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心理学的新解说
15070600000012

第12章 主客体相互作用决定行为(7)

主客体的相互作用决定人的行为,但是行为运行的实际状况则有着很大的不同。其中,有的简单容易,有的困难复杂;有的一下子就能达到目的,有的则要经过千辛万苦才能如愿。例如,同样一道数学题,有的人瞬间便能得出答案,有的人绞尽脑汁仍不得其解;有的人在专业上轻松自如,如鱼得水,而在生活上则呆板木讷,笨拙万分;某种生活环境,有的人很容易适应,有的人长期磨合仍然觉得不适;某种工作职业,有的人很快就能胜任,有的人则长时间也不能进入角色;某种工作和任务,有的人轻而易举就能完成,有的人则费尽心力也难以完成等等。总之,在人们所从事和进行的形形色色的活动中,存在着从简单容易到复杂困难的不同过渡,显然,是容易还是困难,既与活动的性质和类型有关,又与主体的结构特征及其所决定的功能本领有关。例如,上十层楼就比上五层楼更累,四则运算就比单独的加法更难,这是由客观问题的特有性质造成的;而另一方面,对于同一问题和任务,也会因不同的个体条件而表现出很大的个体差异,有的人是举手之劳,有的人则需竭尽全力;身体好时轻而易举,身体差时艰难万分;斗志高、干劲足时就容易,自卑、士气低迷时就困难等等。之所以会出现行为实际运行状况的巨大差异,就是因为每一种活动都有其相应的客观要求,都有客观上需要主体具备的条件和进行的操作,而主体则会因自身不同的条件和状况而有着一系列针对其自身的必须应对和解决的问题、困难和障碍,而这些会随着不同的活动以及从事活动的不同个体而表现出明显的差异,这也便是我们上面所列举的事实、现象的原因。而从更深层的角度来看,行为运行的实际状况,行为发生和运转的难易,是由主客体相互关系决定的。主客体两者的差异越大、距离越大,付出的努力就越大,行为进行的就越困难;反之,主客体之间的差异越小,付出的努力就越小,行为进行的就越容易。其中,客体的特征属性与主体的技术结构相互作用产生技术上的难度,与主体的动力倾向相互作用产生动力上的难度,例如,甲的智力条件和经验水平相对于乙来说,与掌握某内容所需要的客观要求更接近,那么甲学习该内容就比乙更容易些;三峡工程就比葛洲坝工程对我们各方面的要求高得多,因此,三峡工程的建设就比葛洲坝更困难;一个天性善良的人就比一个天性凶恶的人更难做一件坏事;一个高僧就比一个俗人更能够长时间的静坐;多血质气质的人就比抑郁质气质的人更容易胜任推销员的工作;男人比女人更容易适应挑战性的工作等等。总之,通过主体结构现状与客观活动要求之间的差异或距离,我们可以间接预测主体从事该活动的难度,至于难在哪里,卡在什么部位,则要根据具体的活动情况来加以确定;另一方面,通过主体从事某一活动所遇到的困难的性质、类型及困难的程度,我们也可以推测出主客体之间的差距,再进一步推论出主体结构的现状或客观活动的特征。

不同的行为活动,主体从事的身心状态是不一样的,所投入的心力和消耗的能量也都各不相同。其中,有的积极乐观,有的被动消极;有的竭尽全力,有的敷衍了事;有的想干愿干,有的则当成沉重的包袱;有的自动自发,有的强制运转;有的轻松自如便能应付,有的则苟延残喘、勉强支撑等等。也就是说,不同的行为活动,主体从事的身心状态及其运行的动力状况是有着很大差异的,而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同样是由于主客体在相互作用时所呈现的两者之间的功能关系,这些关系的顺与逆决定了它在行为中的角色是动力性的还是阻力性的,是支持性的还是障碍性的。由于客体活动的各种特征和属性会与主体结构中的不同成分发生关联,主客体之间也就必然表现出多种类、多层次的顺逆关系,而不能笼统地一概而论。其中,客体活动越是多方面地符合主体的需要、意愿、倾向,对于主体来说,其价值越高,其意义越重大,主体越是自觉自愿地投入精力和能量,相应的情绪反应也越加的积极、良性,行为活动也便越加的主动、自动、顺利、顺畅;反之,行为即便能够发生,也是被动消极的,也是厌恶反感、情绪低落的,也是勉强运作、强制运行的。因此,客体活动越是符合人的心理结构、迎合人的心理倾向,越会呈现出良好的动力态势,反之,也必然会由于违背人的心理倾向而遭遇到相应的阻力、阻抗。与此相对应的是,当客体活动迎合主体的结构倾向时,主体的自然反应便是趋向于该活动,相关的内容兴奋和行为运行是自然自发的,所需的能量也是被自动激活的,主体便觉得容易、省力,甚至觉得毫不费力;而当客体活动违背人的心理倾向时,主体的自然反应便是回避、退缩,而一旦有其他原因使得主体必须进行该活动时,主体就必须动用意志的力量,调动相应的能量储备,强制地投资于该项活动中,以使得该内容能够被强制激活、强力运转,这时,主体除了要支付活动运行所必需的正常的能量消耗外,还必须分配出一部分能量用于对抗逆向倾向所带来的障碍和阻力,主体也就自然会觉得吃力、费劲。总之,为了使活动能够尽可能顺利、容易地进行,主体就要深入挖掘活动中顺应其结构倾向的成分,同时尽可能增加一些活动的外设因素,使其创造出人为的顺应条件,以增加活动的动力成分。

