通用法规为乙方提供心理咨询服务。
二、甲方向乙方收取一定的咨询费作为报酬,资费标准双方可在国家规定的收费范围内约定;_________现经双方协定咨询费:每咨询时(50分钟)。经乙方要求出诊,乙方承担交通、食宿费用,咨询费协定为_________每天。在每次咨询后,乙方须交清所有咨询费用。
三、咨询时,乙方有责任向甲方如实提供与咨询问题相关的资料。
四、甲方严格遵守心理咨询行业的保密原则,对乙方的来访内容、诊断、资料和测量结果未经乙方允许,不得泄露。
五、心理咨询服务开始后,乙方须遵守双方在心理咨询时的口头或者书面约定。
六、双方中的任何一方在提前退出咨询时,须向另一方提前通知。
七、心理咨询服务的方式、地点、时间、条件等由双方口头或书面约定。未尽事宜双方在今后协商补充。
八、本协议由“××心理咨询中心”提出,凡与本中心建立咨询关系的求助者,中心须向求助者主动提供并解释本协议,并征得求助者同意后方能进行心理咨询服务。
××心理咨询中心(公章)求助者签字:
心理咨询师(名章)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三、初诊接待违法行为人的注意事项
(1)避免紧张情绪。主要在出诊前对操作步骤多加练习,增加实训时间。
(2)语言表达。语速适中,吐字清楚,避免使用方言,必须使行为人听清楚每句话。(3)反复说明心理咨询中的保密原则。
(4)咨询时的仪态。不吸烟,不做多余的“下意识”动作。接待违法行为人之前,绝对不能饮酒或服用兴奋剂、镇静剂等药物。交谈中不能东张西望,应集中注意力,认真倾听或提问。杜绝不恰当的身势语,如叼着香烟、跷着二郎腿、东张西望、漫不经心、边交谈边翻阅报纸、打电话、玩弄铅笔、轻敲桌子等。
单元二 对违法行为人的摄入性谈话
摄入性谈话即通过谈话了解病史,了解健康状况、工作状况和家庭状况等。最常使用的“摄入法”是病史采集法,这种方法通过以问题为中心的谈话,能获得行为人个人背景材料、咨询目的和对咨询的期望,等等。常选用的是桑德伯格(Sundberg)、马隆和沃德(Malone&Ward)制定的谈话提纲。
心理谈话的提纲(一)
采集行为人病史的桑德伯格提纲。
1.身份资料
2.来就诊的原因和对治疗服务的期望
3.现在及近期的状况
4.对家庭的看法
5.早年回忆:对能记清的最早发生的事情以及周围情节的回忆
6.出生和成长:包括会走路和会说话的时间、与其他多数儿童相比较曾出现过什么问题、对早期经验的态度
7.健康及身体状况
8.教育及培训
9.工作记录:对工作的态度、是否改变过职业、理由如何
10.娱乐
11.性欲的发展:第一次意识到性问题、各种性活动、对自己近期性生活的看法
12.婚姻及家庭资料:家庭中发生的重要事件与原因、家庭过去的情况与现状比较、道德和文化因素
13.社会基础:交际网和社交的兴趣所在,与自己交谈次数最多的人
14.自我描述:包括长处或优点、短处或弱点、想象力、创造性、价值观、理想
15.生活的转折点和选择:生活中曾有过什么变化和你作出的最重要的决定、现在对它们的回忆(以一件事为例)和评价
16.对未来的看法:在未来五至十年里,期待事情发生的必要条件
17.行为人附加的任何材料
心理谈话的提纲(二)
了解行为人的精神状态和行为特点的马隆和沃德提纲。
1.外表和行为
2.交谈过程中的言语特点
3.思维内容
4.认知过程及功能
5.情绪
6.灵感和判断
一、确定谈话的目标、内容与范围
心理咨询师确定谈话的目标、内容和范围,可以参照以下四点:
(1)行为人主动提出的求助内容。
(2)心理咨询师在初诊时观察到的疑点。
(3)心理咨询师可以依据心理测评结果的初步分析发现问题,如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测验(Minnesota Multiphasic Pesonality Inventory,MMPI)的测评结果中抑郁分很高,就可以把摸清引发抑郁情绪的原因定为谈话目标,然后去了解与此有关的各类问题。
(4)上级心理咨询师为进一步诊断而下达的谈话目标。
谈话中若有一个以上内容,应分别处理,分清前后主次,再依次提问,进入摄入性谈话。
二、提问技术
提问是澄清行为人自身所存在问题的最直接的方法,有封闭式提问和开放式提问两类。一般根据谈话目的和准备搜集的资料性质与内容来确定提问方式。
(一)封闭式提问
咨询师事先对行为人的情况有一个固定的假设,而期望得到的回答,只是为了验证假设的是与否。
例如,“你和其他学员相处得好吗?”的问题中有一个假设:他和其他学员可能相处不太好,而违法行为人除了回答好与不好之外似乎其他没什么好谈。
1.形式
是不是,对不对,有没有,喜不喜欢。
2.作用
(1)搜集资料,把问题加以条理化:“你说的问题大概有……是吗?”
