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审计学(第三版)
15069800000004

第4章 总论(3)

(三)经济来源的独立

经济来源的独立是保证审计组织机构独立和业务工作独立的物质基础。它指审计机构从事审计活动需要的经费,应当有合法的来源和法律保证,不受被审单位的牵制。否则,审计机构没有一定的经济来源,就无法开展审计工作;若经济来源受制于被审单位或其他相关单位,审计的独立性就难以保证。我国《审计法》第十一条规定:“审计机关履行职责所必须的经费,应当列入财政预算,由本级人民政府予以保证。”可见,国家对政府审计的重视与支持,是其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的保证;对于实行有偿服务的注册会计师审计,要依照国家规定的收费标准收取审计费用,保证其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第三节审计分类

审计可以按照各种标志划分为不同的类别,各类审计分别从不同的侧面来反映审计的本质与特征。同时,按照适当的标志,对审计进行合理的分类,也有利于充分认识各类审计的特殊性,以便在实际工作中针对不同的情况与要求以最佳的方式科学地组织审计工作,圆满地完成各项审计任务。可见,审计的分类对审计理论研究与审计实务工作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审计的基本分类

(一)按审计执行主体分类

1、政府审计

政府审计是指由国家各级政府审计机关依法对被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和经济效益所实施的审计,在我国一般称为国家审计。

我国国家审计机关包括国务院设置的审计署及其派出机构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设置的审计厅(局)两个层次。国家审计机关依法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对国务院各部门和地方人民政府、国家财政金融机构、国有企业事业单位以及其他有国有资产的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及其经济效益进行审计监督。因此,政府审计又可进一步分为政府财政收支审计和国有企业审计。政府财政收支审计是指对与各级政府财政收支有关的机关、事业单位的财政收支和会计资料进行审计,监督检查其财政收支及公共资金的收支、运用情况。国有企业审计是指对国家拥有、控制或经营的企业进行财务或管理上的审计,这种审计一般只对大中型国有企业进行。政府审计都具有法律赋予的履行审计监督职责的强制性。

2、内部审计

内部审计是指由本部门、本单位内部独立、专职的审计机构和人员对本单位的财务收支和经济活动所实施的审计。

内部审计在我国有部门(行业)内部审计和企事业单位内部审计两种形式,其审计结果向本单位主要负责人报告,具有显著的内向服务性。它实际上是最高管理部门实施的对下属组织的控制与监督,是管理职能的一部分。它主要监督检查本单位的财务收支和经营管理活动,其目的在于帮助本单位健全内部控制,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由于内部审计是由单位内部人员所完成,其独立性相对较弱。

3、注册会计师审计

注册会计师审计也叫独立审计,是由政府有关部门审核批准的注册会计师组成的会计师事务所所进行的审计,也称为民间审计。我国《独立审计基本准则》中指出:“独立审计是指注册会计师依法接受委托,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报表及其相关资料进行独立审查并发表审计意见。”即独立审计是由注册会计师受托有偿进行的,会计师事务所不附属于任何机构,自收自支、独立核算、自负盈亏、依法纳税,具有法人资格,因此在业务上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客观性和公正性。但注册会计师审计的风险高、责任重。现代审计理论的产生发展及审计方法的变革基本上都是围绕独立审计展开的。

(二)按审计内容和目的分类

1、财务报表审计

财务报表审计是指审查企业编制的一套完整的财务报表(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和财务报表附注),以确定这些可计量的信息是否符合既定的标准的过程。这里的既定的标准通常是指一般公认的会计准则,我国是指《企业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制度》和国家其他相关财务会计法规。对于某些特定企业、组织,有可能存在特殊行业原则和特殊业务原则。财务报表审计具有如下特征:(1)审计的主体通常是注册会计师;(2)审计的依据是有关法规和独立审计准则;(3)审计的对象是被审计单位的管理当局对其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在财务报表中的表述;(4)审计的判断标准是一般公认会计原则;(5)审计的结果以报告形式表达;(6)审计的内容主要包括报表形式上的审查和报表内容、实质上的审查。

