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审计学(第三版)
15069800000042

第42章 审计抽样(3)

4、总体变异性与样本规模成正比;

5、总体规模影响很小。

使用统计抽样方法时,审计人员必须对影响样本规模的因素进行量化,并利用根据统计公式开发的专门的计算机程序或专门的样本量表来确定样本规模。在非统计抽样巾,审计人员可以只对影响样本规模的因素进行定性的估计,并运用职业判断确定样本规模。

(二)样本的选取

审计人员可以采用统计抽样或非统计抽样方法选取样本,只要运用得当,均可以取得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选取样本的方法有多种,审计人员可根据审计目标的要求、被审计单位的实际情况、审计资源条件的限制等因素来具体加以选择,以达到预期的审计质量与效率。选取样本的基本方法,包括使用随机数表或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选样、系统选样和随意选样。

1、使用随机数表或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选样。

使用随机数表或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选样又称随机数选样。使用随机数选样需以总体中的每一项目都有不同的编号为前提。审计人员可以使用计算机生成的随机数,如电子表格程序、随机数码生成程序、通用审计软件程序等计算机程序产生的随机数,也可以使用随机数表获得所需的随机数。

例如,用随机数表来选取样本。

随机数表的实例:下列每一个数都是运用随机方法选出的随机5位数,但此表并非全部的随机5位数。使用随机数表时,首先,应建立表中数字与总体中项目的一一对应关系。如果总体中的项目为连续编号,这种一一对应关系很容易确定,但有时也需要重新编号才能做到一一对应。例如,若经济业务事项编号为A—001,B—001……时,审计人员可指定用1代替A,用2代替B等。其次,应选择一个起点和一个选号路线,起点和选号路线可任意选择,但一经选定,则应从起点开始,按照选号路线依次选样。

现举例说明如何使用随机数表。假定审计人员对某公司连续编号为500—5000的现金支票进行随机选样,希望选取一组样本量为20的样本。首先,审计人员确定只用随机数表所列数字的前4位数来与现金支票号码一一对应。其次,确定第5列第一行为起点,选号路线为第5列,第4列,第3列,第2列,第1列,依次进行。最后,按照规定的一一对应关系和起点及选号路线,选出20个数码:3099,785,612,2775,1887,1745,4962,4823,1665,4275,797,1028,3327,817,2559,2252,624,1100,546,4823。凡前4位数在500以下或5000以上的,因为支票号码没有一一对应关系,均不人选。选出20个数码后,按此数码选取号码与其对应的20张支票作为选定样本进行审查。若选取的数码出现重复,在不放回抽样的情况下,重新补选。

2、系统选样

系统选样也称等距选样,是指按照相同的间隔从审计对象总体中等距离地选取样本的一种选样方法。采用系统选样法,首先要计算选样间距,确定选样起点,然后再根据间距顺序地选取样本。选样间距的计算公式如下:

选样间距=总体规模÷样本规模。

例如,审计人员希望采用系统选样法从2000张凭证中选出100张作为样本。首先计算出选样间隔为20(2000÷100),假定审计人员确定随机起点为542,则审计人员每隔20张凭证选取一张,共选取100张凭证作为样本即可。如542为头一张,则住下的顺序为522,502……往上的顺序为562,582……

系统选样方法使用简便,并可用于无限总体。但使用系统选样方法要求总体必须是随机排列的,否则容易发生较大的偏差。所以,在使用这种方法时,必须先确定总体是否为随机排列,若不是随机排列,则不宜使用。

3、随意选样

随意选样也称任意选样,就是不考虑金额大小、资料取得的难易程度及个人偏好,以随意的方式选出样本。随意选样的缺点在于很难完全无偏见地选取样本项目。因而很可能使样本失去代表性。例如,从发票柜中取发票时,某些审计人员可能倾向于抽取柜子中间位置的发票,这样就会使柜子上面部分和下面部分的发票缺乏相等的选取机会。因此,在运用随意选样方法时,审计人员要避免由于项目性质、大小、外观和位置等的不同所引起的偏见,尽量使所选取的样本具有代表性。随意选样属于非统计抽样。

(三)审查样本

审计人员应当针对选取的每个项目,实施适合于具体审计目标的审计程序。对选取的样本项目实施审计程序旨在发现并记录样本中存在的误差。如果选取的项目不适合实施审计程序,审计人员通常使用替代项目。例如,审计人员在测试付款是否得到授权时选取的付款单据中可能包括一个空白的付款单。如果审计人员确信该空白付款单是合理的且不构成误差,可以适当选择一个替代项目进行检查。

审计人员通常对每一样本项目实施适合于特定审计目标的审计程序。有时,审计人员可能无法对选取的抽样单元实施计划的审计程序(如由于原始单据丢失等原因)。审计人员对未检查项目的处理取决于未检查项目对评价样本结果的影响。如果审计人员对样本结果的评价不会因为未检查项目可能存在错报而改变,就不需对这些项目进行检查。如果未检查项目可能存在的错报会导致该类交易或账户余额存在重大错报,审计人员就要考虑实施替代程序,为形成结论提供充分的证据。例如,对应收账款的积极式函证没有收到回函时,审计人员必须审查期后收款的情况,以证实应收账款的余额。审计人员也要考虑无法对这些项目实施检查的原因是否会影响计划的重大错报风险评估水平或对舞弊风险的评估。如果审计人员无法或者没有执行替代审计程序,则应将该项目视为一项误差。

(四)评价样本结果

审计人员在对样本实施必要的审计后,需要对抽样结果进行评价,其具体程序和内容是:分析样本误差;推断总体误差;重估抽样风险;形成审计结论。

1、分析样本误差

审计人员在分析样本误差时,一般应从以下四方面着手:

(1)确定误差项目。审计人员应根据预先确定的构成误差的条件,确定有疑问的项目是否确为一项误差。例如,在审查应收账款余额时,审计人员发现被审单位将某客户应收账款错记在另一客户应收账款明细账中,但这种差错并不影响应收账款的余额,因此,在评价抽样结果时,不能认为这是一项误差。

在控制测试中,误差不外乎以下三种情形:其一是凭证上记录正确,但没有执行控制程序(如缺少复核、批准等);其二是在凭证记录上有执行控制程序的轨迹,但记录与事实不符;其三是既未执行控制程序,记录也不正确。在实质性测试中,误差可认为是误报货币金额的绝对值或对比率。但在有些情况下,需结合构成误差的条件作进一步认定。例如,运用随机数表选取样本时,一个随机数可能与一张作废的凭证相对应,在此情况下,如果审计人员能够得出合乎实际的解释,并证明该凭证属于正当作废,则不将其视为一个误差而需另外挑选一个随机样本来取代作废的凭证。

(2)获取审计证据。当审计人员按照既定的审计程序,无法就样本取得审计证据时,应当实施替代审计程序,以获取相应的审计证据。例如,对应收账款肯定式函证没有收到回函时,审计人员必须审查后期收款情况,以证实应收账款的余额。如果审计人员没有或无法执行其他审计程序,在评价抽样结果时,则应将该项目视为一项误差。

(3)实施审计程序进行单独评价。如果某些样本误差项目具有共同的特征,如相同的经济业务类型、场所和时间,则应将这些具有共同特征的项目作为一个整体,实施相应的审计程序,并根据审计结果,进行单独的评价。

(4)分析样本误差。审计人员在对抽样中所发现的误差进行分析时,还应考虑误差的质的因素,包括误差的性质、原因及其对其他相关审计工作的影响。例如,在控制测试中,对样本误差可做如下的定性分析:

①误差是否超过审计范畴?是关键的还是非关键的?

②分析每一个关键误差的性质和原因,是故意还是非故意造成的?是系统的还是偶然发生的?是频繁的还是偶尔出现的?如何影响到货币金额等。

③确定这些误差对其他控制测试以及细节测试的影响。

2、推断总体误差

在对样本误差进行分析后,审计人员应根据抽样中发现的误差,采用适当的方法,推断审计对象的总体误差。当总体划分为几个层次时,应先对每一层次做个别的推断。然后将推断结果加以汇总。由于存在多种抽样方法,审计人员根据样本误差推断总体误差的方法应与所选用的抽样方法一致。比如,同样发现样本误差为5000元,一种是采用判断抽样,一种是采用系统选样。显然依据前者所推断的总体误差应该比后者少,因为采用判断抽样时,审计人员已经对于可能出现的样本进行了选取。

3、重估抽样风险

在控制测试中,审计人员应在审计抽样后,将推断的总体的最大可能误差率与可容忍的误差率相比较,以确认抽样结果能否达到对其测试的内部控制的可信赖程度。如果审计人员认为抽样结果无法达到对其测试的内部控制的可信赖程度,按原审计计划执行审计风险会过大,以至于不能接受,那么此时应考虑增加样本规模直至抽样结果推断的总体误差降至可容忍误差之下,或修正抽样风险水平并修改细节测试程序,或二者并用。当实施细节测试时,审计人员应在审计抽样后,将推断出的总体误差与可容忍误差进行比较,并将抽样结果同其他有关审计程序中所获得的证据相比较。如果推断的总体误差超过可容忍误差,经重估后的抽样风险不能接受,则应增加样本规模或执行替代审计程序;如果推断的总体误差接近可容忍误差,应考虑是否增加样本规模或执行替代审计程序。

4、形成审计结论

审计人员在评价抽样结果的基础上,应根据所取得的证据,确定审计证据是否足以证实某一审计对象的总体特征,从而得出审计结论。

第二节控制测试中抽样技术的运用

一、统计抽样在控制测试中的运用

审计人员在实施控制测试和细节测试时,通常都采用统计抽样方法。在控制测试中,统计抽样为估计审计对象总体的误差率提供了一种系统的方法,而误差率是确定内部控制存在薄弱点的重要指标;同时统计抽样可以辅助审计人员评估各个交易循环的控制风险,进而评价内部控制系统有效性。控制测试是指为了确定内部控制的设计和执行是否有效而实施的审计程序。

在控制测试中运用抽样技术一般为属性抽样审计方法。它是指在精确度界限和可靠程度一定的条件下,为了测定总体特征的发生频率而采用的一种方法。在属性抽样中抽样的结果只有两种:“对”与“不对”,或“是”与“不是”。属性抽样主要运用于对单据凭证的审查。所谓属性,是指某一内部控制程序的特征或者控制程序执行情况的标志。比如,在针对单据凭证审查的控制测试中,审计人员所关注的属性可以是:记账凭证是否附有必要的原始单据、账务处理是否正确、工资单计算中使用的人工小时工资率是否正确、工资汇总表上的小时数与工时记录卡上的是否一致、在付款之前购货发票是否经过适当的审批、销售发票是否经过适当的审批、销售是否附有货运单和提货单、产品的实际销售价格与原先确定的价格目录是否一致等等。根据前面所述的统计抽样的基本程序,审计人员在运用属性抽样进行控制测试时,需要确定审查某一控制属性所需的样本规模、选取合适的样本以及评价抽样的结果。下面就对控制测试中属性抽样的基本原理进行介绍。

二、属性抽样的基本概念

(一)误差

一般说来,在属性抽样中,误差是指审计人员认为使控制程序失去效能的所有的控制无效事件。审计人员应根据实际情况,恰当地定义误差。例如,可将“误差”定义为会计记录中的虚假账户、经济业务的记录未进行复核、审批手续不全等各类差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