(2)澄清事实:“你说的是……问题吗?”(有时明知故问)
(3)获取重点:“你是为了……问题而来吗?”
(4)缩小讨论问题的范围:“我们先谈……问题好不好?”
(5)当违法行为人偏离正题时,把话题引回正题:“现在我想听听……问题好吗?”例1:逐步缩小问题的范围——封闭式提问。如对亲子关系的询问如下:
你小时候与父母相处得怎么样?
你和父亲的关系怎么样?
你觉得你和父亲的关系有什么地方没处理好?
例2:逐步提问。如果要问一个卖淫嫖娼的违法行为人的有关性经验时,可以采用下列的提问顺序:
每周你有几次约会?
每次约会都会去什么地方?
你喜欢与哪种类型的异性约会?
你约会过的异性中,有反对你做出亲热举动的人吗?
你是否担心过因为与对方的性接触而染上性病?
你为什么会有(或没有)这种担心?
3.封闭式提问的不足
(1)使违法行为人处于被动地位,压制了其愿望和积极性,使之产生被讯问感;
(2)不让违法行为人发表意见,往往花费了时间还抓不住问题的要点;
(3)让违法行为人总是处在被动的地位,降低了求助的动机;
(4)咨询师会想当然地猜测其心理问题的成因,引起违法行为人的不信任,甚至反感,有时会对咨询关系产生破坏性的影响;
(5)会误导违法行为人,容易使之接受暗示,对自己的问题把握不准,很容易顺着咨询师的话,说出一些不符合实际的内容,给咨询活动带来麻烦。
(二)开放式提问
心理咨询师让行为人从自己的参考框架出发,自主确定回答问题的方向和内容,用自己的话表达内心所想,给行为人回答问题留有充分的余地,通常不能用一两字就能回答,以下是常用的提问形式:
1.形式
(1)“什么?”“如何?”“能不能?”“要不要?”“为什么?”“愿意……吗?”行为人可以自由发表意见,没有固定的答案,可以就认识、行为、态度、人际关系等随意谈论,从而带来更多的信息。
(2)“怎么?”“如何?”“你怎么看待这件事?”“你是如何知道别人的这些看法的?”这类询问可以反映出行为人对这些问题的思想和情绪反应,找出违法行为人对事情经过的描述。
(3)“为什么?”“你当时为什么没那么做?”“你为什么觉得那样不公平?”“你为什么觉得别人都看不起你?”这类提问可以引出行为人对于与事件原因有关内容的探讨,从中看出行为人情绪和对事件的看法。
(4)“能不能?”“愿不愿意?”“能不能告诉我是什么让你生那么大的气?”“愿不愿意告诉我你是怎么想的?”这类问题能促进行为人自我探索,自我剖析,以便得到满意的答复。
2.运用不同的发问词
灵活运用不同的发问词,可以导致不同的询问结果。
用“什么”获得事实材料;用“如何”牵涉事件的经过;用“为什么”引出对原因的探讨;用“能不能”促使违法行为人自我剖析,自我探索。
使用开放式提问在咨询过程中的不同阶段:开始时用“什么”较多,了解事实;多次后用“怎样”较多;咨询中用“你的意思是……”,澄清或集中问题主题,可与封闭式谈话交替使用。
3.作用
(1)可以让行为人自由发挥,便于搜集更多的材料,甚至会有意外的新发现;
(2)让行为人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详细回答问题,便于他们深入地分析自我,充分展现出他们的人格心理特征;
(3)推动咨询向纵深方面发展。
“案例”
行为人:对不起,我上次表现不好。
咨询师:为什么?上次谈话有什么需要补充的吗?