财务报表审计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是西方一些国家对上市公司的法律要求。它是用来保护股东及企业其他利益相关者权益的一种手段,其所涉及的范围包括了与被审计单位有财务联系的各个方面。它是现代审计中理论最完备、方法最先进的一种审计方式。

2、合规审计

合规审计是指对一个单位的某些财务或经营活动收集并评价证据,以确定其是否按照特定的标准来执行。在每个国家,工商企业、非盈利组织、政府单位和个人,都必须遵守所制定的各种法规。比如,一个公司必须遵守国家有关劳工的法律规定和环境保护法。又如,国防工程的承包商必须遵守政府在合同中所规定的一切条款。此外,他们还必须遵守有关所得税和其他税法规定。因此,这里的特定标准包括有关法律、法规、制度、合同、协议和有关内部控制标准等。合规审计在政府审计中的运用最为广泛。如我国开展的财经法纪审计是一种典型的合规审计,其判断标准是国家现金管理规定、银行结算规定、成本开支范围、税法规定等,其目的是检查财经纪律执行情况,揭露和打击违法乱纪行为,维护财经法纪的严肃性。合规审计的报告通常递交给被审计单位的上级主管部门,而不像财务报表审计报告递交给投资人、贷款者或广大社会公众。制定相关法律、规则和规定的管理当局是合规审计报告最主要的信息使用者。

3、绩效审计

绩效审计有时也称经营审计或管理审计,其前身是效率、经济性及效果审计。美国审计总署(GAO)曾经将审计分为合规审计、效率和经济性审计及效果审计。后两类被审计职业界合称为“三E”(Efficiency,Eeonomy,Effectiveness)审计。1986年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召开的第十三次会议把“三E”审计统称为绩效审计,即效率:以更少的投入产出更多的产品;经济:如何以更少的投入达到目标;效果:投入的人、财、物是否达到了既定的目标。

绩效审计是为了评价某个组织的经济活动在业务、经营、管理方面的业绩,找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的建议,而对一个组织的全部或部分业务程序与方法进行的审核检查。绩效审计的独立性要求不像财务报表审计那么高,内部审计人员、政府审计人员或独立的注册会计师都可以执行经营审计;绩效审计对象不仅仅局限于会计领域,而且涉及审查评价企业的组织结构、信息系统的运作、促销手段、市场营销等领域;绩效审计的结果以一定的报告形式传达给用户,但对不同行业、部门和企业开展绩效审计很难有一个统一的判断标准,并且随着审计的具体任务的不同,审计报告的内容也有所不同,这些都决定绩效审计报告的形式和内容没有统一的规定;绩效审计的用户通常就是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其审计报告很少被第三方所利用。从某种意义讲,绩效审计更接近于管理咨询。

二、审计的其他分类

(一)按审计范围分类

1、全部审计

全部审计是指针对被审单位被查期间内的全部经营业务、财务收支、会计记录或经验管理活动进行的详细审查。这类审计的审查内容较为全面,审计的作用与效果较为完整。但由于审计工作涉及面广、工作量大,因而审计的成本较高。除小型企事业单位外和确为重要的审计项目外,一般很少运用这种审计方式。

2、局部审计

局部审计是指针对被审单位被查期间内的部分经营业务、财务收支、会计记录或经营管理活动进行的抽查。这种抽查可以按照审计的具体目的和要求采用不同的方法来完成。它具有针对性强、效率高、成本低的优点。但由于审计的范围不全面,审计结论往往容易出现遗漏甚至失误。所以,这种形式一般应在合理控制审计风险的基础上选择恰当的抽样技术加以运用。

(二)按审计执行地点分类

1、报送审计

报送审计又称送达审计,是指被审单位将有关审计资料送达审计机关所进行的审计。这种审计耗费的审计时间少、费用低,但难以发现被审单位的实际问题。适合于业务简单的小型企事业单位。

2、就地审计

就地审计是指由审计机关派出审计人员到达被审单位所在地进行的审计。这种方法可以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易于全面了解和掌握被审单位的实际情况,同时,通过审计人员的现场取证也可增加审计证据的可靠程度,因此,对于规模较大、性质复杂的项目往往采用这种方式。就地审计按不同的情况,又可分为驻在审计、巡回审计和专程审计。