总之,主客体相互作用规律在现实中有着极其广泛的存在,人的全部心理及行为表现都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都体现了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基本原理。我们上面只是列举了相互作用的几种大的表现形式,并用主客体相互作用原理对认知、情感、行为及行为的运行状况等几个重要方面做了一种解析和表征,现实中,相互作用的内容和形式可以说是无限复杂和多样的,了解相互作用的这些具体形式和具体影响,对我们深刻地认识和理解相互作用规律,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例如,主客体的相互作用不仅体现在诸如人格形成、个体成长等宏观问题上,也不仅体现在经验的获得,本领的掌握,技能的形成等有关学习的问题上,更体现在主体日常所从事的花样繁多的各种具体的行为活动上。再如,主客体相互作用中的“客体”,既可以是指各种神圣而不可改变的客观规律,也可以是现实中的物理环境和社会环境,还可以是社会生活中的规则法度,更可以是各种具体的客体对象,如相互交往的朋友,谈判桌上的对手,工作中各种问题和困难,各种针对我们的危机和伤害等等。这样,相互作用的具体情况就更加的复杂多样,仅从主体与客体的相互关系来看,就不仅仅是简单的顺应,主体还可以对抗,可以较量,可以妥协或逃避,也可以战胜客体(对方),而作用的结果,可以是客体改变了主体,也可以是主体改变了客体,也可以是双方达成了某种妥协,这就要看双方的实力和强度的较量:实力差距比较大时,弱的一方就要顺从强的一方而发生改变;强度差距比较小时,双方都要有所改变和让步。

通过上面的表述,我们了解了一些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具体事例,也用主客体相作用规律说明解释了一些具有重要意义的心理活动。但是,人的心理现象和行为活动是如此的丰富多彩,我们很难只通过一些简单的事例就能够表达清楚这一规律丰富的内涵及其所具有的广泛而深刻的理论承载力和解释力,我们只能在以后的章节中,通过对有关问题的阐释和分析,进一步加深对这一规律的认识。

四、其他理论、学说中所蕴含的主客体相互作用思想主客体相互作用规律,是心理学最基本的规律,它不是我们所首创,我们只是把它提升到一个应有的高度,并把它贯彻到对全部行为的解释中。在以往的各个心理学流派,许多其实已经暗含了主客体相互作用的思想,有的甚至是明确提出了这一思想。下面,我们就看一看这些理论所包含的主客体相互作用思想,并以我们的理论视角来考察和评价一下这些理论和观点。

(一)皮亚杰学说

在心理学的各理论流派中,最鲜明地提出主客体相互作用思想的,当属皮亚杰之认知建构理论。

皮亚杰学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它的发生认识论,这也是皮亚杰的一个主要成就。所谓的发生认识论,是一种研究认识结构的发生发展过程,以及心理起源的学说,它主要研究的内容是知识的起源、知识的形成,以及知识构成的心理机制。通俗地讲,发生认识论主要探讨智力的形成与发展,以及知识的获得的机制和规律。