行为人:不是,我不应该那么脆弱,我表现还不是最差……
咨询师:不,我不认为那是脆弱,我觉得你可以用任何方式表达任何情感,我认为很合适(无条件开放、鼓励、积极关注)。
行为人:谢谢老师!
咨询师:我想在你十几年的生活中,大概还有不少不愉快的事情吧?
行为人:是的,很多,我觉得现在的我很不好,自己不满意,我应该很坚强,但……我应该很有信心,但……
咨询师:我已理解,你还能说出很多这种“应该……,不应该”,是不是?(这个行为人的问题就是过于追求完美,过分要求导致紧张)
行为人:每次从你这儿回去,表现就很好。
咨询师:这是否和你的紧张和轻松有关呢?
行为人:嗯……
4.注意的事项
(1)在良好关系的基础上,注意询问方式,礼貌、真诚、语气平和,不能使行为人产生被审问或剖析的感觉。
(2)询问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咨询的需要,而不是为了满足咨询师的好奇心或窥私欲。
(3)对特别敏感的隐私性问题的询问,语调要适中,语气要平和,和一般情况下一样,不应有轻浮的表现,不应表现出异常的兴趣,也不应咄咄逼人,随意指责。
(4)咨询师应了解自己询问的问题必须和咨询目标有关,思路清楚,不允许背离咨询主旨的不着边际的提问。
(5)咨询师应不断提高咨询水平,注意同一句话用不同的语调、神态、语气表达出来的效果是不同的。
(6)一次最好只提一个问题,否则会增加违法行为人的压力,破坏咨询气氛。
摄入性谈话中一般采用开放式的提问方法,较少使用封闭式提问。根据违法行为人的需要灵活使用两种询问方式,帮助违法行为人找出心理症结。
怎样提问题
提问题太多产生多种消极后果,具体列举如下:
(1)造成依赖。行为人叙述自己的情况时问就说,不问就不说。
(2)责任转移。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行为人,询问过多会造成行为人把解决问题的责任转移到咨询师身上,从而减少了行为人参与解决心理障碍的机会。
(3)减少行为人的自我探索。行为人觉得咨询师能够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往往等着心理咨询师来挖掘自身的问题,便不去主动挖掘自己的内心世界,从而影响问题的最后解决。
(4)产生不准确的信息。过多的询问容易增加咨询师的主观性,又通过心理暗示转达给行为人,使其有意无意按咨询师的理解去回答问题,从而掩盖事实的真相。另外,遇到不好判断的事情却非要行为人作出回答时,行为人就难免会主观臆断。
(5)容易使行为人产生防卫心理,使其可能处在被“审问”地位而产生防卫心理和行为。
(6)影响交谈中的必要概括和说明。
凯利曾经把临床交谈不恰当的提问进行了归类,并指出了这些提问方式的消极作用以及解决的方法:
三、倾听技术
(一)倾听
(1)倾听行为人的声音,了解其苦恼和问题,直至知道行为人的难处在哪里。倾听可使行为人把他们的思想和情感具体化,通过咨询师对其问题的倾听和理解,使行为人对问题产生新的认识和理解,从而更愿意敞开心扉,展现真实的自我,更容易与咨询师产生共鸣,便于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将来访者的思路引向预定方向。
(2)通过倾听,教会行为人也学会倾听,让行为人复述咨询师的谈话时就会发现行为人经常把咨询师的话理解错,实际生活中来访者就是经常误解别人的话才引发心理问题,听“懂”别人的话,才能使人际关系顺畅,减少心理问题。
(3)倾听是咨询师职业的基本功,俗话说:“会干的不如会看的,会说的不如会听的。”从行为人走近咨询师,在整个咨询过程中都必须认真倾听,不掌握这种倾听的技能,就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咨询师。
(二)怎样倾听
(1)不仅要用耳,还要用心,设身处地、全心全意地去听,要听懂行为人的语言中反映的问题,还要听懂其省略的、没直接表达的东西。
完全的倾听包括:要觉察行为人的非言语行为,如表情、下意识动作;要倾听和理解行为人的言语信息;倾听行为人的各个方面的状况,包括言语、工作、生活、社会环境等;倾听那些不友好的带有挑战性的言语,如“不,我不在乎!”
