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心理学的新解说
15070600000038

第38章 主体结构对行为的决定作用(11)

第二,决策过程毕竟涉及一些共同的内容与程序,包括决策本身的各种规律及遵循的原则等等,否则,决策本身就不可能成为一门科学。例如,决策的过程就表现为一些基本的程序和步骤:(1)确定决策目标。决策目标是指决策者根据自己的意愿和需要而设定的行为意向和准备达到的目标,或者根据外部的现实情况而确立的行动目标。(2)拟定备选方案。决策目标确定以后,就应拟定达到目标的各种备选方案。(3)评价备选方案。备选方案拟定以后,随之便是对备选方案进行评价,评价标准是看哪一个方案最有利于达到决策目标。(4)选择方案。选择方案就是对各种备选方案进行总体权衡后,由决策者挑选一个最好的方案。

第三,决策本身还需要采用一些思考的方法和决策的技术,例如,经验判断法,概率分析法,决策树,列表比较法等等,通过科学地使用这些方法和技术,进行有效的判断和评价。如决策树法有利于使决策问题形象化,决策人员可把各种可以更换的方案、可能出现的状态、可能性大小及产生的后果等,简单地绘制在一张图上,以便计算、研究与分析,为最终的决策提供直观明了的信息和数据。

其次,对决策的过程和结果产生影响的还有决策者的动机和价值体系,以及其他一些个性因素,尤其是当决策的困难是由于不同的选择方案对应着不同的利益结果时,动机体系在决策中的作用就更加的直接和明显。

决策的目的是为了引导我们的行为更有效地达到预定的目标,是为了在特定的情境下产生最有利于我们的结局,而目标和结果直接与人的需要和价值体系相关,我们想达到的目的和想得到的结果,引导和左右着我们的决策方向:当不同的办法和对策对应着不同的行为结果,给我们带来不同性质和等级的价值利益时,我们将以自己的期望和价值追求来决定行动方案的取舍。具体的决策标准和价值尺度,取决于个体的独特的需要和价值体系。但是,一般性的选择标准和原则还是可以列举出一些的。例如,在同一种性质的利益和价值面前,选择等级和量值更高的利益;在不同性质的利益和价值面前,选择更迎合我们个性倾向和价值取向的内容;在利弊掺杂的不同选项中,选择综合效能更大的内容;在不同努力和投入的方案中,选择消耗最少的;在怎样做都不得不承受难以避免的伤害和损失面前,选择损失或痛苦最小的等等。总之,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围绕着人的意愿和需要以及与此相关的价值体系来展开和实施的,是为了最大化地得到正面的利益和好处,最小化地承受伤害和损失,人们才有目的地调动自己的智慧,进行积极地思维操作,以期探寻到更有效的应对与解决办法,为行为提供更清晰的引导,更有效地达到符合自己意愿与需要的目标,这便是决策所担当的使命。可见,动机体系是行为背后的标准和航标,决策只是实现这些目标的真正手段。

至于说到个性因素对决策过程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针对不同的问题种类,决策者总是选择与其个性相吻合的应对方案,而绝不仅仅是客观的判断和理性的分析,这一点与动机因素对决策的影响类似。例如,遭到不公正的待遇,有的人选择起而攻之,马上报复,有的人则选择沉默和消极对抗,这些就与人的个性有关。其二,表现在决策者的个性对决策过程和风格的影响。例如,冒险型的人更偏好高回报但高风险的方案,或高价值但低成功率的方案,他们更关注行动方案的正面后果,忽视或淡化行动可能的负面后果,他们只是尽可能追求最大的利益;相反,谨慎型的人更关注方案和行动的保险系数,总是把危险尽可能降到最小,哪怕这样做会带来利益上的损失。他们对事情可能的消极后果更加敏感,在做决策时通常选择低价值但高成功率的方案,不愿意做任何冒险。此外,独立型和依赖型,情绪型和理智型等个性类型,都会对决策的具体过程及结果产生特定的影响。

总之,决策的过程是主客体双向互动的过程,不同的决策情境和问题类型,如确定型的决策情境和风险型决策情境,对决策主体都有不同的操作要求和程序,决策者必须有效地调动自己的智力资源,调节和控制好参与决策的各主体因素,尽可能按照决策的科学原理和问题的客观要求进行有效的操作。具体的办法和原则可能有若干,但是无非是围绕着快乐原则和现实原则而运作的,即最大程度地符合规律,追求最大的现实性、可行性和成功率,同时,最大限度地迎合主体的心理倾向,追求最大的效益、利益和价值,这是任何决策永远遵循的原则!

最后,决策是决定行动方案和对策的过程,而方案和策略将直接影响到行为的内容、形式及未来的走向,因此,决策就是为了对主体的行为提供策略准备和理论指导,以便使主体的行为能够科学规范、迅捷有效地运行,进而产生更有利的结局。另一方面,决策反映了认知因素对行为的引导和决定作用,是主体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集中体现,是主体决定作用的集中体现。因此,把握好决策的机会,充分发挥我们的智慧,以便为我们赢得更积极、更有创造性的人生!

