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心理学的新解说
15070600000049

第49章 客体及其对行为的决定作用(10)

(6)依靠集体的力量和团体所形成的氛围与合力。一滴水,若单独放,一会儿就会干涸,若融入大海,则会永不枯竭;一根火柴的火苗,一口气就能吹灭,若是放在冲天的大火中,大雨都难以浇灭。同样,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若融入集体,他就能在相互支撑的集体环境中,获得巨大的力量。

每个人都有按照自己的主观意志行事的愿望,也有遵从环境要求、与环境保持一致的倾向,当两者正好一致时自不必说,但是现实经常会令两者发生冲突和对抗,这时,被改变和同化的通常是个体——环境的力量常常是巨大的。也就是说,一个人的行为如果与环境相违背,为环境所不许,将会面临巨大的阻力和障碍,等待他的通常是失败或被环境所吞没,即便能够侥幸突围,所付出的代价也将是巨大的,而且个体的有关方面必须足够的强健、强大;反之,如果一个人的行为与环境保持一致,为环境所倡导,也会因此而得到巨大的支持,这时,个体的有关方面即使比较弱,也会不断地从外部汲取力量,这种源源不断的能量补充,会维持个体活动的基本动力,保证活动的正常进行。这就像一杯热水,放在冰天雪地会很快凉下来,而若放在酷暑炎热的三伏天则会保持很久一样。认识到这一点,我们一方面可以对环境进行积极的组织和构建,努力把环境设计或调整为某种特定的氛围和格调,另一方面有针对性地把个体置于特定的环境中,使这些外部的影响和力量对个体行为产生更大更积极的作用。总之,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生活在各种不同性质与层次的群体和团队中,并受着这个群体力量的制约和影响,在这个群体中,采取与群体和团队的价值取向、精神风貌相一致的行为方式,要比单独行事或采取与群体意志相悖的行为方式要容易得多。因此,高明的教育者和领导者,总是善用这种机制,努力营造某种群体氛围,创设具有某种功能取向的人工小环境,加大一致性的舆论导向和榜样的示范引导作用,从而使个体或发生潜移默化的变化,或经受急风暴雨的精神洗礼,进而把个体引导到与环境相一致的轨道上来。

(7)善对环境信息进行筛选和控制。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桔逾淮为枳”,两者都表达了环境在人的身心发展中所具有的特殊作用。的确,人是环境的产物,也是环境中的一分子。对于某一特定的个体而言,他所处环境的优与劣、好与坏,对他的成长状况,对他各方面的发展水平,对他能够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具有极大的影响。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环境是什么,人就是什么,环境就是主体人格的建筑师。鉴于环境在人的成长发展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环境的质量及其构建,就成了对人的成长和发展具有举足轻重意义的大事,必须予以高度重视。但是,现实中,环境的现状却不是令人满意的,其间存在着太多的问题,其中,有的积极,有的消极;有的是好的,有的是坏的。这样的话,如果不加控制地把主体置于这样的自然环境下,让主体自由地接触各种或有益或有害的事物和环境,接受它们或积极或消极的影响,那么,偶然和运气将会主宰主体的命运,对主体的身心发展以及各种有价值活动的展开都是不利的。因此,为了主体的健康成长和发展,为了主体潜能的充分开发,也为了各种有意义活动的顺利实行,必须根据科学的规则和实际的需要,对现实环境及其各方面的条件善加选择、精心设计、努力调控,使主体接触到的尽可能都是有利于个体成长、对活动有促进作用的人、事、物,避免或减少各种消极因素的干扰和侵害,使环境中的各种影响尽可能都是积极的、健康的、动力的。这样,通过这种经过规律设计和人工筛选的环境的滋养与熏陶,个体通常能够获得更好的发展,其潜能也会得到更大程度的开发!

当然,上述几个方面仅仅是施加客观影响时需要注意的部分事项,现实中还有许多方面需要引起我们的注意,例如,语言的说教与真实的情境刺激相结合,正面榜样的示范作用与负面典型的警示作用相结合,鼓励成功与允许失败相结合,严格要求、严格把关与适当的自由和适度的自我空间相结合,等等。

总之,教育的问题,对于一个国家、民族乃至普通的受教育者,都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大问题,其重要性怎样评价、怎样拔高都不为过,必须引起国家的决策者和普通民众的高度重视。一个全民都重视教育的国家,一个把教育放在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去认识、去重视的国家,是一个令人敬畏同时也是一个充满希望和不可战胜的国家!