(2)善于倾听,不但要听还要参与,要有适当的回应,可以是言语的,也可以是非言语的,如微笑、点头、目光。
(3)真正理解行为人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把自己放在行为人的位置上思考问题,鼓励行为人宣泄,帮助其澄清想法。
倾听的要领在于听出问题的关键点在哪里,听出行为人的真实想法和内心体验。
(三)倾听的注意事项
(1)不要急于下结论,对行为人应进行充分的倾听,否则就容易出现以下的情况:咨询师不积极思考怎样回答行为人的问题。不但要听,而且要注意思考,要及时而迅速地判断行为人的谈话是否合乎常理,是否符合逻辑;咨询师的头脑中装着自己和自己的需要,无法充分倾听;咨询师被行为人的外表所吸引,没有集中精力倾听;在听的过程中,没能及时把握“关键点”;由于咨询师与行为人在文化背景、社会背景方面差异很大,咨询师没有完全听懂行为人的意思,又想尽快为其提供帮助。
(2)不要轻视行为人的问题,不要认为行为人是大惊小怪、无事生非,轻视其问题或表现出不耐烦,或有意无意地暗示行为人把谈话引到自己的强项。在倾听过程中不能随便打断行为人的话,不能插入自己对谈话的评价。
(3)不要轻易作出道德、善恶和认识上的是非判断,要客观,在提出“忠告”之前应考虑其能发挥的作用。
四、控制谈话的内容与方向
谈话的方向、所涉及的问题及谈话时间,都必须有计划、有目的。另外谈话的内容一定要控制,才能让行为人得到所需要的帮助。
控制谈话和转换话题的技巧很多,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四种:
(1)释义。释义就是征得行为人同意后,把行为人的话重复一遍并作解释,解释完以后,立即提出另一个问题。
(2)中断。就是在谈话中暂时休止。这个技巧要灵活掌握,一般不能随意使用,特别是对方因情绪激动或思维混乱而喋喋不休时,但可以替来访者倒杯水,递纸巾等。如果时间有限可以让行为人下次再来。
(3)利用情感反射作用。心理咨询师有意识地刺激一下行为人,使之把谈话的方向转向某类问题,但初次谈话时应慎用。
(4)引导。由当前的话题引向另外一个话题。方式要自然,不是直接转换话题,而是由原来的话题引出新话题。
五、对谈话内容归类
在一般情况下,咨询时不能做笔录,更不能录音录像,除非行为人同意。大部分信息要靠咨询师的临场记忆,以及事后的回忆。为了不丢失信息,在交谈过程中,可以按以下题目做简单笔记或者谈话后对谈话问题进行归类:
(1)个人成长、发展中的问题(经受的挫折或自身存在的不良行为);
(2)现实生活状况;
(3)婚姻状况;
(4)人际关系;
(5)身体方面的主观感受(主观症状);
(6)情绪体验、生活态度;
(7)其他。
六、结束谈话
(1)重申和承诺保密原则;
(2)如果谈话还要继续,应征求行为人的意见;
(3)如果已作出诊断,而且没有时间讨论矫治方案,应以如下话语结束咨询:“通过今天的讨论,我们已经得出初步结论,希望您回去后再认真想想这个结论,您是否同意或者还需要补充内容,我也再想想这个结论还有哪些不妥之处,我们就按今天的诊断回去考虑一下矫治方案,您觉得如何?”