在人类的思想史上,关于智慧的起源,知识、经验的产生的内在机理等方面的问题,很早就吸引了人们的注意,人类在这方面也进行了各种不懈的探索,并且从不同角度形成了一些有争议的观点和看法。其中,所谓的经验论和天赋论之争,构成了两种主要的、相互对立的理论类别。所谓的经验论,是说人的一切知识都来源于直接的感觉经验,人的心理起初就如同一张白纸,人的发展就如同在这张白纸上作画,人后天的一切经验决定了其中的内容,因此,无论是人的智慧还是其他什么东西,都来自于后天的生活实践,人在生活过程中的经验是智慧、知识的唯一来源。与此相应的,心理学中的行为主义认为,一定的刺激会引起一定的反应,刺激与反应的特殊配对与联结便构成了学习的主要过程,人的各种知识和经验,就是一系列刺激与反应的联结,人在后天环境中所经历的一切,是人的知识和经验的唯一来源,环境的刺激与反应联结的形成是人的智力发展的真正的根源和动力。而各种类型的遗传论、天赋论,则对人的主观因素,对人的天赋能力推崇备至,例如,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人物康德,便十分强调天赋能力的重要性,他的“先验范畴”观点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受其影响,格式塔心理学认为,人都具有的先天的“完形”组织能力,这种能力支配着人的知觉、学习和记忆。其他心理学家,如高尔顿、霍尔、格塞尔等也都十分强调主体内部因素、主体先天成分、主体的成熟对于学习,对于人的身心发展的重要性。

在皮亚杰看来,知识既不是客观的东西,也不是主观的东西,而是个体在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建构的结果。而人的认知结构,像所有生物学上的结构一样,既不是事先就在头脑中,也不是外部世界所赋予的,个体的智慧和认识是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而得到生长和发展的。换言之,人的认知结构的完善和认识能力的发展,是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在获得知识和建构知识的过程中实现的。这不同于行为主义之流的经验论者,也有别于各种遗传论、天赋论、成熟论。前者过分夸大了后天因素和环境因素的作用,忽视了人的先天因素对后天发展巨大的制约力量;而后者则过分强调了先天禀赋的作用,忽视了人所具有的巨大的可变空间和环境的力量。而皮亚杰理论则具有创造性综合的特点,既有经验论色彩,又有认知建构论的特征;既承认了先天因素的作用,又强调了后天影响的重要性。此外,皮亚杰在论述智力发展的动因时,把环境影响和内部动力结合起来,较为辨证地解释了智力的形成和认识能力发展的真正原因。

为了系统地说明他的建构思想,皮亚杰创设一套完整的概念体系,其中,图式、同化、顺应、平衡便是其中最重要的几个概念。为此,皮亚杰进一步假定每个人都具有同化、顺应、平衡的调节适应能力,正是借助于这种能力,使得人能够在与环境不断的相互作用中,通过自我的积极建构,使个体行为产生适应性变化,以此来说明解释智慧的发生,知识的获得,适应的机制等问题。

图式,是皮亚杰心理学理论中的一个关键概念。所谓的图式,是指个体对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考的方式,是动作、行动的结构或组织(应对客体的方式、反应的模式)。图式可以看成主体认知结构的组成成分或元素,是心理活动的框架或组织结构。不同的个体之所以有不同的认知能力和行为表现,就在于其拥有不同的图式。对于某一个体而言,随着年龄和经验的增长,其图式种类的多寡和质量的高低会产生明显的变化,换言之,智慧的形成和认知能力的发展本质上正是图式的形成和变化的过程。

同化,是皮亚杰从生物学借用的术语,是指有机体在摄取食物后,经过消化和吸收,把食物变为自己本身的一部分的过程。在认知发展理论中,同化是指个体在感受到新鲜刺激时,把它们纳入到头脑中原有的图式之内,使之成为自身的一部分,就像消化系统将营养物吸收一样。通过同化,个体把陌生的事物纳入到原有的图式中,从而达到对事物的理解。同化的本质,是个体通过对刺激输入的过滤或改变,把外部要素整合进自己结构中去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个人的同化过程是受其已有的图式所限制的。个人所拥有的图式越多,他所能同化的事物范围越宽广,个人所拥有的图式越少,他所能同化的范围越狭窄。同化是个体认识成长的机制之一。同化的直接结果是促进图式范围的扩大,但是同化本身并不能促使图式种类的发展,只能引起图式量的变化,而不能导致质的发展。很明显,若只有同化,那么人类的认识能力只能停留在婴儿时期的吮吸、哭闹、抓握的水平上。因此,为了人能够更好地生存发展,更好地适应环境,人必须具有另外一种机能——顺应。

顺应,是指有机体调节自己内部结构以适应特定刺激情境的过程。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把原有的图式加以改造,使其可以接纳新的事物;二是创造一个新的图式,换句话说,增加一个新类别的图式,以接纳新事物。可见,顺应的本质是同化性的结构受到所同化的元素的影响而发生的改变。顺应过程促使图式产生质的变化,导致人的认识结构的成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