(三)按审计实施的时间分类

1、事前审计

事前审计是指在被审单位经济业务发生或执行之前所进行的审计。其主要目的是加强预算、计划、预测和决算的准确性、合理性和可行性,具有较强的预防控制作用。

2、事中审计

事中审计是指在被审事项发生或执行过程中所进行的审计。这类审计主要运用于内部审计的领域内,具有及时性、灵活性和经常性的监督作用,可及时发现、纠正或调整经营过程中发生的错弊和失误,也广泛地运用于在各类专项审计。

3、事后审计

事后审计是指在被审单位经济业务完成后所进行的审计。其主要目的是监督和评价被审单位的财务收支及其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其特点是事实客观、证据确凿、结论准确,广泛运用于各种情况下的审计。

(四)按审计间隔周期分类

1、定期审计

定期审计是指按照固定的间隔周期定期地对被审单位进行的审计。定期审计往往都是按一定的计划组织审计,故又称计划内审计,它具有连续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等特点。实际工作中可根据被审事项的特点和审计目的的不同需要采用不同的组织方式,因而其审计的作用和效果十分明显。

2、不定期审计

不定期审计又称临时审计或突击审计,是指根据被审单位的实际情况和审计目的的具体需要,临时、临事所进行的审计。这类审计有明确的目标,审计的效率较高,审计的作用和效果也十分显著,因而在财务审计、法纪审计和效益审计中都有广泛的运用。

此外,审计还可按审计机构与被审单位的关系,分为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按审计的动机分为强制审计和任意审计;按审查的详细程度分为详细审计和抽样审计;按按接受审计的时序分为初次审计和常年审计,等等。

第四节审计机构与审计人员

一、审计组织体系

审计组织体系是指各类审计组织有机结合的整体及各组织之间和外部环境相互关系的总和。具体来说。它包括三层含义:一是审计机构的合理设置;二是各审计组织之间的相互协调关系;三是各类审计组织内部管理和外部环境的相互协调,即审计组织的管理模式。

(一)审计机构的设置

审计机构是指审计行为的执行机构。现代审计组织体系包括国家审计机关、社会审计组织和内部审计机构。

1、国家审计机关

国家审计机关是政府审计的执行机构。它主要是通过对垂直的财政关系的监督来维护国家财政分配得以正常进行。国家审计机关一般都是由政府权力机关通过一定的程序,结合各国的政治体制设立的。各国所设立的国家审计机关的名称往往各不相同,如美国称审计总署,英国称审计署,法国称审计法庭,西班牙称审计法院,日本称会计检察院等等。虽然称谓不同,但它们都是代表国家执行审计监督的权力机关。

我国于1983年开始设立国家审计机关。目前,我国政府审计机构共分四级,即:审计署;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审计厅(局);省辖市、自治州、盟、行政公署(省人民政府派出机关)审计局;县、旗、县(市)级审计局。为了加强对中央单位的审计监督,经国务院批准,从1984年开始,审计署在国务院下属各部门先后设立了派驻机构。此外中国人民解放军系统也设置了审计机构。我国国家机关依法对本级人民政府各部门、下级人民政府、国家金融机构、全民所有制企事业单位以及其他拥有国家资金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进行审计监督,以严肃财经法纪,提高经济效益,加强国家宏观调控。

2、社会审计组织

社会审计组织又称民间审计组织,是社会审计的执行机构。它是经政府部门批准注册的依法独立承办审计查证和咨询服务的会计师事务所。社会审计组织属于社会中介机构,它是通过接受委托实施对财务报表及会计资料的验证,或提供会计、税务、财务管理等方面的咨询服务。

如前所述,我国曾在20世纪上半叶开展过社会审计,但在20世纪50年代后,社会审计悄然退出了经济舞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对外开放、对内搞活方针的贯彻实施,于1981年在上海成立了上海会计师事务所。这标志着社会审计在我国得到了恢复。从此以后,社会审计在我国得到了迅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