(4)如果经摄入性谈话后,发现行为人有其他疾病(躯体或精神疾病)应向行为人说明:“就您谈的情况来看,恐怕您应该先到××科做个检查,我将会根据××科的检查结果来考虑您目前是否存在心理问题。”
结束语:“谢谢您的来访和对我们的信任,以后有什么问题,希望再联系。”
七、注意事项
(1)态度必须保持中立。
(2)提问中避免失误。
(3)咨询人员在摄入性谈话中,除提问和引导性语言外,不能讲任何题外话。
(4)不能用指责、批判性语言阻止或改变行为人的谈话内容。(5)在摄入性谈话后不应作出绝对性的结论。
(6)结束语要诚恳、客气,不能生硬地结束谈话,以免引起行为人的误解。
单元三 对违法行为人资料的整理分析
通过摄入性谈话所获取的临床资料,只有经过整理后,才能进行逻辑分析,并对各种与临床表现有关的资料加以综合,最后才可以作为诊断依据。
一、整理归纳一般资料
按以下提纲整理归纳一般资料:
(1)人口学资料:性别、年龄、出生地、出生日期;职业、收入、经济状况、受教育状况;宗教、民族、婚姻状况;现住址、邻里关系、社区文化状况、联系方式。
(2)生活状况:居住条件;日常活动内容、活动场所;生活方式和习惯;近期生活方式有无重大改变。
(3)婚姻家庭:婚姻状况,对婚姻关系是否满意;婚姻中有无重大事件发生;家庭成员,对家庭各成员的看法,家庭成员在日常生活中的分工,自己在家庭中所起的作用;家庭中发生的重要事件及其原因。
(4)工作记录:对工作的态度、兴趣、满意程度;是否改变过职业,理由何在。
(5)社会交往:社交网、社交兴趣和社交活动的主要内容;与自己交往最多、最密切的人的数量;能给予行为人帮助的人和行为人帮助过的人的数量;举例说明社交中的相互影响;社交中互相在道德和法律方面的责任感;参加集体活动的兴趣。
(6)娱乐活动:最令行为人感到愉快的活动;行为人对愉快情绪体验的描述是否恰当。
(7)自我描述:描述自己优点及缺点时的表情、语言、语调是否夸大或贬低。
(8)行为人个人内心世界的重要特点:想象力、创造性、价值观、理想、对未来的看法。
(9)另外列出行为人谈及或调查了解到的其他资料。
二、整理个人成长史的材料
按以下提纲,整理个人成长史资料:
(1)婴幼儿期:是否顺产、母亲身体状况、服药状况。
(2)童年期:开始走路、说话的时间,有无重大特殊事件,身体状况,家庭是否和谐,家庭教育方式,学校教育情况,有无退缩或攻击行为。
(3)少年期:有无挫折,最值得骄傲和深感羞耻的事,性萌动时的体验和处理方式,有无严重疾病,有无不愉快事件,兴趣、游戏及同伴关系。
(4)青年期:最崇拜的人,最喜欢的书籍,学习、就业、感情生活状况,婚姻有无挫折,朋友状况。
(5)个人成长中的重大变化以及现在对它的评价。
三、整理行为人目前的精神、身体和社会工作与社会交往状态方面的资料
按以下提纲整理行为人目前的精神、身体和社会工作与社会交往状态方面的资料:
(1)精神状态(知、情、意、人格完整性及相对稳定性):感知觉、注意品质、记忆、思维状态,情绪、情感表现,意志行为,人格完整性、相对稳定性。
(2)身体状态:有无躯体异常感觉,行为人近期体检报告;饮食、睡眠情况;与异性接触情况。
(3)社会工作与社会交往:学习、工作动机与考勤状态,社会交往状况。
四、说明资料来源的可靠性
(一)资料可靠性的验证方法
对不同提供者提供的资料,要认真整理鉴别,判断其真实程度并附加说明。对一些其他心理咨询师转介来的资料,也要进一步核实。不管从哪方面入手去归纳和解释资料,都有一个先决条件——资料的可靠性。
对临床上得到的资料,有些行为人会因回避问题而说谎,有的亲友由于不甚了解真相而用自己的想象代替事实,这些都需要经过验证。验证的方法有如下三种:
(1)使用补充提问。如你是怎样被别人发觉的?你怎样发觉别人对你有这种印象?