五、主体决定作用的应用

人的任何行为都源于主客体的相互作用,在这一过程中,主体结构对行为具有最大的决定权,任何客体的作用和外来的影响,必须通过主体才能发挥其对行为的决定作用。那么,如何利用这一原理为我们服务,如何充分发挥主体的能动性和对行为积极的引导作用,以把人的自身潜能充分发挥出来,把行为引导到既能充分地展示自我又能创造积极的社会价值,对个人乃至社会,都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对此,心理学应该提供更大的支持和帮助。

(一)主体结构的改良与调整

主体结构决定人的行为,人的行为不论是好的坏的,恶的善的,高尚的低俗的,昏庸的睿智的,统统源于主体结构的决定作用。因此,要想改变人的行为,只有从根本上改变人的心理结构,例如,不断地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增加新的有效成分,调整内部成分的比例,改变内容之间的结构关系,强化有价值内容的强度等等。也就是说,对主体的现有结构来说,要不断地去尝试建立新的,修正旧的,消除错的,以使主体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适应不断增长的自我需求,以使自我常变常新、与时俱进,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活力和昂扬向上的健康心态,应该把重塑科学、完善的主体结构和人格系统作为人持续一生的工作,作为一种科学健康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

我们知道,每个人都是带着特有的遗传信息来到这个世界上,这种遗传信息从生物基础上潜在地决定了我们外表的美与丑,身体的好与差,智慧的高与低,人性的善与恶,这是上天赐予每个人的一份最初的礼物,其中所表现出的差异是完全正常的,也是我们无法选择和无力改变的。但是,这种遗传信息并不是必然地决定了我们身心结构的发展水平和后天现状,更不会预先决定我们的全部行为。我们在后天所处的社会环境,所受的教育和熏陶,所有的经历和遭遇,以及在这一过程中我们的态度和做法,都对形成怎样的现实结构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了解并正视自我独特的先天结构,掌握人格发展的自然规律,利用行为塑造的各种技术和手段,使自我结构尽量能够按照符合社会规范的良性标准和模式去发展,最大限度地开发出自身的潜能,这才是我们应该采取的态度和做法。

但是,现实生活中,人们面对自己各方面的现状,常常表现的麻木不仁,熟视无睹,不思进取,不求改变。当面对自己的优点和成果时,往往表现出固步自封和沾沾自喜;在面对自己的不足和失误时,则是怨天尤人、破罐破摔。即便谈到调整改变,也往往是被动、被迫的无奈之举,很少有人能够大刀阔斧地向自我开战,积极主动地进行自我革新和改造。所有这些,都反映出人们狭隘的自我意识和消极的人生态度,以及趋易避难、趋乐避苦的人性弱点,弱化了主体结构对行为积极的导引作用,影响了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

其实,任何一个人只要愿意,都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都有很大的可塑性和可调性,每个人都可以在现有的基础上再向前跨出一步,使自我发生更积极的改变。但是,这其中最重要的是我们要端正思想,改变认识,下定决心,坚定信心,不做自我结构倾向的奴隶,勇敢地向自我的现实结构挑战,不断充实人生的新经验,开拓人生的新境界,真正去做自己命运的主人。

当然,怎样改造我们的身心结构,则是一个涉及面非常广泛并且技术性很强的问题。不同的领域和方面需要设定不同的标准、采取不同的办法,需要我们从思想、性格、价值观、处事原则、智力、知识经验、思维方法等方方面面加以系统的分析和综合的治理。而这一过程究其本质,则是一个广义的自我学习、自我修养、自我改良的过程,是主体按照相应的客观要求、借助一定的办法和手段而进行的结构再造工程。这一工作做得好,将会在很大程度上改变我们盲目地被规律所左右,被动地听任自我结构摆布的消极局面,将会使自我获得更多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自然状态下所不可能得到的东西,达到自然状态下所不可能达到的境界,有力地促成人格的提升和心理的进化!

就我们个人而言,为了更好地开发我们自身的潜能,充分地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达到更高的人生境界,就必须更好地构建自我的人格结构,以期更好地适应环境,更加健康、快乐、充实的生活。为了做到这些,我们必须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第一,需要彻底全面地了解自我的现实结构,考察自我各亚结构的发展水平;第二,尽可能追述并评估自我的先天素质,及其潜在的发展余地和提升的空间;第三,知道理想的人格标准是怎样的,社会的需要是什么,以便为自我确立努力的方向和趋同的目标,为自我未来的发展谋划实施的战略和具体的操作方案。以上三个方面工作的完成,都需要了解主体结构的一般构造,了解主体结构的组成成分,没有人格结构一般知识的帮助,上述三个方面的工作都是不能很好地完成的。有了上述三个方面工作的基础,我们就可以为自己制订一个与自己条件最相符的、最有可能实现的、最大限度地开发出自身潜能的自我修养与改良方案,从而把自我提升到一个崭新的高度。

这种自我改良的方案和策略,应该具有如下特征或依循下述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