六、客体决定作用引发的思考

(一)自由与强制

谈到这一话题,自然让我们联想起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关于教育的一段著名论述:“现代的教育方法,竟然还没有把研究问题的神圣好奇心完全扼杀掉,真可以说是一个奇迹;因为这株脆弱的幼苗,除了需要鼓励以外,主要需要自由;要是没有自由,它不可避免地会夭折。认为用强制和责任感就能增进观察和探索的乐趣,那是一种严重的错误。”在二十世纪这位最伟大的科学家眼里,传统教育向来是存在着种种弊端的,其僵死的教条和死板的规定,严重地压制了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挫伤了人的自信心和求知欲。

因此,爱因斯坦主张要给学生以充分的自由,让学生在足够宽松和开放的教育环境下自由地发展,而不是靠强制手段向他们灌输一些狭隘的知识,将会产生更积极的结果。的确,对于许多旧的教育体制来说,除了传授一些死板的知识和僵化的技能外,对人的创新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实在无多大益处,这种教育的理念和教育的模式,把人培养成了学习的机器和知识的容器,而人最宝贵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却被无情的扼杀和压抑了。所以,这些旧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已经成了人的潜能开发和创新能力培养的严重障碍,迫切地需要解禁和放开,爱因斯坦正是基于这种现实而对传统教育提出批评的。但是,这种说法,只能是针对那些落后的教育理念和模式,那些束缚人的能力并对人的发展构成严重压抑的条条框框来说的,但是,一味地给人以自由,完全地解禁和放开而任其自然表现、自由发展,其实又会走到了另一个极端,同样会带来许多弊端。因此,与其全面放开,不如合理引导、适当强制,会更有利于人的成长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人的创造力、想象力以及良好的人格发展,不是仅仅靠自由就能达到目的,对于天赋条件具备的比较完备的人来说,给其自由,而不是以一些僵化的、不合理的教育模式对其进行压制和约束,肯定会有利于他的发展,因为人的发展与表现,是受其结构倾向的支配,人的自然表现一般都符合顺应其结构倾向,因此,对于天赋较好的人来说,其良好的天赋条件会自动地把他引导到科学有效的道路上来。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如果顺应其本能天性,任其本性自由释放,那么,由其天赋结构所决定的表现和状态,将会在很大程度上违背规律,违反社会要求,不会是我们社会所需要的人。

因此,给人以完全的自由,只会造就极少数英才和贤达,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适当的引导和合理的强制可能更有利于人的健康发展。这是因为,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人的良性发展,人的潜能开发,常常意味着对其不良结构的改变和重新塑造,而这就需要科学的引导,并且在特定高压下才能实现,但是,这种高压决不是一味地盲目施压,而是在充分估计到人的心理特点和能力水平的前提下,在尊重和顺应主体结构的前提下,尽可能提高要求,尽可能地加以强制,以便最大限度地开掘人的潜能,最大限度地把人引导到社会所需要的方向上来。

(二)适当的挫折与恶性刺激的必要性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究竟该怎样创设一种真正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环境,这的确是需要广大的教育工作者乃至全社会积极探讨并应该引起高度重视的重大问题。

人的身心发展源于主客体的相互作用,从客观角度来看,有什么样的环境,就会有什么样的人。其中,好的、健康的、科学完善的环境和教育能够培养和塑造出更全面发展的人,能够使人的潜能得到更充分的开掘和利用。

所以,从总的方面来说,各种教育措施的采纳,各种物质与生活环境的设置,都应该本着促进孩子全面而健康的发展为前提和理论出发点。因此,社会为孩子们提供的环境应该尽可能的顺应其心理趋向,满足他们的愿望和需要,给他们创造富足的物质生活条件,提供尽可能健康而全面的精神营养,为他们的天赋才能和个性的发展提供表现的空间和施展的条件,尽可能使其满意满足,少受压抑、少经历挫折,多体验成功感和胜任感,多从外界感受爱与尊重,多承受社会的恩泽和他人的关爱,尽情享受人生的美好。

但是,由于我们的社会无论从物质生活方面,还是从文化教育方面,都没有发展到完美无缺的状态,一定存在着各种负面和消极的东西,加之人自身的各种缺陷和不足,所以,人在自己的一生中固然会享受到舒适的阳光雨露,但也难免会经历恼人的风雨雷电,要经历各种挫折和困苦,于是,体验各种痛苦和无奈就成了难以避免的事情,也是人生必修的一课。因此,虽说从总的方面来看,尽可能为孩子提供正面和良性的刺激与影响,尽量回避那些能够给孩子带来严重伤害和痛苦的事件,对人的正常发展和健康成长肯定是有利的,但是,如果总是一味地顺应人的结构倾向,轻易地满足他们的愿望和需要,反而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和对环境的适应。而适当的挫折经验和必要的痛苦体验,对孩子发展却是绝对必要的,它可以增强孩子的免疫力和抵抗力,增加孩子的适应性,有利于孩子身心结构的改造和完善。

当然,过多的挫折和超过孩子承受能力的痛苦体验,会给孩子带来严重的精神创伤和心理阴影,降低孩子的自我效能感,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和人格的成熟,是我们应该尽量设防和避免的。