(2)使用问卷和心理测验的办法来验证。
(3)比较同一资料的不同来源,以互相印证该资料的可靠性。
(二)可能影响资料可靠性的因素
(1)过分随意的交谈。咨询师的倾向性很可能给行为人形成暗示,造成行为人的自我评价和环境判断的失真,这对所获资料的可靠性有重大影响。
(2)同一咨询机构中,收集资料者如果也是后来决策者,早期印象可能影响最终诊断和决策,因而造成首因效应和对资料的理解错误。
(3)行为人出现阻抗或言不由衷的情况。收集资料本身是有难度的,常会遭遇行为人在交谈时有阻抗或言不由衷的情况,咨询师要考虑到这个因素。
(4)对初期印象和新资料之间的矛盾处理不当,会影响诊断和咨询。
五、对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分析
(一)资料分类整理
(1)不同性质临床资料的时间顺序分类表。
(2)按照哈得莱(Hadley)与心理问题有关的三方面进行整理:
行为人个体方面的情况(生物特性的、心理与行为的、自我意识及其表现的)。有关行为人的环境条件(人际关系、工作环境、生活的物质条件)。
他人及临床专业对行为人的初步评价(对行为人的印象及治疗情况评价)。
(二)资料分析方法
资料或数据本身并不包含太多的意义,它们的意义是医生或心理学家赋予的。
1.资料分析常用方法
(1)就事论事:事情所包含的含义。它不能揭示事件的全部含义。
(2)寻找相关:从相关的角度去分析事情。它带有猜测的性质。
(3)迹象分析:把事实作为一种结果而进一步去寻找原因。
2.归纳解释方法
(1)行为的观察。临床心理咨询师比较注重行为的观察,比如看到行为人精神抑郁、行动缓慢,这时便可能把这些表现和他的性格联系起来。
(2)心理咨询师会在所有的资料中找出哪些东西是偏离正常标准的,然后抓住偏离标准的行为表现去考虑问题。
(3)根据心理咨询师的个人看法,抓住那些“显眼和突出”的事件,首先给予解释,并按这种解释去归纳其他事件。
(三)职业倾向对理解资料的影响
(1)非专业的观察者,依据日常生活的概念,从自然的角度看问题。
(2)从医疗或病理学的角度看问题,倾向于行为人患病。
(3)行为主义心理学或教育工作者倾向于从行为人行为模式的角度看问题。
(4)生物学家倾向于从成长角度搜集资料。
(5)生态学家或持生态学观点的人倾向于将问题归结于环境失衡。
六、注意事项
(1)一定要仔细、严格和按技术要求去搜集和评价各类资料的内容。
(2)咨询师提出的评估有错误或把握不大时,应进行集体讨论,以保证意见的正确性。
单元四 对违法行为人既往求助史的探究
一、询问行为人以往是否去过医疗机构
行为人曾去过医疗机构,咨询师需仔细阅读就诊行为人病历和有关资料。
二、询问行为人是否去过其他心理咨询机构
如果行为人曾去过其他心理咨询机构,咨询师需询问其咨询(或治疗)过程:
(1)了解当时咨询师的诊断以及以往进行过何种治疗,疗效如何。
(2)分析当时去医院就诊的原因中哪些是躯体方面的,哪些是心理方面的,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
(3)行为人过去曾经历过心理咨询,很可能由于咨询(或治疗)效果不好而来。而效果不好的原因可能就是诊断不正确。应详细了解以往的诊断或咨询过程,找出效果不好的原因。
(4)有的行为人原来患过某种心理疾病,但这次咨询的问题可能并不是原来那种疾病,而是另外的问题。这些都要仔细加以区分。
(5)还有的经过咨询师咨询后,原有的问题不但没有解决或减轻,还有加重或出现其他问题的趋势。这就要求咨询师必须详细了解其咨询过程,澄清问题的性质,以免对行为人继续造成伤害。
三、注意事项
(1)对那些曾经有过咨询经历的行为人要说明详细了解既往史的重要性,以免行为人主观上认为哪些重要、哪些不重要而忽略有价值的细节。
(2)在咨询过程中,失误是难免的。正是前人失误的教训,才使后来者能够避免再走弯路,建立新思路。不可在行为人面前对以往的失误进行挑剔和嘲讽,这也是良好职业道德的体现,同时也避免加大对行为人的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